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享乐至上,其余皆浮云-《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胡大老爷再次回归悠闲生活。

  他立于屋檐下,审视着今日的天色。

  咦,不知不觉已至夏末,是时候外出走走瞧瞧了。

  来到大明这么久,我还真未曾真正出游过。

  是时候踏上旅程了。

  看这天,钓鱼、露营、野餐皆是佳选。

  正好!

  有胡义在旁,出行之事只需胡大老爷一句话,他便会将一切准备妥当。

  别以为这时代少了后世科技就不便。

  实际上,许多后世科技在生活中的有无并非关键。

  它们解决的仅是普及与便捷问题。

  说白了,虽科技欠缺,但凭借人力、财力,我们仍能享受不逊于后世的待遇。

  胡大老爷此刻唯有一忧。

  这安全能保障吗?

  大明虽已建国,且身处金陵城附近。

  但我这惜命之人,怎能让自己置身险境?

  念及此,他即刻找来了毛骧。

  调用锦衣卫!

  为此,他还派胡义前往东宫,向朱标求了一道旨意。

  不找朱元璋,并非怕他不给,而是无需如此。

  朱标的旨意已足够。

  当然,有了这道旨意,加之胡大老爷慷慨的报酬。

  啧啧,锦衣卫的热情超乎想象!

  仅仅一日,金陵城郊的钓鱼之行便安排妥当。

  尽管胡大老爷望着那百余人和十几辆大车的队伍略显无奈,但郊游毕竟是成行了。

  出行一旦超过十里,便需考虑诸多事宜:住宿、饮食、水源等,皆需精心筹划,否则性命难保。此次胡大老爷的钓鱼郊游,更是如此,毕竟已离城三十里。

  他们特意选了一处风景如画的小湖畔,地势宽广,绿树葱郁,既可垂钓,又能赏景。

  胡大老爷一行清晨出发,抵达时已是黄昏。毕竟,一日行三十里,速度已算飞快。

  到达后,胡大老爷便背着手,带着如诗、宛如四处闲逛。而胡府的下人们则开始忙碌起来。

  先是平整地面,随后在最佳位置搭建起胡大老爷的帐篷。这帐篷虽无现代科技,却十分宽敞,用粗木料支撑,如同搭积木般迅速组装,再蒙上布匹。

  另一边,另一批人则开始垒土为灶,准备饭菜。饭菜自然分为大灶与小灶。

  即便是供应仆从及锦衣卫全体膳食的大锅饭,其品质也远超常人所能享用。

  胡大老爷这般气魄之人,怎会在饮食上吝啬?

  瞧那大锅翻炒的菜肴,大块鲜美的肉食,伴着香气扑鼻的米饭,直教人口水横流。

  而一旁,早已依军中规制搭建好的军帐内,锦衣卫们腹中饥饿,咕咕作响。

  待分到各自饭菜,众锦衣卫心中所想一致:

  “胡爷,日后您若出行需护卫,只需一句话,小的若迟缓半分,便是小的过错!”

  究其原因,乃是胡大老爷的安排太过周到。

  薪资丰厚,待遇优渥,就连餐食也是准备得无微不至。

  如此安排,还有何言可说?

  自然,胡大老爷的餐食更为精致。

  对此,众人皆认为理所应当。

  毕竟,胡大老爷是何等人物?

  饮食讲究些,再正常不过。

  然而,当夜,锦衣卫与仆从们听到帐篷内传来的阵阵“猫叫”,顿觉异样。

  难道,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但他们并未深思。

  身为男儿,谁不贪恋酒色财气?

  胡大老爷这才是真性情。

  但到了次日清晨,当他们看见胡大老爷精神焕发地持竿垂钓时,想法彻底改变。

  不仅是外来的锦衣卫,就连胡府自家的仆人,此刻也心生寒意。

  以往在府中,前后院相隔未觉异常。

  而今,听了大半夜的猫叫,转眼又见胡大老爷如此精神抖擞,谁能不心生疑惑?

  同为男儿,这等事,谁又能不心生羡慕?

  众人此刻纷纷猜测,胡大老爷是否食用了什么奇珍异宝。

  毕竟,他的状态实在过于精神矍铄。

  但这些猜测,与胡大老爷实则毫无干系。

  他不过是一条偶尔现身透气、放松心情的老咸鱼。

  对他来说,享乐至上,其余皆浮云。

  夏末初秋,树荫之下,凉风拂面,水面波光粼粼。

  品一口茶台上温热的茶水,轻摇鱼竿,胡大老爷享受着无边的惬意。

  心中暗想,往后还需常出来走走。

  不然,怎能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当今时代,无污染,无高科技捕鱼手段,江河湖海的鱼类资源极为丰富。

  未到午餐时分,鱼篓已满载而归,一条条鱼儿被轻易钓起,那感觉妙不可言。

  这也得益于胡大老爷用白米泡酒打窝,诱鱼无数。

  这些鱼儿哪曾见过如此美味,纷纷中计。

  至中午,营地弥漫着鱼香。

  胡大老爷早有指示,蔬菜瓜果皆需本地直采,以求新鲜。

  钱财于他如浮云,岂会在乎这点小开销?

  小日子滋润无比。

  然而,这份宁静在第三天被打破。

  胡府大管家胡义,骑马狂奔而来,向胡大老爷报信:

  “堂兄,生了!”

  一听此言,胡大老爷便意识到,自己的郊游已告一段落。

  他立刻牵来一匹快马,驰骋回家。

  回家后,他换了身衣裳,携同胡仁彬夫妇,急忙赶往东宫。

  此时,东宫内,朱元璋与马皇后皆在。

  经过数日调养,马皇后虽未见显着变化,但精神与气色均有好转。

  二人见胡大老爷到来,满心欢喜。

  胡大老爷望着马皇后怀中略显苍白的小脸,笑着摇头。

  “时光匆匆啊!”

  “昔日还拽着我衣角娇声喊伯父的小姑娘,如今已为人母。”

  胡馨月此次诞下一子。

  这对老朱家而言,无疑是喜讯。

  毕竟,朱标一脉乃老朱家正统。

  而今,胡馨月已是名副其实的太子妃。

  朱元璋轻轻触碰小婴儿,满脸笑意地对胡大老爷说:

  “是啊,惟庸,咱俩都做爷爷了。”

  “这孩子,乃标儿之后,依咱为他准备的字辈,应为允字辈。”

  “嗯,这孩子外公不凡,那便叫允炆吧!”

  “将来定能助他大哥一臂之力。”

  胡大老爷闻“允炆”之名,心中一震。

  唉!

  世事纷扰,最终还是出现了朱允炆这个名字。

  似乎命中注定,逃不过此名。

  更令人惊讶的是,如今的朱允炆,竟成了自己的嫡亲外孙。

  这世间,真是变幻莫测。

  这个名字,在大明历史的篇章中,是任何略知一二者都无法回避的。

  他,推翻了洪武时期朱元璋设定的文官束缚;

  他,以拙劣政治手腕和不成熟政策,耗尽了洪武年间积累的财富;

  他,激化南北士子与官场矛盾,纵容江南士林的崛起;

  更甚者,他成为了历史上唯一的藩王成功背后的反衬!

  一般而言,开国后的第二任皇帝,应是最为顺遂的。

  继承了开国君主的政治与经济基础,开创一番事业本非难事。

  若性格稳健,则可为治世明君,使民得以休养生息,国家日渐强盛;

  若性格激进,则可成一代霸主,汇聚国力,开疆拓土。

  作为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既有基础又得民心,无疑是得天独厚的。

  尤其是如朱允炆这般,被朱元璋精心扶持上位者,更是拥有绝佳的开端。

  然而,朱允炆的不成熟政策与政治手段,加之身边那些不切实际的幕僚,硬是将这天赐良机推向了深渊。

  他们毫不犹豫地朝着毁灭冲刺,最终不仅葬送了自己,也耗尽了大明初建的家底。

  朱允炆所犯之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以至于尽管历史上不乏为其翻案的声音,

  但对其能力的质疑,却始终未能被推翻。

  怎料,最终自家的外孙竟也步入了朱允炆的后尘,这其中的荒谬,又能向谁诉说?

  所幸仅是名字寓意不佳,倒不忧虑外孙会被教导成历史中的旧模样。

  以胡大老爷今朝的地位,黄子澄若想成为朱允炆之师,未经他首肯,断无可能。

  胡大老爷稍加思索,便觉朱元璋方才言辞亦含混。

  不过是取个名,还刻意提醒众人,朱允炆将来要做“大哥的好助手”。

  这不就是在暗示皇位终将属于朱雄英吗?

  哼,这老家伙心思真不少。

  胡大老爷对此并未在意。

  他本就无意推举外孙继位。

  为了什么?

  难道是为了被困宫中,日日劳碌,连顿热饭都吃不上吗?

  罢了,随便吧!

  他本就无此意,任由朱元璋安排便是。

  见过胡馨月后,朱元璋、朱标父子开始设宴款待众人。

  在场的皆是朱家至亲,无需客气,众人围坐一桌,开怀畅饮。

  老朱待人真诚时,确实无可挑剔。

  他亲自倒酒、夹菜,极为热情。

  胡大老爷起初还挺享受,但听着听着便觉不对劲。

  怎么又开始拐弯抹角地说朱允炆得帮衬大哥?

  这不就是让他别插手,别去支持朱允炆吗?

  但这种事,他本就不会做。

  恰在此时,胡大老爷环顾四周宾客。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我、逆子及安庆儿媳,皆为至亲,无需遮掩。

  胡大老爷索性坦言,直视朱元璋:“陛下心意,我心已明。无论我如何起誓,您皆不信。”

  “但请您细想,您在位尚有几十年光景,其后太子继位,执政亦将数十年。再之后,方轮到雄英、允炆他们。”

  “到那时,我早已不在人世,又何须挂怀此事?”

  他摊手直言,毫不避讳。

  未待朱元璋回应,胡大老爷已指向胡仁彬夫妇:“即便将来是仁彬与安庆,他们岂会插手此事?太子乃他们亲兄,岂会支持他人?”

  “论及第三代,雄英称安庆为姑姑,嫡亲姑侄也。仁彬与安庆之子,与雄英、允炆乃手足之情,岂会不认?”

  “他们助允炆登基为何?反正都是朱标之子为帝,有何异处?”

  此言一出,胡仁彬与安庆公主连连点头,深感胡大老爷言之有理。

  皆为侄子,朱标之后,情谊无别,何异之有?

  若非图谋私利,谁愿搅动如此风云?

  然胡家至此,除称帝外,又何来晋升之路?

  朱元璋闻此,初时愕然,旋即苦笑,向胡大老爷连连拱手。

  “惟庸,是我多虑了。”

  “我也是一时没想清楚,别往心里去。”

  “我给你赔个不是。”

  “说实话,你们家确实没什么可担心的。”

  朱标等晚辈惊愕地望着这一幕,难以置信。

  平日里固执己见的父皇,竟会道歉?

  但胡大老爷却显得习以为常。

  就连朱元璋自己也不觉得有何不妥。

  毕竟,谈论之事极为敏感。

  如今挑明反而更好。

  他朱元璋从不偏听偏信,做事讲逻辑。

  至少,胡大老爷方才的逻辑,他赞同。

  标儿的地位稳固无比。

  至于第三代的事,胡大老爷根本没有插手的机会。

  至于胡仁彬夫妇,支持此事对他们毫无益处。

  风险巨大,好处微乎其微,何必呢?

  想到这里,朱元璋更加安心,转而聊起安庆公主。

  他现在也牵挂着,女儿身怀六甲,何时分娩呢?

  这也是老朱家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