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论语都不会-《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各地的贡院中,考生们逐渐分成了两类。

  那些学识扎实、头脑灵活的考生,已经开始埋头疾书,写得热火朝天。

  而那些一时还没找到思路的学子,则依然一个字也憋不出来。

  于是,众多考生分成两拨,有的奋笔疾书,有的绞尽脑汁也无从下笔。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考生索性放弃了挣扎,干脆破罐子破摔。

  既然想不出正经答案,他们干脆直接在试卷上编起了夫人与阳货之间的韵事。

  反正都是死路一条,写些不正经的东西也怪不得他们了。

  这一切,都是主考官的错!

  此时的解缙倒是勉强有了一些思路,握着笔在草稿纸上字字斟酌,好歹算是有了些进展。

  而方孝孺却彻底愣住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一点头绪都没有。

  随着时间推移,贡院内的两拨人差距愈发明显。

  等到梆子声响起,考生们垂头丧气地走出考场。

  贡院外等候的小厮们见状,心头一紧——这一幕,他们今年已经经历了三次。

  按照熟悉的节奏,接下来该有人开骂了。

  果不其然,随着这些小厮们的腹诽刚落,考生们便爆发了。

  “那位胡大人是觉得耍弄我们这些学子很有趣吗?”

  “可不就是有趣嘛!我们这些人在那位胡大人眼里算什么?他哪会正眼瞧我们!”

  “是啊!之前的乡试、府试,没少有人闹,可又能怎样?如今还不是又出了这种怪题!”

  “哼,依我看,这根本不是耍弄我们这些学子,是拿咱们大明的科举当儿戏!”

  “不至于吧,不就是题面不太正经嘛,你们平日里写的淫词艳曲还少吗?”

  “呸!那都是在青楼、酒肆里写着玩儿的,哪有在考场上写这些的!”

  “我这次彻底没戏了,一个字都没写,实在没胆子编那些东西,干脆空着了。”

  “那你比我稳重多了,我一通乱写,当时写得爽快了,现在一想,怕是完了!”

  “完了?完了又能怎样?这题本身就够荒唐的!”

  “我受不了这口气了!那位胡大人必须给个说法,否则我宁愿不要功名、前程,也要告御状!”

  “算我一个!我虽是个白身,但宁愿一辈子如此,也不愿受这屈辱!”

  “一起走!一起走!正好前面两关的憋屈还没发泄出来,这次一并撒出去,正好!”

  “……”

  看着这群人情绪激动的样子,终于有个聪明人站了出来。

  这位仁兄并非想炫耀什么。

  他只是不想看到几位关系亲近的朋友稀里糊涂地吃个大亏。

  毕竟,这件事,那位胡大人,可能还真没乱来!

  “各位兄台,如果你们因为没考好抱怨一两句,我并无意见。”

  “但如果你们要骂胡大人,还要去找胡大人,那我奉劝一句,大可不必。”

  “这题,虽然刁钻了一点,但却是实打实的经义题。”

  “只不过在科考时,蹲在号房里,诸位未曾想到而已!”

  (本章完)

  ------------

  人在怒不可遏的时候,哪里是那么容易说得通的?

  明明出来劝说的考生,可谓是苦口婆心,但落在旁人耳中,那味道就不对了。

  刚刚跳起来要跟胡惟庸同归于尽、告御状的学子,这会儿眼珠子都是红的,看着对方道。

  “怎么的?”

  “就你聪明?”

  “这种题,你给我解释解释,怎么就叫正经了?”

  “难不成,你读的书都是在青楼读的不成?”

  之前发言的学子此时满脸冷意地看着对面这位不知是得了失心疯,还是破罐子破摔的同学。

  可既然对方都已经当着众人的面,一而再再而三地怀疑自己的水平并且辜负自己的好意了。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行,既然你真不怕丢脸,那我就给你说个明白。”

  “此题,乃最正经不过的截搭题。”

  “君夫人一词,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最后一句‘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

  “而阳货欲一词,出自《论语·阳货第十七》‘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

  说到这,这位本身显得有些过于温和的学子,毫不客气地盯着对面冷汗都出来了,半句多话不敢说的学子道。

  “两句都是出自《论语》,而此书谁敢说自己没学过?”

  “圣人之言、必阅之作,谁敢断言这其中选出的题目有失体统?”

  “确实,胡大人这次耍了个花招,他从一句话里挑出了三个字,硬是凑成了一道题。”

  “但那又如何?”

  “从《论语》中截取、拼凑的题目,你若答不上,只能归咎于你学识不精。”

  “我的书是不是从青楼里学来的,我不清楚,但你读过书吗?”

  此言一出,对面的学子顿时脸色惨白,气郁难平,险些当场吐出血来。

  贡院门前,随着这段对话的展开,四周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状告皇上?

  还告什么啊!

  现在的情况已经表明,胡大人这次确实是认真出题,严格按照学问来考核。

  虽然看起来有些不合常理,但那只是某些人学识不足,或者压根没想到罢了。

  不然,还能怎么解释?

  连《论语》都背不下来,还敢说自己读过书?

  一众学子此刻悔不当初,恨不得给自己几个耳光。

  近来备考的日子里,他们整日沉迷于闲杂书籍,时间一长,竟然连《论语》里的内容都忘得一干二净。

  面对这样的情景,谁还好意思抱怨?

  随后两天,这道题的正确答案迅速传遍了整个应天府。

  之后,更是通过学子们的口耳相传,越来越广。

  此刻,学子们恍然大悟,真没几个敢再骂骂咧咧的了。

  不好意思骂啊!

  连《论语》都背不会,还说自己读过书?

  这句当初在贡院门前,刚刚散考时的对话,彻底响彻了大明。

  一众学子,此刻只顾着捶胸顿足。

  没说的,只能怪自己学识不济了!

  而此时,皇宫之中,身为大明皇帝的朱元璋,处理完手头最紧急的一批奏折后,忽然抬头。

  “宋利,今年的院试是不是结束了?”

  “回皇上,前几天就已经结束了,现在正在批阅卷子呢!”

  朱元璋听了,也没再多说什么。

  他每日要处理的事务堆积如山,能记住这样的小事,已是难得。

  朱元璋似乎只是随口一问,并没有过多在意。

  不过,当他目光扫过站在对面,仿佛隐形般的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时,忽然心中一动。

  “毛骧,朕问你,这次胡惟庸亲自出题了吗?”

  朱元璋随口一问,毛骧却不敢怠慢,他毕恭毕敬地回答道:

  “陛下,此次院试,胡大人一如既往,只出了最后一题。”

  朱元璋一听,眉头微微一动,稍作迟疑后,轻声问道:

  “那……这次院试,可有考生抱怨惟庸出题太难,最后闹出是非的?”

  毛骧心中暗自感慨:

  ‘胡大人真是深受圣眷啊!’

  虽然羡慕,但毛骧不敢耽搁,立刻答道:

  “回陛下,胡大人此次出题虽然依旧难度不小,但考生们并无怨言。”

  “毕竟胡大人这次出的可是正经的经义题。”

  朱元璋一听胡惟庸出题难却无人抱怨,顿时来了兴趣。

  他放下手中的朱笔,嘴角微扬,朗声道:

  “说说,胡惟庸出了什么题,居然能让人心服口服?”

  “要知道,那些酸儒可不是好对付的,咱可没少被他们顶撞过。”

  “要说他们顾忌胡惟庸的官职和名声,咱是绝对不信的!”

  毛骧心中暗暗叫苦。

  同样是替皇帝办事,为何胡惟庸就能如此得信任?自己但凡做点什么,皇帝总要怀疑自己是否另有心思。

  不过,他还是规规矩矩地答道:

  “回陛下,胡大人的题虽然难,但确实是经义题。”

  “胡大人出题为:君夫人阳货欲,以这六字为题,要求写一篇策论。”

  朱元璋一听,差点把刚喝到嘴里的茶水喷出来。

  “什么?”

  毛骧不敢拖延,赶紧解释。

  等他说完这题的破题思路后,朱元璋恍然大悟,一拍御案道:

  “我就说嘛!胡惟庸办事还是有章法的!”

  “既然是《论语》中的句子,那些考生做不出来,怪得了谁?”

  “咱当年虽然不识字,后来可是学过的。”

  “读书人背书,不就是从《论语》开始的吗?”

  “这要是《论语》里的题都做不出来,还能怪谁?”

  “胡惟庸没错!”

  说到这里,朱元璋甚至主动为胡惟庸辩解。

  “胡惟庸想必也是关心那些学子!”

  “院试是童子试的最后一关,让他们考考典籍,体会温故知新的道理,有什么错?”

  “毛骧啊,你看,胡惟庸有意栽培,这些学子也懂规矩,不吵不闹。”

  “这多好!”

  “只是这考题,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啊!”

  朱元璋低声自语。

  他刚才也差点误解了,幸好毛骧解释得及时,否则就要出丑了。

  (本章完)

  ------------

  胡府内,胡惟庸此刻显得有些焦虑。

  局势似乎有些不对了。

  他坐在书房,目光凝视着面前的那杯茶,久久沉默。

  他心烦意乱并非没有原因。

  他本是个只想躺平的咸鱼,躲朱元璋还来不及。

  可一不留神,胡仁彬和胡馨月就冒出头了。

  他们不过参加了一场再普通不过的皇家宴会,与同龄人见见面而已。

  谁知胡馨月差点成了太子妃!

  那可是什么结局?

  那意味着彻底陷入了皇权更迭的漩涡。

  要知道,朱元璋、朱标、朱允炆、朱棣,他们祖孙三代掀起的波澜可不小。

  胡惟庸原本的打算是远远旁观,不掺和。

  结果不知不觉间,事情就变得如此高调。

  最让他恼火的是朱元璋。

  你想娶我家侄女当儿媳妇,好歹先跟我商量一下吧。

  偏偏一声不吭,直接压着李善长低头,四处宣扬胡某人的“威名”!

  这下好了,全天下都知道胡某人是个能让当朝李善长退婚的“狠人”了。

  这简直让人抓狂!

  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

  他一心只想过着潜水、躺平、咸鱼的日子,怎么就冒头了呢?

  而且看这势头,风头只会越来越大。

  要是这样下去,朱元璋会放任他在外逍遥?

  将来无论是朱标还是朱允炆,会让他继续在外逍遥快活?

  即便是朱棣,也不可能任由我这样的人在外逍遥自在。

  真是倒霉!

  胡惟庸狠狠地喝下了眼前那杯已经微凉的茶,朝外喊了一声:“来人。”

  胡义进来后,胡惟庸缓缓吩咐道:“胡义,去街上打探一下消息。

  这次的考题又是我出的,去问问,骂我的人多不多。

  最好能打听打听,看有没有人打算告御状之类的。”

  胡义一听这话,心里顿时一紧,脸色也变得有些难看。

  自家老爷这是又惹了什么麻烦?前两次出题引起的,他至今还记忆犹新。

  要不是老爷深受陛下信任,恐怕早就被罢官去爵,甚至可能流放抄家。

  可老爷明明吃过亏,怎么还乐此不疲?又来这一出?

  尽管心里满是无奈,胡义却没有多说什么。

  既然老爷吩咐了,他只能照办。

  至于其他的话,等找到合适的机会再跟老爷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