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兰陵笑笑生-《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被敏捷带进来的少年,明显出自胡府。

  其貌不扬,衣着朴素,但傻子也能明白。

  既然能站在大明周报社主编面前还如此镇定,那必然是有底气的。

  少年不再故作神秘,直接从肩上取下包裹,掏出厚厚一沓文稿,随手抽出一小叠递给老郑。

  “大人,请先过目,这是我家老爷的作品!”

  “若觉得满意,今后这些稿子就由我定期送来。

  ”

  “这份收入正好补贴我们府里的下人生活费!”

  哇!

  老郑这位资深官员听了这话愣住了。

  不是!

  你们家到底什么背景,怎么如此张扬?

  然而,当他翻开递来的《**梅》开篇后,所有疑问都烟消云散。

  “嗯,话本呢!”

  “哦?还和水浒有关?”

  “咦,挺有意思!”

  “啧,不太对劲!”

  老郑越看越觉得不妥,尤其是读到某些章节时,竟脸红心跳。

  “这这这……是不是太过分了?”

  少年轻笑,挑挑眉说:“那您要不要?”

  ()

  ------------

  “要!”

  “怎么可能不要!”

  老郑稍作迟疑,随即果断拍案决定。

  凭什么不要?!

  不过是一些关于风月的描写罢了!

  文章确实写得颇为雅致。

  老郑重新审视着手中的稿件时,隐约察觉到了一些异样。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

  “小兄弟,你的来历我不多问了。

  ”

  “我们这里,藏龙卧虎的大人物可不止两三个。

  ”

  “至少表面上,我只认你一人。

  ”

  “那么,就以你的名义,和报社签订一份文书吧。

  ”

  “从今往后,这份稿件的稿费就归你所有,可别做出什么出格的事。

  ”

  胡府的小厮笑着点头。

  “我家老爷事先已嘱咐过,这事我自然清楚。

  ”

  “文书用我的名字没关系,老爷早说过,以后我要多承担些差事。

  ”

  明白了。

  听他这么说,老郑顿时心领神会。

  这年轻人背后必然是位真正的权贵,而且是文职官员。

  因为只有文官才能在小哥到来前就把报社的规矩解释得清清楚楚。

  最后一丝疑虑也在胡府小厮平静的态度中烟消云散。

  不用多说,老郑规规矩矩地签了文书,发了稿件。

  等文书签好,正式拿到稿件后,老郑总算能安心审稿了。

  他之前心里一直忐忑不安。

  这东西会不会开头精彩,后面却乱七八糟,最后还烂尾?

  稿费已经提前支付,这时他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颤抖着翻开厚厚的一沓稿件。

  然后……

  “嗯?哦…嘿…啧……嗯……嘿嘿嘿嘿……”

  幸好主编室的门是开着的,外面虽能听见里面的动静,但抬头就能看见里面的情形。

  若是在关门状态下,恐怕不到一个时辰,大明周报社主编私宅内的暧昧之事便会传遍整个官场。

  届时,老郑即便不被全盘否定,也会成为笑柄。

  这次,老郑是真用心阅读的。

  然而,越读越觉得不对劲。

  这本书不只是单纯的露骨,其内部的段落与描写更加直白。

  但老郑清楚,大明至今未出台禁售此类书籍的法令。

  甚至**相关内容**,在书店也能偷偷售卖。

  只要老板胆量足够大,脸皮够厚,摆在柜台公开出售也无妨。

  如今不过是一本描写稍显大胆的话本,算不上什么大事。

  但此时,老郑意识到,这本话本比预想中更为严重。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这是唐代吕洞宾《警世》诗的上阕,放在《**梅**》中却别有深意。

  《**梅**》的故事围绕阳谷县内的几人展开,不再是水浒或三国中的英雄豪杰,而是聚焦于普通人之间的纠葛。

  书中没有家国情怀,也无国仇家恨,只有几个商贾和几个充满心机与欲望的女子之间的琐事。

  这些看似平凡的内容,让经验丰富的老郑看得津津有味,以至于错过了午饭,还是由小吏端来才勉强进食,却依旧食不知味。

  直到下午读完半本,他才如梦初醒。

  他神情复杂地瞥了一眼手中的稿子,苦笑着掩住面孔。

  “怪不得我越看越入迷,原来如此!”

  “这里面的事,和自家的经历简直如出一辙!”

  “难怪我会感同身受!”

  然而,尽管老郑感慨万千,他还是迅速确认了这件事的真实性。

  以他的资历,尚且为之沉迷,那些浅薄之辈岂不是要拍手叫绝?

  毋庸置疑,必须立刻付梓。

  不得不说,老郑的能力虽有待商榷,但他的眼光无疑是敏锐的。

  起初,应天府的居民对报社的新连载并不感冒。

  毕竟,开篇便是《三国》《水浒》这样的经典,后续作品难以超越也在情理之中。

  再加上李善长案件的影响,更是让公众兴趣锐减。

  然而,《**梅》的悄然登场却引发了轰动。

  短短两期,便令全城士绅为之倾倒。

  “妙极了,这部书简直是一针见血,看似戏谑,实则蕴含深刻哲理。

  ”

  “你讲的是哪部书?不会连《大明周报》都没看过吧!那可是精彩绝伦,据说问世后连青楼的生意都红火了不少。

  ”

  “真的吗?难道是风月小说?那岂非有伤风化?”

  “胡说什么,你在青楼时又何曾顾忌风化?不过是人间常事罢了,谁家不是如此!”

  “真有你说的那么好?”

  “千真万确!若只是风月之作,自然也有动人之处。

  但若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就像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一样鲜活!”

  不得不说,此时大明周报社的读者群体堪称有品味、有见识。

  他们大多是有文化的小地主、小官员或教书先生。

  正因如此,他们对《**梅》的欣赏更加深刻。

  随着连载的进行,大明周报社重新焕发了往日的活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

  “西门庆闻到**身上散发的香气,触感细腻,容貌绝美,不禁心神摇曳,****。

  大官人如今已深陷其中,唯有全力向前,何须顾虑?”

  “啧啧,写得真是……”

  负责朗读的书生刚读到这里的关键部分,就停下来感慨不已,周围听故事的老少爷们焦急万分。

  “喂喂喂,钱秀才,你怎么不继续念了?这不是要急死人吗?”

  “对啊,钱秀才,我们准备了茶点,你别拖拉啊!”

  在众人的催促下,穿着浆洗得发白长袍的钱秀才瞪了一眼大家说道:“吵什么吵?我只是感叹几句罢了!”

  “你们要是行的话,自己来念啊!”

  得了!

  作为坊市里唯一拥有功名的人,尽管只是个秀才,但掌控话语权的钱秀才毫不客气。

  众人正沉浸在《**梅》的故事中,谁敢在这个时候得罪他?

  屠户平日里最瞧不上那些科举无望、养家困难的穷酸秀才,但此刻也只能勉强挤出笑容,谄媚地劝道:

  “钱秀才,消消气,别跟他们计较。

  来,喝茶润润嗓子,接着念吧。

  ”

  钱秀才白了他一眼,真的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尽管只是普通的茶叶,却比家里泡的茶叶沫子好喝多了。

  他咂咂嘴,看着手中的《大明周报》,复杂地感叹:“真他娘写得好!我怎么就写不出来?”

  这句话惹得周围人笑了出来,却没人多言,反而更期待钱秀才继续念下去。

  不仅这家坊市,许多茶楼、酒肆和客栈也有不少人兴致勃勃地追看讨论。

  “啧啧,这写的真是内行啊!一看就是行家。

  ”

  “对啊,跟这相比,我们平时装作潇洒**,其实都是木头脑袋。

  ”

  “酒色财气,写得酣畅淋漓,贪嗔痴跃然纸上,妙哉!”

  不同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梅》的读者群更为广泛。

  三国中诸侯争霸、谋士斗智,很多不识字的百姓根本听不明白;水浒虽有江湖豪情,但朝堂纷争依然让人困惑。

  而《**梅》不同。

  西门庆虽称大官人,也只是个小商人,在县城过着普通人生活,无非稍富足些。

  (此处省略部分内容)

  这部作品中的情感戏和冲突,仿佛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听过或见过的,因此格外吸引人。

  尤其是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非常出色,堪称网络爽文的经典之作。

  它的叙事张弛有度,能够牢牢抓住读者的情绪,一波接一波地起伏。

  书中时不时插入的情节更是令人热血沸腾,让读者激动不已。

  虽然从文学价值上讲,这本书或许不及《三国》或《水浒》,但在受欢迎程度和受众范围上,它无疑是当前最成功的。

  从达官显贵到普通百姓,**梅**一经推出便风靡整个大明,从应天府开始,无数人被其魅力所征服。

  **梅**的大热也让大明周报社的主编老郑喜笑颜开。

  他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的盛况了。

  负责印刷的作坊几乎超负荷运转,不管是五万份、六万份,还是他咬牙加印的十万份,一旦印出来就被抢购一空,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如果不是报社账目不断增长,他甚至会怀疑这些报纸是不是都被烧毁了。

  如今的老郑意气风发,他的主编地位已经稳固。

  毕竟,他已经打破了前任主编的最高纪录。

  目前,在报社内部,他的威望仅次于创办大明周报社的胡大老爷。

  然而,即便取得如此成就,老郑仍然不断扩增刊印量,市场依然供不应求,所有人都在疯狂追更。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能够迅速调动情绪且几乎没有阅读门槛的爽文,确实是流量爆款。

  梅的影响日益扩大,士林中对这本书的争议也随之增加。

  不少人指责它“有伤风化”“粗俗不堪”,仿佛读这本书的人脆弱得不堪一击。

  然而,尽管如此,这些批评并未影响人们购买和阅读的热情。

  有些人甚至一次买好几份,有的反复研读,有的装订收藏,还有的专门留作纪念。

  老郑乐开了花,读者们也很满意,就连低调的胡大老爷也十分高兴。

  原本他以为这笔稿酬能补贴家用就很不错了,但两次领到稿酬的小厮却战战兢兢地说不敢分钱,因为数额太大了。

  眼看着这笔钱可以买上百亩良田,胡大老爷明白小厮们的顾虑。

  于是他大方地收回九成,仅留下一成当作奖金分给大家,自己则笑呵呵地让后半部稿件送至报社。

  他的笔名“兰陵笑笑生”也因此更加广为人知。

  ---

  大明周报社的主编老郑收到后半部稿件后,立即召集编辑进行审校。

  报社收入增长,老郑心情舒畅,不但为编辑们准备了更好的茶叶和点心,还发放了津贴。

  经过一夜的努力,稿件被全面校订完毕,老郑心中的疑虑也一扫而空。

  稿件质量上乘,毫无瑕疵,他也因此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