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言传身教-《大乾风云起苍穹》

  “大人,这烧好了,接下来是不是就能做成您说的熟石灰粉了?”

  王贵盯着那堆白石头,还是有点不敢信——就这不起眼的石块子,真能比糯米灰浆还结实?

  “对!磨成粉!”

  苏康把石灰块放下,拍了拍手上的灰,提高了嗓门,“大伙儿都看好了!这步最关键!这石头现在叫生石灰,要想变成能砌墙抹灰的料,得给它‘喂’水!但是!”

  他特意顿了顿,加重了语气,目光扫过围观的工人:“不能像以前那样猛灌水弄成糊糊!咱现在要的是干粉!细细的熟石灰粉!加多少水,是有数的!多了少了都不成!”

  他早就算好了,生石灰和水的混合比例大概在三比一左右,这是反复琢磨过的数,差一点都可能影响效果。

  说着,他便指挥工人抬来了一个大陶缸和一缸清水。

  陶缸旁边本摆着几个竹筐,今早被苏康瞧见,当即让换成了陶盆,还瞪着眼训了句:“记着,凡装石灰的家什,一概用陶的、瓷的、铁的,竹木沾不得!沾了就得坏!昨天那几个竹筐,谁弄来的?赶紧扔了!”

  负责杂务的老周头在旁边听见,赶紧点头哈腰地应着,心里直嘀咕:这石灰比祖宗还金贵,碰不得半点木头竹子。

  “老王,找杆准点的老秤来!”

  苏康又喊。

  王刚赶紧让人去取,不一会儿,一杆磨得发亮的老秤就拿来了,秤砣是铜的,沉甸甸的,秤杆上的星子看得清清楚楚。

  “这秤可得准,差一钱都不行!”

  苏康掂了掂秤砣,又看了看秤杆,“咱做的是精细活,不是糊弄事的!”

  他亲自上手,指着陶缸说:“看见这缸没?取十斤生石灰块,倒进去!”

  两个工人搭着手,用铁锨铲了石灰块,放在秤上称好,哗啦一声倒进了陶缸,石灰块碰撞着,发出清脆的响声。

  接着,苏康又亲自取水,用一个带刻度的小陶罐量了,称取了三斤三两左右。他舀水的时候,手稳得很,一滴都没洒出来 —— 这比例,他在心里算了不下百遍。

  称好的水被缓慢、均匀地淋在了白色的石灰块上。

  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那看似干巴巴的石头块一沾水,立刻发出 “滋啦” 的声响,像是锅里炒豆子,并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皲裂、粉化、膨胀,白色的水汽升腾起来,带着呛人的白灰,弥漫在空气里。

  “都退后点!当心飞灰迷眼,都戴好发的布巾!”

  王刚大声吆喝着,自己先把布巾往脸上捂了捂。

  工人们赶紧把布巾拿出来捂住口鼻——那布巾是粗麻布做的,苏康特意让人用桐油浸过,说是能挡灰,还耐得住石灰蚀。

  有个年轻工人没捂严实,被灰呛得直咳嗽,眼泪都出来了。

  苏康让人拿根长铁棍,小心地搅拌着缸里的石灰。

  铁棍一搅,更多的热气冒了出来,带着股说不出的呛味,他皱了皱眉,却没后退。

  水被迅速吸收,缸里的白色 “石堆” 迅速变成了体积庞大、雪白细腻的粉末!

  温度依旧有点高,但已经完全没有当初石灰膏那湿哒哒黏糊糊的状态了,是实实在在的、干燥松散的粉末,看着跟磨好的面粉似的,就是白得更扎眼。

  “看见没?”

  苏康的声音穿过滋滋声和飞灰,带着点得意,“以后每一批生石灰变熟石灰粉,取料加水都必须过秤,严格按这个比例来操作!谁要是敢图省事瞎糊弄,别怪我苏康翻脸不认人!”

  他这话是说给负责这个工序的工人听的,更是说给围观的众人听的 —— 做水泥,就得讲规矩,一点都马虎不得。

  但具体的混合比例,他不能当众宣布,只能在制粉工段执行,且还得严加保密,只有王刚、张大个和几个信得过的老工匠知道。

  “小张师傅!”

  苏康喊了一声。

  他叫的是个看着比较稳重的年轻工匠,二十出头,是张大个的儿子,叫张栓柱,识点字,脑子也好使,苏康特意选他当第一任 “质量检验员”,还教了他几招看石灰好坏的法子。

  “在!大人!”

  张栓柱立刻站直了,手里还攥着块擦得干干净净的铁片。

  “这批熟石灰粉,取样!拿回去做测试!”

  苏康吩咐道。

  “是!”

  张栓柱赶紧拿起几个特制的陶质小罐——先前准备的竹筒取样器,头天就被苏康扔了,换成了这种带盖的小陶罐,他一边装样一边念叨:“大人放心,绝不用竹木家什!”

  他小心翼翼地从刚制好的熟石灰粉堆的不同位置取样,装了满满三罐,盖好盖子,然后飞快地跑到窑区角落里一张临时搭起的石桌前。

  石桌上摆着几样简单的东西:一个陶碗、一小堆火山灰、一小堆河沙、还有苏康让刘二特意找来的几块表面粗糙的青砖——原本垫桌子的竹篾板,也早换成了青石板,就怕沾了石灰被腐蚀坏了。

  张栓柱拿出一份熟石灰粉样,倒出适量在石板上,又分别用小秤称了点火山灰和细河沙,按苏康教的比例混在一起,慢慢加水调和成一坨稠度合适的灰浆,然后动作麻利地将灰浆涂抹在青砖的表面上,薄薄一层抹平,还在砖角用炭笔做好标记:“一窑,头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是苏康教给他的“简易安定性测试”和“粘接力测试”——主要是看这熟石灰有没有过烧欠烧,以及它与其他材料混合后凝固的硬度和粘结强度。

  这种方法虽然简陋,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极其超前的质量管理意识了。

  围观的窑工和其他工人看着张栓柱的动作,都觉得新鲜又庄重。

  有个老窑工跟旁边人嘀咕:“你看人家苏大人做事,多讲究!咱以前烧石灰,哪有这么多说道?”

  旁边人也点头:“就是,这才叫真本事,不是瞎糊弄!”

  “大人,弄好了!”

  张栓柱把最后一抹灰浆在青砖上抹平,直起腰来,额头上全是汗,脸上却带着兴奋。

  苏康看着他那认真的劲儿,再看向远处浓烟渐歇的窑炉和在石板上不断增加的雪白熟石灰粉,心里头那股豪情又涌了上来,他朗声笑道:“好!生石灰煅烧成功!熟石灰制粉工序确立!质量检验流程启动!”

  他转过身,看着在场的所有人,猛地一挥手,嗓门提得老高,带着股子不容置疑的豪气:

  “晾干或者烘干后,上磨!把火山灰粉按比例混进去!磨!给我狠狠地磨!磨出咱们威宁水泥厂的第一批、真正的水泥来!对了,磨盘用青石的,别用竹木镶边!谁要是忘了,自己掌嘴!”

  “是!”

  王刚、王贵、刘二以及在场所有人,齐声大吼,声音震得人耳朵嗡嗡响,像是要把没散的灰烟都冲开,直往天上撞!

  风吹过窑区,带着股石灰的呛味,却吹不散工人们眼里的兴奋和期待。

  水泥厂这根主心骨,总算真正开始搏动起来了。

  喜欢大乾风云起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