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方孝孺进入周报社-《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说白了,连江湖厮杀都得避开医生,医生又怎会没有传承延续?

  所以,剩下的事情就交给那些稳重的御医们去处理吧。

  这些人本就擅长固本培元、温补之类的疗法。

  对于他们来说,急躁不得,最好是循序渐进。

  这不挺好的嘛!

  而且,胡大老爷隐隐觉得,自己暂时还是不要太出风头的好。

  毕竟,与朱元璋打交道的时间越长,越觉得他好奇心极重。

  十有这老小子看完那篇文章后,必定会派出一批锦衣卫盯着。

  要是最后被老朱知道了,其实也没什么。

  但终究不好解释啊。

  毕竟,和朱元璋关系还挺近的,有话不直说也就罢了。

  结果你连折子都不上,反而跑到报社用假名发表文章。

  这多少有些不地道吧?

  正因为知道一动不如一静,胡大老爷索性继续在家摆烂。

  如今府上也颇有意思。

  小月儿初次掌家,难免闹出些小笑话。

  不过,这不过是让她积累点经验而已。

  些许瑕疵,无伤大雅!

  府上的人,包括胡大老爷,都在静静等待胡馨月和朱标的婚礼。

  另一边,大儒宋濂看着科举失利后略显颓丧的方孝孺,心中难免感到棘手。

  这个学生,才华并非不足,只是性格过于木讷古板,难以应对那些讲究机变的科考题。

  本届科举遇上胡大老爷,对方孝孺而言,实在是一场无妄之灾。

  然而,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如今,宋濂已无更多可教方孝孺之处,他的基础早已扎实。

  剩下的无非是为应试多刷些卷子,或是深入钻研学问,但这并非眼下方孝孺该做的。

  宋濂终究不忍见爱徒就此沉沦,便放下身段,为他谋得一份在报社审稿的职位。

  这职位品阶不高,也非肥差,无人争抢,宋濂的面子足以办到。

  不过,事情办妥后,宋濂心中仍有几分忐忑。

  毕竟,方孝孺那古板的性子,难保不会当场拒绝。

  然而,当他缓缓向方孝孺道出自己的安排和考量后,方孝孺却表现得异常激动。

  宋濂未曾料到,这个一向古板的学生,竟对这新兴的报社颇感兴趣,正好借此机会学习一番。

  这真是巧了!

  对于方孝孺而言,能进入报社工作,实在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

  如今的大明周报早已名声在外,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识文断字的老夫子,乃至朝廷中的王侯将相、封疆大吏,无不对其感兴趣。

  大明周报完美地填补了人们的精神空白,内容涵盖广泛,无论你对其中的哪一部分不感兴趣,总能找到吸引你的内容。

  除非你像胡大老爷一样,见识过后世知识的性增长,以及各种娱乐活动的丰富,否则,无人会对大明周报不感兴趣。

  因为,这里所包含的内容,实在太多了。

  对国家大事感兴趣的,不妨仔细阅读上面发表的时文。

  如今的时文,已不仅仅是江湖上小有名气的“在野高人”所写。

  许多在职的四五品官员也已纷纷参与其中。

  胡大老爷甚至知道,有好几位部堂级官员也在暗中准备,期待某天一鸣惊人。

  在这样的好形势下,没人能保持冷静。

  至于诗词方面,更是不用多说。

  如果你有一首酝酿已久、自认为特别满意的诗词,你是愿意寄给老友,等待十年慢慢传扬名声,还是愿意在大明周报上刊登,一个月内名扬天下?

  谁没有点虚荣心呢?

  正因如此,大明周报上诗词歌赋板块的竞争最为激烈。

  毕竟,诗词歌赋与时文、话本不同。

  一首诗词的好坏,大家都能看出来。

  但几首诗词放在一起,要选出最好的刊登在报纸上,这里面就涉及主观审美和其他因素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期报纸定稿时,诗词歌赋板块总是吵得最凶。

  通过时文扬名,对某些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不仅难度大,还有风险。

  写诗则显得更靠谱。

  因此,竞争激烈之下,如今已有不少人开始向报社里的人打招呼。

  无非是“举贤不避亲”,想推荐自家子侄、子弟的作品。

  当然,这种招呼的作用并不大。

  毕竟,如果某首诗词明显优秀,编辑也不能强行选择另一首。

  聪明的、有面子的人,早就想到了胡大老爷。

  傻子都知道,虽然胡大老爷离职了,但整个报社都是他建立的,所有人也是他亲自拉来的。

  他要是打声招呼,没人听才是怪事。

  可让许多人没想到的是,胡大老爷根本不给面子。

  毕竟,胡大老爷就是为了躲避麻烦才辞去职位的,他哪能因为一点点面子又重新陷进去。

  在胡大老爷这里行不通后,有人甚至求到了新晋大当家太子殿下朱标那儿。

  朱标表面温厚,脸庞圆润,笑容可掬,仿佛容易相处。

  然而,作为朱元璋最为信任的长子,他又怎会像面团一般任人摆布?实则外柔内刚,平日里不过故作姿态罢了。

  他骨子里的性格,可是强硬得很!

  这番热闹景象,足以看出如今的大明周报社是何等繁忙。

  而方孝儒,已然正式踏入这个新设立的衙门,经过一番折腾,终于成为了其中一员。

  此时的周报社,众人皆是有官位在身。

  不过胡大老爷早有规定,主要的编辑与主编,必须经由礼部选拔、吏部安排方能进入。

  至于那些跑腿办事的小吏,倒是可以由报社自行招募,只要报社能承担起这笔开销即可。

  当然,这些人也得在吏部报备。

  虽无品级,但作为胥吏一员,也算是有了官服可穿。

  方孝儒如今便是这身份。

  辗转几处,换了身行头的他,终成周报社中负责整理书稿的胥吏之一。

  若论品级、身份,自然毫不起眼,俸禄也微薄得很。

  可方孝儒却颇为满意,因为他自认为将来仍要去考取功名。

  眼下不过是权宜之计,反正他对周报社颇有兴趣,也极为好奇。

  在此混上一段时日,又有何不可?

  当方孝儒真正踏入周报社内部,他才发现,这里的一切都与别处截然不同。

  虽是个新建的衙门,规矩都由胡大老爷一手制定,但这里的气氛与其他衙门格格不入。

  首先是这里的每个人,行色匆匆,似乎没一个闲人。

  其次,这里的人手头都堆满了稿子,许多人皱着眉头,细细审阅,或赞赏,或批评,或嗤之以鼻……整个报社的氛围,倒像是一群读书人聚会的书堂。

  正当方孝儒站在那儿,茫然不知该做什么时,一旁忽然站起一个比他年长几岁的年轻人。

  “新来的同僚?”那人笑道,“那在下先带你去见主编,安排差事吧!”

  在这紧要关头,方孝儒对那位挺身而出的好心人充满了感激之情。

  两人简单寒暄了几句,便知晓了彼此的身份。

  可惜的是,主编似乎不在,两人便坐下来闲聊起来。

  读书人之间的话题,无非是那些熟悉的领域。

  巧合的是,创办这家报社的胡大老爷,正是让众多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感到恐惧的人物。

  在报社里不谈胡大老爷,简直对不起方孝儒考生的身份。

  方孝儒对胡大老爷充满了好奇,而罗贯中则对他充满了敬重。

  对罗贯中来说,胡大老爷是解救他于困境,让他恩师的遗作得以发扬光明的指路明灯。

  (本章完)

  ------------

  与罗贯中对胡大老爷的推崇和敬重相比,方孝儒对胡大老爷的看法则复杂得多。

  或者说,凡是参加了这一届科举的士子,几乎没有不在背后骂几句胡大老爷的。

  即便是考中的,也难免要抱怨几句,更何况像方孝儒这样落榜的。

  他可是被胡大老爷害得不轻。

  若不是胡大老爷那几道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怪题,他本有望在这一科金榜题名。

  可如今呢?

  连个童生的功名都没拿下。

  但那些今科一路考过来的考生,却给自己贴上了“历届最难科举士子”的标签。

  当然,很多人是在开玩笑,但也有人是真的觉得这一届能考出的人都是大才。

  毕竟,这次科举题目比以往难得多。

  经此一事,胡大老爷的名声更响了,也更臭了。

  方孝孺对胡大老爷的第一印象就源于此。

  然而另一方面,胡大老爷创办的大明周报对读书人来说确实很有吸引力。

  无论是学习参考,还是期待未来能在上面发表自己的作品,这都是不可或缺的好东西。

  方孝孺最初就是怀着这样的期待加入的。

  进了大明周报社后,他的这种期待变得更强烈了。

  他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衙门竟然如此复杂。

  不怪方孝孺见识少,反而越是有见识的人越明白胡大老爷创立的报社有多特别。

  要知道,方孝孺有宋濂这样的名师指导。

  平时在教学时,宋濂就详细讲过各衙门的规矩和办事准则。

  目的是让**将来进衙门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方孝孺原以为自己了解大明的衙门运作。

  到了大明周报社后,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

  不过,他对大明周报社的兴趣反而更大了。

  他想探究这里究竟还有什么他未发现的秘密。

  胡大老爷最近在书房里盯着纸笔发呆,他想起自己上次以“赛华佗”的身份撰文还是大半个月前的事。

  眼看着新一期《大明周报》即将刊印,他觉得是时候让“赛华佗”重新登场了。

  毕竟这件事他一直记挂在心。

  他创造这个“赛华佗”的身份,就是为了提醒老朱家重视养生,解决朱标早逝的问题。

  他可不想看到自己的乖乖小侄女成为寡妇。

  想到这里,胡大老爷决定在文章中给出更明确的答案。

  上次提到丹药的危害和养生的道理,但还有很多细节未提及,也没给出具体的养生方法。

  这次他要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回忆起前世的经历,他忍不住感慨。

  因为差点走错路,他曾花很多时间在网上学习养生知识,即使隔着两个世界,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尴尬。

  前世的信息虽多,但也良莠不齐,他吃了不少亏。

  而且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他也买不起那些昂贵的补药。

  与其浪费钱,不如练习简单的养生**。

  想到前尘往事,胡大老爷感慨地叹了口气,随即提起笔开始奋笔疾书。

  这篇文稿旨在传授强身健体乃至延年益寿的方法。

  文章开篇,胡大老爷便详细阐述了养生与长寿的要诀,让读者明白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能够使人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