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7章 是奉诏勤王-《从负债百万到最强锦衣卫》

  崔氏在晋阳的布局,实在太过明显了。

  这是演都不演了,明摆着就是要造反。

  而如果现在,朝廷装聋作哑、推诿回避,那皇权威信也就到头了。

  地方诸侯、边镇将帅会怎么看?

  他们会觉得这天下,已经不是皇帝的了。

  是门阀的。

  是这些世代共治天下的家族的了。

  而士子寒门、军伍出身的人,又会怎么想?

  他们原本以为有了科举、有了功名,就能抬头做人。

  可如果现在连造反,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那他们一辈子的努力,还有个屁的意义?

  往大了说,这不是晋阳的问题,是天下的问题,是整个武朝的根基正不正的问题。

  所以说,无解。

  李北玄想不出解法,赢高治更别提。

  两个人坐在堂内,沉默了一会儿,不约而同地开始挠头。

  “怎么办呢……”

  李北玄忍不住发愁。

  而赢高治那边,更是直接蹲地上了。

  抱着脑袋,两只手指头往脑门里摁,像是想按出个主意来。

  但很显然。

  主意没摁出来,头倒先开始疼了。

  顿时疼的他一抽一抽的。

  直到好一会儿后,赢高治才猛地抬起头来。

  像是被雷劈了一下似的,摸着下巴,语气里多了一点疑惑。

  “……李兄,我现在突然有一个问题。”

  李北玄眼皮抬了抬,疲惫地问:“啥?”

  而赢高治若有所思地望着他,慢悠悠地说道:“刘继恩、陈家和陈家背后的人……在晋阳搞事的人……真的就是清河崔氏吗?”

  堂内空气顿时一滞。

  李北玄原本低垂的眼皮,猛地抬了起来,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

  他没有立刻说话。

  只是眉头一点点蹙起,脸上的困顿与疲意,也在这一瞬间褪得干干净净。

  “你的意思是……”

  李北玄同样若有所思的摸起了下巴。

  而见李北玄没有反驳自己,反而是顺着自己的话往下说之后,赢高治心里更是有了几分谱。

  连忙认真道:“我的意思是,我们是不是太快地把锅扣到崔氏头上了?”

  “别误会,我不是替他们洗地。”

  “只是三十年前,我爷起事的时候,啊不是,起兵靖乱的时候……”

  李北玄轻咳一声,纠正:“你说的是奉诏勤王。”

  “啊对对对。”

  赢高治点头如捣蒜,摆摆手继续说:“那时候,大秦还在跟突厥打,王薄、翟让、窦建德陆续起事,到处乱七八糟的,地方上各种势力翻腾。”

  “而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我们老赢家的,是谁?”

  “是太原王氏。”

  “然后第二个,就是清河崔氏。”

  赢高治说到这儿的时候,语气缓了几分。

  神情也不再像刚才那样焦头烂额,反而透出一股若有若无的冷静和思索。

  “李兄,我知道你对崔家一直没好感,说句实在话,本王对他们也没啥好感。”

  “这家人……牛鼻哄哄的,谁都看不到眼里。”

  “我父皇前两年,还想把我二姐嫁过去,结果直接被拒了。”

  “崔家人说我们老赢家是新贵,血统不清。”

  “我母后那天气的哭了一下午,我父皇更是气得差点砸了金銮殿的门框。”

  李北玄听到这话,若有所思:“哦,我想起来了,氏族志就是因为这个修的,是不是?”

  “是,不过这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不是重点。”

  赢高治摸着下巴:“重点是……本王觉得,崔家人虽然傲得一批,但他们,从来不是没脑子的傲。”

  “他们不缺钱,也不缺势力。”

  “他们之所以和我们不是一路人,从来都不是因为敌对,而是因为,他们根本看不上参与。”

  “换句话说……”

  赢高治整理了一下语言,继续道:“自先秦那时候开始,崔家人就是这种德行,一向只做旁观者,不做局中人。”

  “而且在门阀圈子里,甚至是五姓七望之间,崔氏也有超凡的地位。”

  “你可以把他们理解成,一群整天端着架子、只做点评、不愿动手的裁判。”

  “虽然真有学问、真有影响力,但他们也是真懒得下场。”

  “哪怕朝局再乱,只要不波及到清河那几千亩地,他们就能坐在祖堂里吟诗写书,整齐划一地发族训。”

  “就这德行,你说他们会在晋阳搞事?”

  “这……本王觉得有些牵强。”

  赢高治说完,一脸期待的看着李北玄。

  而李北玄虽然没有说话。

  但那皱得死死的眉头,终于稍稍松动了一些。

  赢高治这番话,听着不严肃,但说得不假。

  清河崔氏,从来不是行动派。

  而是标准的旧制守成者。

  讲究血统、讲究规矩、讲究礼法。

  骨子里对秩序崩坏极为厌恶。

  在赢世民刚登基的那几年,很多门阀都在暗地里观望时,崔家虽然是最早站出来表态支持的,但那也不是因为忠心,而是因为不想再让天下乱起来。

  本质上,崔家其实照样还是挺看不上赢家的。

  就像头顶通天纹的大妈。

  哪怕大清都亡了一百多年了。

  再看其他地方的人,还是满满的优越感。

  所以崔家会跟着赢家走,但从来不会贴太近。

  但要说在晋阳煽动暴乱、勾连灾民、集结青壮、图谋造反?

  这……也不是崔家干得出来的事。

  不是他们的路数。

  想到这里,李北玄缓缓坐回了案几后头。

  片刻后,低声迟疑道:“……可刘继恩确实是陈家举荐的,而陈家……确实和崔家有关系。”

  “那也许,问题就在这儿。”

  赢高治双手抱胸,语气渐渐沉稳起来:“你想啊,如果有人想搞事,又不想自己暴露,那该怎么办?”

  “那当然是借名头。”

  “而能借的名头中,最好用、最稳妥、最没人敢深查的,当然就是崔家。”

  “崔家名望高、门第正、脾气臭、又常年不涉政。”

  “只要你动得巧,稍稍布个局,随便往他们身上引一下线头,别人看到只会说,哟,清河崔氏也下场了,这事怕是大了。”

  “可谁会真的跑去查?谁敢查?”

  “越查越乱,越查越容易惊动别的门阀。”

  “所以大家都会下意识避开。”

  “这……是不是正中那人的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