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章 官员价值·处置后续-《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汉果然还是和这明朝离得太远了,这处置兵变的方法……”刘彻不由摇头。

  当然,他话里面的“大汉和明朝距离太远”也只是随口一说而已,或许还带了几分讥讽之意——要说处置兵变这种事情,就算时间上距离太远,那其中的道理都应该是相同的,怎么可能因为时间距离太远,方法就能完全不一样呢?

  除非是人心人性都截然不同了——但这可能吗?

  刘彻可不觉得人心人性能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改变。

  因此,就是这个明朝的官员,在处置兵变这件事情上问题太多太多了。

  首先,兵变其实说是因为他的种种行为而引发的、他张文锦就是爆发兵变的罪魁祸首,都不算过——如果不是他在不恰当的时候突然坚决要求士卒们出去戍守堡垒,并且还坚决不听从下面的提议,还在士卒们表示能不能让他们自己前去的时候同样坚决拒绝……

  事情也不一定能够走到这一步,至少,不一定能这么快地走到这一步。

  如果说他在缓一缓,缓缓图之,等到他立足稳当、根基牢固之后,他想要让人出去戍守堡垒,那就不会有这么困难,也不会激起这么大的反应——归根结底,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张文锦恐怕对大同这边,士卒的生活情况、军中的各种明里暗里的条条道道,都不怎么清楚。

  他不清楚,所以他就会步步踩雷,就会随便干个什么都能引发士卒们的激烈反应乃至于仇恨态度。

  当然,这也是刘彻的个人推断而已,不能完全当真。

  说不定张文锦根本不是不了解士卒们的生活情况,也不是不了解军中的各种条条道道,人家都清楚,只不过是丝毫不在乎而已,只不过是觉得这些都不重要都无所谓,只要自己的命令能够推行就行……

  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鉴于张文锦的种种表现。

  而在这么强行要求士卒们带着家眷出去戍守堡垒,已经引发兵变的情况下,张文锦竟然还是不能正确处置这件事情——他还是不愿意缓缓图之,也不愿意多遮掩一下,竟然只是在初步的“软”,招降招安之后,立刻就要迫不及待地处死郭鉴等人。

  你这不是就等着人家再度叛乱呢么!

  这种时候,郭鉴等人已经兵变了一次,心理上的界限已经打破,那么他们就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再来上第二次、第三次……而且,他们还会觉得,他们才是占理的、才是倒霉的的、才是不得不反击的那个——

  说好的招降招抚,怎么转头就又要杀人了呢?要早知这样,他们怎么可能会被招安招降?

  哦,对,说起这一点,张文锦这么做其实还真的就相当于杀降了。

  而杀降,随随便便杀降,局势未稳的时候杀降……其后果都是相当严重的。

  所以,张文锦啊张文锦……

  但是鉴于他是官员,且还因为兵变而身死,所以大概率,张文锦死后还能得来个还可以的名声——虽然要是换成刘彻,碰上这种无能还捣乱的官员,他是绝对不愿意的,但就是不知道朱厚熜愿不愿意了。

  “后来明朝那些兵变的军队碰上的官员,不会有不少都是张文锦这种的吧?”刘彻难免发散思维,猜想起来。

  要是真的是这样,那军队兵变都成了让人觉得正常的事情了。

  碰上这种官员……不兵变吧,那是指不定就要早早死了或者受罪;而兵变吧,这种无能还想法很多且不听劝告的人,却能因为这件事情,捞上一个英烈的名声……

  ——这种人,说到底,对朝廷到底有多大作用?或者说,到底是正面价值更大,还是负面价值更大?

  【这一场兵变爆发之时是嘉靖三年八月。】

  【消息传到朝中,满朝震惊,朱厚熜当即派遣官员调任大同巡抚,赦免乱兵,诛杀首恶,也就是郭鉴等人。】

  【而同时,朝中官员也上疏为张文锦请求恩典,但朱厚熜权当看不见;后来,张文锦的父亲也上疏,表述了当年他儿子张文锦镇守安庆的功劳——在担任大同巡抚之前,张文锦曾担任过安庆知府,正好碰上了宁王朱宸濠起兵,有镇守安庆不让朱宸濠得逞的功劳。】

  【张文锦得到父亲提这件事情,当然还是那个意思,想要为自己的儿子请功请求恩典,礼部也跟着上奏,对此,朱厚熜的态度依旧坚定:不许,就是不许。】

  【后来,张文锦的妻子也上疏哀求,一而再再而三,从大臣到张文锦之父到张文锦之妻,直接触怒了朱厚熜。】

  【为此,还有御史跑出来说了这么一句话:张文锦之事,朝廷要是想要杀他可以,但是假借士卒之手,传遍天下,实在有损国威。】

  【这种话,可想而知听见后朱厚熜是个什么态度,当然是愤怒,很不高兴,于是他便诘责了这个御史。自此之后,朝中便不敢再说这件事情了。】

  【不过张文锦最后到底没有被彻底扔在一旁,万历年间和天启年间都有所追封追谥。】

  “……”朱元璋翻了个白眼。

  他很能理解朱厚熜的心情,虽然他老人家其实看朱厚熜也不顺眼——什么玩意儿!刚刚登基的时候就爆发了兵变,这还可以说是上一任皇帝的遗留问题,爆发的原因怪不到他身上,但是他是怎么处置的?

  要是处置得当,那怎么还能这么连续爆发?

  虽然说那什么“因为上一次兵变处置过轻导致士卒们毫无顾忌”其实有点言过其实,但是这也侧面证明,朱厚熜当时的处置方式确实有点问题。

  单单处置一个甘州就够了吗?

  要说时间不够,还需要坐稳皇位再谈其他,大同这一次也时间比较早,在嘉靖三年,还来不及整顿其他地方的军务……那后续呢?后续怎么就能够爆发了几十次兵变?

  还是那句话,这朱厚熜估摸着就是没怎么好好处理这方面的事情。

  不过也是,他都满脑子炼丹修道去了,还管什么朝政?大明没有在他手里面直接完蛋,那都得感谢列祖列宗保佑。

  当然,这是对朱厚熜的不满。

  但对于朱厚熜不愿意给张文锦恩典,朱元璋那也相当理解——换成是他,他也不乐意。

  什么玩意儿!固然大明的军队那个时候颇有点军纪废弛的味道,但是再怎么着,想要走到大规模兵变的地步,也需要一个催化,而张文锦,就是那个催化剂。

  没有他,不能说大同的情况就能变好,但是估计确实不至于现在就爆发这样的动乱。

  还有脸讨要恩典,朝廷没有反过来追责你为什么引发了兵变都算好的了!别说什么“人都已经死了”“死者为大”之类的屁话,他朱元璋可不认!

  人死了,那是因为他做的事情有问题,死了也正常;难道他死了就要把他的过错一笔勾销?那昏君奸臣还死了呢,怎么后来的人还要一直骂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