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1章 鬼物正名-《继承土地庙,从教黄皮子讨封开始》

  岳川想起上辈子世界里,曾经“灵异”题材的作品很火。

  火得不像话那种。

  但是突然有一天,某位大神出手,带来了净网行动。

  灵异作品也惨遭牵连。

  不管你多火的作品,全都删封禁处理。

  到最后,整个灵异题材集体躺枪,以至于“灵异”这个分类都被封了。

  现在你可以看到都市文、仙侠文、玄幻文、历史文等,却唯独看不到灵异文。

  其他所有影视作品、动漫电影中也都不得出现“鬼”的字眼。

  更不能有鬼物害人的剧情。

  如果有,最后一定要翻转,变成精神病,或者科学怪人等等。

  总之,从认知根源上抹去鬼的负面形象。

  上辈子时,岳川不理解这个政策。

  现在,他隐约知道了。

  如果鬼物要融入人族社会,必然不能放任那些鬼物害人的作品流传。

  究其原因,华夏大地上,“鬼”一直是一个比较中性的存在。

  “人死为鬼”,这是华夏上古先民对鬼的定义。

  它们是由人转化而成。

  华夏一直有祭祀祖先的传统,祖先都是死了的。

  所以,祭祀祖先就等同祭祀鬼。

  这一点在前朝大商表现得最为明显,因为大商是历朝历代中最崇信鬼神的。

  后世子孙说的最多的就是“祖宗保佑”。

  这句话,差不多就是求鬼神保佑。

  历史上,孔子也说过——敬鬼神而远之。

  所以,鬼神一直是一个复杂的存在,绝非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但无论如何,鬼都不是那种害人的玩意。

  《倩女幽魂》中的鬼非但不害人,还很体贴人。

  《聊斋志异》中害人的鬼并不多,反而帮人的鬼有不少。

  所以,灵异小说更多的是为了博眼球,片面夸大鬼物的恶。

  以前的蒲松龄等人,就算写鬼的恶,那也是从实际出发。

  人家就算不是亲眼所见,至少也是亲耳所听。

  但网络时代,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

  先有结局,再反推剧情。

  如果现实中没有鬼,随便抹黑一下也无所谓。

  如果真有呢?

  要知道,城隍体系不仅仅是民间信仰,还是得到官方认可的。

  历朝历代开国之后,都会册封各地城隍,以彰显自己的正统。

  朱元璋时代达到巅峰,各地方的城隍体系整合为一个整体。

  各地城隍的官职、爵位,也有了大小、高低之分。

  地方官上任之后,也通常会先祭拜一下城隍庙。

  基本相当于跟自己的同事打个招呼,混个脸熟。

  满清的遗老遗少现在都还风光着呢,没道理城隍体系就没了,对吧?

  满清的遗老遗少喜欢前朝,可以给钱给人给政策,拍一堆清宫戏。

  打开电视,基本都是四爷,以至于有了“四爷很忙”的梗。

  如果这些鬼神看了灵异小说,感觉很不满意呢?

  所以……

  直到城隍庙开遍中原诸国,数十万鬼物在城隍庙中任职当差。

  岳川终于切身感受到这个问题。

  必须从根源上扭转世人对鬼物的印象。

  只有这样,才能让活人慢慢认可、接纳鬼物。

  这一次姬氏诸侯赖账不还,鬼物整天在城内游街、闹腾。

  也算是给自己争取了一个“正面”形象。

  不再是青面獠牙,张着血盆大口“还我命来”。

  而是举着牌子、横幅,喊着“还我钱来”。

  最终逼得昏君们交出国家,交出国中的一切。

  各国百姓能成为“姜国人”,获得姜国的“宅契”、“户籍”,还真是托了这些鬼物的福。

  以前说了那么多“祖宗保佑”,结果还是没保佑自己。

  现在,平白无故捡了个姜国户籍。

  恩同再造啊。

  流民们那叫一个感恩。

  此时谁再说鬼物害人,流民们第一个啐他。

  与此同时,南郭小院中。

  岳川不断给地图涂色。

  “中原诸国基本都有我们的地盘了,剩余的那些国中国无伤大雅。”

  “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安民工作,要劝导流民返乡,恢复春耕。”

  “明年的春耕对我们很重要,对天下也同样很重要。”

  “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我们人族未来的大事。”

  听到这话,孔黑子第一个问道:“岳先生,明年……还会有春耕吗?”

  春秋时代,国君可以坐在田埂上,跟老农一起商讨种地的问题。

  每次春耕,国君还得象征性的挥一挥锄头。

  秋收时,国君还得选取一束粒大穗长的庄稼供奉给社稷之神。

  这个时代,所有人都是知农事的,不存在五谷不分的官员。

  孔黑子的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之前不是说冰河时代来了,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极端天气么。

  明年还会有春天吗?

  如果春天比往年更冷,苗都出不来,春耕也是白忙活。

  岳川点了点头,“以往那些种子肯定不行,出苗率和生长速度都会受到影响……”

  此言一出,众人齐齐叹息。

  这无异于判了所有农家人的死刑。

  神农尝百草、辨五谷,才有了农业的开端。

  如今,五谷差不多废了。

  还会有第二个神农出现,给人族五谷吗?

  这时候,龙阳忍不住喃喃着:“真苦啊,百姓们应该都盼望着姜十三从海外带神谷回来,帮天下人渡过难关吧。”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岳川呵呵一笑,“未必不可能。”

  自从掌握造物的技巧,又拥有原初之虫,岳川完全可以自己创造粮种。

  增加作物的抗寒属性就行了。

  而且,世上原本就有很多耐寒的作物,对其进行改良、提升就行了。

  比如东北的耐寒水稻,也就是俗称的五常大米。

  还有小日子最刻骨铭心的西伯利亚土豆。

  其他的甜菜、燕麦也很不错。

  老毛子就是靠着这两样东西,在侵吞西伯利亚过程中,源源不断获得粮食补给。

  虽然岳川现在有了土地庙“磕头送种子”的活动。

  但土地庙送的种子数量少,而且大都是瓜果蔬菜花卉药物调料之类的,粮食类很少。

  这些东西只能当个高价值的稀罕玩意。

  春耕需要的却是普遍的、大众的作物。

  最重要的是,让百姓迅速接受这种新作物。

  几乎可以预见,很多百姓还是会循着旧有的经验,种植旧作物。

  想要迅速推广粮种……

  很难。

  反而姜十三的故事深入人心。

  姜国城隍庙中还供奉有姜十三呢。

  以他的名义,差不多就是以城隍庙的名义。

  城隍庙的威望关系着鬼物的形象,如果操办好了,鬼物也能更加顺利融入普通人的世界。

  嗯,双赢!

  想到这里,岳川开始琢磨新物种、新作物的事情。

  生命的演变和进化是一个迟缓而漫长的历程。

  但通过造物手段,这个过程可以变得非常快速。

  岳川没有模仿女娲造人,重新创造一个新的“人族”。

  但岳川可以创造新的五谷,新的六畜,新的百草。

  冰河时代,正是一个推广新物种的好机会。

  南米北面,小麦本就是一种耐寒耐旱的作物。

  而且自古就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一定厚度的雪非但不会损害小麦生长,反而更加有利。

  岳川心中暗道:之前就创造了不少小麦品种,正好挑出耐寒的进行推广。

  不过,在推广之前得通过法术催熟几轮,得到足够的种子才行。

  除了小麦,还有其他作物都可以改进。

  某些地方不能种粮食的,比如河滩、湿地、山坡、丘陵等。

  岳川没想过在这些地方强行开垦农田。

  华夏历史上的缺粮,从来都是一个谎言。

  粮食永远是够吃的。

  古时候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上辈子世界里,河南的粮食、山东的蔬菜,可以供养全国。

  饥荒从来都是某些群体人为制造的。

  天灾只是星星之火,但随之而来的人祸才是燎原之势。

  更何况,华夏有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完全可以用海外的物产为中原输血。

  所以,岳川放任这些地方长草。

  或是给牛羊吃。

  或是给蝗虫吃。

  牛羊不吃的,或者吃不了的杂草,可以当做蝗虫的食物。

  蝗虫可以作为肉食端上餐桌,或者处理后作为鸡鸭、牛羊的口粮。

  岳川心中暗暗说道:还得培养一些耐寒的杂草,适合牛羊食用的,适合蝗虫食用的。

  如果能像豆科植物一样,拥有改良土壤,增强肥力的效果就更好了。

  想到这里,岳川灵光一闪。

  咦!

  之前怎么没想到呢。

  豆科植物可以固氮,但是不是还有类似的其他植物呢?

  岳川发动话术,在脑海中搜索资料。

  豆科植物固氮的能力来自根部的根瘤菌。

  正是这种奇特的生命,让豆科植物可以将空气中的游离态氮转变成化合物氮。

  而氮磷钾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

  在岳川看来,“根瘤菌”就是某种特殊的“蛊”。

  这个细节让岳川想到一种可能。

  一个生命本源有限,能指定的变异也很有限。

  即便侥幸创造出来,效果也微乎其微,达不到预期效果。

  但是换一个思路。

  如果创造两种生命,再把它们结合起来呢?

  就像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一样。

  这不就相当于给作物绑定了一个随身的化肥生成器么?

  天生自带金坷垃,生长速度还不得顶呱呱。

  如此一来,自己能创造的作物数量更多,效果也更好。

  这些植物还能不断改良土地,肥沃土壤。

  长此以往,九州之内,遍地沃土。

  九州的生灵也会因此受益。

  真正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岳川暗暗下定决心:就这么搞,再用姜十三的名义推广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