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运筹(1)-《大明第一公》

  “曹国公夫人病了?”

  年,盼望已久,却又转瞬即逝。

  似乎只是吃了几顿好饭,穿了几件新衣,走了几门亲戚,多了几次应酬,露出了几回假笑之后,就过去了。

  给人很大的反差,和失落感。

  就好像刚跟你温存过后的美艳女子,穿上衣服之后,头也不回的就走。

  而你又无法挽留,只能期待下一次。且在心里告诫自己,下一次一定不能这么快....

  ~

  咸阳宫玉华堂中,黄子澄和齐泰,俯首站在朱标面前,正禀告着即将出京的各项准备。

  忽听到太子朱标口中,说出李景隆的夫人病了,二人顿时有些错愕。

  “那....”

  齐泰沉吟片刻,“曹国公不跟着太子爷您一块去西北了?”

  “哎!”

  朱标笑着叹口气,“他夫人病了,还跟着什么!”

  “很严重?”黄子澄齐泰对视一眼,开口问道。

  “曹国公那边一直没报....孤这边也以为是小毛病!”

  朱标又是叹气,“直到前阵子正月里,他奏请太医院的人去他家里值夜,孤才知道....哎!”

  眼看太子长吁短叹,黄齐二人再次对视。

  李景隆不去西北,对他们而言,算不得个好消息。

  尤其是对齐泰这个兵部侍郎而言。

  谁都知道,太子既然把他放在兵部侍郎的位子上,就是为他日后接管兵部做准备的。

  此次前去西北,也正是他这个现在的兵部侍郎,未来的兵部尚书在西北武将面前露脸的最好机会。

  但是,国朝重武已久。

  没有李景隆那样位高权重的勋贵武臣,居中引荐从中介绍,怕是他齐泰这个兵部侍郎,在西北那些武将的眼中,也没什么份量。

  “距离您出京,还有半个多月!”

  齐泰顿了顿,开口道 ,“想来那时候,曹国公夫人或可痊愈...”

  不待他说完,朱标说道,“算了,就让他在家好好陪陪夫人!”说着,又是叹气,“他家本就人口少...”

  说起来,突听闻小凤病重的消息。

  朱标的心中,隐隐带着几分愧疚。

  毕竟小凤的病根,是从三年前那一场风波之中落下的。

  李景隆就是因为媳妇病重,未曾请旨,直接从泗州祖陵大工那边回了京城,然后进了镇抚司...然后没了娘,然后媳妇带着病体,撑着他们那个家!

  如今若是朱标再执意让李景隆跟着.....万一他家中夫人真的出点事?

  朱标不敢想,而且也没那份底气,执意让李景隆跟随。

  ~

  “老爷,兵部侍郎,太常寺卿两位大人求见!”

  崇礼堂中,李景隆听见门外李二的声音,放下手中的信笺,“知道了!”

  说着,他把看过的信笺,放入黄铜香炉之中,用火点燃,看着那封信变成了灰烬之后,才又道,“请到内堂来!”

  ~

  “曹国公果然豪富!”

  黄子澄和齐泰在内堂之中,静坐等候。

  目光打量着屋内的陈设,目光所至,无论是器皿还是地毯,皆是万里挑一的珍品。

  墙壁之上,唐宋名家的字画,随意的悬挂。最让他们瞠目结舌的是,一盏硕大的,好似无数宝石交织而成,晶莹剔透又璀璨耀眼的水晶吊灯,悬在雕刻精美的屋顶最中央。

  可以想象,每当夜晚来临,此灯被点亮,会是何等的光华?

  “呵呵呵!”

  一阵熟悉的笑声传来,而后就见穿着茶色常服的曹国公李景隆,大步从外入内。

  “二位先生可是稀客呀!”

  李景隆进屋抱拳笑道,“今儿怎么想起来,来某这了?”

  齐黄二人起身行礼,“叨唠公爷了!”

  “坐坐坐!”

  李景隆连声道,“哎,本想着过年的时候,亲自去二位先生府上拜年的....可是我夫人病着,我一直没腾出功夫来!再者,二位先生素有清誉,我也怕贸然登门,给二位添麻烦!”

  “您太客气了!”

  “当是下官等来给您拜年才是!”

  说起来,李景隆过年的时候虽没有亲自登门,但却暗中送了极重的礼。

  给黄子澄的是一幅前朝大宋韩愈的手书,而给齐泰的则是前宋名相王安石的真笔墨宝。

  说份量极重,并非单纯的因为是名家手笔,传世典藏。

  乃是其中的寓意,韩愈和王安石,可都是名留千古的宰辅之臣。

  “今日冒然前来,是有事请教公爷!”

  齐泰沉吟着开口,“西北一行, 本是由您护驾。我等突听闻您....”

  说着,他故意的停顿,等待李景隆接话。

  “也是不巧,夫人病重,我实在没有心思跟着太子爷同去!”

  李景隆苦笑,直接开口道,“两位先生素来知我性子,我也不绕弯子。”

  闻言,齐泰黄子澄互相对视,内心稍安。

  “回头我给先生手书一封!”

  李景隆又对齐泰道,“西北那边的军将功臣,看在我的面子上,必然会对先生礼遇有加!”

  “呵呵!”齐泰捋须微笑。

  礼遇有加的言外之意,就是李景隆在告诉他,西北那边哪些人听话,哪些人可以用,哪些人不听话,不能用。

  这对太子西行之后,重新在西北武人之中布局用人,都大有裨益。

  “但这些人....”

  李景隆又是一笑,正色道,“大部分如今都是副职...”

  闻言,齐泰心中更喜。

  对他而言,所用之人副职才好,副职才能恩出于上。

  这些副职日后提拔起来担任正职,自然会感念他这个兵部侍郎提携,感念太子爷的恩德。

  “呵呵!”

  李景隆端起茶盏,轻轻的吹气,心中却在暗笑。

  自从那爷俩决议要把西北军重新洗牌之后,他通过如今大权在握的兵部尚书李至刚,在西北安插了十几名亲信将领。而这些将领,即将在齐泰等文臣的有意提拔之下,渐渐的掌握西北军中大权。

  所谓的亲信,倒不是说李景隆叫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

  而是说,将来李景隆达到某种地位,掌握某种权柄之后,这些人自然而然的会因为更大的利益,对他进行忠贞不二的拥护。

  比方说,假如某一天,主少国疑他李景隆位如大汉霍光。

  假如某一天,他李景隆执掌天下兵马,言出法随。

  比方说,他们看到了李景隆更进一步的可能......

  “其实还有件事!”

  黄子澄顿了顿,开口道,“此番太子爷西巡,驸马李坚要领兵护驾,这...京城的城防,就空缺了出来!我等商议了许久,呵呵!我等文人不知兵......也没商议个头绪出来。”

  “哦!”

  李景隆陷入沉思,“太子爷...没说让人接管吗?”

  “太子爷的意思是武定侯郭老侯爷...但老侯爷年岁毕竟摆在那,而且现在事务繁忙!”黄子澄笑道,“太子爷的意思是,他名义上担着,但实际上......”

  李景隆又是沉思片刻,而后一笑。

  “说起来,还真有个人,但我不大敢在太子爷面前举荐!”

  “谁?”

  “举贤不避亲!”李景隆笑道,“我舅子,申国公邓镇!”

  唰,黄子澄齐泰再次对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