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章 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从负债百万到最强锦衣卫》

  李北玄看着刘继恩那副鼻涕泪一把、求生欲拉满的模样,也没再多兜圈子。

  只是稍稍坐直了些身子,淡淡开口问道:“第一个问题。”

  “现在晋阳城内,大大小小入流的乡绅一共四十七户。”

  “我想知道,有多少户……和清河崔氏有关?”

  这话一出口,刘继恩脸上的肌肉猛地一抽。

  嘴巴张了张,却没能立刻发出声音。

  几息之后,他低下头,咽了口唾沫,艰难地说道:“我……我不知道……”

  “哦?”

  常辛闻言,顿时眼前一亮。

  脚尖往前一勾,手一抬,拂尘已然半举。

  “刘大人,您要是忘了,我们可以帮您……”

  “别别别!”

  刘继恩几乎是弹起来的。

  连滚带爬地后退半步,扑通一下跪倒在地。

  双手抱拳高举过顶,急声喊道:“我真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啊!!!”

  “……刘继恩,少在这儿跟本王扯淡!”

  赢高治顿时冷哼一声:“晋阳大大小小的事儿,都是崔氏在背后动的手脚,你也是帮凶之一,现在你说你不知道?你特么上坟烧报纸呢?”

  “什么意思?”

  刘继恩眼巴巴的问道。

  而赢高治立刻冷哼一声,接了下半句:“糊弄鬼呢你?!”

  “……”

  刘继恩差点哭出来,连忙摇头:“殿下明鉴,我真不知道啊!”

  而赢高治见刘继恩还在死撑,脸色当即冷了下来。

  毫不客气地一甩袍袖,嗓音透着怒意:“你是嘴硬是吧?行!常伴伴,脱他鞋!”

  “喏!”

  常辛闻言,那叫一个精神。

  立刻拎着拂尘冲了过去。

  眼看又要被迫走流程,刘继恩立刻崩溃。

  几乎是连滚带爬地扑到了李北玄跟前,死死抱住了案几的腿:“别!伯爷救我!我真不是嘴硬,我是真的、真的不知道啊!!!”

  李北玄:“……”

  不是,你求我干啥?

  又不是我让常辛挠你的!

  李北玄有些无语的翻了个白眼。

  但看着刘继恩那副要哭出血来的样子,终于摆了摆手,对赢高治道:“殿下,慢着。他……可能真的不知道。”

  “不可能!”

  赢高治立刻摇头。

  而李北玄叹了口气:“殿下,你别急嘛,看在刘大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给他一个陈情的机会?”

  赢高治闻言,眉头一皱。

  虽然有些不耐,但看在李北玄的面子上,到底还是点了点头。

  而刘继恩也终于也松了一口气,连半点隐瞒也不敢,立刻从实说来。

  “事情是这样的,说来,就有些话长了……”

  刘继恩语速有些快的说道:“下官刘继恩,出身寒微。”

  “祖上三代都没出过一个识字的,家里代代都是山人,我爹我娘整日里起早贪黑,我从六岁起,就得帮着上山砍柴、打猎。”

  “可我打小儿就记性好,算得快。镇上那个老秀才见我机灵,心一软,就收了我做弟子,免了学银,还亲自教我读书。”

  “我十三岁进府学,十四岁第一次赶府试,那年运气不错,中了。”

  “可后头两次乡试都败了,一回在复试上落榜,一回是那年兵乱,差点没命。”

  “落第之后,我就一边给人抄书糊口,一边继续备考。”

  说到这儿,他苦笑了一声,嗓子发哑:“十七岁那年,我娘给我说了门亲事。”

  “对方是隔壁县的粮户,家里条件不错,人也规矩,就是有点高看自己。”

  “那家的老父说了,说他们家是书香门第,他女儿是大家闺秀,不能下嫁一个连功名都没有的穷小子。”

  “得考过乡试,才肯点头答应这门婚事。”

  “我当时也咬牙应了,想着这一回一定要中。”

  “毕竟那年,我的火候已经足了,按理说,十拿九稳。”

  “结果……偏就那一年,江南道出了场舞弊案,牵连到河东一带。”

  “当年的试卷全部作废,不予录取。”

  “我那年考得极好,却连名次都没挂上。”

  “而就在我最难的时候,我娘又病倒了,是寒病入骨,十日高烧不退。”

  “我……我真的快撑不住了。”

  “想死的心都有。”

  “好在我老师心疼我,悄悄给我出了个主意。”

  他抬起头,声音低了些:“他说,建议让我走荐举。”

  ……

  所谓荐举,其实是沿袭自前朝旧制的一种任官方式。

  虽然武朝自立国以来,便以“崇儒重仕、以文御政”为国策,极力推行科举制度。

  试图以寒门出身的士子为国家注入新鲜血液,打破门阀垄断。

  但现实是,赢二骚操作一大堆,忙里忙外折腾了小二十年,科举所能撬动的权力,却依旧有限。

  尤其在地方政务、低阶官职的分派上,荐举制度,仍然保有极大影响力。

  “举孝廉”、“荐贤良”、“察吏才”、“辟草泽”……

  这些都不是纸面上的名目,而是真实存在的上升通道。

  朝中重臣或地方大员,有权向朝廷上书。

  保荐某位“品行端方”、“学问过人”的士子,担任地方幕职、县佐,甚至是实授的基层官员。

  比如典史、通判、粮司、仓曹之类的职位。

  而刘继恩的老师,也就是那位老秀才,跟陈清有些旧交。

  便写了一封信,把刘继恩推荐给了陈家。

  “陈家,是哪位?”

  李北玄眨巴了一下眼睛问道。

  而熟知各种八卦……各路官员跟脚的赢高治,则一个磕巴都没打,立刻给李北玄介绍道:“陈家是寒门,原籍在清河,上不得台面。”

  赢高治此时说的寒门,不是穷的意思。

  而是那种上不得士族榜,却又不算真正平民的那种小乡绅。

  从规模上来看,比不上潞川的刘、白、王三家。

  但跟冯、李、赵、杜、何家差不多。

  属于一个中不溜的水平。

  年年都有人读书,偶尔有一两个出仕,但都不是顶用的人物。

  说是平庸,但在当地、本地也算有几分能量,几分薄面。

  但说是地头蛇,又做不到一手遮天,坐不到头把交椅。

  属于二三流的小家族。

  很尴尬。

  但举荐一个寒微士子,倒也不算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