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快了(2)-《大明第一公》

  故事不是一个人的故事。

  所以,请让我们把画面同时展开。

  在秋日的应天府街头,尽管秋风不浓,但人依旧惯性的换上了微厚的衣裳。

  一名五十多岁,穿着蜀缎面长袍,好似教书先生一样的男人,进了位于京师南城的莲花大药房。

  京师之中莲花大药房共有六家,但这家无疑是最大的。

  同时也是客人最多的,因为太医院的圣手戴先生楼先生都在此处坐堂。

  大药房的管事,一见进来的男子,赶紧肃容迎了上去。

  “陈大人?”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太医院老资格的郎中,性陈名瑞。

  正是此番,陪同太子朱标西巡的御医之一。

  “别多礼!”

  陈瑞看看四周,不愿意惊动,带着药房管事移步后庭之中。

  “戴先生在吗?”陈瑞低声问道。

  “这可不巧了!”

  那管事低声道,“戴先生奉旨去太原晋王处问诊...”说着,他顿了顿,“走了一个半月,此时恐怕刚到太原!您有事找他?”

  “啊?”

  陈瑞一惊,脸色大变。

  而后,他试探着问道,“楼先生在吗?”

  “楼老先生去乡下了!”

  管事继续道,“老先生这两年醉心医书,每年这时候都在京畿周边走访乡村,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说着,有些抱怨的笑道,“一两个月经常见不着人!”

  “这...”

  陈瑞的身子猛的一晃,而后苦笑,“好,我知道了!”

  “您是有事?跟小人说也是一样...”

  “没事没事....”

  管事的看着陈瑞陈太医走远,然后露出几分得意的微笑返回大药房大厅之中。

  见许多客人还在排队抓药问诊,直接对着伙计大声道,“哎呀,咱们这大药房,连宫里的御医都来请教,呵呵!”

  “那是也不问谁家的买卖?”

  边上的小伙计,本是奉承的一句话。

  但岂料,掌柜的却脸色大变,骤然长叹。

  ~

  “十月了?”

  夜色很浓,浓的伸手不见五指。

  太医陈瑞坐在家中书房之中,看着面前低头啜泣的两个儿子,满脸慈爱,满是不舍。

  “你俩明天就回老家去!”

  陈瑞开口道,“过几天,我也辞官回乡!”

  “父亲,你好好的迪功郎....”

  “回家不好吗?”

  陈瑞怒道,“迪功郎算的什么官了?”

  说着,他看着两个儿子,“家里有两百亩薄田,足够咱们一家人衣食无忧,你俩也不是科举的料子,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爹!”

  陈瑞的长子忽然正色道,“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别问!”

  陈瑞冷声,而后顿了顿,“先回老家!”

  大儿子却直视他,“爹...那回家之后呢?”说着,苦笑道,“真有事,躲不过去的!”

  陈瑞看着自己的长子,犹豫片刻。

  “假如,有天我不在了,你俩去贵州投奔你们的姨夫去!”

  “爹!”

  骤然,两个儿子都懂了,齐齐抬头。

  “先走!”

  陈瑞沉声道,“先走......别耽搁了!今年...还能熬过去。”

  ~~

  “咱家那大药房,四十万两银子兑给了江夏侯家,亏得慌!”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京师之中一片繁荣富足景象。

  李小歪赶着青色帷幔的马车,慢悠悠的在街上行驶,抱着鞭子,对车厢之中的李景隆微有抱怨。

  按照李景隆现在的品级和官职,哪至于这么寒酸,只用五品官员才用的规制。

  可他如今低调惯了,连这青色的马车都觉得有些扎眼。

  “你都知道了?”

  李景隆在车厢之中笑骂一声,“哎,你听谁说的?”

  “满京城都传开了!”

  李小歪在车辕上回头道,“都说您是败家子呢!”说着,叹口气,“那可是莲花大药房呀!每年光是宫中的采购,军中的用药何止四十万?尤其是你现在还掌着京营呢......人家都说,您随便在账本上添一笔,哪怕是防止风寒的药,每年都十来万白花花的银子!”

  “你懂个屁!”

  李景隆再次笑骂,而后叹息半声,“这钱呀,太多了不是好事!”

  他万没想到,刚放出去风,把莲花大药房兑出去,江夏侯家就派了管事!

  也好!

  现在他们接手,将来老朱迁怒的也是他家!

  反正不关他李景隆的事!

  “你和我爹说的一样!”

  李小歪挠头,“我爹也说钱不是好东西!说钱呀,够吃用就行,千万别掉钱眼里,不然...自找麻烦!”

  说着,他在车辕上转头,“爷,太子爷回来了,您不去见?”

  “先去衙门!”

  李景隆放下车帘,“你这孩子,现在话太多!”

  说来奇怪,太子朱标回京也有数日了,连日召见臣子,但却一直没有召见他李景隆。

  其实,不见也好。

  李景隆...也有些不想见他!

  不...应该说不想面对他。

  ~

  李景隆所说的衙门,不是京师大营的总兵官衙门,而是他主管的应天府兵马指挥都司。

  马车刚在衙门大门前停住,就发觉有些异常。

  大门两侧,站着几名看似东倒西歪,实则彪悍冷漠的老兵。

  都穿着常服,可他们的手却习惯性的摸着腰间,仿佛下一秒一言不合,就能抽刀子杀人。

  而衙门之中的书办官吏等人,也未如往常一样,见了李景隆这个上官,早早的出来迎接。

  整个衙门,就好似走空了一样。

  李景隆看了一眼门外的那些老兵,迈步进院。

  刚迈步进去,就见衙门前院,最中央的树下,一张茶台旁坐着个胡子耷拉到胸口的老头。

  “哟,您怎么来了?”

  李景隆不敢大意,赶紧上前行礼,“您先知会一声,晚辈去接您呀!”

  来者,乃是大明开国名将,颍国公傅友德。

  傅友德一声常服,端着茶盏笑呵呵的,“我不来,你也不去呀!”

  说着,继续笑道,“京师大营,老头我跟你共掌,你可倒好,直接见不着影了。哦,全可我一人来?”

  “晚辈这不是...?嗨!”

  李景隆笑道,“晚辈这不是觉得,由您老在万事无忧嘛!再说晚辈,也就是仰赖皇恩了,哪有什么资格管十九万人的京营呢!”

  “找你来就是这事!”

  突然,傅友德脸色一变,“京师大营,可不足十九万!”

  说着,他压低声音,“缺额达到三成!”

  李景隆骤然一惊!

  缺额三成,就是少了差不多五万人!

  而京师大营不比地方上的武备,从来都是足饷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