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城,同泰寺。
金身佛像在烛光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光芒,梁帝萧衍跪坐在蒲团上,手中佛珠一粒粒滑过指尖。殿内檀香缭绕,三十余名僧人低沉的诵经声如同潮水般起伏。自月前开始闭关修行以来,他已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每日只食一餐,专心礼佛。
"陛下!陛下!"
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宦官尖细的呼唤。萧衍眉头微皱,手中佛珠停顿了一瞬。他早已下令闭关期间不许打扰,何人如此大胆?
"何事惊慌?"萧衍缓缓睁眼,声音平静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殿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尚书令谢举满头大汗地跪在门外,官帽歪斜也顾不上扶正:"陛下,西北急报!汉军...汉军已攻破成都,巴蜀全境陷落!"
"啪嗒"一声脆响,萧衍手中佛珠突然断裂,檀木珠子滚落一地,在寂静的大殿中发出清脆的回响。他猛地站起身,宽大的袈裟带倒了身旁的青铜香炉,"咣当"巨响惊得殿外侍卫纷纷按剑。
"你说什么?"萧衍的声音陡然拔高,面色由红转白,又由白转青,"贺拔允不过三万兵马,如何能在两月内攻下巴蜀?"
谢举额头触地,声音颤抖:"贺拔允、贺拔岳率汉军主力势如破竹,武陵王...武陵王兵败后被巴蜀乱民..."他咽了口唾沫,"撕成碎片…尸骨无存..."
萧衍双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宽大的袖袍无风自动。两月!仅仅两月就丢了巴蜀!那可是天府之国,群山环抱的易守难攻之地!他苦心经营多年的西南屏障,就这样土崩瓦解?
更令他心惊的是武陵王的死法——被乱民撕碎,这是何等惨烈的结局?巴蜀民心竟已背离大梁至此?
"陈庆之呢?"萧衍突然厉声问道,声音尖锐得不像他自己,"朕给了他八万大军,又调了一万水军封锁汉水,为何迟迟不动?汉王刘璟的主力不是正在新野与他相持吗?"
谢举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顺着鼻尖滴落在地:"陈将军仍在夏口练兵...汉王刘璟也按兵不动..."
"按兵不动?"萧衍眼中闪过一丝阴鸷,一个可怕的念头突然浮现,"莫非..."他声音低得几不可闻,"陈庆之与刘璟有勾结?"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在萧衍心中疯狂滋长。陈庆之向来反对他佞佛,多次上书劝谏。当年北伐归来,陈庆之如何突破北魏重重包围返回建康?他多次询问,陈庆之总是含糊其辞...
"传旨!"萧衍声音冷得像冰,"命历阳太守王茂即日前往夏口,监督陈庆之用兵。再有迟疑,军法从事!"
谢举欲言又止,嘴唇蠕动了几下,最终只是深深叩首:"臣...遵旨。"
待谢举退下,萧衍独自站在佛像前,忽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他扶住供桌,抬头望向慈悲垂目的佛像,心中却充满前所未有的恐惧。那个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汉王刘璟,竟能在两线作战的情况下节节胜利...莫非真是天命所归?
"不!"萧衍猛地一拳砸在供桌上,震得供果滚落,"朕才是真命天子!朕有佛祖庇佑!"
佛像依然微笑,不语。
殿外,谢举擦着冷汗快步离去,心中暗叹:陛下沉迷佛法日久,朝政荒废,如今大难临头,却还在佛前问卜...大梁危矣!
——————
夏口,梁军大营。
烈日当空,陈庆之一袭白袍站在点将台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校场上操练的士兵。八万大军分为数十个方阵,枪戟如林,喊杀声震天动地。虽已训练半月有余,但他仍不满意。
"左翼推进太慢!"陈庆之声音不大,却神奇地传到每个士兵耳中,"重来!阵型转换要如臂使指,稍有迟滞,汉军铁骑便会趁虚而入!"
身旁的副将胡僧佑低声道:"将军,将士们已操练整日,酷暑难耐,是否..."
"汉军铁骑来去如风,若我军阵型转换不够迅捷,必败无疑。"陈庆之打断他,眼神锐利如刀,"继续练!直到每个动作都成为本能!"
胡僧佑不敢再多言。这位白袍将军平日温文尔雅,谈吐不凡,但一旦涉及军事,便严厉得可怕。当年他以七千白袍军横扫北魏五十万大军的传奇,至今仍在军中流传。
回到军帐,陈庆之展开地图,眉头紧锁。汉王刘璟按兵不动,必有深意。以他对刘璟的了解,此人用兵变幻莫测,绝不会做无谓之举。帐内闷热难当,但他浑然不觉,全神贯注地在地图上勾画着可能的进军路线。
"将军。"帐外传来亲兵的声音,"黄校尉求见。"
"进来。"陈庆之头也不抬,手指仍在地图上移动。
黄法氍大步走入,单膝跪地,铠甲上还带着江水的湿气:"末将奉命前往江陵百里洲,已寻得陆法和踪迹。"
陈庆之这才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如何?"
"此人确有奇能,"黄法氍年轻的面庞上带着敬畏,"末将登岛便陷入迷雾,进退不得..."
——————
三日前,百里洲。
黄法氍的小船刚靠岸,江面上突然升起浓雾,转眼间便伸手不见五指。这位年轻的校尉握紧佩剑,警惕地环顾四周,却发现连自己的手掌都看不真切。
"陆先生!"黄法氍高声喊道,声音在浓雾中显得异常沉闷,"末将奉陈庆之将军之命,特来拜访!"
雾气中只有他自己的回声,连江涛声都消失了,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他一人。
黄法氍不死心,拔出佩剑探路前行。可奇怪的是,无论他走多远,最终都会回到岸边。两个时辰过去,他精疲力竭,却仍在原地打转,如同陷入了一个无尽的迷宫。
"陆先生!"黄法氍声音已有些嘶哑,"陈将军求贤若渴,望先生出山相助!汉军压境,大梁危在旦夕!"
依旧无人应答。
黄法氍一咬牙,"铮"地一声将佩剑完全拔出,横在脖颈处:"末将受命前来,若不能请先生出山,无颜回见陈将军!今日便以死明志!"
说罢,他手上用力,剑刃已划破皮肤,一丝鲜血顺着剑锋滑落。
"唉..."
一声轻叹从四面八方传来,雾气突然散去,如同从未出现过一般。一个身穿青色道袍的年轻人站在不远处的一棵柳树下,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眉清目秀,却有一双看透世事的眼睛,深邃得与年龄不符。
"将军何必如此?"陆法和声音清朗如泉,"贫道不过乡野村夫,只求苟全性命于乱世,无意卷入汉梁之争。"
黄法氍收起佩剑,单膝跪地,脖子上还带着一道血痕:"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岂可埋没于此?如今天下大乱,百姓流离,正是英雄用武之时!"
陆法和静静地看着他,忽然问道:"陈庆之为何自己不来找我?"
"陈将军正在夏口练兵,片刻不敢懈怠。"黄法氍如实回答,眼中闪烁着对陈庆之的崇敬,"将军说,汉王刘璟乃当世枭雄,唯有先生之谋,方可与之抗衡。"
陆法和眼中闪过一丝异彩:"刘璟..."他低声重复这个名字,仿佛在品味着什么,"此人确实不凡。"
片刻沉默后,陆法和忽然转身向茅屋走去:"走吧。"
黄法氍一愣:"先生答应出山了?"
陆法和头也不回:"你不是要以死相逼吗?贫道虽不才,也不能见死不救。"他顿了顿,声音忽然变得飘渺,"况且...我也想去会一会这个天下英雄刘璟。"
黄法氍大喜过望,连忙跟上。他偷偷打量着这位传说中的"卧龙",心中暗自惊奇——没想到名震江南的陆法和,竟如此年轻!但那双眼睛,却仿佛看透了世间万物。
——————
夏口军帐中,陈庆之听完黄法氍的讲述,眼中精光闪烁。
"好!"他罕见地露出笑容,连日来的阴郁一扫而空,"陆先生现在何处?"
"就在帐外。"黄法氍答道。
陈庆之整理衣冠,亲自出迎。帐外,陆法和正仰头望着天空中的云彩,神情专注得像个孩子,完全不像传说中那个能呼风唤雨的奇人。
"陆先生,"陈庆之深施一礼,姿态放得极低,"久仰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陆法和收回目光,打量着一身白袍的陈庆之,忽然笑了:"将军白衣胜雪,气度不凡,难怪能以七千破五十万。魏人闻'白袍将军'之名,至今小儿不敢夜啼。"
陈庆之微微一惊——这是当年他北伐北魏时的战绩,没想到这隐居的年轻人如此了解。他越发确信,眼前之人绝非等闲之辈。
两人入帐落座,侍从奉上清茶。陆法和不急着饮茶,而是从袖中取出三枚古朴的铜钱,在案几上排开。
"将军欲问何事?"陆法和问道,手指轻抚铜钱。
陈庆之直视他的眼睛:"汉王刘璟按兵不动,是何用意?"
陆法和手指轻点铜钱,闭目片刻,忽然睁眼:"他在等。"
"等什么?"
"等将军北上。"陆法和语出惊人,"汉军铁骑在江北所向无敌,但在江夏水网纵横之地,优势全无。刘璟是要引将军北上决战。"
陈庆之眼中闪过赞赏之色:"先生高见。那依先生之见,我军该如何应对?"
陆法和收起铜钱,微微一笑:"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汉军远征,粮草不继。待其师老兵疲,再一举击之。"
陈庆之抚掌大笑:"正合我意!"
两人相谈甚欢,从兵法韬略到天下大势,竟有相见恨晚之感。帐外,黄法氍持剑而立,警惕地巡视四周。他抬头望向北方,那里是汉军大营的方向。不知为何,他心中忽然升起一种预感——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即将在这长江之畔展开。
百里洲上,陆法和留下的茅屋前,一块木牌在风中轻轻摇晃,上面写着两行新刻的字: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英雄际会,各显锋芒。"
金身佛像在烛光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光芒,梁帝萧衍跪坐在蒲团上,手中佛珠一粒粒滑过指尖。殿内檀香缭绕,三十余名僧人低沉的诵经声如同潮水般起伏。自月前开始闭关修行以来,他已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每日只食一餐,专心礼佛。
"陛下!陛下!"
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宦官尖细的呼唤。萧衍眉头微皱,手中佛珠停顿了一瞬。他早已下令闭关期间不许打扰,何人如此大胆?
"何事惊慌?"萧衍缓缓睁眼,声音平静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殿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尚书令谢举满头大汗地跪在门外,官帽歪斜也顾不上扶正:"陛下,西北急报!汉军...汉军已攻破成都,巴蜀全境陷落!"
"啪嗒"一声脆响,萧衍手中佛珠突然断裂,檀木珠子滚落一地,在寂静的大殿中发出清脆的回响。他猛地站起身,宽大的袈裟带倒了身旁的青铜香炉,"咣当"巨响惊得殿外侍卫纷纷按剑。
"你说什么?"萧衍的声音陡然拔高,面色由红转白,又由白转青,"贺拔允不过三万兵马,如何能在两月内攻下巴蜀?"
谢举额头触地,声音颤抖:"贺拔允、贺拔岳率汉军主力势如破竹,武陵王...武陵王兵败后被巴蜀乱民..."他咽了口唾沫,"撕成碎片…尸骨无存..."
萧衍双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宽大的袖袍无风自动。两月!仅仅两月就丢了巴蜀!那可是天府之国,群山环抱的易守难攻之地!他苦心经营多年的西南屏障,就这样土崩瓦解?
更令他心惊的是武陵王的死法——被乱民撕碎,这是何等惨烈的结局?巴蜀民心竟已背离大梁至此?
"陈庆之呢?"萧衍突然厉声问道,声音尖锐得不像他自己,"朕给了他八万大军,又调了一万水军封锁汉水,为何迟迟不动?汉王刘璟的主力不是正在新野与他相持吗?"
谢举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顺着鼻尖滴落在地:"陈将军仍在夏口练兵...汉王刘璟也按兵不动..."
"按兵不动?"萧衍眼中闪过一丝阴鸷,一个可怕的念头突然浮现,"莫非..."他声音低得几不可闻,"陈庆之与刘璟有勾结?"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在萧衍心中疯狂滋长。陈庆之向来反对他佞佛,多次上书劝谏。当年北伐归来,陈庆之如何突破北魏重重包围返回建康?他多次询问,陈庆之总是含糊其辞...
"传旨!"萧衍声音冷得像冰,"命历阳太守王茂即日前往夏口,监督陈庆之用兵。再有迟疑,军法从事!"
谢举欲言又止,嘴唇蠕动了几下,最终只是深深叩首:"臣...遵旨。"
待谢举退下,萧衍独自站在佛像前,忽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他扶住供桌,抬头望向慈悲垂目的佛像,心中却充满前所未有的恐惧。那个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汉王刘璟,竟能在两线作战的情况下节节胜利...莫非真是天命所归?
"不!"萧衍猛地一拳砸在供桌上,震得供果滚落,"朕才是真命天子!朕有佛祖庇佑!"
佛像依然微笑,不语。
殿外,谢举擦着冷汗快步离去,心中暗叹:陛下沉迷佛法日久,朝政荒废,如今大难临头,却还在佛前问卜...大梁危矣!
——————
夏口,梁军大营。
烈日当空,陈庆之一袭白袍站在点将台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校场上操练的士兵。八万大军分为数十个方阵,枪戟如林,喊杀声震天动地。虽已训练半月有余,但他仍不满意。
"左翼推进太慢!"陈庆之声音不大,却神奇地传到每个士兵耳中,"重来!阵型转换要如臂使指,稍有迟滞,汉军铁骑便会趁虚而入!"
身旁的副将胡僧佑低声道:"将军,将士们已操练整日,酷暑难耐,是否..."
"汉军铁骑来去如风,若我军阵型转换不够迅捷,必败无疑。"陈庆之打断他,眼神锐利如刀,"继续练!直到每个动作都成为本能!"
胡僧佑不敢再多言。这位白袍将军平日温文尔雅,谈吐不凡,但一旦涉及军事,便严厉得可怕。当年他以七千白袍军横扫北魏五十万大军的传奇,至今仍在军中流传。
回到军帐,陈庆之展开地图,眉头紧锁。汉王刘璟按兵不动,必有深意。以他对刘璟的了解,此人用兵变幻莫测,绝不会做无谓之举。帐内闷热难当,但他浑然不觉,全神贯注地在地图上勾画着可能的进军路线。
"将军。"帐外传来亲兵的声音,"黄校尉求见。"
"进来。"陈庆之头也不抬,手指仍在地图上移动。
黄法氍大步走入,单膝跪地,铠甲上还带着江水的湿气:"末将奉命前往江陵百里洲,已寻得陆法和踪迹。"
陈庆之这才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如何?"
"此人确有奇能,"黄法氍年轻的面庞上带着敬畏,"末将登岛便陷入迷雾,进退不得..."
——————
三日前,百里洲。
黄法氍的小船刚靠岸,江面上突然升起浓雾,转眼间便伸手不见五指。这位年轻的校尉握紧佩剑,警惕地环顾四周,却发现连自己的手掌都看不真切。
"陆先生!"黄法氍高声喊道,声音在浓雾中显得异常沉闷,"末将奉陈庆之将军之命,特来拜访!"
雾气中只有他自己的回声,连江涛声都消失了,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他一人。
黄法氍不死心,拔出佩剑探路前行。可奇怪的是,无论他走多远,最终都会回到岸边。两个时辰过去,他精疲力竭,却仍在原地打转,如同陷入了一个无尽的迷宫。
"陆先生!"黄法氍声音已有些嘶哑,"陈将军求贤若渴,望先生出山相助!汉军压境,大梁危在旦夕!"
依旧无人应答。
黄法氍一咬牙,"铮"地一声将佩剑完全拔出,横在脖颈处:"末将受命前来,若不能请先生出山,无颜回见陈将军!今日便以死明志!"
说罢,他手上用力,剑刃已划破皮肤,一丝鲜血顺着剑锋滑落。
"唉..."
一声轻叹从四面八方传来,雾气突然散去,如同从未出现过一般。一个身穿青色道袍的年轻人站在不远处的一棵柳树下,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眉清目秀,却有一双看透世事的眼睛,深邃得与年龄不符。
"将军何必如此?"陆法和声音清朗如泉,"贫道不过乡野村夫,只求苟全性命于乱世,无意卷入汉梁之争。"
黄法氍收起佩剑,单膝跪地,脖子上还带着一道血痕:"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岂可埋没于此?如今天下大乱,百姓流离,正是英雄用武之时!"
陆法和静静地看着他,忽然问道:"陈庆之为何自己不来找我?"
"陈将军正在夏口练兵,片刻不敢懈怠。"黄法氍如实回答,眼中闪烁着对陈庆之的崇敬,"将军说,汉王刘璟乃当世枭雄,唯有先生之谋,方可与之抗衡。"
陆法和眼中闪过一丝异彩:"刘璟..."他低声重复这个名字,仿佛在品味着什么,"此人确实不凡。"
片刻沉默后,陆法和忽然转身向茅屋走去:"走吧。"
黄法氍一愣:"先生答应出山了?"
陆法和头也不回:"你不是要以死相逼吗?贫道虽不才,也不能见死不救。"他顿了顿,声音忽然变得飘渺,"况且...我也想去会一会这个天下英雄刘璟。"
黄法氍大喜过望,连忙跟上。他偷偷打量着这位传说中的"卧龙",心中暗自惊奇——没想到名震江南的陆法和,竟如此年轻!但那双眼睛,却仿佛看透了世间万物。
——————
夏口军帐中,陈庆之听完黄法氍的讲述,眼中精光闪烁。
"好!"他罕见地露出笑容,连日来的阴郁一扫而空,"陆先生现在何处?"
"就在帐外。"黄法氍答道。
陈庆之整理衣冠,亲自出迎。帐外,陆法和正仰头望着天空中的云彩,神情专注得像个孩子,完全不像传说中那个能呼风唤雨的奇人。
"陆先生,"陈庆之深施一礼,姿态放得极低,"久仰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陆法和收回目光,打量着一身白袍的陈庆之,忽然笑了:"将军白衣胜雪,气度不凡,难怪能以七千破五十万。魏人闻'白袍将军'之名,至今小儿不敢夜啼。"
陈庆之微微一惊——这是当年他北伐北魏时的战绩,没想到这隐居的年轻人如此了解。他越发确信,眼前之人绝非等闲之辈。
两人入帐落座,侍从奉上清茶。陆法和不急着饮茶,而是从袖中取出三枚古朴的铜钱,在案几上排开。
"将军欲问何事?"陆法和问道,手指轻抚铜钱。
陈庆之直视他的眼睛:"汉王刘璟按兵不动,是何用意?"
陆法和手指轻点铜钱,闭目片刻,忽然睁眼:"他在等。"
"等什么?"
"等将军北上。"陆法和语出惊人,"汉军铁骑在江北所向无敌,但在江夏水网纵横之地,优势全无。刘璟是要引将军北上决战。"
陈庆之眼中闪过赞赏之色:"先生高见。那依先生之见,我军该如何应对?"
陆法和收起铜钱,微微一笑:"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汉军远征,粮草不继。待其师老兵疲,再一举击之。"
陈庆之抚掌大笑:"正合我意!"
两人相谈甚欢,从兵法韬略到天下大势,竟有相见恨晚之感。帐外,黄法氍持剑而立,警惕地巡视四周。他抬头望向北方,那里是汉军大营的方向。不知为何,他心中忽然升起一种预感——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即将在这长江之畔展开。
百里洲上,陆法和留下的茅屋前,一块木牌在风中轻轻摇晃,上面写着两行新刻的字: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英雄际会,各显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