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全城搜捕土豪-《从负债百万到最强锦衣卫》

  赢高治的脸色,在听见“吃啥”这句话的一瞬间,彻底变了。

  是的,他们这一行,确实带了很多物资。

  一百三十大车,从京城一路押送至此。

  途中还动用了驿站调拨与民间筹集,甚至还向各州县的府库临时支借了一部分。

  可以说,这支赈灾队伍的准备,已是武朝数年来罕有的充裕。

  可这只是表面。

  实际上,他们的物资早就开始急速消耗了。

  因为从过了渭南开始,他们就是在边发边走。

  一路走,一路救,一路发放,一路填坑。

  尤其是过了渭南、弘农之后。

  原本设想中的小规模赈济,几乎都演变成了临时的驻扎式救援。

  每遇一地,必得搭灶支棚、设点熬粥。

  重者扶医,轻者给药,甚至还要出钱安葬冻死饿死的孤魂。

  于是,一百三十大车的货物,在这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便去了将近一半。

  现如今所剩下的,也就只勉强维持着六十车上下。

  而这些,原本是要押往晋阳的。

  晋阳,才是本次赈灾的核心。

  可现在……他们连晋阳的门都还没摸着。

  自几日前起,与晋阳城的联络便彻底中断了。

  不是信鸽飞不进去,是派出的驿骑彻夜未归,不知死活。

  而更糟的是,潞川眼下也已陷入困境。

  别看潞川县令在衙内还能强撑着几道饭菜,那是留给他们这些钦差的最后一点颜面了。

  真正的县内库存,早在十天前便见了底。

  否则也不会让刘瀚庭那样的人趁虚而入,动摇百姓、鼓噪闹乱。

  而眼下,整个潞川县。

  如今唯一还有余粮的地方,便是他们自己。

  也就是说,眼下支撑这个县的唯一力量,不是州府,不是户部,而是李北玄他们从京城带出来的物资。

  可这批物资,本就不是为了潞川准备的。

  而且,他们自己的队伍也并不轻松。

  随行人员一共有一千五百三十一人。

  其中近八百为护卫、衙役、车夫、兵卒,还有一部分随军医者、工匠、文吏、幕僚,以及后勤调度等人员。

  这些人,每一个都得吃饭。

  哪怕压缩口粮,每人每日也至少需要两顿干饭或三碗稀粥,一点炭火、些许药草、必要的饮水,还要有衣被更换、伤药分发、牲畜草料……

  更别提队伍中还有病号伤兵,还有寒夜中的冻民、孤儿寡母,全都指望着这点粮草过日子。

  李北玄那句“吃啥”,不是笑话。

  而是当下一个比“刘大哥”刘瀚庭更严峻的难题。

  毕竟若晋阳三日内仍无消息,那他们就得在潞川扎下寨来。

  等情报,稳局势,接应灾民。

  那这一千五百人的队伍外加县中百姓,光靠这六十车物资,能撑多久?

  三天?

  五天?

  最多半月。

  再多一天,就是山崩海啸。

  因为这六十车物资里,只有一半是粮。

  其余是棉被、炭火、药材、油盐、蜡烛、账册、铁具、银两、布帛、甚至还有备用马匹的草料。

  真正可吃的,也就三十车。

  而三十车粮,若每日照当下配置发放,仅够一千五百人维持八天光景。

  若要兼顾潞川百姓,那最多只能撑五天。

  而他们身后,是再无补给的。

  京城的第二批物资尚在路上,至少还得半月,才能抵达晋阳。

  而前方晋阳,依旧不知是兵乱、疫病、山匪还是贼寇……没有人知道。

  这一刻,赢高治额头冒出了一层薄汗。

  “李……李兄,你有办法吗?”

  赢高治颤抖着嘴唇,看向李北玄。

  而李北玄抽了抽嘴角,差点没气笑了。

  幽幽道:“晋王殿下,这半月来跟您在一块儿,我经常会有一种错觉。”

  赢高治问:“什么错觉?”

  “就是感觉,我好像是个比诸葛亮还牛逼的人您没觉得吗?诸葛亮北伐都因为没粮失败了,您觉得我能凭空变出粮食来?!”

  李北玄这番话一出口,赢高治的脸顿时涨得通红。

  他知道自己问得没水平,可那实在是忍不住了。

  毕竟现在整个局势,就是一摊死水。

  往前走不了,往后退不成。

  留在潞川还得养活几万张嘴!

  换谁谁不发慌?

  可偏偏李北玄还在这会儿揶揄他,张口诸葛亮闭口北伐的……

  赢高治憋了好半天,最后低声咕哝了一句:“……你以前没这么冲的。”

  “我以前也没这么饿过。”

  李北玄瞥了他一眼,捏着自己的肚子,一副快被掏空的样子,“一想到再过几天就没饭吃,我就焦虑,我就痛苦,我就崩溃你知道吗?!”

  “……”

  赢高治一噎,无言以对。

  沉默了半晌,他才有些艰难地开口道:“那……真没办法了吗?”

  李北玄没有立刻回答。

  他只是微微低头,站在风雪未化的台阶上,望着前方那片灯火未明、民舍低矮的潞川县城,静静地想了一会儿。

  片刻后,他低声说道:“不是没办法。”

  “但得赌。”

  “赌?”赢高治下意识问,“赌什么?”

  李北玄缓缓转头,看了他一眼,声音轻得几乎被风吹散:“赌这潞川,还有几户藏粮的富户没死绝。”

  赢高治一愣,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

  李北玄是要向潞川的富户借粮,或者说,摊派。

  这在常理中并不罕见。

  朝廷在赈灾时,若遇地方库存告罄,的确可以临时向本地大户、地主、富商摊派粮食,称为“募粟”、“借仓”或“义仓义借”。

  但这东西,说到底也只是“借”。

  朝廷不能强取豪夺,尤其是京中钦差,在地方征粮,若无上谕或兵部调拨文书,是很难名正言顺地施行的。

  更何况现在这潞川县,早就被灾民啃得骨头都不剩。

  这场雪下来,穷人死、富人藏,整个县里但凡还有点底子的,不是跑路就是闭门谢客,躲着这一波天灾、朝廷、百姓的三重麻烦。

  李北玄要找他们借粮,难如登天。

  可除此之外,还真没有更稳妥的法子了。

  “李兄说得对,本王马上下令,在全城范围进行搜捕,务必不放过一个富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