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打F-117,得有先进米波雷达-《大国军工:重生1985,为国铸剑》

  “北斗启动了?好事啊!”

  听到张振万给自己说北斗系统的研制工作正式展开,刘威铭也是松了口气。

  自己这只蝴蝶奋力地煽动翅膀,终于开始起了作用。

  “咱们不介入进去分点业务?初期经费50亿啊!”

  张振万见刘威铭就感慨一下,没了其他反应,不由愣了。

  刘威铭提议的工程启动了,619却没有分配到任何任务。

  “分业务?咱们分什么业务?我说张总,你是嫌厂里不够忙么?波斯人催着咱们快速交货,傻大木也催着咱们交货……还有沙特的500枚……听说,埃及方面也提出了要技术?”

  刘威铭没好气地看着张振万。

  北斗系统也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也罢,都不是目前的619有能力的介入核心技术研发的。

  人员本来就紧张。

  “还有,今年毕业分配,全国那么多大学,毕业生将近40万,我们才分到100多人!你们不去想办法明年多分毕业生,就盯着别人的项目,合适么?”

  刘威铭这话有些不客气了。

  张振万是厂长,叶永安是书记。

  都比刘威铭的职务跟级别高了不少,可大家都清楚究竟谁是大王、谁是小王。

  张振万苦着脸正要解释:你特么的要人,全部都是要相关专业最优秀的啊,能从国防科大、哈工大、南北理工的等学校搞来100多名优秀的毕业生,已经让他们竭尽全力了。

  一年前,619就没有在各大学跟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名单上了。

  相当于这一百多名还是从其他单位手里抢的。

  那其中的艰辛……

  “刘工,这是我们工作不到位!”

  叶永安没等张振万开口,急忙承认错误,“现在我们就分头往各个大学、研究所去谈,找上级想办法……”

  “人越多越好!其他单位都要发展,有经验的也不愿意借调给咱们……尤其是数学、化学、计算机、高能物理、光电等专业的人才……还有啊,咱们单位有着最顶级的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可以向上级申请进行研究生招生,而于教授可以担任博士生导师,所里完全可以申请设立博士点嘛……”

  刘威铭其实也知道厂里领导干部们尽力了。

  关键他们脑子太不灵活了。

  就等着毕业生的分配。

  80年代中期可不是40年后学历贬值的年代,研究生招生数量都是上百万,比这年头的大学招生规模都更庞大。

  “啊?”

  两人瞬间对刘威铭投去了崇拜的目光。

  要是有了研究生招生资格,哪里还需要到处去拉关系、欠人情跟其他用人单位抢人才?

  “行,我们立即就办!争取明年就能招生。”

  619无论是技术,还是实验室,在全国同领域都能排在前面。

  设立硕士学位点那不是非常容易的?

  研究生进入所里,就能干活。

  “咱们可不只是一个工厂,而是研究所!恢复高考这么多年了,居然都没有招一批研究生。顺便还可以向上级要一批研究生导师……”

  “高!实在是高!”

  两人直接竖起了大拇指。

  不愧是国防科大研究生毕业,脑瓜子就是好用。

  随口一句话,就让两人觉得难如登天的事情变得简单。

  “以后这些事情不到打扰我……”

  眼看就要进入87年了。

  两伊战争结束的历史时间越来越近,防空导弹系统刚解决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不足的问题,而对于一心想要在海湾战争给傻大木干掉F-117能力的刘威铭,亲手拿出了米波雷达的设计方案。

  米波雷达的原理并不复杂,工作频段30~300hz,波长1~10,属于长波雷达,50年代前是全世界防空网的主流雷达。

  因为带有自己的发射机,自身辐射信号很大,工作频率低、探测精度跟分辨率不高,已经被精度更高的分米波、厘米波为代表的微波雷达所取代。

  也因为如此,隐身战机专门涂上的吸波涂层能让性能先进的雷达发射的探测波被吸收,从而实现在雷达探测下的“隐身”。

  基础技术简单。

  可要实现对隐身战机的探测,就必须利用数字阵列技术跟多维度信号处理来解决米波雷达的传统缺陷,从而实现对隐身战机的探测。

  刘威铭拿出了设计方案。

  采用全数字有源相控阵技术后,刘威铭别说想要直接从第三代的t\/R组件使用的氮化镓跟碳化硅下手,连第二代的磷化铟跟砷化铟都无法稳定供应。

  能用的也就只有砷化镓。

  早在70年开始研制、72年开始建设、75年投入运营、探测跟踪距离达到3000公里的7010有源相控阵预警雷达跟锁定距离超过2000公里的110单脉冲跟踪雷达,都是使用的砷化镓作为t\/R组件。

  7010远程预警雷达跟110单脉冲高精度跟踪雷达,其实是跟619原本的反击系列是一个大工程的配套。

  反击系列防空导弹,是640-1工程。

  7010跟110两种雷达,是640-4工程。

  另外的640-2工程是反导大炮,发射反导弹炮弹的超级先锋大炮口径达到了420毫米;640-3工程则是激光武器;还有弹头再入技术的640-5工程……

  这些项目,除了部分转入预研跟部分分支理论研究,全部下马。

  619的雷达技术,只有640-4的基础。

  “小刘,现在不只是t\/R组件小型化后功率大幅度降低的问题,用于多维度信号处理的计算机,使用银河一号没问题,可银河一号没法装到车上到处移动,电力供应也跟不上……”

  在刘威铭的要求下,国防科工委把专门研制雷达的电子14所的副所长张光义调到619主持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研制工作。

  给十号工程配套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不那么急。

  防空导弹系统的探测雷达急啊!

  那也是为十号工程的机载雷达进行技术验证。

  “特别是小型化后,高功率跟高温环境下性能会变得非常差……”

  “换氮化镓或碳化硅!”

  刘威铭叹了口气。

  氮化镓制成的射频功率放大器,可以在300度的高温环境下稳定工作,而更耐高温的碳化硅作为衬底,才能支撑高温工作环境的稳定。

  “氮化镓的制备太困难,氮跟镓在1000的高温下也不直接反应……半导体材料研究所那边缺经费、缺设备,研究进度几乎陷入停滞!”

  “林先生那边怎么说?”

  刘威铭皱着眉头问道。

  没有氮化镓作为射频功率放大器,没有碳化硅作为衬底,在沙漠高温环境中,米波雷达刚开机就会因为过热出现问题。

  刘威铭口中的林先生,是半导体之母林兰英先生。

  美国并宾夕法尼亚大学首位女博士,57年归国。

  中国第一根硅、砷化镓、锑化铟等单晶,都是有这位半导体之母主持研制的。

  “林先生目前正在致力于提纯砷化镓跟锑化铟,研究这些材料的相关工艺,没有精力再搞相关的研究。”

  张光义摇头苦笑。

  这就说明,目前想要快速获得刘威铭提出的三代半导体材料,并不容易。

  连二代都困难。

  “实在不行就咱们自己搞!我就不信,搞不出来!”

  “自己搞?整个619,也就你最熟悉了……”

  张光义提醒刘威铭。

  刘威铭现在手里的项目不少,还得盯着各个核心项目的研发,平日里几乎吃住都在办公室了。

  “不,咱们去找国防科工委要人。”

  既然提出自己搞,刘威铭自然不会亲自去搞,他并不熟悉半导体领域。

  知道理论也白搭。

  但是他知道谁现在有着最好的基础。

  目前全世界都还在搞第一代的砷化镓,第二代半导体材料磷化铟、砷化铟也都刚开始研制。

  这是让国家在半导体领域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啊?又去要人?”

  张振万表情变得难看。

  叶永安也是一脸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