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文武双圣的口诛笔伐-《继承土地庙,从教黄皮子讨封开始》

  杨国国君此时唯一的依靠就是晋国了。

  之前那么多年,能够稳压姜国一头,并不是杨国国君有多么政通人和,纯粹就是背后有一个好爸爸。

  晋国的六卿家族与杨国关系紧密,甚至连菜人铺这种事情都能在杨国堂而皇之的开展。

  这说明什么。

  二者都已经穿一条裤子了。

  此时杨国国君遇到紧急情况,肯定得摇晋国。

  智氏、韩氏、赵氏、魏氏……

  平常美姬没少享用,这会儿兄弟遇到困难,你们几个怎么也得拉一把是不是?

  如果这四个家族齐心协力拉一把,杨国还真有可能转危为安。

  晋国就是这四个家族说了算。

  他们要是齐心协力,指着老鼠说鸭子,晋国国君也得点头,更遑论其他。

  然而,孔黑子发威了。

  长卿这个小老弟也发威了。

  一个文圣,一个武圣,就问你拿什么接吧。

  《疯狂老杨哥》中一百多个章节只是把杨国国君概括了一下。

  但《岳先生与税赋说》、《岳先生与国战说》两篇文章,直接把杨国的事情升华成了天下事。

  前者是孔黑子写的,主要针对杨国四十年间的征税。

  后者是长卿写的,主要针对姜国和杨国的征战胜负。

  如果说《疯狂老杨哥》只是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后面两个文章就是现实问题了。

  各国君臣必须研读的干货。

  孔黑子针对赋税进行讨论,拿杨国当例子,隐喻天下,更是首次提出赋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概念。

  在此之前,赋税就是“食邑”。

  所谓“万户侯”就是一万户居民的赋税,供一家使用。

  这是周天子册封给诸侯的权利。

  老百姓当牛做马并不过分,因为这是周天子册封给诸侯的权利,封地上的老百姓就是给诸侯提供食邑的。

  但是孔黑子针对这一点进行不同的阐述。

  从“取之于民、用之于封君”转变成用之于民,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同时,孔黑子提出了赋税一体的概念,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官宦世家都一体纳税,谁也不能享有特权。

  反正无论天下各国接受与否,孔黑子总算是提出了。

  长卿这边就更直接明了。

  先是论述杨国和姜国的战争,然后从战争延伸到经济、政治、外交等。

  经济,双方都是农桑立国,相差无几。

  政治,杨国横征暴敛,搜刮无度,姜国却与民生息,轻徭薄赋。

  外交,姜国一如既往亲善齐国,受到紫霄门保护,而杨国亲善晋国,韩氏在杨国建立菜人铺。

  然而结果是,杨国屡战屡胜,姜国屡战屡败。

  长卿发问:真的是姜国国力不如杨国吗?真的是姜国国君不如杨国吗?真的是姜国百姓不如杨国吗?

  恰恰相反,姜国百姓的幸福程度远远高于杨国。

  但是为什么姜国屡战屡败?

  盖因为杨国横征暴敛,打造出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

  那么,问题来了。

  假如邻国穷兵黩武,本国应该怎么办?

  是跟着扩军备战,还是无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但是,好战会不会亡咱先放一边,忘战肯定是要嗝屁的。

  杨国与姜国就是很好的例子。

  姜国施行仁政,却差点灭国,杨国施行暴政,却差点灭掉姜国。

  为什么?

  凭什么?

  这就是引人深思的地方。

  这两篇文章就使得《疯狂老杨哥》升华,从单纯的茶余饭后谈资,转变成治国之策。

  此时治国还没有定策,所有国家都在摸索,诸子百家也都在到处推销自我,渴望得到重用。

  孔黑子和长卿发表的两篇文章,对天下各国都有借鉴意义。

  至于学好还是学坏,就看国君自身的素质了。

  而随着文圣、武圣的文章传播天下,杨国彻底臭了。

  原本,晋国六卿世家还打算趟这趟浑水,帮杨国脱离窘境。

  可是看到杨国被全天下口诛笔伐了,谁还敢上前凑热闹。

  这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而孔、孙的文章只是一个开始,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针对“税制”、“军制”各抒己见。

  这就是百家争鸣的好处,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个时代还没有圣人,还没有经典,还没有教条。

  所以,每个人的意见都被倾听,记录,反馈。

  而各种文章,凑在一起就是对各国君权的限制,对各民权的保障。

  国君可以征税,但一定要说明征税的名目和用途。

  税金可以用于国君的个人开支,但不能太老杨君。

  百姓纳税,官员也不能避免,官员不纳税,就不能让百姓纳税。

  这一次,孔黑子是真的火力全开。

  “苛政猛于虎”,现在好不容易逮到这只大老虎,必须让大老虎好好尝尝自己的小脑斧。

  写完一篇,又写第二篇、第三篇。

  还给诸弟子布置作业,围绕赋税写一篇策论。

  诸弟子写出来之后,孔黑子为其斧正,然后将每个弟子的文章合订起来,与自己之前的文章一起发表。

  于是,《论语》又增加上百页厚度。

  在这种舆论之下,各国都开始认真思考赋税的问题。

  就算不能从根源上解决苛捐杂税的问题,但是有道德大棒在,各国国君多多少少都收敛一些,就算为恶,也不敢明目张胆,甚至理直气壮的为恶。

  否则,今天是“疯狂老杨君”,下次不知道是谁呢。

  真要上了《论语》,不是流芳百世,就是遗臭万年。

  在这种情况下,天下百姓集体受益,孔黑子功德无量。

  另一边,长卿的文章针对“穷兵黩武”进行批判。

  杨国横征暴敛,将所有资源都用在军队上,借此保持对姜国的优势。

  对于杨国而言,只要拥有军队就行了,根本不用考虑其他。

  就算国内百姓人人皆反,也撼动不了老杨君的军队。

  就算被百姓们驱逐,老杨君也能凭借国外的力量重新拿回权力。

  这就上升到霸权的问题。

  老杨君胡作非为的底气来自哪里?作为霸主国的晋国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

  诸侯争当霸主,为的究竟是“尊王攘夷、护佑华夏”,还是“扶持昏暴、欺压良善”。

  看到这一幕,岳川笑得合不拢嘴。

  干得漂亮。

  晋国明哲保身不参与讨论是吧?那就讨论晋国!

  就不信晋国会躺平了任黑。

  但凡晋国接招,发声自证清白,或者争辩道理,这热度不就来了吗?

  而且,晋国不说话,大嘴巴的楚国会放过这个攻击晋国的好机会吗?

  舆论就是这样,姜国的蝴蝶随便扇一扇小翅膀,就能在千里之外的晋国掀起一场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