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这就是攀附强者的益处吗?-《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他意识到对方是谁了。

  竟敢在这种时候、这种场合,无视锦衣卫的威名,甚至直呼毛骧的名字。

  明白了,是胡大老爷!

  这位连指挥使见了都要赔笑的人。

  尤其现在李善长倒台,其党羽被清算,而这位曾与李善长交好的大佬却安然无恙,更显特别。

  人们疑惑,胡大老爷为何毫发无损?

  思索片刻,再看向东宫。

  哦,他的侄女在东宫的地位非同小可。

  最近几次东宫宴会上,朱标都会带着太子妃同行。

  这位年轻的太子妃,在款待官员家属时表现得极为大方得体。

  年纪轻轻的她,谈吐举止间竟让一群资深诰命心悦诚服。

  更令人称道的是,这位太子妃不仅能在东宫事务上一锤定音,有时还会协助马皇后处理宫中的琐事。

  这样备受信赖的身份,谁会相信其中没有胡大老爷的推波助澜呢?

  表面上看,胡大老爷似乎安于教坊司的逍遥生活,但实际上,他的影响力比从前更甚。

  那天,锦衣卫前来道歉后匆匆离去,事后才感到后怕:若是落到胡大老爷手中,指挥使恐怕不会多问便直接处死自己为胡大老爷**,那可真是冤枉至极。

  正是这一事件,让胡大老爷在应天府声名鹊起。

  至少所有人都觉得,胡大老爷是在宣告:“别的地方我不干涉,但教坊司,我罩定了。

  ”

  从此以后,教坊司果然太平无事,歌舞依旧。

  目睹这一切的方孝孺深有感触。

  他怎么也没想到,刚到教坊司不久,朝廷竟发生如此大事,**家族竟被抄家灭族,还牵连了不少低级官员。

  据说罗贯中也被锦衣卫询问过。

  而他在胡大老爷身边,饮酒闲聊打牌,什么事也没有。

  他清楚,这一切不过是因为胡大老爷太过强势罢了。

  方孝孺忽然有所醒悟。

  原来这就是攀附强者的益处吗?

  不得不说,这种感觉确实令人畅快。

  这是方孝孺第一次有这样的体验。

  无需争辩,也不必焦虑,事情还没开始就已结束。

  这种感觉……不得不承认,真的很爽。

  然而,方孝孺心中也有些遗憾。

  遗憾的是解缙不在这里。

  否则,昔日的青楼三人组就能再次聚首了。

  与此同时,昔日的丞相李善长此刻正蓬头垢面地靠在监狱的监室里。

  此时的他浑身污秽,头发凌乱,哪里还有一丝往日的风采。

  但他毫不在意这些。

  他知道,无论现在多么狼狈,那不过是前奏罢了。

  他终将走上刑场。

  因为朱元璋要他的命。

  他已经释然,既然走到这一步,也就没什么好犹豫的了。

  死就死吧!

  但有一件事,他一直思考,直到刚才,才终于想明白。

  为什么胡大老爷之前好好的,却要称病辞官。

  而且如此果断,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人人羡慕的丞相职位。

  现在看来,这一招实在高明。

  自己的这位学生,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

  ------------

  李善长只有到了此时此刻,才真正看清了事物的本质。

  丞相之位虽然风光,但又何尝不是“高处不胜寒”。

  这个位置,就像一个高高挂起的靶子。

  百官、皇帝、百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只要稍有差池,便会引发巨大**。

  当初他并未察觉这些问题!

  或者可以说,他内心深处早已明白其中的风险。

  但他坚信自己能够解决,相信自己可以闯过难关,更确信自己能处理好一切……

  结果显而易见!

  他并非超凡脱俗的天才,也不是命中注定的圣人。

  他终究摆脱不了七情六欲的束缚!

  最终,他失败了!

  再看胡大老爷呢?

  自己做丞相时,他饮酒作乐;

  如今陷入牢狱,他依旧饮酒作乐!

  无论外界如何动荡,对胡大老爷而言,都毫无影响。

  想到这里,李善长不禁放声大笑。

  输了!

  不过,败在一个曾经的学生手上,倒也不算太糟。

  可惜没有机会了!

  不然的话,他还真想看看这个聪明的学生将来会怎样!

  朱元璋多疑,胡大老爷该如何从他手中逃脱呢?

  可惜看不到结局了!

  可惜啊!

  皇宫内,以往笑容满面的太子朱标此刻正在向朱元璋汇报李善长案件的进展。

  目前,李善长及其大部分党羽已被捕。

  但这次案件牵连的官员数量众多。

  朱元璋虽心狠手辣,却非随意**之人。

  他只是嫉恶如仇罢了!

  因此,每位受惩处的官员都有确凿证据,无可辩驳。

  朱标支持此事,正是基于这一点。

  说到底,虽然朱标平日和蔼可亲,对朱元璋的部分政策并不完全赞同。

  但实际上,他的价值观与朱元璋并无太大差异。

  在朱家父子眼中,既然天下是他们朱家的,那么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无疑是在破坏他们的根基。

  这怎么可以容忍?

  即使朱标向来仁慈,也不能坐视他人挥霍自家的财富。

  因此,一旦查实,朱标处理起来毫不留情。

  然而,这次牵涉的官员数量实在庞大,尤其是许多基层官员。

  虽然他们的过错不至于太严重,很多时候只是听从上级命令行事罢了。

  即便如此,想要与李善长扯上关系也非易事。

  但官场就是这样冷酷无情。

  如果你的上级和李善长关系密切,而他的指令又与李善长的案件相关联,你能站出来否认自己的责任吗?

  尽管这些基层官员确实有些冤屈。

  此时,朱标正在与朱元璋讨论这些官员的问题。

  “父皇,儿臣认为,待锦衣卫核查后,可根据情节轻重适当惩罚即可。

  ”

  朱元璋一听这话,立刻皱眉斥责。

  “绝不可能!”

  “我就看不惯这种优柔寡断的态度!”

  “怎么,我没给他们俸禄或官职了吗?”

  “标儿,你这个人就是太过慈悲,这样不行,必须改掉!”

  朱标刚开口建议,朱元璋便立即发怒。

  显然,他对官员毫无好感。

  即便已成为皇帝,他依然用当初当放羊娃时的眼光审视手下的官员。

  哪怕这些官员都在为他效力。

  朱标只能苦口婆心地劝说父亲。

  平日里对官员严苛些并无不可,毕竟只是几个小官罢了,无论是杀还是流放,都能起到整顿朝纲的效果。

  然而现在的情况不同,这次涉及的官员数量太多。

  若只是高层官员出事,从中层选拔补充即可。

  但若是大量基层官员被处理,那就棘手了。

  去哪里快速找到足够的人才填补空缺?即便新人上任,也需要时间适应工作流程,看似只需动动嘴皮子,实际上每个岗位都有严格的规矩,新手贸然接手必定引发混乱。

  最终受害的还是整个国家和百姓。

  经过一番劝说,朱元璋勉强答应不再加重处罚,但违法者必须依法惩处。

  朱标对此表示认可。

  随后他们讨论起今日的核心议题——李善长。

  韩国公府已被查抄,经核查发现,李善长确实**严重。

  仅此一点便足以判他**。

  此外他还侵占良田、结党营私,罪行累累。

  不过父子俩要考虑的是“法律不外乎人性”的原则。

  李善长作为跟随朱元璋多年的老臣,这份情谊难以忽视。

  虽然朱元璋表面沉默,内心却有所触动。

  最终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如何处置李善长及其家人还需他裁决。

  朱元璋久久未语,最终缓缓开口:“李善长确实有功于朕。

  ”

  “然而,他误入歧途。

  ”

  “所以,该杀!”

  “赐鸩酒吧,让他走得从容些。

  ”

  “不过,留他一个后代,男丁流放,女眷送入教坊司。

  ”

  朱标闻言默默点头,心底终于舒了一口气。

  至少这结果比他预想的好得多,甚至一度以为父皇会直接下令凌迟李善长。

  作为朱元璋最亲近的人,他对父皇痛恨李善长的程度再清楚不过。

  然而,如今一切尘埃落定。

  李善长案,终于结束了。

  锦衣卫诏狱中,李善长独坐牢房,凝视着透过拳头大小气窗洒进的几缕阳光。

  唯有此时,他才能如此平静地回顾自己的一生。

  从布衣出身到封爵国公、位列丞相,再到如今沦为阶下囚,他这一生不可谓不波澜壮阔。

  即便后世毁誉参半,李善长也注定会在史册留下一笔。

  这般想来,也算不虚此生。

  可反观自己,虽功业显赫,却落得如此结局,又何谈成就?

  更令他难以释怀的是,昔日得意门生同样做过丞相,如今却能肆意饮酒作乐。

  昨日锦衣卫的低语更让他愤懑,那学生竟当街踢打锦衣卫,全然不顾往日情分。

  这还没完,他竟还扬言教坊司是他庇护的?

  然而,即便胡大人如此强势,众人却仿佛没看见一般。

  因为大家都清楚,现在的胡大人就是这样强硬。

  他说要庇护教坊司,那就一定能做到。

  除非皇上亲口阻止,否则毛骧去了也绝不敢有异议。

  听到这些话,再看看自己狼狈的模样,李善长不禁感慨万千。

  “哈哈,到底是我的好学生啊!”

  “这一招以退为进保全自身,连我都未能察觉。

  ”

  “唉,现在说什么都迟了!”

  “终究还是我技不如人。

  ”

  就在李善长叹息之时,一阵脚步声传来。

  他抬头一看,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来的竟是宋利,手里还提着食盒。

  李善长明白,这是他最后的晚餐了。

  他的死期到了!

  无论之前多么豪迈,他终究不过是个凡人。

  眼见生命即将结束,心中不惊才怪。

  领路的锦衣卫迅速打开牢门,满脸堆笑地迎接宋利后便匆匆离去。

  傻子都知道宋利今日前来何事。

  混个认识就够了,多留片刻都是多余。

  宋利笑眯眯地看着李善长,毫不在意地盘腿坐下。

  他一言不发,打开食盒,将一道道热腾腾的菜摆到两人之间。

  最后,他双手递过筷子,“相爷,请,这些都是您喜欢的,老奴应该没记错吧!”

  李善长颤抖着接过筷子,双眼通红,嘴唇哆嗦地看着宋利。

  “呵,让你见笑了,老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