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总得找点乐子打发时间-《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可偏偏就胜在确实漂亮!"

  朱元璋摩挲着冰凉的玻璃板,听着解说心潮起伏。过了许久才神色复杂地抬头:

  "惟庸啊,朕都不知道该夸你还是骂你。"

  "放着正经官职不好好当,整日游手好闲,偏又能琢磨出这等奇物。"

  "你究竟怎么想的?"

  "怎么就弄出这么个东西来!"

  胡大老爷不以为忤,反而得意洋洋地摊开双手:

  "臣就是这么个人!"

  "爱玩爱折腾!"

  "陛下早知道的,臣这辈子功名利禄都到顶了。"

  "除了男人都喜欢的美人美酒,总得找点乐子打发时间。"

  "这些小玩意儿,就是闲着无聊捣鼓出来的。"

  "反正臣家底厚实,失败了重来就是。"

  "工钱原料都负担得起,时间又充裕,慢慢尝试总会有成果——您瞧,这不就捣鼓出来了?"

  这番歪理邪说让朱元璋哭笑不得,却又不得不承认确有几分道理。

  说到底,胡大老爷这种既有钱财又有闲暇的人物,只要不是结党营私图谋不轨或是欺压百姓,培养些小爱好倒也无可厚非。

  难不成他堂堂大明天子连别人府上的私事都要插手?

  「你捣鼓出这新鲜玩意儿,专程跑来宫里,就为了炫耀?」

  朱元璋渐渐平复心绪,直截了当地询问起胡大老爷的来意。

  以他对胡大老爷的了解,此人绝非勤快之辈。

  若只是研制出件精巧玩物,胡大老爷虽不会刻意隐瞒,但也绝不可能火急火燎地进宫面圣。

  既然亲自前来,必有深意。

  果然,朱元璋没猜错。

  「陛下圣明,一猜即中。臣此番前来,正是想与陛下合伙做笔买卖。」

  「喏,就是这玻璃生意!」

  「什么?」

  朱元璋再度惊得站起身来。

  他简直怀疑自己今日是否耳背,否则怎会接连听到这般出人意料的话语。

  胡大老爷本就是为此事而来,自然要详细说明。

  「陛下没听错,臣就是想拉您一同经营这桩生意!」

  「您可别小瞧此事,臣之所以邀您参与,实在是这买卖利润太过惊人。」

  「说句掏心窝的话,即便臣在大明也算有些根基,仍觉得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掌控这泼天富贵。」

  「思来想去,唯有与陛下联手最为稳妥。试问这天下,还有谁能胜过咱们君臣同心?」

  是否有人能胜过君臣联手朱元璋不得而知,此刻他只觉脑中嗡嗡作响。

  活了大半辈子,连孙辈都已绕膝的年岁,他还是头一回被人拉着经商。

  早年有人带他行乞,有人邀他造官,种种离奇经历不胜枚举。

  但这做生意,当真是破天荒头一遭。

  细细品味胡大老爷方才那番话,朱元璋渐渐回过味来。

  利润惊人?

  利益滔天?

  连惟庸都兜不住?

  所以要拉上自己?

  君臣合伙敛财?

  嘶——

  怎么越想越觉得心跳加速呢?

  朱元璋贪财吝啬的脾性,不仅胡大老爷这些老兄弟心知肚明,他自己也毫不避讳。

  既然众人都知晓,索性也就不再掩饰。

  低头摩挲着手中流光溢彩的玻璃板,回味着胡大老爷描绘的庞大利益,朱元璋的双眼骤然放出精光。

  「来来来,惟庸,这事儿,咱看大有可为!」

  "来来来,咱们好好唠唠,这君臣联手的事儿咋整的!"

  "就不怕传出去名声不好听?"

  说真的,朱元璋在所有皇帝里头,算是最不在乎虚名的。

  不过他不在乎的,是那种"流芳百世"或者"遗臭万年"的身后名。

  老朱心里跟明镜似的,就凭他这么折腾官员,动不动就大开杀戒,在官场上肯定落不着好名声。

  官员跟读书人又是一家子。

  再想想史书都是这帮读书人写的,干脆就不抱指望了。

  朱元璋看清了这些官员和读书人的嘴脸后,再想想自己的抱负,也就不在乎身后名了。

  但另一面,老朱特别在意老百姓怎么看他。

  他最怕的就是被老百姓骂成祸国殃民的昏君。

  因为他就是从那种苦日子里熬过来的!

  他爹娘、哥嫂都是活活饿死的,那段黑暗岁月他永远忘不了。

  这种矛盾心理看着不太理智,却恰恰说明朱元璋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是人就会有纠结的时候。

  说到胡大老爷提的这档子事,朱元璋琢磨半天终于开口了。

  "嗯,这事真能赚大钱?"

  胡大老爷一听老朱这么问,心里就有底了。

  他搂着朱元璋的肩膀笑着说:"陛下您想啊!"

  胡大老爷指了指朱元璋手里攥着的玻璃板,"您这当皇帝的什么好东西没见过?"

  "连您都觉得稀罕,别人看了还不得抢着要?"

  "再说了,现在给您看的这块板子是最简单的样品。"

  "真要卖的时候,花样可就多了去了。"

  "茶杯、碟子、大小碗盏、花瓶、镜子......"

  "能做的样式数都数不过来!"

  "您说这买卖能不赚钱?"

  朱元璋听得直咽口水。

  好家伙!

  光听这阵势,就知道绝对是暴利。

  他现在连成本都懒得问了。

  反正不管成本多高,跟售价比起来都是小意思。

  就像胡大老爷说的,连皇帝都觉得稀罕的东西,谁见了不得眼红?

  胡大老爷还在继续掰扯呢。

  "微臣以为,国内生意不必太过复杂,咱们要做的是长远生意。"

  "臣计划将应天城内有名望的富商都召集起来。"

  "届时所有款式一并展示,明码标价,任由他们挑选订货!"

  "只要他们愿意进货,银子就能源源不断流入咱们口袋!"

  "他们如何贩卖咱们不必过问,但价格必须统一,且必须先付清款项!"

  "陛下无需忧虑百姓受损,这些物件本就不是寻常百姓能负担的。"

  朱元璋闻言微微颔首。

  确实如此。

  就像丝绸、金银首饰这类买卖,价格涨跌与平民百姓毫无干系。

  无论行情如何,老百姓都不会动用积蓄购买这些华而不实之物。

  他们宁可添置耕牛,或是修缮房屋、购置田产。

  那些不能吃又不能穿的奢侈品,对百姓而言根本无关紧要。

  正如胡大老爷前世听闻豪车价格波动时的感受——听听就算了,谁会当真与己有关?

  眼下这"玻璃产业"亦是如此。

  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百姓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身外之物。

  见朱元璋认同,胡大老爷话锋一转:

  "国内生意讲究细水长流,海外贸易却另当别论。"

  "如今番邦外交由臣掌管,出海船队掌控在陛下手中。"

  "能将这些玻璃器皿销往海外的,唯有陛下与微臣。"

  "如此良机,岂能白白放过?"

  "连咱们都觉得惊艳的玻璃制品,那些番邦贵族岂会不动心?"

  "这就是咱们的财路啊!"

  "与国内商贾须立下规矩:货物不得私售海外。谁若违禁,便是断咱们财路,定要严惩不贷!"

  "这般操作下来,这些玻璃器皿在番邦,想不卖出天价都难!"

  朱元璋听罢,陷入沉思。

  他抬手抹了把脸,神色复杂地望向胡大老爷。

  "惟庸啊,你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是雷霆万钧。"

  "没想到你在后院随手弄出的小玩意,竟有如此威力!"

  "好,既然你已有周全谋划,且说说需要朕如何配合?"

  "你尽管提要求,朕再斟酌该开什么价码!"

  胡大老爷朗声大笑,心中暗喜事已成矣,随即开门见山道:

  "对外邦之事自有外交司衙门与远洋船队处置。"

  "届时他们自会明白须得参与其中。"

  "要紧的是国内这些商贾,个个背后都有靠山。"

  "若不让陛下为臣撑腰,臣岂敢揽这桩买卖!"

  朱元璋闻言顿时会意。

  原来是要借朕的威势替他挡是非啊!

  思及此处,朱元璋当即拍板:

  "好!既然惟庸要借咱朱元璋的名号,总不能叫你白用。"

  "这买卖,咱要占七成!"

  "七成?"

  胡大老爷失声惊呼,满脸诧异。

  他指着自己鼻子,不忿道:

  "陛下莫非记错了?"

  "这桩买卖从筹划到经营皆是臣一手操办,到头来只能得三成?"

  胡大老爷叫屈之声震天响,活像吃了大亏。

  朱元璋却不以为意,嗤笑道:

  "少在这儿得了便宜还卖乖!"

  "七成怎么了?"

  "换作旁人,就是给咱九成,咱都懒得搭理!"

  "哼,也就是你,能光明正大借咱的名头做买卖!"

  "咱拿七成,有错么?"

  胡大老爷闻言立刻变脸。

  方才委屈神色一扫而空,反倒坦然颔首:

  "原来如此!"

  "那...七成就七成罢!"

  "唉,谁叫您是皇上呢,臣吃点亏也无妨!"

  朱元璋见他被戳穿还这般厚颜无耻地认账,转口就叫屈,简直哭笑不得。

  虽知厚颜无耻是为官基本功,可胡大老爷这门功夫,未免太精深了些?

  胡大老爷倒觉理所当然。

  前世与客户讨价还价不知凡几。

  这点阵仗算什么?

  面子?

  挣钱要紧,要面子作甚?

  连讨价还价的胆量都没有,还谈什么买卖?

  虽说最终定为三七分成,胡大老爷心底其实颇为满意。

  表面看朱元璋分走七成利润,简直霸道。

  实则最大的好处,莫过于有了皇帝撑腰,这买卖便能在大明境内畅行无阻。

  以胡大老爷的声望或许还不足以镇住场面,但若再加上朱元璋的支持,局势便截然不同了,倒要看看谁敢自寻死路。

  难道随便什么人都能对他们君臣二人的产业动歪心思?

  除了这一层保障,朱元璋的参与还带来了另一个优势——彻底打通了官方渠道。

  尽管朱元璋表面上只是挂个名,但实际上,这意味着所有官府的门路都对胡大老爷敞开了。

  有朱元璋的名号在,哪个衙门敢阻拦?

  借助这些官府的渠道,货物想销往何处便能销往何处。

  至于最后一个好处,则是胡大老爷的财富彻底合法化了。

  若没有朱元璋的首肯,即便赚了钱,他也不敢肆意挥霍。

  否则旁人必定怀疑他做了什么伤天害理之事,甚至凭空捏造罪名。

  在朱元璋那近乎贫瘠的经商观念里,赚钱无非是从农夫百姓口中夺食。

  或许再加上贪赃枉法、贿赂舞弊这些手段!

  总之,在朱元璋眼中,能挣大钱的必然是干了亏心事。

  所以,一旦让朱元璋知道他赚了大钱,恐怕当场就得暴跳如雷。

  与其日后惹来诸多麻烦,不如一开始就摊开来说清楚。

  两人一起赚钱,朱元璋甚至分得更多。

  到时候胡大老爷花钱,朱元璋自然无话可说。

  不仅朱元璋不会指手画脚,就连那些御史也不敢多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