第641章 经典的父慈子孝-《大唐:我是太子?那我也要造反!》

  郭开何许人也?

  战国五大名将之首,名将去质器。

  赵国能完蛋的那么快,都多亏了郭开的功成名就。

  如今在吐蕃,郭开也是联合了尚庸,将真正有能力的禄东赞一家全都逼出了吐蕃。

  吐蕃曾经的大相,如今为了自已家人的安危,只能选择去求松州都督张议潮。

  “吐蕃已定,可以将精力抽出来放在其他地方了。”

  李承乾的心中情绪舒缓。

  当初的吐蕃名王松赞干布都转职成为舞者了,现在又没了禄东赞一家子,吐蕃拿什么壮大自已的国力?

  靠尚庸和郭开这对卧龙凤雏吗?

  那吐蕃别说壮大国力了,还能继续统治高原,都算的上这队卧龙凤雏发挥失常了。

  “不过这个禄东赞一家,那个叫论钦陵的,不知道出生了没有,他倒是上好的猎犬啊。”

  等到李象统领吐蕃以后,这个叫论钦陵的,便可以成为李诹手下最好用的番将。

  为什么不给李象,是因为李承乾不会让这些番将再度回到自已的故土掌握大权的,只有将其调离故土,没有了土地百姓的支持,便是他们想有野心,也只能做一个大唐忠臣。

  这就跟百姓迁移到草原就会变成游牧民族,将游牧民族迁移到中原,就会变成农耕民族,是一个道理。

  “走吧。”

  没有心思再看下方的道德伦理剧的李承乾现在只想回去给张议潮回信:“你们二位,也准备准备动身吧。”

  “天长日久,虽然任务很重,但也不必急切,我们还有的是时间。”

  少年登基的李承乾很是自信时间暂且还是站在他这一边的,而且广神的例子已经是急功近利的典例了。

  越急躁,出事的可能性就越大。

  凡事都可以选择摸着广神过河。

  “诺。”

  靳辅倒是没什么意见,治理黄河本就是他一生的夙愿,只是前世没有尽全功就被被劾革职了。

  不仅是职位没了,他辛辛苦苦治理黄河淤出来的土地没有化作治河款项继续反哺黄河,反而是成为了地方豪强吃到肚子里面的肥肉。

  那可是四万顷左右的田地啊!

  还都是淤出来的上上田,这笔钱本应该弥补国库治河亏空顺便筹集钱粮继续治河的。

  可惜....终究是没有尽全功,等到他再度启任之后,便因为身体原因,直接病逝了。

  这也是他最为痛苦的经历。

  “诺。”

  蔡京倒是颇为不甘心,他还想吹捧一下皇帝。

  说不定吹捧以后,就能不去岭南那种鬼地方了呢。

  可惜的是..没有机会了。

  ........

  “朗朗乾坤,正大光明之下。”张顗说道:“你难道还有诡辩不成?”

  “我..”

  张亮很不愿意向张顗低头,因为这代表着他们父子之间的地位会颠倒过来。

  这可是组成他人生权柄当中的最重要的一支,他岂会如张顗的愿?

  所以张亮是死也不愿意低头的。

  “不管如何?那都不是你如此行事的理由。”张亮硬着头皮说道:“他们的过是他们的过。”

  “与我何干?”

  “难道这其中的事情,是我愿意看到的吗!”

  “我在外,无法照顾家里,你在家中,却看着这种事情的发生,难道你就没有错吗!”

  “好好好。”

  张顗看着张亮的表现,心中的积攒的愤恨越发高涨了。

  这对父子之间的交谈,并没有带来什么正面作用,反而是将父子之间的隔阂再度加厚。

  “这不对了。”

  侯君集皱着眉头正要上前阻止事情朝着不好的方向蔓延,但却被突如其来的声音打断了。

  哗——!

  不是声音,而是阴影的流动。

  一队队身着玄铁重甲、手持长戟的禁军,从四面八方的甬道、门廊、乃至宫墙的阴影深处无声地涌现。

  如同沉静的黑色潮水陡然漫过堤岸。

  也正是这些禁军隔绝了内外,才让张亮父子二人,可以旁若无人的谈心。

  “难道刚才发生的的一切,都被陛下看在眼中了吗?”

  张亮身子一踉跄,直接跌倒在了地上。

  他知道,这些禁军自然不可能单独出现,既然禁军现身了,那他们的主人呢?

  大唐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呢?

  沉重的车轮声响起。

  一辆由六匹通体纯黑、毫无杂毛的高头骏马牵引的御辇,缓缓驶入,最终在预定的位置稳稳停下。

  阁楼的大门无声的开启,极为年轻的天子穿着常服从中走出,吸引了所有的目光。

  李承乾朝着张亮这边笑了笑,转身对着内侍吩咐了一声,便挥了挥手告别。

  等到车辇和禁军远去以后,内侍才抵达张亮等人所处的地方。

  “鄅国公。”

  内侍尖细的声音响起:“陛下说,闹剧该结束了。”

  “明日你上朝后,自有宽恕于你。”

  张亮连忙起身拱手,他那从未对着张顗弯过的腰,却在皇权下弯的极为彻底:“臣,谢陛下隆恩。”

  “镇抚使,终究是父子一场,不要闹得太僵,今日过后,便都过去吧。”

  内侍朝着张顗说道:“您生母的灵位,终究还是需要鄅国公亲手请回去,不是吗?”

  心中的郁气泄了大半的张顗自然对张亮没了意见,当然也没有亲情:“臣,谢陛下隆恩。”

  “很好。”

  内侍很满意的说道:“你们父子关系能够和好如初,真是难得,倒也不枉费陛下花费如此多的心思。”

  “至于这两人,割了舌头,挑个好日子凌迟吧。”他看了一眼李氏和张慎几。“也省得他们再说一些不该说的事情。”

  说罢,内侍便跟着车队远去了。

  皆大欢喜的结局之后,脸色惨白的公孙节发现自已终究是太过幼稚了。

  在他们眼中,仁慈过甚的皇帝,其实杀性要比仁慈还要大。

  但为何大家都觉得陛下仁慈呢?

  因为见过陛下杀性这一面的人,没有几个能够活下来的。

  那..

  公孙节环顾四周众人,他惶恐起来。

  自已会是活下来的那个人吗?

  而自已以前的想法,岂不也是幼稚的可笑?

  这样的皇帝,怎么会容忍有人忤逆他呢?

  自已在倭奴稍有动作,迎接他的,只有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