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天哪,还有这样的制度!-《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惟庸啊,我觉得你说得很对,我也觉得重八确实缺少这样一个部门。

  ”

  “那你认为这个部门应该怎么设置呢?”

  “现在就咱们俩聊天,不用藏着掖着了!”

  胡大老爷暗暗皱眉,这话说得真是天真。

  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不过他并未迟疑,稍作思考后便镇定地说:

  “依我看,最好设立一个叫内阁的新机构,归陛下直接管辖,不隶属任何部门,也与上下级无关。

  ”

  “职位级别不用太高,四品就够了。

  进入内阁的人称为阁臣,初步定为七人。

  ”

  “其中六人分别对接六部,另一人专管地方事务。

  ”

  “以后所有奏折都要先经内阁流转一遍。

  ”

  “阁臣没有决策权,不能直接批示,但可根据负责领域在奏折上提出建议。

  ”

  “这样,奏折就多了一道处理环节,皇帝阅后能轻松不少。

  ”

  “更重要的是,有了阁臣的意见做参考,皇帝也可以少费心神。

  ”

  “待皇帝批复后,奏折返回内阁,由相关阁臣监督六部或地方执行。

  ”

  “不过,阁臣仅有监督权,没有实际决策权,他们只是皇帝的眼睛和耳朵罢了。

  ”

  “这相当于将丞相权力完全分散了。

  ”

  “在这种制度下,没人能做到一言九鼎,也无法制约君主。

  ”

  “因为阁臣同级,谁会甘愿听命于某一人?”

  “这样一来,皇帝便可高枕无忧。

  ”

  马皇后听得愈发欢喜,最后竟起身笑道:

  “惟庸啊,我们把你请来真是太明智了!”

  “你的办法太棒了!”

  “我觉得这么做肯定没问题!”

  “你就放心吧,我都记下了,回去慢慢劝说重八采纳!”

  胡大老爷听完后长舒一口气,他可不想卷入这档事。

  给出建议尚可,真要亲自参与劝谏,谁知道朱元璋会怎么想。

  还是离朱元璋远点好,在家陪**姐打牌吃饭,或者去教坊司看表演,岂不惬意?

  于是,马皇后这边的事快结束了,胡大老爷便迅速离开,那逃离的模样像是在躲避什么。

  深夜,谨身殿内,朱元璋依旧皱眉批阅奏折,蜡烛的光芒照亮整个大殿。

  但他的脸上满是倦意,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坐着。

  不久,脚步声传来,马皇后端着羹汤走进来。

  “重八,先休息下,我给你准备了些吃的。

  ”

  只有马皇后能劝动朱元璋。

  他其实已很累了,见到皇后,便顺从地过去。

  接过热腾腾的羹汤,一边喝一边听皇后慢慢讲述。

  “今天李善宗不是被你召进宫了?我得知后,将他带到坤宁宫。

  ”

  “我当时没别的意思,只是想试试能否说服他帮你一段时间,让你父子轻松些。

  ”

  “结果呢,他虽没答应帮你做事,但给了你个主意。

  ”

  “说实话,我觉得这主意不错,我给你详细说说……”

  朱元璋起初对这所谓内阁的提议不以为然,但听着听着,觉得事情有些门道。

  ()

  朱元璋这个人,是个十足的工作狂。

  或许更准确地说,他是个控制欲极强的人。

  在他看来,只有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的事物,才能让他感到安心。

  正因如此,他果断废除了丞相制度。

  对于那些流传千年的传统、朝廷的稳定以及辅佐君王的说法,他根本不在意。

  他只有一个简单的信念:绝不能让子孙后代吃亏。

  当然,因为见识和观念的局限,他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伤害了子孙后代。

  但至少他的出发点是善意的。

  然而,这个固执的人现在也开始感受到压力了。

  尤其是白天胡大人进宫后大发雷霆的情景,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他知道自己的辛苦没人能替代,但还是得硬撑着。

  原本以为自己就要这样一直坚持下去。

  没想到,他的妻子悄悄地给他带来了一个惊喜。

  “喂,你突然搞出这么大动静,是想吓死我吗?”

  “这事听着挺新鲜的,咱们得好好听听。

  ”

  “刚才你说得太快了,我们没听明白,再说一遍吧。

  ”

  说完,他完全不顾马皇后的反应,急忙跑到御案前拿起了纸笔,又匆匆回到座位。

  紧跟在他身后的是宋利,手里还端着墨条和砚台。

  这些东西都堆到了两人中间的小桌子上。

  朱元璋拿起笔,铺开纸张,满怀期待地看着马皇后。

  马皇后无奈地看着丈夫这轻率的样子,瞪了他一眼。

  不过她明白这件事很重要,也就没有反对,只是语气带着不满说道。

  “哼,现在不提后宫干政的事了吧?”马皇后的话让朱元璋有点尴尬,他摸了摸下巴才开口说道:“哎呀,那都是我一时冲动说的气话。

  当初我们刚起兵时,好多事还得靠你出主意呢!我只是想给子孙定个规矩罢了。

  ”

  看着朱元璋难得服软的样子,马皇后笑了笑,在他肩上轻轻捶了一下,然后开始讲述胡惟庸跟她提到的事情。

  马皇后自幼受过良好教育,出身名门。

  当年朱元璋能娶到她,可以说是高攀了。

  从小她记忆力就好,这些年对政务和国事也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平时她给朱元璋留足面子,让他随心所欲,但从不插嘴。

  今天难得认真讨论正事,她侃侃而谈,毫无保留。

  朱元璋一边听一边飞快地记录。

  听着听着,他越写越激动。

  天哪,还有这样的制度!

  这简直是太好了!光是想到这一点就能让自己和胖儿子轻松许多。

  表面上看,这只是多了个内阁预审的步骤,但实际上,内阁会根据奏折内容将事情分成轻重缓急几类。

  这样一来,朱元璋就不必再眉毛胡子一把抓了。

  而且,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建议,却能大大减轻他的负担。

  很多事情他独自思考时,往往需要费尽心机才能想出办法。

  可一旦有人给出一点提示或建议,对他而言就如同抓住了一根线头,顺着这条线就能轻易找到解决之道。

  这样的结果让他十分满意。

  其次,这件事对朱元璋来说最大的益处在于权力的分配。

  虽然马皇后没有将胡大老爷关于阁臣安排的所有想法都告诉朱元璋,但朱元璋怎会猜不到?

  所有阁臣均为四品官职,各自分管不同的事务。

  对上,他们只有建议权,只能呈递条陈,无法做出最终决定;

  对下,他们只有监督权,只能上传下达,不能干预六部及地方的正常运作。

  这样一来,除非后代子孙一时冲动完全放权,否则按照这种方式运转,绝不会出现权臣独大的局面。

  毕竟,朱元璋比马皇后更清楚这些朝臣的底细。

  当然,内阁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威望极高的阁臣,其他人会向他们请教。

  但谁愿意头顶再加一个能说会道的长辈?

  大家都是四品官,谁又能真正高出谁太多?

  因此,不管阁臣入阁前关系如何,入阁后都会立刻树立自己的旗帜,彰显个**威。

  这些朝臣在意的不就是这点吗?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这件事可行。

  他真心认为,有了这样一个内阁,自己往后的生活可以轻松许多,虽谈不上完全无忧,但也轻松不少。

  想到未来的安逸生活,朱元璋也不禁松了一口气。

  这段时间真是把他累坏了。

  光明就在眼前,朱元璋心情放松,笑着握住马皇后的手说:

  “还是我妹妹最懂我!”

  “看看标儿那孩子,只知道埋头干活,也没想个法子让我轻松点。

  ”

  “哈哈,我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娶了你!”

  马皇后闻言一笑,轻轻推了推朱元璋:

  “你又拿这话哄我!”

  “怎么能怪标儿?”

  “标儿都被你累坏了,连小月儿都来向我诉苦好几次了!”

  “这事还得感谢惟庸,不然你还不知道要把儿子累成什么样!”

  朱元璋听后点头笑道:

  “我对胡大老爷的才华从不怀疑。

  ”

  “也只有他那样的脑子,才能想出这么出色的主意。

  ”

  不仅让自己免受劳累之苦,还让朝堂上其他人无话可说。

  毕竟,这多了一个值得期待的助力。

  ------------

  提到胡惟庸,朱元璋不禁感叹。

  他挥退众人,只留宋利在一旁伺候。

  看着马皇后低声说道:

  “妹子,惟庸确实有才,但也很懒。

  ”

  “这次他提出这个主意,一是因为你出面,他给面子。

  ”

  “但他地位特殊,声望很高。

  ”

  “毛骧帮忙查看过,他在教坊司的生活惬意得很。

  ”

  这样的身份和能力,谁能不感到压力?

  “你知道吗?他第一天当差就敢请假,回家玩乐去了!”

  马皇后听后并未附和,反而白了朱元璋一眼。

  如今李善长、杨宪、汪广洋等几个丞相都不在了,胡大人便成了文臣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再加上胡馨月已经是东宫太子妃,他与朱家也算是亲家了。

  “这种话,现在也只有他敢说!”

  “胡惟庸这个人,有才华却懒散,不过跟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

  ”

  想到这里,朱元璋苦笑着握了握马皇后的手。

  “罢了,我们原本希望你们父子轻松些,看来胡惟庸短时间内是靠不住了。

  ”

  “下午别人还在忙碌,他已经溜了。

  ”

  “你这性格,难道自己不清楚?”

  “这事又能怪谁?”

  “朱重八,你现在倒是有本事了?”

  “他现在只想着享乐。

  ”

  本来以为这只是权宜之计,没想到竟成了国策,这让朱元璋有些犹豫。

  “思来想去,我们决定不再勉强了。

  ”

  仅仅三天后,在朝会上,朱元璋正式宣布了这件事。

  “你说像这样的人,即使我们不顾忌什么避讳,将他留在内阁,他能同意吗?”

  马皇后没有多言。

  “其他人都怕你如老鼠见猫,还敢骂你?恐怕连重话都不敢说吧。

  ”

  “他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会罢免他。

  ”

  “他曾是丞相,出身淮西,又是我们的老兄弟、亲家。

  ”

  “虽然胡惟庸没有揽权的想法,但难保其他人不会阿谀奉承。

  ”

  “照这样下去,恐怕连胡惟庸都会对我们隐瞒实情了。

  ”

  马皇后疑惑地问:“那些朝臣到底什么样子,你难道不清楚吗?”

  朱元璋笑着回应:“妹子,你想啊,刘惟庸的身份摆在那里,如果他进入内阁,哪个朝臣敢在他面前挺直腰杆说话?”

  “教坊司!”马皇后脱口而出,但随即意识到不妥,急忙改口,“绝对不可能!”

  朱元璋原本笑眯眯地与马皇后交谈,听到这里却愣住了:“难道你真的担心他会威胁到你和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