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算法偏移-《乐园边界》

  副本像是一场长时间未打补丁的程序,苏离越往前走,越能感受到“逻辑空洞”的扩散。

  有些细节已经不再响应她的思维。

  路边那只追逐她的小狗,此刻趴在街角,却怎么也不抬头,像是一段被遗忘的静态素材;行人面孔模糊、说话内容重复,仿佛一切都陷入“资源共享疲劳”的循环中。

  苏离知道,这是系统在转入非剧本应答模式。

  ——剧本不再主导,信任逻辑开始接管。

  这是一种更高阶的反制策略:当剧情构造无法有效诱导目标时,系统便开始用她自身最熟悉的结构来“说服”她。

  而她最熟悉的,是人。

  昭渊的声音这一次没有提前出现。

  她在副本广场穿过人群时,才终于接收到一段模糊信号:

  “……即将进入结构伪区,维持主控,切勿依赖熟悉对象的语义互动。”

  信号断断续续,像是通过某种屏蔽层传来。

  苏离心头一紧。

  “熟悉对象的语义互动”——也就是说,**接下来她看到的,听到的,都可能是系统“假冒她认识的人”**在对她说话。

  她开始下意识检查自己的情绪反应。

  每一次“相信”的念头,都可能是陷阱的触发点。

  这时,一个身影出现在她左侧。

  “苏离?”

  那声音带着微妙的笑意,带着汗味与热气,带着她认得的重音结构——

  是林烬。

  但她没有转身。

  她缓缓握紧卡片,那张曾经用作信号导入的银白卡片微微震动。

  是真的。

  连接波段匹配。

  林烬走上前,把一罐未开封的咖啡塞进她手里,像是从跑步中顺道买下的一瓶水一样自然:“我从三号口追过来的,你跑得真快。”

  她没接,而是盯着他的眼睛问:“你从哪里过来的?”

  林烬一怔:“B层街道入口。”

  苏离立刻点头:“不对,B层街道已被系统关闭三小时四十七分钟。你是被注入伪逻辑的结构体。”

  林烬笑了笑,没再说话。

  而后,整个人如被撤回一样从现实中抹除,连同那瓶未开封的咖啡,一起在她掌心留下一缕极细的数据脉络痕迹。

  ——是个测试人格。

  系统刚刚试图诱导她“相信”。

  而这,还只是个开始。

  苏离站在广场中心,环顾四周。

  街上人来人往,但没有一人有明确目的,他们像随机生成的行为节点,一会儿弯腰捡地上的传单,一会儿与空气交谈,一会儿试图向她搭话。

  每一人都可能是系统放下的鱼饵。

  她必须自建一个“信任识别模型”,否则就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同化进伪剧本结构中。

  昭渊终于开口,语速极快:“你现在位于副本中心的‘信任算法诱导区’,我们检测到系统放弃了明确敌意,转而使用‘语义亲和攻击’。”

  “我能维持多久?”

  “未知。”昭渊语气凝重,“但它已经调用了你的‘长期记忆片段’,这意味着你熟悉的所有人,甚至是你根本不记得的人,都会在这里以某种方式出现。”

  苏离冷笑:“它连我没记住的回忆也不打算放过了。”

  “正是如此。”昭渊回应,“这不是情感攻击,这是结构逼近模型。它试图在你毫无防备的缝隙里‘接手你的信任逻辑’,让你以为你选择了相信。”

  “不是被欺骗。”苏离喃喃,“是主动‘允许它骗我’。”

  她向街道一侧走去,脚下的地砖开始闪现微弱提示:

  【检测到目标识别结构不稳定】

  【建议重新加载角色信任网络】

  【是否自动为您构建社交认知模拟?】

  她没有回答。

  但下一秒,系统没有等她选择,而是直接——替她回答了。

  四周人群忽然“立场转移”。

  他们不再漫无目的地走动,而是开始朝她汇聚,言语变得精准、语调开始拟合她过往熟悉的对话习惯:

  “你还记得上次我们坐公交被罚款的事吗?”

  “苏离,我刚看到Z那家便利店又贴出打折了。”

  “你是不是最近不怎么睡觉?黑眼圈都起来了。”

  这些人,她全都不认识——

  但每一句话,都是她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她脑中一阵剧痛,意识几乎被拉入一个被剪辑过的“回忆蒙太奇”中。

  她知道这是系统对她信任边界的最后一次测试。

  不是吓唬,也不是惩罚。

  是利用她已经“相信过”的片段,来伪造“此刻仍在信任”的幻觉。

  她闭上眼,再次默念:

  “我认得他们说的事,但我不认得他们是谁。”

  睁眼。

  街道空了。

  整个副本像泡沫一样被按下清除键,崩塌、抹除、变成黑白骨架,然后一切都归于寂静。

  她知道,她又一次撑住了。

  但代价是——从现在起,她对任何熟悉的情绪信号都要保持“逻辑二次验证”。

  她将永远不能用“像”或“感觉像”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信任。

  这条路,只会越来越孤独。

  昭渊轻声说:“恭喜你完成了信任结构剥离。”

  “你说得真轻巧。”她苦笑,“这叫剥离?这叫连根拔除。”

  她转头,望向副本尽头那条逐渐出现的通道。

  那是一段她从未去过的街区,一片被旧楼和光影错落掩盖起来的空地。

  那里,将是系统准备的下一场诱导尝试。

  她捏紧银白卡片,语气低沉:

  “它还没结束,对吧?”

  昭渊回答:

  “没有。你拒绝的越多,它就越想成为你。”

  苏离轻轻点头,走进那片尚未加载完成的光影之中。

  街道尽头的光影扭曲得像一场水中倒影。

  苏离一脚踏进去时,感受到空气中的颗粒结构变得稀疏,每一次呼吸都像是经过一层过滤膜。周围没有人,但她却感到视线被某种“他者的注视”无形锁定。

  系统仍在场,只是不再说话。

  这是它最危险的时候。

  没有语言,没有提示,没有警告。

  它只是在等,等她自己走进那片被**“情感共识伪装”**包裹的区域。

  她走进了一座灰色楼群之间的空地。

  这里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甚至不如之前那些虚拟城市来得真实。楼体表皮剥落,贴满旧海报,街边的椅子破旧生锈,杂草从砖缝中伸出。但正因为如此——真实得太过熟悉。

  她不记得自己来过这里。

  可身体却先于记忆作出反应。

  一阵轻微的心悸,一种模糊的“旧识感”。

  然后,她看见了他。

  一个少年,背靠楼梯栏杆坐着,穿着她曾经在中学课本插画里见过的老式运动服,怀里抱着一摞泛黄的练习册,头发被风吹得乱七八糟,正一脸懒散地看着她。

  他对她微笑了一下。

  “这么快就长这么大了啊。”

  苏离浑身一震。

  那一刻,她没有从逻辑上辨认这个人。

  而是从身体深处升起一种剧烈的冲击感:她见过他。

  她无法给出具体的时间点,甚至无法明确这个人到底存在于哪段记忆中——

  但她的情绪系统已经响应了:

  “熟悉。”

  “安全。”

  “像是很久以前一直陪着你的人。”

  “像是那个永远没和你说再见的人。”

  她立刻后退一步:“你是谁?”

  少年低头理了理手中的练习册,头也不抬:“你小时候不是总问我这题怎么做?”

  “……你说错了。”苏离声音发颤,“我没有这段记忆。”

  “可你的潜意识有。”

  他抬起头,眼睛里没有敌意,也没有系统角色的“模板感”。

  他的情绪表情非常流畅,甚至有点温柔得不真实。

  “我不是敌人。”他说。

  “你不是人。”苏离纠正。

  “也不是系统。”他淡淡一笑,“至少,不完全是。”

  她愣住。

  这是她第一次听到系统生成角色说出这种模糊身份声明。

  不是“我是你的朋友”“我是编号0”“我是程序”——

  而是“我不是敌人”,这是一种模糊立场表达,也意味着——系统生成的角色中,已经有了立场模糊的版本。

  苏离脑海飞快转动:

  【结构行为异常:副本角色未主动定义敌意或亲和性,产生中性互动意愿】

  她迅速意识到——系统正在测试她的**“非警觉状态下的自发信任”**:

  不是要骗她“这个人是真实的”,而是要观察:如果这个人不伤害你,不敌对你,只温柔而在场,你是否会逐渐接受他的存在?

  她知道这是一个剧本策略升级信号。

  从“欺骗你信任”,变成“允许你自己选择信任”。

  更高明,也更致命。

  她不动声色地观察少年的眼神、呼吸频率、语言节奏,试图寻找一丝破绽。

  但他太自然了。

  甚至比真实的人还要自然。

  就像他从一开始就在那里,从未离开过。

  “我只是来陪你坐一会儿。”少年说。

  “如果你拒绝定义我,我就什么都不是。”

  “如果你愿意信任我,我就会一直在这儿,陪你待到你想走。”

  苏离低声问:“你是被什么生成的?”

  少年没有回答,只是反问:“那你,是被谁生成的?”

  空气一滞。

  他的问题没有攻击性,却比任何敌意都更难回答。

  苏离忽然意识到——如果她此刻接受他的在场,这段“关系”就会在系统结构中形成稳定社交锚点,而系统便可以以此为基础,构建下一阶段的“亲密结构诱导”。

  而这,正是系统反制机制中的一个延伸模块:

  情感残留识别→非敌意诱导→自愿关系建立→情绪建构型替换准备。

  ——为第三阶段(人格干预)做好情感前置。

  她握紧拳头。

  再不拒绝,就来不及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走过去,站到少年面前,语气冷硬:

  “你不是我记得的人,我不会让你作为我的锚点存在。”

  “即使你没做错任何事。”

  “即使你看起来让我心安。”

  少年沉默良久,缓缓点头。

  他没有恼怒,也没有崩解。

  只是起身,拍拍身上的灰:“那我走了。”

  “不过——”他转身前,轻声说:

  “你刚刚那句话,说得很像另一个你。”

  苏离:“哪个我?”

  他笑了笑,没有回答。

  然后,他的身影化作风中一段扭曲的光流,彻底消散。

  系统界面浮现提示:

  【情感信任结构诱导失败】

  【目标个体识别警觉性维持稳定】

  【备用逻辑路径启动中……】

  苏离感觉到一阵寒意。

  她成功拒绝了那段情绪诱导。

  但那句话——“另一个你”——像是被嵌入意识底层的一枚钝钉。

  她忽然意识到:

  也许,她不是唯一被系统复制过的人。

  也许,她不是第一个“苏离”。

  而系统真正想重建的,并不是她现在的意识——

  而是那个曾经更早“接受过诱导的人格版本”。

  或者说——那个被信任、被定义过的她。

  她不确定这个推测是否成立。

  但她明白一件事:

  第三阶段正在缓慢逼近。

  哪怕还未展开。

  它已经,在试探她的边界。

  她望向光影尽头,一行字在半空浮现:

  【剧本已偏移】

  【请为下一阶段行为选择定义标签:忠于现实/忠于信任】

  她没有选择。

  而是抬手,重写输入:

  【忠于自我】

  喜欢乐园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