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3章 大忌-《武神伐仙》

  三日过去,京城内的局势愈发沉闷,

  在城外的叛逆得到清剿之后,原本遭受阻碍的往来信件似乎恢复了。

  京畿之地附近再也没有发现驿卒的尸体以及燃烧的送信马车。

  这不仅让一众锦衣卫松了口气,

  还让一众朝堂官员觉得,京城内压抑的气氛终于缓和了一些。

  就在此时,一封传阅各部的奏疏又引起了京中诸多大人的注意,

  新任礼部尚书魏兰台准备举行大祭,祭天求雨,

  并且已经得到了陛下的朱笔御批!

  同时,消息开始在京城广为流传,

  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已经传遍大街小巷。

  正在百姓们议论纷纷,讨论此事是真是假时,

  京兆府的告示与朝廷的邸报都发了出来,

  张贴在京城四方城门旁,每日都有读书人在那里不停诵读。

  就连在京城中闻名一时的杂报也刊登了此事,

  这才让京城的诸多百姓相信,朝廷真的要举行大祭了。

  一时间,

  街头巷尾,人们交头接耳,

  都在谈论着这场即将到来的大祭。

  一些老农平日里都会带着自家种植的瓜菜进城来卖,

  听到此等消息,满是皱纹的脸上带着一丝期待,说道:

  “听说南边柳州几个地方许久都没下过一场雨了,庄稼都快旱死了,

  若是能求得甘霖,那可真天佑大乾啊。”

  一旁,同样在集市摆摊的年轻后生笑了笑,

  看了看身前铺位的雨伞,连连点头:

  “是啊,尚书大人为咱百姓着想,但愿能灵验。”

  一时间,京城百姓们对大祭充满希望,

  不少人甚至自发地在家中准备起了香烛,

  打算在大祭当日诚心祈愿,沾一沾朝堂的喜气。

  然而,在朝堂之上,各个官员?反应却各不相同。

  一部分官员,尤其是那些与礼部尚书魏兰台交好或者支持其主张的,纷纷表示赞同和支持。

  他们在朝堂上高声称赞魏兰台此举乃是顺应天意、体恤民情之举,

  认为这不仅能够安抚民心,还能彰显朝廷仁德,

  有助于稳定当下略显动荡的局势。

  这些官员言辞恳切,力陈大祭的种种好处,

  仿佛已经看到了大雨倾盆而下,滋润着干涸的土地,百姓欢呼雀跃的场景。

  然而,朝堂上党争不断,又有京察逼近,

  一些官员打算在大祭上做一些文章。

  便纷纷向着内阁建言:

  “如今京城局势刚刚稍有缓和,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举办大祭,是否太过仓促?

  况且祈雨之事,本就玄之又玄,

  万一事与愿违,岂不是让百姓失望,甚至可能引发民怨?”

  说话之人是转运司的一名副使,平日里接触外地官员颇多。

  还有一些大臣直接上疏皇帝,

  希望皇帝能改变主意,不再举行大祭。

  一时间,原本稍稍安稳的朝堂再次变得混乱起来,

  让一些刚刚来到京城的流官,摸不着头脑,

  甚至看不清谁与谁是一起。

  礼部尚书魏兰台却坚定万分,上疏直言:

  “陛下,臣深知此举可能会遭人非议,

  但如今旱情严重,百姓生活困苦,若不有所作为,臣心难安。

  且臣查阅古籍,多有先例可循,

  只要我等诚心祈愿,必能感动上苍。

  再者,举办大祭,亦可凝聚民心,向天下昭示我朝之仁德。”

  光汉皇帝依旧没有露面,不知躲在了皇城中哪一处大殿,

  却下了一道圣旨,命礼部快速操办此事,户部务必配合,

  另外,朝廷三司要时刻忙碌,

  若是谁在京城想要捣乱,捉拿下狱。

  皇帝的圣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但朝臣们可从来不畏惧圣旨,

  朝堂上上下下,争吵声一刻不停!

  但好在,不论如何,

  即便争吵个不停,魏兰台也并没有停止动作,转而用心操持大祭。

  又过了三日,随着大祭日期临近,

  京城内外的气氛愈发紧张而又充满期待。

  直到此时,朝堂的诸位大人才知道势不可当,吵闹声才稍稍安稳了一些。

  而礼部上下则忙得不可开交,

  挑选着祭祀用的牲畜、准备着各种祭器和祭品,

  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物美价廉。

  主要的是,他们手中的银钱不多,

  并不是他们先前算出的一万两,而是仅仅八千两!

  礼部衙门,即便魏兰台早有预料,

  但真当事情做起来,才知道有多难。

  他此刻坐在衙房里,望着账册上那寒碜的数字,眉头紧皱,心中暗自叫苦不迭。

  原以为筹备祭礼有万两白银可周转,如今这八千两实在是捉襟见肘。

  但事已至此,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他咬咬牙,将礼部一众属官召集而来,

  正当诸位礼部官员疑惑为何会突然召见之时,

  魏兰台坐在上首,面色凝重地说道:

  “各位同僚,大祭乃国之要事,关乎社稷民生,不容有失。

  但如今国库亏空,礼部所能用的银子同样不多,

  还请诸位同僚务必精打细算,每一文钱都得花在刀刃上。”

  说到这,魏兰台目光锐利了一些,扫视在场诸多官员,声音冷冽:

  “若是让本官发现有人中饱私囊,就休怪本官不讲情分。”

  属官们面面相觑,皆面露难色,

  但也深知此刻别无他法,只能纷纷点头应下。

  新官上任三把火,本着不能撞到枪口上的想法,

  诸多官员吏员开始四处奔波,与京城内外的商户们讨价还价。

  为了购置那毛色纯正、体格健壮的祭祀牲畜,

  礼部的官员们跑遍了京城周边的大小村落和集市,

  磨破了嘴皮子,只为能省下几两银子。

  挑选祭器时,更是对每一件器物的质地、做工反复甄别,

  那些华而不实、价格虚高的物件统统被拒之门外,

  转而寻找工艺虽简却古朴庄重且价格实惠的替代品。

  这番行径,也让京城百姓们对大祭热情愈发高涨。

  街头巷尾,孩子们奔走相告,模仿着大人的模样,用稚嫩的双手合十祈祷。

  妇人们聚在一起,精心绣制着祈福香囊,

  准备在大祭当日挂于街边枝头,以求上苍庇佑。

  整个京城,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祈愿氛围,

  仿佛所有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场即将到来的大祭之上。

  但也有许多人察觉,平静的京城下暗流涌动,

  隐藏在平静下的旋涡似是要将所有人都撕碎。

  ....

  喜欢武神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