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我们要做的是制造矛盾,毁掉声誉-《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读书?

  读书毫无用处!

  难道他方孝儒这些年书都白读了吗?

  辛苦习得的知识竟全无用处,这令人难以置信。

  面对胡大老爷设下的难题,一切努力皆成泡影,毫无价值可言。

  这样的局面,使得不少士人转而寻求享乐,放弃了进取之心。

  毕竟,即便努力读书,也未必能有所收获。

  ()

  ---

  春耕秋收是大明百姓生活的根基,关乎国计民生。

  而科举制度,则是士人们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科举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关键机制。

  因此,当会试临近,若应天府的学子们不专注于备考,反而流连于烟花之地,这不仅让师长担忧,也让朝廷上下为之侧目。

  从士林中的长辈到朝中官员,甚至那些平时不问政事的勋贵,此刻都在注视着这一现象。

  为何一夜之间,众多考生竟放弃了努力?

  难道所有人都已对这次科举失去了信心?这显然不合常理,毕竟科举依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唯一出路。

  朝廷官员和大儒名士们弄清事情原委后,全都哑口无言。

  这太匪夷所思了!

  即便是修养极好的大儒,此刻也被自家小孙子的行为气得破口大骂。

  首当其冲被责骂的自然是解缙。

  如果不是他提出了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为自己辩解并广为传播,后面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经此一事,解缙的名字被许多人牢牢记住。

  这是一个潜在的**烦,必须记住他的名字,说不定哪天他会使个小手段进行报复。

  否则岂不是显得我们怕了他?那多丢脸啊!

  另一个怨恨的来源是胡大老爷。

  解缙的歪理能够说服这么多士子,归根到底是因为胡大老爷通过多次成功的出题表现,展现了他对大儒、名士和学子们的掌控力。

  这种事他已经做过四次了,如今已声名远扬。

  正因为胡大老爷威名在外,解缙的话才让人深信不疑。

  大家觉得所有的准备都毫无意义。

  这不是应该让这些学子背后的师长们反思一下吗?

  与此同时,人们一边咒骂,一边心生恐惧。

  眼看着会试就要开始了,这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

  这次胡大老爷又会出什么样的题目?到时候难道真的要让自家孩子临阵退缩吗?真是令人头疼!

  消息传播得极快,很快便传入胡大老爷耳中。

  听了解缙带来的消息后,胡大老爷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不错,不错!有胆识!

  解缙这小子,真是个能陪我一起玩乐的好伙伴。

  不用我们提醒,他就主动带着考生偏离正轨了。

  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实在难得!

  不过,也不知事后会不会有人拿着刀找解缙算账。

  但胡大老爷思索片刻后,仍觉得不太妥当。

  不行,这些学子如此轻率,若真的糊弄过去,岂不是显得我们无能?

  我们坐这位置,可不是为了收拢门生。

  我们要做的是制造矛盾,毁掉声誉。

  这事绝不能出差错。

  一旦出错,朱元璋的屠刀可不会手下留情。

  嗯,必须采取行动。

  想到这里,胡大老爷急忙赶往礼部。

  到达职房小院后,他立刻派人召集参与此次科考的礼部官员。

  众人到齐后,胡大老爷严肃地说道:

  “各位应该都听说了,本届考生认为我的题目太难,索性放弃了备考。

  ”

  “这样的懒散态度,简直是懈怠至极!”

  “我们怎能容忍此事发生?这不是辜负了皇上的信任吗?”

  胡大老爷话音刚落,众官员的脸色变得十分复杂。

  大哥,你是不是忘了自己说了什么?

  这话谁说都可以!

  你这样说,不觉得羞愧吗?

  这种状况到底是谁引起的?难道你就没一点觉悟?

  到了这个地步,你是不是又想耍什么花招?

  看到众人复杂的眼神,胡大老爷心中暗喜。

  对,就是这样,多少得对我们有些不满才行啊。

  如果你们没有异议,那我们岂不是成了团伙?

  好,干脆摊牌吧。

  “各位,既然那些学生不求上进、敷衍了事,那我们就反其道而行。

  ”

  “本官决定,这次会试的题目,全以四书五经的基础内容为主。

  ”

  “题目无需深奥复杂,重点在于死记硬背。

  ”

  “简单来说,平时读书认真、记忆牢固的考生就能通过。

  ”

  “至于那些平时懒散、临阵磨枪的人,就让他们自食其果吧。

  ”

  所有官员愣愣地看着胡大老爷,有人甚至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天啊,胡大人真是豁出去了,专挑难题刁难考生。

  如果考生知道今年会试的题目如此简单,恐怕要气得吐血吧?

  但胡大老爷毕竟是主考官,既然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且在规则范围内,大家也只能接受。

  接着,胡大老爷出了道题目,众人一看,确实是个简单的问题。

  ()

  ------------

  经历了多次胡大老爷突发奇想出题之后,礼部的官员们早已习以为常。

  不过就是换个新题目为难考生罢了。

  第一次做时忐忑不安,第二次已震撼到天崩地裂。

  第三次、第四次虽仍感畏惧,但逐渐变得平静。

  毕竟已经驾轻就熟,虽有波澜但也泰然处之。

  无论如何,结果不会因意见分歧而改变,不如顺其自然地完成任务。

  当然,最重要的是胡大老爷从不推卸责任。

  他既发起,便定会坚持到底。

  这对官员们而言,无疑是一种解脱。

  如今官场上背黑锅成风,难得遇到讲原则的人。

  即便胡大老爷爱惹事,官员们依旧乐意跟随。

  而且,他提出的建议虽依旧苛刻,但众人反而十分欢迎。

  答应!

  必须答应!

  不过是一些基础题罢了!

  这种题目一旦发布,便无可挑剔。

  这不是为难学生,而是测试他们的基本功。

  若连基础都不过关,还谈何学习?

  更何况,这也让浮躁的学生冷静下来。

  你们不是自视甚高、觉得无所谓吗?

  那就试试你们的实力!

  有能力者可尽情展现才华。

  但若无真才实学,还想轻松过关取得佳绩?

  哼,那岂不是暴露了自己的无能?

  礼部的官员们经过深思熟虑,带着一丝咬牙切齿的态度投入到新试题的编制工作中。

  毕竟,他们当初也是通过科举一步步走来的,怎能容忍这些后来者轻松过关?不让他们明白前辈曾经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他们恐怕永远不会懂得科举的真正意义。

  于是,随着考生们越来越放纵,四处游玩嬉戏,礼部的官员们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次考试更具挑战性。

  他们要加码!不把这些人考得心服口服,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经历?

  等到这批考生走出考场,他们就会明白科举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些事仅限于礼部内部流传,因为泄露会试题目哪怕是一丁点信息,都会带来抄家灭族的严重后果。

  尽管士子们消息灵通,但他们对具体是谁出题、出什么样的题、采用怎样的方式全然不知。

  对他们来说,现在的重点仍是尽情享受生活。

  因为他们已经是举人,可以说是准官员,即便职位不高,身份却已大不相同。

  正因如此,他们的行为举止与以往相比多少有些变化,毕竟有了退路,便少了顾虑。

  若会试落榜,那些本该献上的土地,依旧会有他人愿意献出。

  那些注定为官的人,即便会试失利,也依然能找到途径入仕。

  既然有退路,还有什么好畏惧的?会试?爱怎样便怎样!全然无所谓!抱着这种心态,解缙与其他考生一路轻松抵达会试考场。

  对所有考生而言,这段时间过得十分畅快。

  仿佛多年寒窗苦读后的释放,竟让人沉溺其中,忘却归途。

  以至于临近会试,仍有不少人直接从烟花之地赶往考场。

  贡院门前,会试开考前,考生们互看一眼,少了平日的紧张。

  嬉笑打闹间,甚至有人直接询问昨夜的去向与感受。

  “慎行兄,你的表字果然名副其实,果然谨慎。

  昨晚怎不多留一会儿?”

  “哈哈,弘毅兄,我哪能像你们那样,醉风楼虽好,花费却不菲。

  我家境普通,偶尔一次还能承受,频繁如此可吃不消。

  ”

  “慎行兄这话怎么说?莫非若你留下,我还真会让你埋单不成?难道以为我的银子是假的?”

  “再者,慎行兄与嫣然姑娘情深意浓,怎舍得轻易放弃?”

  “依我看,不是银钱问题,而是慎行兄身体吃不消了吧!”

  哎!

  男子间的玩笑,最终往往离不开这类话题。

  而这些略显粗俗的调侃,却总能最有效地活跃气氛。

  旁边熟悉的学生见状,高声喝彩起来。

  看着门前学子对会试毫不在意,摆出随缘的态度,仿佛来这里只是随意为之。

  贡院内,考官们个个皱眉瞪眼,心中暗自恼火。

  行吧,随你们便。

  这次要是不能让你们累得够呛,咱们之前出的那些题目就算白费了。

  正好,也让这些考生体验一下当年胡大老爷刁难人的滋味。

  不知到时候,看到满是密密麻麻基础试题的试卷,他们会是什么表情。

  想想都觉得有趣。

  尽管气氛诡异,会试仍按时开始。

  考生依次接受检查后进入考场。

  ---

  会试虽是科举的倒数第二关,实则是整个科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通过者,至少能获得同进士出身。

  相比举人,这无疑高出一档。

  而进士,在大明朝更是最高荣誉之一。

  正因为如此,会试的考核极为严谨。

  从进场搜查便可看出,童子试时还能自带文具,到会试则完全不需要。

  朝廷担心有人夹带作弊。

  所以,与其带自己的,不如直接提供齐全的用品,考生只需空身进入即可。

  当然,检查更为严格。

  脱衣验身,无所不用其极。

  面对此情形,考生早已无动于衷,心态极稳。

  折腾去吧,我连考试都不怕,还在乎这些?

  一番忙碌之后,考生们各自进入号房。

  坐在那简陋又散发着异味的空间里,他们静静等候考卷的到来。

  不久,随着梆子声响,考官带着兵丁逐个分发试卷。

  考生们平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仿佛看透世事般泰然自若。

  若不知情的人见此,或许会觉得他们是饱学之士或超凡脱俗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