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修建堤坝的话,可以使用混凝土-《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这事已经在朝堂上闹得沸沸扬扬。

  户部最头疼,因为赈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钱粮问题。

  朱元璋可不是那种愿意慢慢商量的皇帝。

  他一声令下,你就得执行。

  不管之前预算多少,拿不出钱粮,就是户部的责任。

  而工部也没好到哪里去。

  因为水利工程都是工部负责,更别提后续河道修复之类的工作了。

  这里面麻烦可不少。

  这不,章善刚下朝,就一脸愁容地召集工部所有人开会。

  巧了!

  今天胡大老爷居然在工部上班。

  听到小吏前来通报开会时,胡大老爷微微一愣,眼中流露出些许迷茫。

  他刚刚泡好的茶和翻开的书还没来得及细品,而这书却是一本难得的经典话本,内容精彩至极。

  他原本打算好好研读一番,却没想到又要投入工作。

  胡大老爷无奈地叹了口气,皱眉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脸不悦,仿佛在场的每个人都与他有仇。

  章善看着胡大老爷的样子,既好气又好笑,但也没有办法。

  工部目前正面临重大问题,总不能坐视不理。

  作为工部侍郎,胡大老爷难道能因为自己的懒散就置之不理?如果是别人敢这样对待工部尚书,恐怕早已受到严厉警告。

  然而面对胡大老爷,章善明智地选择无视他的态度,转向其他人。

  在这时候,章善展现出了一部部堂应有的威严。

  他虽刚调任工部尚书不久,也不敢轻易得罪胡大老爷,但他深知胡大老爷资历深厚,在官场中绝不可轻视。

  官场上的规则从来如此,做好事往往困难重重,而要坏事或整人则容易得多,尤其是当对方官职低于自己时,更是轻而易举。

  在场除胡大老爷外,其余工部官员皆坐姿端正,毕恭毕敬。

  章善并未趁机搞小动作,而是诚恳地征询大家的意见。

  毕竟他刚担任工部尚书,业务尚未完全熟悉,自然要多听取下属的建议以便作出决策。

  众官员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一位资深侍郎还热心分享了以往应对天灾的经验。

  有了这些意见,章善便轻松了许多。

  他随即结合众人意见及自身想法,为每个人安排了相应任务。

  眼看事情即将谈妥,他不经意间瞥见胡大老爷闭目养神,看似专注却毫无作为的模样。

  章善眉头微皱,强作笑颜问道:"胡大人,不知您有何高见?"

  其实胡大老爷刚才确实听进去了不少内容。

  对他而言,这一切都很新奇。

  他前世从未参与过如此规模的水利工程。

  普通百姓更是无缘触及这类事务。

  不过,胡大老爷思索片刻后感慨道:

  "修建堤坝的话,可以使用混凝土。

  "

  ---

  说实话,章善起初并不指望胡大老爷能提出有价值的看法。

  毕竟胡大老爷摆明了是心不在焉、随波逐流的态度。

  他刚才问一句不过是例行公事,给予胡大老爷些许参与感和尊重罢了。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之前一副懒散模样的胡大老爷突然开口了。

  突然间,新郎官开口了!

  这下麻烦了!

  一直不说话的新郎居然开口问话了。

  更令人震惊的是,大家竟然没完全听明白胡大老爷刚才说的话。

  “那个……胡大人,您刚刚提到的那个堤坝,还有那个‘混’什么的,这是什么意思啊?”

  关键时刻,身为在场职位最高的人,章善终于站了出来提问。

  也只有他敢这么做。

  其他人面对胡大老爷,在这样的正式场合,根本不敢贸然开口。

  对于章善的疑问,胡大老爷并不觉得有何不妥。

  略作思考后,他缓缓说道:

  “对工部来说,洪水过后,治水工程中最关键的就是修建堤坝,这一点你们应该认同吧?”

  众人,包括章善在内,都点头表示同意。

  确实如此!

  每次洪水泛滥,几乎都是堤坝出了问题。

  因此,治理洪水的第一步就是迅速修复堤坝。

  否则,一旦再发生洪水,其他工作岂不是白做了?

  看到大家都理解了,胡大老爷伸出手指继续说道:

  “然而,修堤坝有两个难点!”

  “首先,修得慢!”

  “洪水刚过的地方大多还在下雨,稍有不慎,那些未受损的堤坝也可能撑不了多久。

  ”

  “更何况那些已经决口的堤坝,必须尽快抢修,以防灾情扩大。

  ”

  “可自古以来,无论哪个朝代,修堤坝始终只能靠传统方法——搭架子、夯实泥土,一步步慢慢来。

  ”

  “不仅耗费巨大,更浪费时间!”

  众人再次点头。

  尤其是几位资深工部官员,说到这个话题时,脸上的皱纹仿佛更深了。

  显然,他们对此深有体会。

  别以为身为官员就可以轻松应对。

  虽然不需要亲手挑土,但免不了要在大坝上淋雨吹风。

  这种风吹雨打的日子,可不止一两天就能结束。

  更麻烦的是,即使努力了几个月,到最后还可能挨骂。

  此刻,工部的官员们脸上越发苦涩。

  然而胡大人却像没看到似的,又举起了一根手指。

  “其二便是不够坚固。

  ”他说,“堤坝归根结底还是以泥土为主,虽有少量用大块石头填充的情况,但毕竟不多。

  无论人力还是物力,都不可能长期如此操作。

  而泥土筑成的堤坝,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牢固。

  ”

  说到这里,胡大人也感慨地叹了口气。

  “每当堤坝坍塌时,工部就会被指责。

  ”

  “总有人跳出来指责工部偷工减料、**。

  ”

  “但实际上呢?就算是严格按照标准修建,又能撑多久?要知道堤坝每天都承受着水流的冲击,泥土能坚持才怪。

  ”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连连点头。

  显然,这一点他们深有体会。

  毕竟他们曾经为此吃过亏。

  近几天,朝堂上不断有人要求彻查工部的声音响起。

  似乎在很多人眼中,只要工部不偷工减料,堤坝就不会垮塌。

  但事实是?

  哪有什么工程能永远不变呢!

  虽然有**行为存在,但至少在洪武年间,大多数工部官员并没有胆量这么做。

  无他,只是担心满门遭祸。

  在讲完传统堤坝的不足之处后,胡大人终于切入正题。

  “接下来,我们不得不谈谈混凝土了!”

  “它有两个显着的优点!”

  “其一,用途广泛!”

  “这种由河沙、水搅拌硬化后如同磐石般的材料,不仅能用于筑堤,还能建造楼阁庙宇、桥梁陵墓等各类建筑,丝毫不逊于石材,而且更加便捷。

  ”

  说到这里,胡大人自豪地举起第二根手指。

  “其二,制备简单!”

  “无需特意前往特定地点开采运输,我们工部只需建立作坊自行生产即可。

  ”

  “若将来遇到大规模需求的工程,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当地设立此类作坊。

  ”

  “这样既能就近供应,还能顺便盈利。

  ”

  胡大人得意地环顾四周,问道:“诸位觉得此法如何?”

  工部的同僚们听得目瞪口呆。

  混凝土真的有这般神奇?

  在胡大人看来,这个时代完全有能力制造混凝土。

  借鉴瓷器烧窑的经验先研发水泥,再制作混凝土。

  这样一来,无论修堤、建桥还是房屋修缮,都会更加牢固。

  毕竟古罗马人都能做出原始版本的水泥,我们技术更先进,怎么会做不到?

  虽然他对此并非十分精通,但基本原理还是明白的。

  只需让人尝试一番,摸索出具体配方岂非易事?

  先用着,以后再慢慢调整好了。

  大明这样的大国,还会对付不了这些小事?

  在场最了解胡大老爷的工部尚书章善,此刻已是满心欢喜。

  我的天!

  这是祖坟冒青烟了啊!

  就冲胡大老爷刚才提到的那个混凝土。

  这不是把功劳送到嘴边了吗?

  他应该升官发财了!

  一瞬间,章善脸上的笑意更加谄媚,赶紧靠近胡大老爷低声询问混凝土的事宜。

  ---

  章善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紧紧拉住胡大老爷,请求其复述一遍刚才的话。

  他自己也迅速拿出笔,将胡大老爷所说的内容尽数记录下来。

  章善认识胡大老爷已久。

  他知道,若不及时抓住机会记录下胡大老爷的话,谁知道下次胡大老爷何时有兴趣再说这些。

  毕竟,除了陛下,谁又能从胡大老爷口中挖出话来?

  而且,胡大老爷现在似乎有些神神秘秘。

  连陛下下令任命的工部官员,他都能随意推迟赴任。

  若是觉得被打扰而躲起来休息十天半月,自己又能怎么办?

  与其日后费劲周折,不如现在抓紧机会记下这些。

  看着飞速书写、甚至衣襟沾上墨迹的工部尚书,众官员心中不禁感慨,难怪他能位居他们之上。

  看看这能力!

  他们渐渐回过神来,心中仍存疑虑。

  胡大老爷提到的混凝土,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如此廉价又实用的东西,竟能应用于多种场合,还具备诸多神奇特性。

  身为工部官员,却从未听闻此类事物,实在让人震惊。

  就在众人犹豫之际,章善尚书果断上前验证。

  如今回想,大家都懊悔不已。

  这本是绝佳的机会,却因犹豫而错失。

  此事一旦传出,必定传至圣上耳中。

  若为真,章尚书将功不可没;即便假,他并无过错,毕竟这是胡大老爷所言,他只是如实上报。

  这岂不是稳赚不赔?工部诸官心生嫉妒,暗自懊恼。

  然而,有人迅速行动,从书笔吏手中取来纸笔,紧跟章尚书步伐,详细记录,不敢怠慢。

  章善瞥了一眼凑近的官员,嘴角带笑,眼神意味深长地点头回应。

  随即,他便不再多加理会,专注于手头的工作。

  然而,在内心深处,他已经将此人记在了自己的清单上。

  能在这种关键时刻主动站出来,至少表明此人的头脑相当灵活。

  同时,这也显示出此人有一定的野心!

  这类人至少值得留意一番,观察其动向。

  或许未来有机会加以利用。

  这时,胡大人也被章善问得差不多了。

  “章善啊,关于这事该说的也就这么多,剩下的就得靠那些工匠去实践了!”

  “到时候具体的制作细节,我再去看一看即可。

  ”

  章善听罢,虽有些意犹未尽,却也点了点头,感慨道:

  “真是巧合,胡相所提到的东西,正是我到工部任职时所遇到的情况。

  ”

  “恰好,我对原来的业务也不太熟悉!”

  “现在看来,从上到下恐怕都要跟我一起学习这项新技能了。

  ”

  胡大人闻言,目光闪烁。

  “好啊,章善!”

  “你早就相信我说的这些东西是真的?”

  章善笑意盈盈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