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啊。”刘邦虽然对此毫不意外,但是也不免摇头。
虽然说这么一个传奉官制度,也不至于成为什么明朝覆灭的根本原因,但是到了明朝覆灭的时候,这个传奉官制度能不能算作是因素之一,那也是肯定的。
这种制度,那就是皇帝给自己开的后门,变相卖官鬻爵,绕开原本的制度。这样一来,怎么可能不出问题?
原本制度都不能说是完美无缺,不能说是绝对完善,正常情况下,后人根据时局的不同、现实的需要等等忙着补足还来不及,结果,这明朝这边,皇帝不说弥补原本制度的不足吧,还主动挥着锄头挖自家的墙角!
这到时候,墙不塌了,都对不起明朝这一堆皇帝这么多年的苦心和劳累。
如果说发现如今的选官制度有什么不足之处,或者有什么遗漏贤才,那么最应当做的,就是在这正规的制度上打补丁,让朝廷能够通过正经的制度来任用贤才……以明朝的情况,建立的时长,还远不到直接绕开原本朝堂制度行事的时候!
绕开原本制度,另起炉灶,不是不行,但是也需要符合条件,明朝当时的状况也还不符合这么做的前提。
所以,朱见深乃至沿用了这一制度的后来的明朝皇帝们,有一个算一个,其实都在默默地挖着自家江山的墙角。
而且……
“以小见大,这几个皇帝能够搞出来传奉官制度,那就不会只搞出来这么一件事儿……”他叹息一句。
传奉官制度是方便了皇帝自己随心而为,变相挖了明朝江山的墙角,而这几个皇帝既然能够搞出来一个传奉官制度,那就不会只搞出来这么一件事儿——有了这个心,突破了这个底线,他们只会搞出来更多的事情。
可能,这些事情放在当下来看,都只是小事儿,不算大,朝臣们也只觉得是讨皇帝欢心而已。
但实际上……
就像是传奉官制度下,区区一个太医,竟然能够接连治死两任皇帝一样,这看起来不大的事情,日后究竟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力,那可说不好。
而这些事情共同作用,最终,也全都会变成明朝覆灭的推手。
当然,皇帝不是圣人,明朝如此,大汉恐怕也逃不过这方面的问题……
-
“你看懂了吗?”百姓们议论纷纷。
被提问的人点头:“懂了,这大概就是说,那个刘太医根本不是大夫,但是因为这什么传奉官制度,所以到处拉关系,最后就进了太医院,然后就能够给皇帝老爷看病,然后结果……你懂得……”
具体的什么细节,他也没有完全理解,,但是大体上就是这么个事儿。
说句实在话,他其实是有点幸灾乐祸的——哈哈哈,该!
让你们这些皇帝还有达官贵人们不走正道,让你们明明已经占尽优势了还要走邪路,还要卖官鬻爵,还要开后门,还要各种收受贿赂……
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啊!
之前你们这么胡搞乱搞,虽然最后也会把你们的江山给葬送了,但是在江山覆灭之前,天下的百姓们却已经受害多年,何其悲惨,何其无辜!
而现在,明朝的这件事情……虽然也免不了无辜百姓因为这些无能还走歪路的人受害,但是导致这些人爬上高位的始作俑者——皇帝,自己先吃到了苦果啊!哈哈哈哈哈,多好!!
虽然看起来这些皇帝们也没有因为连续两个皇帝被庸医治死而吸取什么教训吧,但是好歹确实是有两个皇帝给挂掉了,也算是稍稍解一解恨了。
“原来如此,”另一个人点点头,转而又提出了一个让他困惑不已的问题,“可是这都把2两个皇帝给治死了,怎么还能好好地活着,只是流放?”
这可是治死了两个皇帝啊!
那皇帝的命多么贵重,想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古往今来多少人因为涉及到了皇帝的性命问题而被斩首、甚至是抄家灭族的,估计都数不过来。
而这个刘太医,他还不只是坑死了一个皇帝,而是直接坑死了两个!
要说第一个皇帝被他坑死了,大家还以为是意外,觉得天底下没人能够保证自己一定能够治得好病救得了命还没有后遗症的话,那这第二个皇帝被他治死了……
难道他不应该是被斩首吗?
怎么最后硬生生只是流放?
莫不是——这朱佑樘之后的皇帝,不是他的亲儿子,所以才没有为他张目?
对这个问题感到不解的不只是他,被提问的那人也相当困惑,然而只能摇头:“这谁知道……难道这刘太医还是有人故意要保下来?”
如果说有人要保他,且这个人位高权重、非常有影响力,或者说,这些人非常有影响力,那他最后留得一条性命,倒也不奇怪了——可那就有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些人,或者这个人,为什么要保这么一个太医?
总不能是因为刘太医把皇帝治死这件事情,背后还有他们在出力吧???
【传奉官制度,只是明朝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情况之一,算是能够代表明朝当时的一些倾向和状况。】
【而刘文泰作为治死了皇帝的太医,没有被赐死而是流放,则是反映了当时朝中的各种力量的均衡态势。】
【不过,总之,朱佑樘是死了,他死后,即位的是他的儿子、太子,朱厚照,是为明武宗,因年号正德,又称正德帝。】
【朱佑樘驾崩时不过三十六岁,他的儿子当时年纪不大,差不多是十四五岁,换言之,算是少年天子,但是不是幼帝,朱厚照是亲政的。】
【而或许是因为他年纪不大,也或许是因为朱佑樘死的有点突然、没有做足了安排,又或许是多年以来的惯性,总之,在朱厚照登基之后,他和朝臣——准确来说,是阁臣们的权力冲突也愈演愈烈。】
【在这一点上,不能直接说朱厚照是什么昏君暴君,朝臣们就是什么不畏强权为国为民的大忠臣……那绝对不是;但同时,也不能有因此就说朱厚照就是什么忍辱负重的明君贤君,而朝臣们就是什么蝇营狗苟满心私利的大奸臣……这同样也不是。】
【非要说的话,那就是权力斗争,然后中间大家都拿着天下各种事情作为权力斗争的引子——该处理的还是要处理,但是处理的同时不妨碍他们借此来进行权力的争斗。至于说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不要问。】
虽然说这么一个传奉官制度,也不至于成为什么明朝覆灭的根本原因,但是到了明朝覆灭的时候,这个传奉官制度能不能算作是因素之一,那也是肯定的。
这种制度,那就是皇帝给自己开的后门,变相卖官鬻爵,绕开原本的制度。这样一来,怎么可能不出问题?
原本制度都不能说是完美无缺,不能说是绝对完善,正常情况下,后人根据时局的不同、现实的需要等等忙着补足还来不及,结果,这明朝这边,皇帝不说弥补原本制度的不足吧,还主动挥着锄头挖自家的墙角!
这到时候,墙不塌了,都对不起明朝这一堆皇帝这么多年的苦心和劳累。
如果说发现如今的选官制度有什么不足之处,或者有什么遗漏贤才,那么最应当做的,就是在这正规的制度上打补丁,让朝廷能够通过正经的制度来任用贤才……以明朝的情况,建立的时长,还远不到直接绕开原本朝堂制度行事的时候!
绕开原本制度,另起炉灶,不是不行,但是也需要符合条件,明朝当时的状况也还不符合这么做的前提。
所以,朱见深乃至沿用了这一制度的后来的明朝皇帝们,有一个算一个,其实都在默默地挖着自家江山的墙角。
而且……
“以小见大,这几个皇帝能够搞出来传奉官制度,那就不会只搞出来这么一件事儿……”他叹息一句。
传奉官制度是方便了皇帝自己随心而为,变相挖了明朝江山的墙角,而这几个皇帝既然能够搞出来一个传奉官制度,那就不会只搞出来这么一件事儿——有了这个心,突破了这个底线,他们只会搞出来更多的事情。
可能,这些事情放在当下来看,都只是小事儿,不算大,朝臣们也只觉得是讨皇帝欢心而已。
但实际上……
就像是传奉官制度下,区区一个太医,竟然能够接连治死两任皇帝一样,这看起来不大的事情,日后究竟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力,那可说不好。
而这些事情共同作用,最终,也全都会变成明朝覆灭的推手。
当然,皇帝不是圣人,明朝如此,大汉恐怕也逃不过这方面的问题……
-
“你看懂了吗?”百姓们议论纷纷。
被提问的人点头:“懂了,这大概就是说,那个刘太医根本不是大夫,但是因为这什么传奉官制度,所以到处拉关系,最后就进了太医院,然后就能够给皇帝老爷看病,然后结果……你懂得……”
具体的什么细节,他也没有完全理解,,但是大体上就是这么个事儿。
说句实在话,他其实是有点幸灾乐祸的——哈哈哈,该!
让你们这些皇帝还有达官贵人们不走正道,让你们明明已经占尽优势了还要走邪路,还要卖官鬻爵,还要开后门,还要各种收受贿赂……
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啊!
之前你们这么胡搞乱搞,虽然最后也会把你们的江山给葬送了,但是在江山覆灭之前,天下的百姓们却已经受害多年,何其悲惨,何其无辜!
而现在,明朝的这件事情……虽然也免不了无辜百姓因为这些无能还走歪路的人受害,但是导致这些人爬上高位的始作俑者——皇帝,自己先吃到了苦果啊!哈哈哈哈哈,多好!!
虽然看起来这些皇帝们也没有因为连续两个皇帝被庸医治死而吸取什么教训吧,但是好歹确实是有两个皇帝给挂掉了,也算是稍稍解一解恨了。
“原来如此,”另一个人点点头,转而又提出了一个让他困惑不已的问题,“可是这都把2两个皇帝给治死了,怎么还能好好地活着,只是流放?”
这可是治死了两个皇帝啊!
那皇帝的命多么贵重,想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古往今来多少人因为涉及到了皇帝的性命问题而被斩首、甚至是抄家灭族的,估计都数不过来。
而这个刘太医,他还不只是坑死了一个皇帝,而是直接坑死了两个!
要说第一个皇帝被他坑死了,大家还以为是意外,觉得天底下没人能够保证自己一定能够治得好病救得了命还没有后遗症的话,那这第二个皇帝被他治死了……
难道他不应该是被斩首吗?
怎么最后硬生生只是流放?
莫不是——这朱佑樘之后的皇帝,不是他的亲儿子,所以才没有为他张目?
对这个问题感到不解的不只是他,被提问的那人也相当困惑,然而只能摇头:“这谁知道……难道这刘太医还是有人故意要保下来?”
如果说有人要保他,且这个人位高权重、非常有影响力,或者说,这些人非常有影响力,那他最后留得一条性命,倒也不奇怪了——可那就有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些人,或者这个人,为什么要保这么一个太医?
总不能是因为刘太医把皇帝治死这件事情,背后还有他们在出力吧???
【传奉官制度,只是明朝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情况之一,算是能够代表明朝当时的一些倾向和状况。】
【而刘文泰作为治死了皇帝的太医,没有被赐死而是流放,则是反映了当时朝中的各种力量的均衡态势。】
【不过,总之,朱佑樘是死了,他死后,即位的是他的儿子、太子,朱厚照,是为明武宗,因年号正德,又称正德帝。】
【朱佑樘驾崩时不过三十六岁,他的儿子当时年纪不大,差不多是十四五岁,换言之,算是少年天子,但是不是幼帝,朱厚照是亲政的。】
【而或许是因为他年纪不大,也或许是因为朱佑樘死的有点突然、没有做足了安排,又或许是多年以来的惯性,总之,在朱厚照登基之后,他和朝臣——准确来说,是阁臣们的权力冲突也愈演愈烈。】
【在这一点上,不能直接说朱厚照是什么昏君暴君,朝臣们就是什么不畏强权为国为民的大忠臣……那绝对不是;但同时,也不能有因此就说朱厚照就是什么忍辱负重的明君贤君,而朝臣们就是什么蝇营狗苟满心私利的大奸臣……这同样也不是。】
【非要说的话,那就是权力斗争,然后中间大家都拿着天下各种事情作为权力斗争的引子——该处理的还是要处理,但是处理的同时不妨碍他们借此来进行权力的争斗。至于说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不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