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五·邺城
春寒料峭,北风卷着残雪在丞相府外呼啸而过。府内的青铜火盆烧得正旺,炭火噼啪作响,映照着高欢那张阴晴不定的脸。他背着手在厅内来回踱步,脚下的鹿皮靴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心头。
"好!好极了!"高欢突然停下脚步,双手用力搓了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转身望向挂在墙上的舆图,手指重重地点在洛阳的位置上,指甲几乎要戳破那张薄薄的羊皮纸。"宇文小儿竟敢僭越称帝,这是天赐良机!"
他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愤怒、兴奋、还有一丝隐隐的不安。宇文泰这个老对手,竟敢抢先一步称帝,这简直是在打他高欢的脸!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出兵讨伐的绝佳借口吗?
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侍从在门外禀报:"丞相,孙大人和司马大人到了。"
高欢深吸一口气,收敛了脸上狰狞的表情,整了整衣冠,坐回主位时已恢复了往日的威严。"让他们进来。"
孙腾和司马子如并肩而入,躬身行礼。
"二位请坐。"高欢挥了挥手,示意侍从上茶,"宇文泰称帝的消息,想必你们已经知道了。"
"正是。"孙腾点头,双手接过茶盏时微微颤抖,"此事已在邺城传开,百姓议论纷纷。"
高欢眼中精光一闪,手指轻叩案几:"我欲趁此机会南下讨伐,一举平定中原。你们以为如何?"
孙腾眉头微皱,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几边缘,茶水的热气模糊了他忧虑的面容:"丞相,眼下即将春耕,大量汉兵需要回乡种田。若此时出兵,恐怕..."
"恐怕什么?"高欢声音陡然提高,茶盏中的水面荡起涟漪。
孙腾硬着头皮说完,额上已渗出细密的汗珠:"恐怕支撑不了多久就会断粮。"
高欢猛地站起身,案几上的茶盏被震得叮当作响:"去年不是大丰收吗?而且我们在柔然还缴获了几十万牛羊!"
孙腾苦笑一声,目光不自觉地瞟向司马子如,眼中满是无奈:"这些战利品...大多都进了各位将军的口袋。下官曾多次上书请求清查,却总是石沉大海..."
司马子如闻言脸色一变,急忙辩解:"丞相明鉴,将士们浴血奋战,分些战利品也是应当...况且..."他眼珠一转,"况且那些汉人士兵本就不可靠,不如多赏赐鲜卑将士..."
高欢冷冷地扫了司马子如一眼,后者立刻噤声。作为尚书右仆射,司马子如是出了名的巨贪,邺城百姓私下都称他"拿钱不办事,还要踹你两脚"。高欢不是不知道这些,但鲜卑将领的支持对他至关重要,他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孙腾,你老实告诉我,"高欢强压怒火,声音低沉得可怕,"如果现在出兵,国库最多能支持多久?"
孙腾沉吟片刻,咬了咬牙:"大概能支持一月....."
"什么?!"高欢如遭雷击,踉跄后退一步,扶住身后的柱子才稳住身形。他心中翻江倒海:自己雄踞河北多年,怎么越打越穷了?那些鲜卑将领的贪婪他并非不知,但一直觉得无伤大雅,没想到竟到了如此地步。他忽然想起长子高澄多次上书劝他整顿军纪、清查贪腐,当时他还斥责儿子"不知轻重"...
司马子如眼珠一转,想起自己新得的相师许遵的预言,连忙说道:"丞相,臣最近结识一位奇士,名叫许遵,最擅占卜吉凶。不如请他前来,为此次出征占上一卦?"
高欢素来迷信,闻言果然来了兴趣:"速速请来!"
不多时,一位身穿青色道袍的中年男子缓步而入。此人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出尘之气,与满屋的权贵气息格格不入。
"贫道许遵,拜见丞相。"许遵深施一礼,声音不卑不亢。
高欢亲自上前扶起:"许公不必多礼。我欲南下讨伐宇文泰,不知吉凶如何,还请许公指点。"
许遵从袖中取出三枚铜钱,在案几上排开,闭目默念片刻。屋内鸦雀无声,连司马子如都屏住了呼吸。许遵突然睁开眼,目光如电:"丞相此次若出战,必然无功而返。"
高欢眉头紧锁:"为何?"
"依卦相显示,"许遵平静地说,"大军恐怕过不了黄河,就要断粮。丞相若执意出战,恐沦为笑柄。"
高欢脸色阴晴不定,目光在孙腾和许遵之间来回扫视。这两人一个说能支持一个月,一个说连黄河都过不了,到底谁在说谎?
"孙腾!"高欢突然厉喝一声,"国库到底还有多少粮?"
孙腾"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抵地:"下官不敢隐瞒...若精锐尽出...恐怕...恐怕不到半月..."
高欢脑中"嗡"的一声,心中暗骂:这不就让许遵说对了吗?他强压怒火,转向许遵:"许公可有良策教我?"
许遵轻挥衣袖,留下六个字:"攘外必先安内。"说罢转身欲走。
高欢急忙拉住:"许公且慢!此话何解?"
许遵停下脚步,却不回头:"丞相心中已有答案,何必问贫道?"话音未落,人已飘然离去。
高欢怔在原地,半晌才喃喃道:"真高士也..."
司马子如见机连忙进言:"丞相,既然出兵已不合时宜,不如屯兵黎阳,震慑宇文泰,待到八月秋收,再行征伐之事。"
高欢心不在焉地点点头:"就依你所言。"他的心思已不在征讨宇文泰上,而是反复咀嚼着许遵的那句话——"攘外必先安内"。难道真要如澄儿所说,整顿吏治、清查贪腐?可那些鲜卑将领会答应吗?
与此同时,邺城东柏堂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十一岁的高澄半躺在软榻上,左右各搂着一位绝色佳人。左边是元静仪,眉目如画,青丝如瀑;右边是元玉仪,肤若凝脂,眼波流转。两人皆是宗室之女,如今却成了高澄的宠妾。
"夫君,再饮一杯嘛。"元玉仪娇笑着将酒杯递到高澄唇边,指尖若有若无地擦过他的脸颊。
高澄一饮而尽,俊秀的脸庞已泛起红晕。他忽然推开二女,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抽出墙上挂着的宝剑,剑锋在烛光下闪着寒光。他高声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好诗!"元静仪拍手称赞,腕上的金镯叮咚作响,"这是哪位名家的新作?"
"是我叔父刘璟的《出塞》。"高澄将宝剑重重插回鞘中,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大丈夫当如是也!驱除胡虏,澄清玉宇!"
元玉仪从背后一把搂住高澄,在他耳边轻声道:"夫君早晚有一天,也能实现胸中的抱负。"
高澄闻言却突然沉默下来。他虽是高欢长子,却与父亲政见相左。他推崇汉人文化,厌恶鲜卑旧俗,曾多次向父亲建议改革,却反被斥为"孺子妄言"。那些老鲜卑将领更是视他为眼中钉,背地里骂他是"汉人的走狗"。
"抱负?"高澄自嘲地笑了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我现在不过是笼中之鸟罢了。"他想起父亲那些贪婪成性的鲜卑将领,想起被他们盘剥得苦不堪言的汉人百姓,心中一阵烦闷。前日他和祖珽去城外狩猎,亲眼看见几个鲜卑军官强抢民女,他出面制止,反被对方讥讽"公子还是回府玩你的汉人女子吧"。
"不说这些了。"高澄猛地转身,一手一个搂住元氏姐妹,"春宵一刻值千金,我们..."
话音未落,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高澄脸色一变,迅速放开二女,整了整衣冠。
"公子,丞相派人来传话,请您即刻去丞相府议事。"侍从在门外恭敬地说道。
高澄眉头微皱:父亲从不主动召见自己,今日这是怎么了?他转头对元氏姐妹道:"你们先回房休息,我去去就回。"
走出东柏堂,寒风扑面而来,高澄不由得打了个哆嗦。他抬头望向丞相府的方向,只见乌云压顶,仿佛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春寒料峭,北风卷着残雪在丞相府外呼啸而过。府内的青铜火盆烧得正旺,炭火噼啪作响,映照着高欢那张阴晴不定的脸。他背着手在厅内来回踱步,脚下的鹿皮靴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心头。
"好!好极了!"高欢突然停下脚步,双手用力搓了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转身望向挂在墙上的舆图,手指重重地点在洛阳的位置上,指甲几乎要戳破那张薄薄的羊皮纸。"宇文小儿竟敢僭越称帝,这是天赐良机!"
他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愤怒、兴奋、还有一丝隐隐的不安。宇文泰这个老对手,竟敢抢先一步称帝,这简直是在打他高欢的脸!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出兵讨伐的绝佳借口吗?
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侍从在门外禀报:"丞相,孙大人和司马大人到了。"
高欢深吸一口气,收敛了脸上狰狞的表情,整了整衣冠,坐回主位时已恢复了往日的威严。"让他们进来。"
孙腾和司马子如并肩而入,躬身行礼。
"二位请坐。"高欢挥了挥手,示意侍从上茶,"宇文泰称帝的消息,想必你们已经知道了。"
"正是。"孙腾点头,双手接过茶盏时微微颤抖,"此事已在邺城传开,百姓议论纷纷。"
高欢眼中精光一闪,手指轻叩案几:"我欲趁此机会南下讨伐,一举平定中原。你们以为如何?"
孙腾眉头微皱,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几边缘,茶水的热气模糊了他忧虑的面容:"丞相,眼下即将春耕,大量汉兵需要回乡种田。若此时出兵,恐怕..."
"恐怕什么?"高欢声音陡然提高,茶盏中的水面荡起涟漪。
孙腾硬着头皮说完,额上已渗出细密的汗珠:"恐怕支撑不了多久就会断粮。"
高欢猛地站起身,案几上的茶盏被震得叮当作响:"去年不是大丰收吗?而且我们在柔然还缴获了几十万牛羊!"
孙腾苦笑一声,目光不自觉地瞟向司马子如,眼中满是无奈:"这些战利品...大多都进了各位将军的口袋。下官曾多次上书请求清查,却总是石沉大海..."
司马子如闻言脸色一变,急忙辩解:"丞相明鉴,将士们浴血奋战,分些战利品也是应当...况且..."他眼珠一转,"况且那些汉人士兵本就不可靠,不如多赏赐鲜卑将士..."
高欢冷冷地扫了司马子如一眼,后者立刻噤声。作为尚书右仆射,司马子如是出了名的巨贪,邺城百姓私下都称他"拿钱不办事,还要踹你两脚"。高欢不是不知道这些,但鲜卑将领的支持对他至关重要,他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孙腾,你老实告诉我,"高欢强压怒火,声音低沉得可怕,"如果现在出兵,国库最多能支持多久?"
孙腾沉吟片刻,咬了咬牙:"大概能支持一月....."
"什么?!"高欢如遭雷击,踉跄后退一步,扶住身后的柱子才稳住身形。他心中翻江倒海:自己雄踞河北多年,怎么越打越穷了?那些鲜卑将领的贪婪他并非不知,但一直觉得无伤大雅,没想到竟到了如此地步。他忽然想起长子高澄多次上书劝他整顿军纪、清查贪腐,当时他还斥责儿子"不知轻重"...
司马子如眼珠一转,想起自己新得的相师许遵的预言,连忙说道:"丞相,臣最近结识一位奇士,名叫许遵,最擅占卜吉凶。不如请他前来,为此次出征占上一卦?"
高欢素来迷信,闻言果然来了兴趣:"速速请来!"
不多时,一位身穿青色道袍的中年男子缓步而入。此人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出尘之气,与满屋的权贵气息格格不入。
"贫道许遵,拜见丞相。"许遵深施一礼,声音不卑不亢。
高欢亲自上前扶起:"许公不必多礼。我欲南下讨伐宇文泰,不知吉凶如何,还请许公指点。"
许遵从袖中取出三枚铜钱,在案几上排开,闭目默念片刻。屋内鸦雀无声,连司马子如都屏住了呼吸。许遵突然睁开眼,目光如电:"丞相此次若出战,必然无功而返。"
高欢眉头紧锁:"为何?"
"依卦相显示,"许遵平静地说,"大军恐怕过不了黄河,就要断粮。丞相若执意出战,恐沦为笑柄。"
高欢脸色阴晴不定,目光在孙腾和许遵之间来回扫视。这两人一个说能支持一个月,一个说连黄河都过不了,到底谁在说谎?
"孙腾!"高欢突然厉喝一声,"国库到底还有多少粮?"
孙腾"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抵地:"下官不敢隐瞒...若精锐尽出...恐怕...恐怕不到半月..."
高欢脑中"嗡"的一声,心中暗骂:这不就让许遵说对了吗?他强压怒火,转向许遵:"许公可有良策教我?"
许遵轻挥衣袖,留下六个字:"攘外必先安内。"说罢转身欲走。
高欢急忙拉住:"许公且慢!此话何解?"
许遵停下脚步,却不回头:"丞相心中已有答案,何必问贫道?"话音未落,人已飘然离去。
高欢怔在原地,半晌才喃喃道:"真高士也..."
司马子如见机连忙进言:"丞相,既然出兵已不合时宜,不如屯兵黎阳,震慑宇文泰,待到八月秋收,再行征伐之事。"
高欢心不在焉地点点头:"就依你所言。"他的心思已不在征讨宇文泰上,而是反复咀嚼着许遵的那句话——"攘外必先安内"。难道真要如澄儿所说,整顿吏治、清查贪腐?可那些鲜卑将领会答应吗?
与此同时,邺城东柏堂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十一岁的高澄半躺在软榻上,左右各搂着一位绝色佳人。左边是元静仪,眉目如画,青丝如瀑;右边是元玉仪,肤若凝脂,眼波流转。两人皆是宗室之女,如今却成了高澄的宠妾。
"夫君,再饮一杯嘛。"元玉仪娇笑着将酒杯递到高澄唇边,指尖若有若无地擦过他的脸颊。
高澄一饮而尽,俊秀的脸庞已泛起红晕。他忽然推开二女,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抽出墙上挂着的宝剑,剑锋在烛光下闪着寒光。他高声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好诗!"元静仪拍手称赞,腕上的金镯叮咚作响,"这是哪位名家的新作?"
"是我叔父刘璟的《出塞》。"高澄将宝剑重重插回鞘中,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大丈夫当如是也!驱除胡虏,澄清玉宇!"
元玉仪从背后一把搂住高澄,在他耳边轻声道:"夫君早晚有一天,也能实现胸中的抱负。"
高澄闻言却突然沉默下来。他虽是高欢长子,却与父亲政见相左。他推崇汉人文化,厌恶鲜卑旧俗,曾多次向父亲建议改革,却反被斥为"孺子妄言"。那些老鲜卑将领更是视他为眼中钉,背地里骂他是"汉人的走狗"。
"抱负?"高澄自嘲地笑了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我现在不过是笼中之鸟罢了。"他想起父亲那些贪婪成性的鲜卑将领,想起被他们盘剥得苦不堪言的汉人百姓,心中一阵烦闷。前日他和祖珽去城外狩猎,亲眼看见几个鲜卑军官强抢民女,他出面制止,反被对方讥讽"公子还是回府玩你的汉人女子吧"。
"不说这些了。"高澄猛地转身,一手一个搂住元氏姐妹,"春宵一刻值千金,我们..."
话音未落,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高澄脸色一变,迅速放开二女,整了整衣冠。
"公子,丞相派人来传话,请您即刻去丞相府议事。"侍从在门外恭敬地说道。
高澄眉头微皱:父亲从不主动召见自己,今日这是怎么了?他转头对元氏姐妹道:"你们先回房休息,我去去就回。"
走出东柏堂,寒风扑面而来,高澄不由得打了个哆嗦。他抬头望向丞相府的方向,只见乌云压顶,仿佛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