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潞川乡绅赈灾录-《从负债百万到最强锦衣卫》

  赢高治越想,越觉得这事儿……

  还真有点谱。

  虽说手段不算光明磊落,但也不至于落人把柄。

  反倒称得上一句精妙。

  既解决了面子问题,又能实打实弄到粮。

  甚至在朝堂之上也能讲得过去,

  毕竟他们又没抢、没逼、没罚,只是请富户来吃了顿饭,席间稍加劝说,富户们感于时势,自愿捐出余粮罢了。

  如果再借几个士绅之口,把此事稍加润饰,传出去,还能成为“晋王设宴劝民赈灾、富户感恩解囊”的一桩美谈。

  名声、实力、口碑,全都有了。

  哦。

  搞不好富户们,还能落个润肠通便的实质性好处……

  “你他娘的还真是个天才!”

  赢高治忍不住冲李北玄比了个大拇指。

  而李北玄毫不心虚的收下了这份赞扬,随后搓了搓手,眼里闪着兴奋地光芒:“殿下,既然现在大方向已经确定了,那咱们再谈谈细节上的事儿吧。”

  “细节?什么细节?”

  “门票啊!”

  李北玄一拍大腿,一本正经地说道,语气里却藏着按捺不住的坏笑,“你可是晋王诶,请你吃顿饭起步价都五百两,这会儿你设席宴请,他们难不成就想两个肩膀扛个脑袋,就这么空手来?那他们脸上挂得住吗?挂不住!”

  “再说了,咱们这场饭局,不仅有晋王坐镇,还有限量罐头、特色菜品、百姓现身说法,还有德高望重的老儒主持义理讲坛……”

  “就算明码标价也不过分,是不是?”

  赢高治:“……”

  好像有点怪。

  但是又好像没毛病。

  赢高治想了想,试探性的问到:“那……门票你想怎么收?”

  “分层啊,”李北玄理直气壮道,“普通入场,一人送一份罐头。尊享入席,加送糖水黄桃和辣炖藕丁,至臻上宾,赠送限量版黄豆炖猪蹄,附赠晋王御题书签一枚……噢,书签可以写你题词,‘不为苍生计者,不足以为富’,够体面吧?”

  “够、够体面……”

  半晌后,赢高治嘴角一抽。

  实在忍不住抬手扶了扶额,“就是本王总感觉,你这不像是劝赈,反倒是把本王当青楼头牌整了……”

  “没~有!”

  李北玄拉长了声音,笑嘻嘻道:“我这是融合了公益精神与市场机制的新型赈灾模式,参考了展销会、主题演出、慈善晚宴的综合形式,很先进的,你不懂就别乱说。”

  “……”

  赢高治已经彻底无语了。

  他虽然不大能听得懂李北玄说的那些术语。但一知半解,意思大概还是能抓到的。

  从道理上能说得通,可行性也有,而且操作空间也挺大,是个值得一试的法子。

  只是这人一本正经地说胡话的样子,未免也太理直气壮了。

  “不过李兄,你那晋王御题书签,也太扯了吧……”

  赢高治憋了半晌,终于忍不住吐槽。

  “怎么就扯了?”李北玄笑得一脸狡黠,“殿下你想想,那些富户最喜欢的是什么?不就是一个字!牌面!”

  “这年头,谁家富户的书房里,没有几件有来历的摆设?什么名士题扇,老儒题联,进士题匾,连个快要断气的诗人都有人求他题字,说是‘遗墨可传’。”

  “你是晋王!你写的书签,那是皇家血脉的墨迹!”

  “我敢打包票,只要你题了,那些富户回去都得给它装裱起来挂墙上!”

  赢高治听得眼角直抽抽。

  虽然知道李北玄说的很对,但就是感觉哪里还是有点别扭。

  想了一下后,忍不住抱着最后一丝挣扎反问:“那……那他们还是不捐呢?”

  李北玄闻言,顿时嘿嘿一笑,眨了眨眼睛:“不捐粮?那咱们就启动第二阶段策略。”

  “……听着怎么像是打仗。”

  赢高治狐疑地皱眉。

  “那当然!”李北玄信心满满地摆出一副指挥若定的姿态,“兵者,诡道也,赈灾亦然。”

  “你听我说,第一阶段,名义请客、面子攻势,我们主打一个和气生财。你出面,他们下场,情绪一调动,该掏的掏,不该掏的也跟着掏点儿。可万一真有人油盐不进呢?”

  “那就第二阶段,精准狙击!”

  “怎么个狙法?”赢高治下意识接了一句。

  “简单啊。”

  李北玄手一摊,“我们就记录每个人的捐献情况,然后呢,宴后请书吏、笔手写个小册子,叫《潞川乡绅赈灾录》,载明某人捐几石米、几缸粮、几吊钱,某人无余粮,口头支持,某人事先承诺,事后推脱……”

  “到时候一印十份,送进州府、乡约、学宫、衙门、甚至书肆茶楼……”

  “你信不信,十天之内,全城都知道谁仗义、谁抠门,谁慷慨、谁凉薄。”

  “要是再死皮赖脸的不愿意掏,我还有招,像什么单独点名啊,上门慰问啊……他不想给粮食,可以啊,那就等着社死吧。”

  李北玄呵呵一笑,带着几分得意。

  而赢高治抿了抿嘴,一时间居然有了几分悔意。

  早知道……

  不该让李北玄办的。

  李北玄这一套,不能说不妙。

  甚至可以说,妙得过分了。

  不动刀兵、不用刑威,不强征、不抄家,甚至连“征购”这种假借公权力名义的半逼迫手段都没动用一分。

  靠的只是人情、情绪、氛围、道义,再辅之以一点点操控、一点点宣传,一点点风声。

  粮,就这么出来了。

  这看起来光明磊落,合乎法度。

  听起来也近乎无懈可击。

  士绅们愿捐,百姓得救,朝廷赈灾的脸面也挂得住。

  可赢高治清楚,这种做法虽合“规”,但绝不合“势”。

  尤其是那什么《潞川乡绅赈灾录》。

  一旦这东西流传开来,别说是潞川本地了,整个晋地士绅阶层,谁不噤若寒蝉?

  他们最在乎的,不就是名?

  他们可以不怕钦差,不怕吏员,甚至可以顶着州府官员的施压不出一文钱,可唯独不能被点名。

  不能被说成富而不仁。

  不能在子孙面前落下抠门冷血的骂名。

  不能让族学里的蒙童私塾,拿他们举例当反面教材。

  这就是李北玄这招最狠的地方。

  它不在乎你有没有粮,也不在乎你捐得多不多,它只在乎一个事。

  你有没有“跟上大势”。

  而这个“大势”,是李北玄自己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