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面对这种让自己非常不爽的情况,皇帝肯定不会忍着——百姓们出于各种考虑和因素,有很多时候会选择忍耐,但是皇帝他是不需要的,他也不愿意!
那么,削藩,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皇帝想要削藩那就削藩呗,反正跟咱们也没什么关系,那些藩王爱死爱活,爱怎么样怎么样去……”有人冷嘲热讽。
这显然是不喜欢藩王的人,估摸着是被藩王坑过或者其他,而在场众人,拥有同样观点的人其实不在少数。
皇帝也就算了,藩王是什么?藩王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你说藩王死了,没有这边的封地了,那大家的日子就能相对好过一点,不用担心走在街上甚至人在家中也会被欺压了……
哦,那藩王被废还是和他们有关系的。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 那他们希望,这些藩王们干脆死的早一点,死的透透一点……
死了他们,大家的日子都能好过一点点,那他们最好还是死了算了!活那么久干什么呢?
【朱允炆就是这样的,他迫不及待想要削藩,他不想要被自己的叔叔们压制,也不想要被叔叔们反过来控制。当然,他也可能是打从心底里认为,藩王制度不合理,不合适,可要是如此的话,那倒是证明了朱元璋这个继承人选的和自己根本不是一条路子。】
【只不过,朱允炆削藩的手段太过激烈,刚刚登基,还没过年,就直接开始动手,一下子就把好几个藩王都给干掉了……皇帝本身立足未稳,手段又过于激烈,对象又是藩王,总之,造成的影响不大好。】
【藩王们人人自危,或心惊胆战,或决意反抗;而朝中,同样有许多人认为这个做法不恰当。】
【特别是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藩王们其实日子过得相当舒坦——朱元璋固然也限制藩王们的权力,但是这些也都是他的儿子,他的态度其实颇为宽和,有什么问题那也是别人的嘛。】
【因此,藩王们受不了这样的对待,最终,燕王朱棣——当时实质上的皇长子,前面的几个亲王都已经死了,因此,他也是朱允炆的眼中钉肉中刺——选择起兵靖难。】
【最终,结果就是朱棣成为了第一个造反成功的亲王,成功打到了现在的南京城,干掉了朱允炆及其拥护者,登基称帝。】
【而这里面也就诞生了传奇大孝子,能够让人延年益寿的神奇存在——朱棣宣布,废掉朱允炆的建文年号,那这几年该怎么算呢?答案是,依旧是洪武年!从朱元璋挂了的洪武三十一年开始,到洪武三十五年……】
【随后,朱棣改元永乐,后来又把京城迁到了如今的北京,也是他原本的封地所在。】
【自此,开始了永乐盛世时期。】
“那位置上的是自己亲爹,还是亲兄弟,还是亲侄子,那差别可大了去了!”有人当即大声发表自己的观点。
亲爹亲爹,世间大部分亲爹也都是为了还孩子好的,即便孩子有什么不妥之处,可那也都是亲爹,在还能护着的时候,那自然还是要护着,怎么可能被旁人撬了去?就算儿子犯下了滔天大罪,但是作为皇帝亲爹,还不是朱元璋一句话的事儿?
那反正,亲爹在位的时候,那就是不一样的。
等到兄弟们即位的时候,这甚至就已经不是你的那个家了,而是亲戚家,是兄弟家——这兄弟,虽然不是说什么特别远的亲戚,但是关系和情况确实就是不一样了。
不一样了啊!
而兄弟们好歹还有一同长大的情分,也有多年来共同努力的根基,可是侄子呢?侄子,和你,有什么关系?能有什么关系?除了血脉亲情这种东西以外,还是剩下了什么呢?
哦,利益,利益——如果说藩王存在有利于朝廷,也有利于皇帝,那皇帝肯定不会阻拦……反之,同理。
一句话,侄子和叔叔们,特别是已经就藩多年的叔叔们,那是真的没几分感情的,他只会看情况,看利益。
这样的境况,和当年亲爹在位时期的境况,几乎可称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过这建文帝也是真的够狠,朱元璋没了还没翻过年去呢,,他就开始大刀阔斧削藩,对自己的叔叔、祖父的儿子们下手……‘也有人对这个削藩的时间节点倍感唏嘘。
这要是说句实话,朱元璋这才刚死,尸骨未寒呢,你就对人家的儿子下狠手,且还是你自己的亲叔叔们……这也忒不讲究了!
再怎么着,不得等上个一段时间?就算不搞什么守孝三年的说法,那也起码应该得等翻过年去吧?怎么就能连翻过年去都等不积极,这就要对人家动手啊!
也不知道朱元璋如果泉下有知,那他到时候会选择支持哪一方,是支持朱允炆刚刚上位就大刀阔斧开始了改变呢,还是说,支持藩王们起兵造反,夺取皇位?
-
朱元璋深深皱眉。
这一段内容里面的信息量可不少。
一来,说明了朱允炆和老四双方到底是怎么走到了动刀动枪的的地步的——看来,就是朱允炆削藩太过急切,也太过激烈,手段有点严酷的原因了。
如果说朱允炆没有这么激烈地削藩,那也不会导致其他藩王到时候也人人自危,不支持朝廷也就算了,甚至还倒向了朱棣那一边。
是的,倒向了朱棣那一边。
藩王,或者说这些塞王制度是他一手确立起来的,朱元璋能不知道一个藩王正常情况下能够调动多少兵马?能不知道这些藩王们到底能够做到什么地步?
虽然他确实设立了藩王制度,削弱了一部分朝廷在那边的力量,但是他也不是傻的,在设立藩王制度的同时,他就进行了制衡,至少,不可能让藩王们的手里面真的攒下来什么大军不大将军的。
因此,一个藩王带着自己的军队,所能够闹出来的动静们是有限的,非常有限,不然的话,朱元璋也不可能真的放心在边疆上设立这么些个藩王。
这些藩王们能够制造的声浪和力量有限,那朝廷就不需要过于担心,只需要简简单单的制衡之法,或者分而划之,其实情况就能够变得比较好处理。
哪怕日后登基称帝的是一个侄子辈分的人,而不是兄弟辈分。
那么,削藩,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皇帝想要削藩那就削藩呗,反正跟咱们也没什么关系,那些藩王爱死爱活,爱怎么样怎么样去……”有人冷嘲热讽。
这显然是不喜欢藩王的人,估摸着是被藩王坑过或者其他,而在场众人,拥有同样观点的人其实不在少数。
皇帝也就算了,藩王是什么?藩王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你说藩王死了,没有这边的封地了,那大家的日子就能相对好过一点,不用担心走在街上甚至人在家中也会被欺压了……
哦,那藩王被废还是和他们有关系的。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 那他们希望,这些藩王们干脆死的早一点,死的透透一点……
死了他们,大家的日子都能好过一点点,那他们最好还是死了算了!活那么久干什么呢?
【朱允炆就是这样的,他迫不及待想要削藩,他不想要被自己的叔叔们压制,也不想要被叔叔们反过来控制。当然,他也可能是打从心底里认为,藩王制度不合理,不合适,可要是如此的话,那倒是证明了朱元璋这个继承人选的和自己根本不是一条路子。】
【只不过,朱允炆削藩的手段太过激烈,刚刚登基,还没过年,就直接开始动手,一下子就把好几个藩王都给干掉了……皇帝本身立足未稳,手段又过于激烈,对象又是藩王,总之,造成的影响不大好。】
【藩王们人人自危,或心惊胆战,或决意反抗;而朝中,同样有许多人认为这个做法不恰当。】
【特别是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藩王们其实日子过得相当舒坦——朱元璋固然也限制藩王们的权力,但是这些也都是他的儿子,他的态度其实颇为宽和,有什么问题那也是别人的嘛。】
【因此,藩王们受不了这样的对待,最终,燕王朱棣——当时实质上的皇长子,前面的几个亲王都已经死了,因此,他也是朱允炆的眼中钉肉中刺——选择起兵靖难。】
【最终,结果就是朱棣成为了第一个造反成功的亲王,成功打到了现在的南京城,干掉了朱允炆及其拥护者,登基称帝。】
【而这里面也就诞生了传奇大孝子,能够让人延年益寿的神奇存在——朱棣宣布,废掉朱允炆的建文年号,那这几年该怎么算呢?答案是,依旧是洪武年!从朱元璋挂了的洪武三十一年开始,到洪武三十五年……】
【随后,朱棣改元永乐,后来又把京城迁到了如今的北京,也是他原本的封地所在。】
【自此,开始了永乐盛世时期。】
“那位置上的是自己亲爹,还是亲兄弟,还是亲侄子,那差别可大了去了!”有人当即大声发表自己的观点。
亲爹亲爹,世间大部分亲爹也都是为了还孩子好的,即便孩子有什么不妥之处,可那也都是亲爹,在还能护着的时候,那自然还是要护着,怎么可能被旁人撬了去?就算儿子犯下了滔天大罪,但是作为皇帝亲爹,还不是朱元璋一句话的事儿?
那反正,亲爹在位的时候,那就是不一样的。
等到兄弟们即位的时候,这甚至就已经不是你的那个家了,而是亲戚家,是兄弟家——这兄弟,虽然不是说什么特别远的亲戚,但是关系和情况确实就是不一样了。
不一样了啊!
而兄弟们好歹还有一同长大的情分,也有多年来共同努力的根基,可是侄子呢?侄子,和你,有什么关系?能有什么关系?除了血脉亲情这种东西以外,还是剩下了什么呢?
哦,利益,利益——如果说藩王存在有利于朝廷,也有利于皇帝,那皇帝肯定不会阻拦……反之,同理。
一句话,侄子和叔叔们,特别是已经就藩多年的叔叔们,那是真的没几分感情的,他只会看情况,看利益。
这样的境况,和当年亲爹在位时期的境况,几乎可称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过这建文帝也是真的够狠,朱元璋没了还没翻过年去呢,,他就开始大刀阔斧削藩,对自己的叔叔、祖父的儿子们下手……‘也有人对这个削藩的时间节点倍感唏嘘。
这要是说句实话,朱元璋这才刚死,尸骨未寒呢,你就对人家的儿子下狠手,且还是你自己的亲叔叔们……这也忒不讲究了!
再怎么着,不得等上个一段时间?就算不搞什么守孝三年的说法,那也起码应该得等翻过年去吧?怎么就能连翻过年去都等不积极,这就要对人家动手啊!
也不知道朱元璋如果泉下有知,那他到时候会选择支持哪一方,是支持朱允炆刚刚上位就大刀阔斧开始了改变呢,还是说,支持藩王们起兵造反,夺取皇位?
-
朱元璋深深皱眉。
这一段内容里面的信息量可不少。
一来,说明了朱允炆和老四双方到底是怎么走到了动刀动枪的的地步的——看来,就是朱允炆削藩太过急切,也太过激烈,手段有点严酷的原因了。
如果说朱允炆没有这么激烈地削藩,那也不会导致其他藩王到时候也人人自危,不支持朝廷也就算了,甚至还倒向了朱棣那一边。
是的,倒向了朱棣那一边。
藩王,或者说这些塞王制度是他一手确立起来的,朱元璋能不知道一个藩王正常情况下能够调动多少兵马?能不知道这些藩王们到底能够做到什么地步?
虽然他确实设立了藩王制度,削弱了一部分朝廷在那边的力量,但是他也不是傻的,在设立藩王制度的同时,他就进行了制衡,至少,不可能让藩王们的手里面真的攒下来什么大军不大将军的。
因此,一个藩王带着自己的军队,所能够闹出来的动静们是有限的,非常有限,不然的话,朱元璋也不可能真的放心在边疆上设立这么些个藩王。
这些藩王们能够制造的声浪和力量有限,那朝廷就不需要过于担心,只需要简简单单的制衡之法,或者分而划之,其实情况就能够变得比较好处理。
哪怕日后登基称帝的是一个侄子辈分的人,而不是兄弟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