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胡仁彬仙粮成熟-《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他创立的大明周报社更是家喻户晓。

  如此背景,普通人见了胡大老爷都要行礼。

  然而另一方面,他在此次科举中玩了把戏。

  方孝孺自己就是受害者。

  那些让他落榜的试题,皆出自此人之手。

  朝野上下,私下议论胡大老爷的学生、家长、学者数不胜数。

  甚至,方孝孺也曾当面说胡大老爷的坏话。

  提起这件事,方孝孺就越发觉得窘迫。

  这些回忆就像**一样困扰着他,特别是当着当事人的面想起那些尴尬往事时,简直令人难以承受。

  然而,方孝孺终究是个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他的性格确实固执而呆板到了极致。

  他左思右想也想不明白,索性不再去想了。

  既然胡老爷说私下里没人时可以称呼他老胡,在众人面前则称胡大人,那我就照做便是,关我何事?

  于是,方孝孺真的开始一口一个“老胡”地与胡老爷交谈起来。

  不过这只是普通的闲聊罢了,绝不可能恢复到过去那种在青楼里的无拘无束。

  毕竟,无论身份还是地位,稍微有点文化的人都明白其中的区别。

  即便像方孝孺这样几乎不懂社交技巧的人,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影响。

  胡老爷也没有多想,如今这样的状态已经不错了。

  与方孝孺聊天并无其他目的,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

  像这种层次的小人物,实在没什么值得算计的价值。

  不过是聊聊天、忆往昔、感叹几句罢了。

  不过,看到方孝孺的模样,胡老爷心中也不禁暗自感慨:看来以后不能再和他一起去青楼了。

  万一不小心暴露身份,哪怕伪装得再亲密,也无法抹平两人之间的差距。

  就算给方孝孺几个胆子,他也绝不敢与胡老爷一同**作乐。

  ()

  ——

  方孝孺与胡老爷的短暂叙旧,最终在几分尴尬中结束。

  胡大老爷和方孝孺对此事都感到有些复杂。

  他们之前一起去青楼的经历,确实充满乐趣。

  可惜,这样的日子不会再有了。

  并不是说没了方孝孺,胡大老爷就不能再去青楼,而是以胡惟庸的身份去那里,感受完全不同。

  想到这些,胡大老爷就觉得有点头皮发紧。

  叙旧完毕后,他装模作样地四处走动,顺带看了看文件,随口发表了一些意见。

  在普通人看来,这只是闲聊,可对于胡大老爷来说,这是权威的体现。

  他的身份和在大明周报社的威望,让他的每一句话都显得意义非凡。

  被人短暂奉承固然愉快,但如果持续不断,而且方式不当,反而让人厌烦。

  胡大老爷今天的工作量已经超负荷,该结束了。

  当李建林带着谄媚的笑容送别时,他终于坐上马车回家了。

  看着马车远去,众人互相看了一眼,笑着回去工作。

  尽管如此,大家仍在私下议论纷纷。

  李建林并未阻止这些议论。

  罗贯中站在人群后方,是最后返回的编辑之一。

  他注意到身旁同样驻足许久的方孝孺,猜测对方或许也对胡大人抱有钦佩或向往之情,于是便直截了当地说道:

  “孝孺,今天见到胡大人,有没有学到些什么?”

  “如今像胡大人这样不恋名利,能果断放弃大好前程的人,在朝堂上可真少见。

  ”

  方孝孺听后,惊讶地瞥了罗贯中一眼,但仔细观察却发现他神情坦荡而坚定。

  这让方孝孺心中一震。

  自己向来直率,却没想到还有比自己更直的人。

  胡大人的不贪名利倒是无可厚非。

  当初胡大人因病辞去左丞相之职,多次拒绝**厚禄,选择隐居生活,这份洒脱确实令人敬佩。

  即便之前的一些官职难以评价,但胡大人为创立大明周报社所做的一切更是毋庸置疑。

  他亲手打造的这份基业,说放弃就放弃,毫无犹豫,这才是最让人折服的地方。

  换作别人,即便离职也会设法安排接替人选,名义上是为了确保事务延续如初。

  胡大老爷离任时,未给继任者留下任何指引,甚至报社编辑到最后一刻都不知发生了何事。

  这种人即便被指责贪恋名利,也无人信服。

  然而,方孝儒深思后发现,此事另有隐情。

  胡大老爷并非贪恋名利之人,但他好色的程度令人咋舌。

  即便过去许久,想起他在醉风楼的表现,仍让人心有余悸。

  尽管如此,方孝儒只能将这些埋在心里。

  毕竟他曾与化名陈近南的胡大老爷一同出入青楼,却被对方凭借才华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种事若传出去,不但有损颜面,还会得罪人。

  罢了罢了,罗贯中显然比我更单纯。

  让他继续崇拜胡大老爷吧!胡大老爷虽好色,但至少在不贪名利这一点上,还是值得肯定的。

  至于胡府,此后一切如常,再无波澜。

  胡仁彬在胡府后院忙碌,俨然成为半个种地农户。

  他观察着地里的红薯藤和茎叶,心中思索。

  按父亲的说法,现在应该到了收获的时候,植株的表现也表明已成熟。

  是否能开始挖红薯了?

  胡仁彬并不着急。

  毕竟父亲收割土豆时的详细步骤都记录了下来。

  如何挖掘、记录、称重、保存以及留种……

  只需按照父亲的方法小心操作即可。

  想到这里,胡仁彬长舒一口气。

  自己忙活这么久,总算要收获了!

  不说别的,先挖!

  ------------

  一身粗布衣裳、满手泥土的胡仁彬毫不在意。

  他本想拿起铲子直接挖下去。

  可看着地上的枝蔓,又犹豫了。

  这铲子太大了,可能会伤到珍贵的种粮。

  不行!

  得换个小铲子!

  虽然平日胡府低调,胡仁彬在家中也常受责罚。

  但他是胡府的大少爷,尤其是妹妹胡馨月入主东宫后,更是成了皇亲国戚。

  尽管胡仁彬不再像从前那样**不羁,但他作为大少爷的名声却更响亮了。

  所以,即便他也在种地,但他的工具相当齐全。

  甚至有些工具是他亲自制作的。

  男人谁不爱玩泥巴、做木工之类的活计呢?

  瞧,眼看大铲子可能会伤到庄稼,胡仁彬毫不犹豫地从旁边的小屋里拿出一把油亮的小铲子。

  这铲子是他珍爱的宝贝,趁手又轻便,玩起来特别有趣。

  他搬来一个箩筐放在身边,毫不在意地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开始挖掘。

  一铲接着一铲……

  没多久,第一颗红薯就被他轻松挖了出来。

  抖掉表面的泥土后,看着这和大萝卜相似的紫红色红薯,胡仁彬咧嘴笑着,仿佛一个大傻瓜。

  这可是他亲自种出来的。

  从翻土、播种到育苗、移栽、浇水、施肥……

  可以说,这是他第一次真正参与农活。

  而今,到了他收获的时节。

  这一挖就是半天时间。

  不过,随着时间流逝,胡仁彬感觉情况不太对劲。

  这未免也太多了吧?

  虽然他父亲事先说过产量会很高,但这也太夸张了。

  即便还没称重,仅凭肉眼判断,至少也有五十石的分量。

  等到胡仁彬锤了锤酸痛的腰腿,站起来收拾工具,小心称重后,他彻底惊呆了!

  真的傻眼了!

  怎么会这么多!

  六十一石!

  比胡大老爷预估的亩产足足高出一倍!

  这哪是普通的红薯!

  简直是仙粮!

  尽管他早就料到产量会惊人,可现在还是难以置信。

  他连手都没洗,就直奔胡大老爷家,迫不及待地报告了这个喜讯。

  胡仁彬匆匆赶来报信,胡大老爷却只是淡淡点头。

  “六十一石?看来你的耕种颇有成效。

  ”

  “既然这样,你就赶紧将这东西呈上去吧。

  这是给你的前程和保障。

  ”

  “有了它,你这一生至少有个依靠了。

  ”

  听到这话,胡仁彬沉默下来。

  许久,他默默向胡大老爷行了一礼,转身离开。

  他知道,尽管身为胡家大少爷,若不靠科举,只有立功才能封官。

  但其中门道太多。

  若只图混个官职倒也不难。

  然而要服众,就必须拿出让人无话可说的功劳。

  胡大老爷给他准备的,显然是这种。

  胡仁彬并非愚钝之人。

  他自然不能直接求见朱元璋。

  他也明白,自己未必能跟朱元璋谈出什么成果。

  于是,他带着东西直奔东宫。

  朱标听说胡仁彬亲自来访,十分重视。

  毕竟胡仁彬不仅是他的大舅子,而且在朱标眼里,他绝对是人才。

  这样的人才,仅凭身份和能力,便是未来为官的上佳人选。

  尤其是在他登基执政时,两人合作有天然基础。

  因此,朱标不仅精心安排接待,还把胡馨月叫来。

  寒暄后,胡仁彬开门见山说明来意。

  “太子殿下,此物是我胡府后院所种新粮红薯。

  ”

  “经测算,亩产已达六十一石。

  ”

  高产粮食堪称国之珍宝,胡仁彬不敢怠慢,刚完成测量就急忙入宫呈献,恳请太子善待此物。

  此物不仅产量惊人,还能当作蔬菜和主食,实为应对**的利器。

  朱标听罢胡仁彬详细介绍红薯的特性后,顿时激动起身。

  竟有这般可媲美土豆的作物?上次去你家后院瞧见的就是这个吧?

  胡仁彬没想到朱标第一句就问这个,但也没隐瞒,坦然承认。

  这作物确是我从头培育至今。

  太子妃那时尚在闺中,想必也清楚。

  胡馨月笑盈盈点头,称赞哥哥的努力。

  没想到昔日纨绔子弟如今有所作为。

  她深知哥哥早年辛苦读书、务农的经历,却不知其成果如此卓越。

  朱标深信不疑,感慨当初轻视此物实属失察。

  但他立刻拉着胡仁彬去面圣。

  这样的奇珍越多越好,大明既有土豆又有红薯,百姓再无饥馁之忧。

  此事须让父皇知晓,功臣更需厚赏。

  ()

  ---

  谨身殿内,朱元璋已经彻底理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此刻,他盯着眼前这些从未见过的“仙粮”,激动得满脸涨红。

  娘的!这种好东西,越多越好!

  虽然身为天子,朱元璋一声令下,整个大明无人不从。

  他的衣食住行早已不是从前那个饥肠辘辘的乞丐模样。

  但内心深处,他忘不了小时候目睹双亲、兄嫂饿死的情景,也忘不了沿途所见的饿殍遍野。

  这些记忆深刻地烙印在他的心中。

  抛开个人情感不论,单从利益角度考虑,只要老朱家还想将大明的江山世代相传,解决吃饭问题就是头等大事。

  人在饥饿中挣扎时,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正因为深知这一点,朱元璋面对新出现的高产粮食时才会如此激动。

  然而,当他回过神来看向胡仁彬时,心中却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

  胡仁彬的紧张显而易见,双腿发抖,嘴唇颤动,哪怕是顶尖影帝也难有这样的演技。

  这让朱元璋忍不住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