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辽宁省锦州市大芦花景区-《拜师修炼下山》

  顾倾城与陈晓阳二人,时隔数载,竟又机缘巧合地一同踏上了辽宁省锦州市这片土地,目的地依旧是那座在岁月长河中静静矗立的兴隆寺。

  当他们再次站在兴隆寺古朴的山门前,仿佛时光倒流。山门依旧是记忆中的模样,斑驳的朱漆诉说着百年的风雨沧桑,门楣上那块镌刻着“兴隆寺”三个遒劲大字的匾额,在午后的阳光下,虽有尘埃,却更显庄重与威严。两侧的石狮,历经岁月打磨,轮廓虽不如当年那般锐利,却多了一份温润与沉静,仿佛两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无数香客的往来与变迁。

  顾倾城轻轻拂去衣衫上沾染的些许旅途风尘,目光悠远,似乎在透过眼前的山门,追寻着往昔的印记。她记得多年前第一次来时,自己尚是懵懂少年,对寺中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敬畏。而今重游,心境已全然不同,多了几分历经世事后的从容与淡然。

  陈晓阳则显得更为感慨,他上前一步,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着山门那冰凉而粗糙的木质纹理,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在指尖跳动。“真没想到,我们还能一起回到这里。”他低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你看这山门,好像比以前更苍老了些,但也更有味道了。”

  他们相视一笑,一同迈步踏入寺中。脚下的青石板路,被无数代人的足迹打磨得光滑锃亮,走在上面,发出轻微的“踏踏”声,在这寂静的寺院中显得格外清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古老建筑特有的木质气息,深吸一口,仿佛能洗涤掉心中所有的烦躁与喧嚣。

  庭院内,几株上了年岁的古柏依旧枝繁叶茂,虬曲的枝干伸向天空,投下浓密的绿荫。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随风轻轻晃动。不远处,几位僧人正手持扫帚,安静地清扫着庭院,动作舒缓而虔诚,与这古寺的氛围融为一体。

  顾倾城和陈晓阳沿着熟悉的路径,缓缓前行。他们走过大雄宝殿,殿内传来隐约的诵经声,庄严而肃穆。殿前的香炉里,青烟袅袅,缓缓升腾,仿佛承载着无数善男信女的心愿。他们又来到当年曾驻足良久的那座偏殿,殿内的壁画虽有些许褪色,但依旧能看出当年画师精湛的技艺和传神的笔触。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就在这里,为了辨认壁画上的一个典故,争论了半天。”陈晓阳笑着回忆道。

  顾倾城也莞尔:“怎么不记得,最后还是一位老和尚给我们解了惑。不知道那位老师傅如今可好?”

  时光荏苒,兴隆寺依旧,而他们却已不是当年的少年。重游故地,不仅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更是对彼此情谊的一种沉淀与升华。他们在寺中慢慢走着,聊着过往,谈着现在,也畅想着未来,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尘埃上,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岁月的深情。兴隆寺的宁静与古朴,仿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港湾,让他们得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沉浸在这份难得的重逢与静谧之中。

  顾倾城和陈晓阳二人,时隔数载,怀着一份对过往的追忆与对宁静的向往,再次踏上了辽宁省锦州市这片土地,目的地依旧是那座深藏于喧嚣之外的佛光寺。

  车子缓缓驶离市区的繁华,窗外的景致逐渐染上了几分古朴与清幽。当那熟悉的飞檐翘角、红墙黛瓦在绿树掩映中若隐若现时,两人心中都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仿佛昨日才刚刚离开,今日又循着那份心灵的指引,悄然归来。

  寺庙的山门依旧庄严,“佛光寺”三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透着一股历经岁月沉淀的肃穆与祥和。踏上门前的石阶,耳畔似乎已萦绕起隐隐的梵音与清脆的钟声,将尘世的浮躁与喧嚣轻轻涤荡。

  顾倾城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草木的清新,让人心旷神怡。她侧头看向身旁的陈晓阳,他眼中也带着同样的感慨与宁静。“还记得吗?”顾倾城轻声道,“上次我们来,也是这样一个初秋的午后,寺里的桂花开得正盛。”

  陈晓阳微微颔首,目光投向寺内深处,仿佛能穿透时光,看到昔日的身影。“是啊,时光过得真快。但这里,似乎一点都没变,还是这样让人安心。”

  他们缓步走入寺中,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历史的脉络上。庭院深深,古柏参天,几只鸽子悠闲地在地上踱步,见有人来,也只是不惊不扰地咕咕叫上两声。香火缭绕中,偶有僧人穿着朴素的僧袍,手持念珠,安静地走过,脸上带着平和的微笑。

  大雄宝殿巍峨矗立,殿内的佛像庄严肃穆,接受着善男信女的虔诚朝拜。顾倾城和陈晓阳也随着人流,恭敬地行礼,心中默默祈祷。那一刻,所有的纷扰似乎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内心的澄澈与安宁。

  他们沿着回廊漫步,欣赏着壁上的石刻与壁画,感受着那份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宗教氛围。或许是在某个转角,他们又看到了当年曾驻足过的那株银杏树,如今它的枝叶更加繁茂,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来来往往的香客与岁月的流转。

  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他们身上,温暖而宁静。顾倾城和陈晓阳相视一笑,无需过多言语,彼此都能从对方眼中读懂那份因重游故地而生出的满足与惬意。佛光寺,这座承载着他们共同记忆的古刹,再次以它独有的包容与祥和,拥抱了这两位归来的友人,让他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了片刻的心灵栖息之所。

  顾倾城和陈晓阳这对好友,带着对北国风情的向往与对特色物产的好奇,再次踏上了辽宁省锦州市的土地。这座历史悠久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不仅有着辽沈战役纪念馆的红色记忆、笔架山“天桥”的自然奇观,更以其琳琅满目的“土特产”让他们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地开启了一场舌尖与文化的探索之旅。

  一踏入锦州,那股子浓郁的地方特色气息便扑面而来。首当其冲的,便是那让人垂涎欲滴的**锦州烧烤**。虽然烧烤算不得传统意义上的“特产”,但其在锦州的地位早已超越了普通小吃,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顾倾城和陈晓阳自然不会错过。傍晚时分,他们寻到一家烟火气十足的烧烤老店,只见各式新鲜的食材在烤架上滋滋作响,撒上秘制的调料,香气瞬间弥漫开来。无论是外焦里嫩的烤羊肉串、Q弹入味的烤筋皮,还是鲜甜多汁的烤海鲜、独具特色的烤蔬菜,都让他们大快朵颐,直呼过瘾。陈晓阳一边擦着嘴角的油,一边感叹:“果然名不虚传,这锦州烧烤的魅力,真是让人无法抗拒!”

  除了这“移动的美味”,锦州的传统名优特产更是他们此行重点“搜刮”的对象。

  他们首先来到了当地着名的干货市场,目标直指**锦州小菜**。这可不是普通的咸菜,而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地方名产。那琥珀色的虾油小黄瓜、清脆爽口的什锦酱菜、咸鲜适度的油椒酱,每一款都透着精致与匠心。顾倾城仔细挑选着,“这锦州小菜可是老牌子了,用传统工艺腌制,风味独特,无论是配粥还是下饭,都是一绝,带几瓶回去送人和自己吃都好。”货架上,一瓶瓶、一罐罐包装精美的小菜整齐排列,散发着诱人的酱香。

  接着,陈晓阳被一旁摊位上金黄诱人的**沟帮子熏鸡**吸引了目光。那鸡皮油亮,肉质紧实,还未靠近便能闻到一股独特的烟熏香味。“这沟帮子熏鸡可是锦州北镇市沟帮子镇的特产,属于东北老字号了,以其‘色泽枣红明亮,味道芳香,肉质细嫩,烂而连丝’而闻名。”摊主热情地介绍着。顾倾城和陈晓阳当即决定买上一只,现场品尝。果然,鸡肉咸淡适中,熏香浓郁,越嚼越有味道,口感层次丰富,让他们赞不绝口。

  在探寻的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锦州苹果**的身影。虽然不是丰收的季节,但提及锦州苹果,两人都肃然起敬。这里不仅是着名的“锦州苹果”产地,更有着“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的红色佳话。他们了解到,如今的锦州苹果品种繁多,口感脆甜多汁,是当地生态农业的代表之一。虽然未能亲手采摘,但能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也让他们觉得不虚此行。

  此外,他们还在市场里看到了晶莹剔透的**玛瑙制品**。锦州的玛瑙雕刻工艺历史悠久,当地产出的玛瑙色泽艳丽,质地优良,雕刻出的摆件、首饰等工艺品精美绝伦,巧夺天工,极具收藏和观赏价值。顾倾城对一款玛瑙手镯爱不释手,细细把玩,感受着那份温润与灵气。

  顾倾城和陈晓阳的锦州特产之旅,不仅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过程。他们提着装满各种特色物产的行囊,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些带着锦州独特印记的美味与手工艺品,不仅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更是他们此次锦州之行最鲜活、最美好的回忆。每一样特产背后,都承载着锦州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也让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喜爱又加深了几分。

  顾倾城和陈晓阳这对老友,时隔数载,竟又不约而同地将脚步停留在了辽宁省锦州市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更为具体——那静静矗立在城郊,见证了千年风霜的八塔山。

  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上行,窗外的景致渐渐从城市的喧嚣切换为山野的宁静。远远地,几座错落有致的塔影便映入眼帘,虽不似都市高楼那般巍峨,却自有一种古朴庄严、遗世独立的韵味,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沧桑。

  “终于又到了,”陈晓阳推开车门,深吸了一口山间清冽的空气,带着一丝感慨,“记得上回来,还是十年前吧?那时候我们……”

  顾倾城微微一笑,接过话头:“那时候我们还是毛头小子/丫头,只觉得这些塔古老,拍了几张照片就觉得逛完了。如今再来,心境果然不同了。”她的目光投向那几座塔,眼神中多了几分探究与敬畏。

  他们沿着新修的石阶拾级而上。石阶两旁,草木葱茏,偶有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其间,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越往上走,八塔的轮廓愈发清晰。这八座塔,虽大小不一,高矮有别,但都为实心砖塔,造型多为覆钵式,也有部分带有密檐式的特征,塔身大多斑驳,爬满了岁月的痕迹,有些地方甚至能看到风雨侵蚀后留下的凹痕和苔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看这座,”顾倾城停在一座稍显高大的塔前,指着塔身上模糊的浮雕,“好像是佛教题材的图案,虽然看不清细节了,但能想象当年建造时的精工细作。”

  陈晓阳凑近了些,仔细辨认着:“是啊,相传这八塔是辽代所建,对应着佛祖的八大圣迹,或者代表着八位护法天神。每一座塔都有它独特的寓意和故事。”他顿了顿,又道:“历经近千年的风吹日晒、兵荒马乱,还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他们一座塔一座塔地细细观摩,时而驻足沉思,时而低声交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古老的塔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时光在这一刻缓缓流淌。山风吹过,带来松涛阵阵,更添了几分清幽与肃穆。

  站在最高处的塔旁,极目远眺,锦州城的轮廓隐约可见,远处的田野阡陌纵横。顾倾城凭栏而立,轻声道:“每次来到这种有历史感的地方,都觉得自己很渺小,但也很踏实。这些古塔,就像沉默的智者,守护着这片土地,也见证着世事变迁。”

  陈晓阳点头附和:“所以我们才会‘又’来到这里。有些地方,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人念念不忘,总想再来看看,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对话。”

  下山时,两人的脚步似乎比来时更沉重了些,那是历史的分量,也是岁月的沉淀。八塔山之行,不仅是一次故地重游,更像是一场与古老文明的深度对话,让他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与感悟。而这份记忆,也将如同这些古塔一般,在他们心中,长久地矗立下去。

  秋意渐浓,午后的阳光带着几分慵懒,透过层叠的枝叶,在辽宁省锦州市萧军公园的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顾倾城和陈晓阳并肩走着,脚下偶尔踢到几片枯黄的落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为这宁静的重逢更添了几分诗意。

  “没想到,咱们又一起来到这里了。”顾倾城微微侧头,看着身旁的陈晓阳,眼中带着一丝感慨。上一次来,似乎还是几年前,那时的心境与如今相比,已是截然不同。

  陈晓阳望着不远处矗立的萧军先生雕像,雕像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庄重。他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书卷的墨香与历史的厚重感。“是啊,时间过得真快。这里还是老样子,只是感觉树更茂密了些,也更安静了。”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公园里悠闲散步的老人、追逐嬉戏的孩童,“每次来,都觉得能静下心来,仿佛能听到萧军先生笔下那些鲜活人物的低语。”

  他们沿着熟悉的小径慢慢前行,路旁的花坛里,几株迟开的月季仍在努力绽放着最后的娇艳。顾倾城停下脚步,轻轻拂过一片被秋霜染红的枫叶,叶片的纹理清晰可见,带着生命轮回的印记。“记得上次我们在这里讨论萧军先生的《八月的乡村》,你还为里面的人物命运争得面红耳赤呢。”她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意,往事如昨,历历在目。

  陈晓阳也笑了,挠了挠头:“那时候年轻气盛,总觉得自己的理解才是最对的。现在想来,文学的魅力不就在于此吗?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到自己的感悟。”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小亭子,“走,去那边坐坐吧,正好歇歇脚。”

  两人在亭中坐下,秋日的微风拂过脸颊,带着一丝凉意,却也吹散了心中的浮躁。他们聊着近况,聊着彼此对文学、对生活的新的理解,也聊着这座城市的变迁。萧军公园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友,静静地聆听着他们的话语,见证着他们的成长与重逢。

  远处的湖面波光粼粼,几只野鸭悠闲地游弋着,偶尔扑腾起翅膀,打破水面的平静,又很快恢复了宁静。顾倾城望着这如画的景色,心中充满了平和与喜悦。“真好,”她轻声说,“能和老朋友一起,在这样的地方,聊聊天,真好。”

  陈晓阳深有同感地点点头,目光再次投向萧军先生的雕像,心中充满了敬意。这座公园,不仅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也珍藏着他和顾倾城之间珍贵的友谊。或许,这就是他们不约而同,又再次来到这里的原因吧。在这片浸润着文学气息的土地上,他们总能找到心灵的慰藉与共鸣。

  秋意渐浓,天朗气清,顾倾城与陈晓阳这对好友,再次踏上了前往辽宁省锦州市大芦花景区的旅程。与初识时的懵懂新奇不同,此番故地重游,心中更多了几分熟稔的期待与重逢的喜悦。

  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上行,窗外的景致也渐渐染上了深秋的斑斓色彩。层林尽染,叠翠流金,远远望去,大芦花景区那标志性的山峦轮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得雄伟而富有诗意。空气中似乎已经弥漫开山间特有的清新与草木的芬芳,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芦花的淡淡飘逸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还记得上次我们来,也是这样的好天气,只是叶子还没这么红。”陈晓阳握着方向盘,侧头看向身旁的顾倾城,眼中带着笑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顾倾城微微颔首,目光早已被窗外的景致吸引,嘴角噙着一抹温柔的笑意:“是啊,时间过得真快。不过,秋天的大芦花,应该另有一番风味吧?尤其是那漫山遍野的芦花,想必已经如雪般盛开了。”

  两人一路谈笑风生,回忆着上次游览时的趣闻轶事,也畅想着此次的新发现。当车子终于抵达景区入口,那份熟悉的亲切感扑面而来。相较于前次,或许是季节的缘故,此时的游客虽不算摩肩接踵,却也透着一股秋游的热闹劲儿。

  他们沿着熟悉的路径拾级而上,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路边的野花虽已凋零,却有不知名的野果点缀其间,红得似火,黄得如金。秋风拂过,带来阵阵松涛,也吹动了远处山坳里那一片望不到边际的芦苇荡。

  “快看!”顾倾城兴奋地指向远方,只见在阳光的照耀下,那大片的芦花如同洁白的海浪,随风起伏,翻涌着,荡漾着, indeed如她所料,如雪浪滔天,又似白云铺地,蔚为壮观。“比想象中还要美!”

  陈晓阳也驻足远眺,眼中满是赞叹:“‘大芦花’果然名不虚传。这秋日的芦花,既有春日的烂漫,又有冬日的纯净,更添了几分秋日的萧瑟与坚韧,真是百看不厌。”

  他们放慢脚步,不再急于登顶,而是细细品味着这份秋日独有的宁静与壮美。时而在挂满红灯笼的仿古亭台歇脚,俯瞰山下的风光;时而钻进芦苇荡边的小径,近距离感受芦花轻盈的质感,任花絮拂过脸颊,留下一丝微痒的惬意。山风微凉,却吹不散他们心中的暖意与对这片山水的喜爱。

  这一次,他们决定要去探寻一些上次未曾涉足的角落,或许是一条隐秘的步道,或许是一座幽静的古寺,期待着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发现更多未知的惊喜,也为他们的友谊,再添一段温馨而难忘的旅程印记。大芦花的秋,正以它最迷人的姿态,迎接着这两位故友的再次到来。

  喜欢拜师修炼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