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之自尽的当日夜里,义阳城外汉军大营灯火通明。
刘璟站在高处,望着汉军士兵们正在淮水河畔忙碌地放置羊皮筏子。这些由整张羊皮制成的渡具在河面上连成一道浮桥,接引剩余的五万梁军士兵到三里外的临时营地安置。
"大王,所有降卒都已安置妥当。"军师刘亮前来禀报,"只是降卒营中已有瘟疫迹象,若处理不当,恐殃及我军。"
刘璟眉头紧锁:"传令所有军医入营诊治,若有需要,可调用义阳城内药材。"
这时,一个年轻医官匆匆走来,不及行礼便急切道:"大王,学生有一策可防瘟疫蔓延!"
刘璟打量这个约莫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你是?"
"学生徐之才,家传医术。"年轻人虽衣衫沾满血污,眼神却清亮有神,"瘟疫之起,多因尸腐气秽。学生建议立即用艾草熏烧营帐,生石灰撒地消毒,病患衣物一律焚毁。"
刘亮质疑道:"艾草烟熏尚可理解,生石灰岂不伤及兵士?"
徐之才不卑不亢:"生石灰遇水发热,可杀秽气。只需令兵士暂避半个时辰,待热散去即可入内。此法在徐州瘟疫时已验有效。"
刘璟眼中闪过赞赏之色:"就依徐医官之法。刘亮,你亲自督办,所需物资尽数调配。"
徐之才惊喜交加,没想到汉王如此果断采纳建议,连忙躬身:"学生定不负大王所托!"
望着徐之才匆匆离去的背影,刘璟对刘亮道:"此子虽年轻,却见识非凡。回长安后,当重用之。"
接下来的七日内——————
第一日,义阳城外白幡招展。
刘璟亲自为陈庆之主持葬礼。他站在临时搭建的祭台上,面对五万梁军降卒,朗声诵读亲自撰写的祭文:
"公起寒微,仗剑从龙。白袍所向,北国震惶(指北魏),钟离雨血,睢阳弓张。一生忠义,天地同伤..."
台下梁军士卒无不哽咽。他们亲眼见到汉王为敌国将领举行如此隆重葬礼,心中悲愤渐渐化为感慨。
刘璟继续道:"庆之生前曾言,未尝见陇西之雪,深以为憾。今特遣亲将刘桃枝护送灵柩回陇西安葬,以偿其愿。"
梁军阵中传来压抑的哭声。胡僧佑抹去眼角泪水,对身旁黄法氍低语:"汉王如此厚待陈将军,我等..."
黄法氍重重点头,心中已有决断。
葬礼结束后,刘璟召来刘桃枝:"你带三百精骑护送灵柩,沿途不可有丝毫怠慢。至陇西后,选一高处向阳之地安葬,立碑刻'梁征北将军陈庆之之墓'。"
刘桃枝跪地领命:"末将必不负大王所托!"
——————
第三日,汉军大帐内,刘璟开始逐一召见被俘梁将。
首先进来的是胡龙牙和柳仲礼。两人伤势未愈,相互搀扶着行礼。
刘璟温言道:"二位将军伤势如何?军医可曾每日诊视?"
胡龙牙苦笑:"多谢汉王关怀,医官照料甚好。只是...我等家眷皆在江南,实在..."
"不必多言。"刘璟抬手制止,"本王明白。二位安心养伤,待伤势好转,本王自会修书梁主,请其赎回二位。"
柳仲礼惊讶抬头:"汉王愿放我等归梁?"
刘璟笑道:"强留无益。况且二位思念家小,乃人之常情。"他顿了顿,意味深长道,"只盼他日战场相见,二位能记得今日情分。"
柳仲礼扑通跪下:"汉王仁德!他日若在战场再见,仲礼必退避三舍以报今日之恩!"
接下来是兰钦。这位老将独自走进大帐,虽衣衫破损,脊梁却挺得笔直。
刘璟沉默片刻,开口道:"兰将军可还恨我?"
兰钦嘴唇颤动,最终化作一声长叹:"各为其主,有何可恨。只怪我...用兵不如人。"
刘璟注意到兰钦眼中深藏的忧虑,了然道:"将军可是担心公子兰京?"
兰钦猛地抬头,眼中闪过急切之色。
"将军放心。"刘璟道,"令郎在高欢处很安全。"
他起身走到兰钦面前:"待将军身体无恙,就派人送将军回梁。只劝将军保重身体,来日方长。"
兰钦怔怔望着这个击败自己的敌人,百感交集。最终他深深一躬,一言不发地退出大帐。
最后进来的是胡僧佑和黄法氍。两人一进帐便跪地行礼:"末将愿遵陈将军遗命,归顺汉王!"
刘璟大喜,亲自扶起二人:"得二位将军,如得万人之师!只是汉军制度森严,需从校尉做起,待立功后再行封赏。"
"末将不敢!"黄法氍激动道,"能追随汉王已是万幸,岂敢奢求高位!"
胡僧佑道:"末将只求一事——请允我等护送陈将军灵柩至陇西,以尽最后心意。"
刘璟感慨道:"陈将军有如此部下,死而无憾矣。准!"
二人离去后,刘璟对刘亮叹道:"此二人皆忠义之士,是子云兄留给我的至宝啊。"
帐中只剩陆法和一人时,气氛陡然变得微妙。
刘璟细细打量这个号称能呼风唤雨的梁军军师。只见他约莫二十多岁,面容俊朗,眼神深邃如潭。
"陆先生真愿归顺?"刘璟缓缓开口。
陆法和淡然一笑:"陈将军既有遗愿,法和自当遵从。"
刘璟突然问道:"听闻先生能呼风唤雨,可是真的?"
陆法和摇头:"天文地理,皆有规律。法和不过善观天象,推演气象变化而已。若真能呼风唤雨,梁军岂会败于水攻?"
刘璟心中暗松一口气——若此人真通妖法,必不能留。接着又问:"先生如何能屡次推算出我军动向?"
陆法和从袖中取出一卷笔记:"法和研究大王用兵之道多年。从怀朔起兵到平定关中,每战皆有推演。"他翻开一页,"比如当年平葛荣渤海之战,大王滴水成冰之法,确实精妙。"
刘璟接过笔记,越看越惊。上面详细记录了他历年战例,甚至标注了用兵习惯和思维特点。
最后刘璟问出最关键的问题:"既然先生如此神机妙算,为何未料到我军会改道淮水反淹梁营?"
陆法和微微一笑:"天意如此,不可强求。"
刘璟对这个故作高深的回答感到好笑,但也放下心来。沉吟片刻后,他正色道:"我汉国谋士虽少,却皆国士之才。孤麾下有长孙俭、苏绰、刘亮三位谋主,请先生出任第四位谋主,任左军师一职,如何?"。"
陆法和躬身下拜:"法和愿为主公效犬马之劳!"
刘璟扶起他大笑:"孤得法和,如鱼得水也!"
——————
第七日,刘璟接到襄州刺史夏侯夔的效忠书时,正在与刘亮、陆法和商议军政。
"好个夏侯夔,"刘璟将书信递给刘亮,"战前故作忠臣,如今势穷来投。"
刘亮看后冷笑:"此等小人,留之无益。"
新任左军师陆法则道:"夏侯夔虽无节操,却掌控襄州。若拒之,恐生变乱。"
刘璟点头:"法和所言有理。只是此人反复无常,不可委以重任。"
刘亮献策:"不如明升暗降,调其入关中任职。另派心腹大将镇守襄州。"
刘璟沉思片刻:"传令:封夏侯夔为大荔县侯,任陕州刺史。即日赴任。"
又对刘亮道:"调玉壁守将韦孝宽为襄州刺史,许募兵三万镇守襄樊。孝宽镇守玉壁多年,高欢的百保现代尚不能破,守襄州必万无一失。"
陆法和补充道:"还可将部分降卒编入新军,既安降卒之心,又增襄州守备。"
刘璟抚掌笑道:"善!就依二位军师之策。"
三人相视而笑。帐外阳光正好,照在刚刚经历过血雨腥风的义阳城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
刘璟站在高处,望着汉军士兵们正在淮水河畔忙碌地放置羊皮筏子。这些由整张羊皮制成的渡具在河面上连成一道浮桥,接引剩余的五万梁军士兵到三里外的临时营地安置。
"大王,所有降卒都已安置妥当。"军师刘亮前来禀报,"只是降卒营中已有瘟疫迹象,若处理不当,恐殃及我军。"
刘璟眉头紧锁:"传令所有军医入营诊治,若有需要,可调用义阳城内药材。"
这时,一个年轻医官匆匆走来,不及行礼便急切道:"大王,学生有一策可防瘟疫蔓延!"
刘璟打量这个约莫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你是?"
"学生徐之才,家传医术。"年轻人虽衣衫沾满血污,眼神却清亮有神,"瘟疫之起,多因尸腐气秽。学生建议立即用艾草熏烧营帐,生石灰撒地消毒,病患衣物一律焚毁。"
刘亮质疑道:"艾草烟熏尚可理解,生石灰岂不伤及兵士?"
徐之才不卑不亢:"生石灰遇水发热,可杀秽气。只需令兵士暂避半个时辰,待热散去即可入内。此法在徐州瘟疫时已验有效。"
刘璟眼中闪过赞赏之色:"就依徐医官之法。刘亮,你亲自督办,所需物资尽数调配。"
徐之才惊喜交加,没想到汉王如此果断采纳建议,连忙躬身:"学生定不负大王所托!"
望着徐之才匆匆离去的背影,刘璟对刘亮道:"此子虽年轻,却见识非凡。回长安后,当重用之。"
接下来的七日内——————
第一日,义阳城外白幡招展。
刘璟亲自为陈庆之主持葬礼。他站在临时搭建的祭台上,面对五万梁军降卒,朗声诵读亲自撰写的祭文:
"公起寒微,仗剑从龙。白袍所向,北国震惶(指北魏),钟离雨血,睢阳弓张。一生忠义,天地同伤..."
台下梁军士卒无不哽咽。他们亲眼见到汉王为敌国将领举行如此隆重葬礼,心中悲愤渐渐化为感慨。
刘璟继续道:"庆之生前曾言,未尝见陇西之雪,深以为憾。今特遣亲将刘桃枝护送灵柩回陇西安葬,以偿其愿。"
梁军阵中传来压抑的哭声。胡僧佑抹去眼角泪水,对身旁黄法氍低语:"汉王如此厚待陈将军,我等..."
黄法氍重重点头,心中已有决断。
葬礼结束后,刘璟召来刘桃枝:"你带三百精骑护送灵柩,沿途不可有丝毫怠慢。至陇西后,选一高处向阳之地安葬,立碑刻'梁征北将军陈庆之之墓'。"
刘桃枝跪地领命:"末将必不负大王所托!"
——————
第三日,汉军大帐内,刘璟开始逐一召见被俘梁将。
首先进来的是胡龙牙和柳仲礼。两人伤势未愈,相互搀扶着行礼。
刘璟温言道:"二位将军伤势如何?军医可曾每日诊视?"
胡龙牙苦笑:"多谢汉王关怀,医官照料甚好。只是...我等家眷皆在江南,实在..."
"不必多言。"刘璟抬手制止,"本王明白。二位安心养伤,待伤势好转,本王自会修书梁主,请其赎回二位。"
柳仲礼惊讶抬头:"汉王愿放我等归梁?"
刘璟笑道:"强留无益。况且二位思念家小,乃人之常情。"他顿了顿,意味深长道,"只盼他日战场相见,二位能记得今日情分。"
柳仲礼扑通跪下:"汉王仁德!他日若在战场再见,仲礼必退避三舍以报今日之恩!"
接下来是兰钦。这位老将独自走进大帐,虽衣衫破损,脊梁却挺得笔直。
刘璟沉默片刻,开口道:"兰将军可还恨我?"
兰钦嘴唇颤动,最终化作一声长叹:"各为其主,有何可恨。只怪我...用兵不如人。"
刘璟注意到兰钦眼中深藏的忧虑,了然道:"将军可是担心公子兰京?"
兰钦猛地抬头,眼中闪过急切之色。
"将军放心。"刘璟道,"令郎在高欢处很安全。"
他起身走到兰钦面前:"待将军身体无恙,就派人送将军回梁。只劝将军保重身体,来日方长。"
兰钦怔怔望着这个击败自己的敌人,百感交集。最终他深深一躬,一言不发地退出大帐。
最后进来的是胡僧佑和黄法氍。两人一进帐便跪地行礼:"末将愿遵陈将军遗命,归顺汉王!"
刘璟大喜,亲自扶起二人:"得二位将军,如得万人之师!只是汉军制度森严,需从校尉做起,待立功后再行封赏。"
"末将不敢!"黄法氍激动道,"能追随汉王已是万幸,岂敢奢求高位!"
胡僧佑道:"末将只求一事——请允我等护送陈将军灵柩至陇西,以尽最后心意。"
刘璟感慨道:"陈将军有如此部下,死而无憾矣。准!"
二人离去后,刘璟对刘亮叹道:"此二人皆忠义之士,是子云兄留给我的至宝啊。"
帐中只剩陆法和一人时,气氛陡然变得微妙。
刘璟细细打量这个号称能呼风唤雨的梁军军师。只见他约莫二十多岁,面容俊朗,眼神深邃如潭。
"陆先生真愿归顺?"刘璟缓缓开口。
陆法和淡然一笑:"陈将军既有遗愿,法和自当遵从。"
刘璟突然问道:"听闻先生能呼风唤雨,可是真的?"
陆法和摇头:"天文地理,皆有规律。法和不过善观天象,推演气象变化而已。若真能呼风唤雨,梁军岂会败于水攻?"
刘璟心中暗松一口气——若此人真通妖法,必不能留。接着又问:"先生如何能屡次推算出我军动向?"
陆法和从袖中取出一卷笔记:"法和研究大王用兵之道多年。从怀朔起兵到平定关中,每战皆有推演。"他翻开一页,"比如当年平葛荣渤海之战,大王滴水成冰之法,确实精妙。"
刘璟接过笔记,越看越惊。上面详细记录了他历年战例,甚至标注了用兵习惯和思维特点。
最后刘璟问出最关键的问题:"既然先生如此神机妙算,为何未料到我军会改道淮水反淹梁营?"
陆法和微微一笑:"天意如此,不可强求。"
刘璟对这个故作高深的回答感到好笑,但也放下心来。沉吟片刻后,他正色道:"我汉国谋士虽少,却皆国士之才。孤麾下有长孙俭、苏绰、刘亮三位谋主,请先生出任第四位谋主,任左军师一职,如何?"。"
陆法和躬身下拜:"法和愿为主公效犬马之劳!"
刘璟扶起他大笑:"孤得法和,如鱼得水也!"
——————
第七日,刘璟接到襄州刺史夏侯夔的效忠书时,正在与刘亮、陆法和商议军政。
"好个夏侯夔,"刘璟将书信递给刘亮,"战前故作忠臣,如今势穷来投。"
刘亮看后冷笑:"此等小人,留之无益。"
新任左军师陆法则道:"夏侯夔虽无节操,却掌控襄州。若拒之,恐生变乱。"
刘璟点头:"法和所言有理。只是此人反复无常,不可委以重任。"
刘亮献策:"不如明升暗降,调其入关中任职。另派心腹大将镇守襄州。"
刘璟沉思片刻:"传令:封夏侯夔为大荔县侯,任陕州刺史。即日赴任。"
又对刘亮道:"调玉壁守将韦孝宽为襄州刺史,许募兵三万镇守襄樊。孝宽镇守玉壁多年,高欢的百保现代尚不能破,守襄州必万无一失。"
陆法和补充道:"还可将部分降卒编入新军,既安降卒之心,又增襄州守备。"
刘璟抚掌笑道:"善!就依二位军师之策。"
三人相视而笑。帐外阳光正好,照在刚刚经历过血雨腥风的义阳城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