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小心胡大老爷”-《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至于非科举出身的官员仕途可能不如科举出身的顺利,那也是以后的事。

  到时候再想办法也不迟。

  而且大多数人明白自己根本到不了那个高度。

  出身什么的,说到底不过是借口。

  与其在科举中与众多天才勾心斗角,不如抓住眼前的机会。

  这次招考比科举简单多了。

  不必提别的,下一届科考还得三年呢,现在至少省了好几年时间!

  这么多好处,再多犹豫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了!

  考!

  真是的!

  当众多学子兴冲冲地收拾行装赶往应天府时,这次考试的主考官胡大人竟然连礼部都没去。

  在他看来,这事情急什么?还有三个月呢!

  礼部办这种事早就是驾轻就熟了,到时候他再去也不迟。

  眼下,他得尽忠职守!

  既然朱元璋把教坊司交给他管理,那他就要负起责任。

  考察姑娘们的业务能力、形体条件以及教坊司的服务质量,这些都是他的职责所在。

  没办法,胡大人就是这样心善。

  尤其看到衣衫单薄的美貌女子,就会心疼。

  于是赶紧搂着对方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对方的身体,再温柔地聊聊天,嘘寒问暖一番?

  没成想,如果不问,他还不知道,那个刚被他夸赞舞跳得极好的姑娘竟然是大有来头。

  这位是李善长从江南戏班特意挑选来的,后来坐上花轿正式进门的小妾。

  胡大人搂着她低声交谈时,才知道**。

  明白了对方身份后,胡大人恍然大悟。

  难怪这姑娘眼波流转,身姿曼妙,一举一动都仿佛带着勾人的魔力。

  原来人家不仅是从小接受专业训练的职业舞者,还在韩国公府见过世面啊!

  难怪如此!

  不过,胡大人也只是关心一下她的业务水平,搂搂抱抱、低声交流而已,仅此而已。

  胡大老爷无意在教坊司涉足,他自认为是正经人,即便心动也不会逾矩。

  然而,内心莫名升起的烦躁让他略感尴尬。

  忽然,他记起许久未见如诗她们了。

  那可是专属他的“专业人士”,许久未去,正是补救的好时机。

  想到这里,胡大老爷顾不上听完下一首曲子,随意吩咐几句后便直奔如诗和宛如的小院。

  望着熟悉的院门,胡大老爷心中暗道:“今夜注定无眠。

  ”

  ---

  朱元璋独断专行,无人能及。

  世间权贵,终究不过尘土。

  丞相李善长被杀、丞相制废除之事渐渐平息,最多只是议论是否会有更多牵连,或谁因新职位被牵扯而失去官职。

  真正的关注点在于即将举行的底层官员招考。

  从最初的小道消息到最终公布,此事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足以体现这个国家对官职的重视。

  许多人考公不仅为安稳生活,更因觉得官职天生尊贵。

  上辈子的胡惟庸虽然赚了不少钱,也购置了房产和车辆,但在乡亲们看来,却不如那些公务员家庭的儿子。

  即便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情况依旧如此,更别说现在这个分明划分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时代了。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在某些人口中流传,但实际上,在这个时代,很多人根本没资格被称为寒门。

  只有祖辈是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且因家道中落才称得上寒门。

  普通家庭即使贫穷,也不能自称为寒门,否则会被视为逾越,招来责骂。

  因此,当有这样的机会时,大家自然会疯狂追逐。

  这是能迅速改变身份、提升阶层的机会!一旦通过考试,就是真正的官员,属于“士”的阶层了,怎能不令人期待?

  于是,大明各地的学子纷纷前往应天府。

  这一幕甚至比以往的科举更热闹。

  应天府的客栈、餐馆、酒楼、青楼等生意人,又迎来了新一轮赚钱的好时机。

  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外来学子非常受欢迎。

  即使是贫困的考生,也来自小地主家庭,腰包里不缺银子。

  再加上年轻人容易冲动、爱面子的特点,简直就是大肥羊。

  谁能不心动呢?此时,学子们也不去细算兜里的钱是否足够了。

  他们穿梭于各个酒楼、青楼和客栈之间,无非是想从应天府消息灵通的学子那里获取更多信息。

  毕竟在天子脚下的首善之地,这里的门路和消息远非外地学子所能及。

  果然,随着时间推移,一些稀奇古怪的消息或建议开始流传开来。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小心胡大老爷”。

  当胡大老爷得知这个传闻时,正一手揽着如诗,一手搂着宛如,享受着齐人之福。

  “什么乱七八糟的?”

  “他们打听来打听去,最后就打听了这个?”

  “荒唐!”

  “我虽在科举时略微改动了题目,但也没特意针对谁啊!”

  “什么意思?自己考砸了还赖在我头上?”

  这几日被胡大老爷宠得容光焕发的如诗和宛如,听到这话忍不住笑了。

  如诗性子爽朗,知道胡大老爷私下很随和,甚至比她们还要疯。

  于是毫不在意地笑着问:“老爷,您这话,自己信吗?”

  胡大老爷一脸坦然地点点头。

  “当然信!为什么不信?”

  “本官一向坦诚,没做就是没做,我为的是尽忠职守、选拔贤才,绝非刻意刁难!”

  胡大老爷的话刚说完,如诗和宛如便笑出了声。

  这笑声是最好的回应!

  恼羞成怒的胡大老爷深吸一口气,运起内力,双臂齐发力,左右开弓,一把抱起两位女子,大步走向内室。

  显然,胡大老爷意识到嘴上争不过,决定用行动解决了!

  岂料这妮子竟敢嘲笑自家老爷的过错,如此放肆,必须好好教训一番!

  胡大老爷在别院里悠然自得地享受生活,仿佛已忘却归途。

  同一时间,朱元璋感到自己的统治愈发稳固。

  简直痛快至极!

  李善长不在丞相之位,朝廷便成了他的一言堂。

  再无人能牵制他,也再无人敢于直言。

  众大臣如今不过是他传令的工具。

  曾因李善长带头反对而搁置的禁海令,如今在朱元璋毫无阻碍的情况下顺利通过。

  见满朝文武无论真假,皆齐声附和,朱元璋内心充满满足。

  此等顺心之事,连喝水都觉得甘甜。

  极为畅快!

  对于他这般固执霸道之人,这般独断专行的体验堪称极致享受。

  此刻,他庆幸果断除掉了李善长,并废除了丞相职位。

  若有丞相在,绝无今日之顺遂。

  丞相毕竟也要顾及颜面,哪怕对重大国策持有异议,也需发表意见以示存在感。

  如今丞相已去,未来也不会再设。

  实在令人愉悦!

  ()

  ------------

  工作狂朱元璋总能在繁忙事务中寻得乐趣。

  朱元璋此刻的心情无比畅快,尤其是这种无拘无束、尽情施展权力的感觉,让他感到格外舒爽。

  可以说,他的掌控欲望达到了极致。

  一言既出,便能让朝堂震动。

  至于真正的鬼神是否震惊,朱元璋并不清楚,但他很清楚,朝中那些官员的表现却如同听话的鬼神。

  然而,这种感觉如此令人陶醉,以至于朱元璋没有注意到一些细节被忽略了。

  直到几位尚书带着疲惫的眼神来找他诉苦,他才意识到问题所在。

  擦!

  不是吩咐过惟庸负责招考官员的事了吗?

  人呢?

  事情为何毫无进展?

  朱元璋疑惑地看向宋利。

  “宋利,惟庸负责的招考一事,最近有什么进展吗?”

  宋利思索片刻,记忆中并未发现礼部近期有任何相关汇报。

  他迟疑了一下,低声说道:“皇爷,老奴未曾见过与此事相关的奏报。

  ”

  “要不要我去礼部看看?”

  朱元璋听后心中一沉。

  不是说好三个月内完成考试吗?现在两个月过去了,为何毫无动静?

  想到胡大老爷平时懒散的模样,朱元璋不禁打了个寒战。

  不会吧!

  朱元璋开始着急起来,连连催促宋利尽快前往礼部查看情况。

  即使宋利匆匆离开,他依然心神不定,连批阅奏折的兴趣都没了。

  宋利一脸愁容地跑回来时,朱元璋仅凭他的表情就感到一丝寒意袭来。

  “皇爷,礼部那边似乎有些焦急,胡大人至今未去礼部商议此事。

  ”

  听到这话,朱元璋感到太阳穴隐隐作痛,仿佛瞬间成了绝顶高手。

  他揉了揉眉心,烦躁地问:“那惟庸在做什么?”

  “这事已经交给他了,他不会又躲回家了吧?”

  宋利苦笑着点头:“皇爷,胡大人这次没有像往常那样躲在家里。

  ”

  “近两个月来,胡大人一直在教坊司尽职尽责。

  ”

  朱元璋听完这“尽职尽责”的评价,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教坊司?

  他实在无语,胡大人的德行,天下皆知。

  若是在别的地方,他或许还能做出点成绩,但在教坊司,恐怕早已乐在其中。

  想到胡大人的性子和朝堂人才匮乏的情况,朱元璋头痛欲裂。

  他本想让宋利去把人叫来骂一顿,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毕竟当初选中胡大人的原因是他最符合条件,若因此让他辞职,岂不是白费力气?

  想到这里,朱元璋忍住心中的烦躁,挥手说:“我知道了,你再去趟礼部。

  ”

  “关于这次招考的具体事务,负责的官员想必早已确定。

  ”

  “赶紧派人去教坊司请惟庸到礼部商议!”

  “多派些人去,若是只派一两个,恐怕连人都见不到!”

  宋利听到朱元璋的吩咐,惊讶得合不拢嘴。

  皇上,您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吗?

  虽然您与胡大人交情不错,但也不必如此偏袒吧。

  这不是把所有繁重的任务都推给礼部了吗?

  其实朱元璋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却要绕这么大一圈。

  这未免太看得起礼部了吧!

  宋利心中满是疑问,思虑万千,最后也只能应道:“是,皇爷!”

  即便再次站在礼部门口时,宋利依旧困惑不解。

  好在已到礼部,他只需传达口谕即可。

  至于后续的问题,就留给那些官吏自己去烦恼吧。

  当宋利召集此次参与协助胡大人组织考试的所有礼部官员,并宣读了朱元璋的旨意后,整个礼部几乎沸腾了。

  礼部上下无不抱怨胡大人的诸多要求。

  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即便已向陛下诉苦,结果依然如此。

  所有官员垂头丧气地接令,无人敢有异议。

  但他们的失落情绪毫无掩饰。

  宋利对此毫不在意,转身便离开。

  有些事情他还需回去细细思索。

  待宋利离去,众官员不敢怠慢,立即赶往教坊司。

  他们内心充满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