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把目光移向荆州————
十一月初的寒风呼啸着掠过新野城外,卷起阵阵黄沙。梁国名将王神念立于城头,望着远处绵延不绝的军帐,眉头紧锁。他身后,三万大军如一条疲惫的长蛇,缓缓进入新野县城。士兵们的铠甲上沾满尘土,许多人走路时已经一瘸一拐,脚底的水泡磨破了又结痂,结痂了又磨破。
"将军,士兵们实在走不动了。"副将赵元礼上前禀报,声音嘶哑,"从建康出发已经连续行军十几日,每日只休息两个时辰,再这样下去,恐怕未到南阳,我军就先垮了。"
王神念没有立即回答,他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城墙上的砖石,感受着那冰冷的触感。他今年四十五岁,从军近三十载,脸上每一道皱纹都刻着战场的风霜。此刻,他心中权衡着各种利弊——陛下严令速援南阳,可士兵们的状态...
"传令下去,"他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如闷雷,"全军在新野休整一晚,明日卯时继续北上。"
赵元礼明显松了一口气,刚要转身离去,却被一个年轻的声音打断。
"父亲,万万不可!"
王神念转身,看见自己的儿子王僧辩快步走来。年仅二十岁的王僧辩面容俊朗,眉宇间却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他身着轻甲,腰间佩剑随着步伐轻轻摆动,举手投足间已颇有将帅之风。
"僧辩,有何不可?"王神念问道,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这个儿子从小聪慧过人,十五岁就能背诵《孙子兵法》,十八岁随军出征便立下战功,是他最大的骄傲。
王僧辩走到父亲身边,压低声音道:"父亲,孩儿方才查看了地图。新野距离南阳虽不足百里,但沿途地势平坦开阔,正是骑兵冲锋的最佳地形。若汉军在此设伏..."
他说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忧虑,"我军连日行军,疲惫不堪,若在平原遭遇骑兵冲锋,三万大军恐怕..."
王神念的目光变得深邃,他何尝不知儿子所言极是?但皇命难违啊!
"为父岂会不知?"王神念叹了口气,挥手示意赵元礼退下,待周围无人后才继续道,"胡龙牙的求援信中说南阳只有两万汉军围城,可谁知道实际情况如何?陛下却说有佛法庇佑,三万大军足矣!"
王僧辩握紧了拳头,指节发白。他想起临行前在皇宫内的一幕——梁皇萧衍高坐龙椅,手持佛珠,面对尚书仆射徐勉增派援军的恳请充耳不闻,只是闭目诵经,最后只说了一句"佛法无边,自会庇佑我梁国将士"。
"父亲,"王僧辩声音微颤,"陛下被那些大和尚蛊惑太深了。若南阳有失,江北门户洞开,汉军可长驱直入啊!"
就在此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名斥候满身尘土,气喘吁吁地跑到二人面前单膝跪地:"报——将军,南阳最新军情!"
王神念父子对视一眼,同时心头一紧。
"讲!"王神念沉声道。
斥候咽了口唾沫:"汉军已增兵至约四万之众,三面围城,日夜攻打,唯独南门只有少量将士把守。"
王僧辩一个箭步上前,一把抓住斥候的手腕:"可有骑兵?汉军可有骑兵?"
斥候被少将军的急切吓了一跳,结结巴巴道:"回、回少将军,汉军大营防守严密,小的难以靠近查探。但...但能听见大量马匹嘶鸣声,想来...想来应该是有骑兵的。"
这句话如同一盆冰水浇在王神念父子头上。王僧辩松开斥候的手,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四万汉军,还有骑兵...若在平原相遇,他们这三万疲惫之师简直就是待宰的羔羊。
"下去休息吧。"王神念挥退斥候,转身望向城外渐沉的暮色,背影显得异常沉重。
王僧辩看着父亲微微佝偻的背影,心如刀绞。他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提议:"父亲...不如上书陛下,请求增派援军?哪怕再调两万..."
王神念苦笑一声,那笑声中满是无奈与苦涩:"僧辩啊,陛下连徐公的话都不听,会听我一个小小的右卫将军?更何况..."他转过身,眼中闪烁着痛苦的光芒,"我们行军已有半月,书信一来一回,就算陛下同意增兵,南阳也早就断粮了。到时候,恐怕陛下还要治我个畏战不前、贻误战机之罪。"
王僧辩急得眼眶发红:"可我们继续进军,也是死路一条啊!父亲,您看看那些士兵..."他指向城下正在扎营的士兵们,有人一坐下就睡着了,有人捧着干粮却连咀嚼的力气都没有,"他们...他们哪还有力气打仗?"
王神念沉默良久,最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暮色中,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罢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明日一早,继续进军。"
"父亲!"王僧辩还想再劝,却见王神念已经转身离去。他望着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只觉得胸口堵得慌。这一刻,他忽然恨起了那个坐在建康皇宫中整日诵经念佛的皇帝,恨他的昏聩,恨他的迷信,恨他将三万将士的性命视如草芥。
与此同时,南阳城外三十里的汉军大营中,主帅慕容绍宗正站在沙盘前沉思。
"报——梁军三万援军已至新野,距此不足百里!"斥候入帐禀报。
慕容绍宗挑了挑眉,有些意外:"只有三万?萧衍就派这么点人来?"他冷笑一声,"看来我们这位梁国皇帝是瞧不起我汉国啊。"
副将梁士彦凑近沙盘,指着新野到南阳之间的地形道:"将军,梁军明日必从此路经过。这一带地势平坦,正是我骑兵发挥威力的好地方。"
慕容绍宗没有立即回应,他的目光在沙盘上游移,忽然停在了一个地方——博望坡。他记得半年前,汉王刘璟曾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讲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的故事。当时刘璟笑着说:"用兵之道,古今相通。这博望坡地势特殊,若有敌军从此过..."
一个计划在慕容绍宗脑海中逐渐成形。他嘴角勾起一抹冷酷的笑容:"传侯莫陈崇和吴明彻两位将军速来见我!"
不多时,两位骑兵将领先后入帐。
"两位将军,"慕容绍宗指着沙盘上的博望坡,"梁军三万明日必从此过。我欲在此设伏,全歼梁军,你们怎么看?"
侯莫陈崇哈哈大笑,声震营帐:"好!正愁这几日没有仗打,手痒得很!我的骑兵一个冲锋就能把梁军冲得七零八落!"
吴明彻则仔细研究了地形,点头道:"博望坡两侧树林茂密,正好隐藏伏兵。我可率轻骑绕到梁军后方,断其退路。"
慕容绍宗满意地拍了拍手:"好!就这么定了。侯莫陈将军率一万骑兵埋伏于博望坡左侧树林,待梁军过半时正面冲锋;吴将军率一万骑兵绕至后方,务必不让一人逃脱!"
二人齐声应诺,转身出帐准备去了。
慕容绍宗独自站在帐中,望着跳动的烛火,喃喃自语:"王神念...听说你是梁国名将?可惜啊,明日之后,梁国将再无王神念这号人物了。"
烛火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猛兽,笼罩了整个营帐。
十一月初的寒风呼啸着掠过新野城外,卷起阵阵黄沙。梁国名将王神念立于城头,望着远处绵延不绝的军帐,眉头紧锁。他身后,三万大军如一条疲惫的长蛇,缓缓进入新野县城。士兵们的铠甲上沾满尘土,许多人走路时已经一瘸一拐,脚底的水泡磨破了又结痂,结痂了又磨破。
"将军,士兵们实在走不动了。"副将赵元礼上前禀报,声音嘶哑,"从建康出发已经连续行军十几日,每日只休息两个时辰,再这样下去,恐怕未到南阳,我军就先垮了。"
王神念没有立即回答,他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城墙上的砖石,感受着那冰冷的触感。他今年四十五岁,从军近三十载,脸上每一道皱纹都刻着战场的风霜。此刻,他心中权衡着各种利弊——陛下严令速援南阳,可士兵们的状态...
"传令下去,"他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如闷雷,"全军在新野休整一晚,明日卯时继续北上。"
赵元礼明显松了一口气,刚要转身离去,却被一个年轻的声音打断。
"父亲,万万不可!"
王神念转身,看见自己的儿子王僧辩快步走来。年仅二十岁的王僧辩面容俊朗,眉宇间却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他身着轻甲,腰间佩剑随着步伐轻轻摆动,举手投足间已颇有将帅之风。
"僧辩,有何不可?"王神念问道,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这个儿子从小聪慧过人,十五岁就能背诵《孙子兵法》,十八岁随军出征便立下战功,是他最大的骄傲。
王僧辩走到父亲身边,压低声音道:"父亲,孩儿方才查看了地图。新野距离南阳虽不足百里,但沿途地势平坦开阔,正是骑兵冲锋的最佳地形。若汉军在此设伏..."
他说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忧虑,"我军连日行军,疲惫不堪,若在平原遭遇骑兵冲锋,三万大军恐怕..."
王神念的目光变得深邃,他何尝不知儿子所言极是?但皇命难违啊!
"为父岂会不知?"王神念叹了口气,挥手示意赵元礼退下,待周围无人后才继续道,"胡龙牙的求援信中说南阳只有两万汉军围城,可谁知道实际情况如何?陛下却说有佛法庇佑,三万大军足矣!"
王僧辩握紧了拳头,指节发白。他想起临行前在皇宫内的一幕——梁皇萧衍高坐龙椅,手持佛珠,面对尚书仆射徐勉增派援军的恳请充耳不闻,只是闭目诵经,最后只说了一句"佛法无边,自会庇佑我梁国将士"。
"父亲,"王僧辩声音微颤,"陛下被那些大和尚蛊惑太深了。若南阳有失,江北门户洞开,汉军可长驱直入啊!"
就在此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名斥候满身尘土,气喘吁吁地跑到二人面前单膝跪地:"报——将军,南阳最新军情!"
王神念父子对视一眼,同时心头一紧。
"讲!"王神念沉声道。
斥候咽了口唾沫:"汉军已增兵至约四万之众,三面围城,日夜攻打,唯独南门只有少量将士把守。"
王僧辩一个箭步上前,一把抓住斥候的手腕:"可有骑兵?汉军可有骑兵?"
斥候被少将军的急切吓了一跳,结结巴巴道:"回、回少将军,汉军大营防守严密,小的难以靠近查探。但...但能听见大量马匹嘶鸣声,想来...想来应该是有骑兵的。"
这句话如同一盆冰水浇在王神念父子头上。王僧辩松开斥候的手,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四万汉军,还有骑兵...若在平原相遇,他们这三万疲惫之师简直就是待宰的羔羊。
"下去休息吧。"王神念挥退斥候,转身望向城外渐沉的暮色,背影显得异常沉重。
王僧辩看着父亲微微佝偻的背影,心如刀绞。他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提议:"父亲...不如上书陛下,请求增派援军?哪怕再调两万..."
王神念苦笑一声,那笑声中满是无奈与苦涩:"僧辩啊,陛下连徐公的话都不听,会听我一个小小的右卫将军?更何况..."他转过身,眼中闪烁着痛苦的光芒,"我们行军已有半月,书信一来一回,就算陛下同意增兵,南阳也早就断粮了。到时候,恐怕陛下还要治我个畏战不前、贻误战机之罪。"
王僧辩急得眼眶发红:"可我们继续进军,也是死路一条啊!父亲,您看看那些士兵..."他指向城下正在扎营的士兵们,有人一坐下就睡着了,有人捧着干粮却连咀嚼的力气都没有,"他们...他们哪还有力气打仗?"
王神念沉默良久,最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暮色中,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罢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明日一早,继续进军。"
"父亲!"王僧辩还想再劝,却见王神念已经转身离去。他望着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只觉得胸口堵得慌。这一刻,他忽然恨起了那个坐在建康皇宫中整日诵经念佛的皇帝,恨他的昏聩,恨他的迷信,恨他将三万将士的性命视如草芥。
与此同时,南阳城外三十里的汉军大营中,主帅慕容绍宗正站在沙盘前沉思。
"报——梁军三万援军已至新野,距此不足百里!"斥候入帐禀报。
慕容绍宗挑了挑眉,有些意外:"只有三万?萧衍就派这么点人来?"他冷笑一声,"看来我们这位梁国皇帝是瞧不起我汉国啊。"
副将梁士彦凑近沙盘,指着新野到南阳之间的地形道:"将军,梁军明日必从此路经过。这一带地势平坦,正是我骑兵发挥威力的好地方。"
慕容绍宗没有立即回应,他的目光在沙盘上游移,忽然停在了一个地方——博望坡。他记得半年前,汉王刘璟曾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讲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的故事。当时刘璟笑着说:"用兵之道,古今相通。这博望坡地势特殊,若有敌军从此过..."
一个计划在慕容绍宗脑海中逐渐成形。他嘴角勾起一抹冷酷的笑容:"传侯莫陈崇和吴明彻两位将军速来见我!"
不多时,两位骑兵将领先后入帐。
"两位将军,"慕容绍宗指着沙盘上的博望坡,"梁军三万明日必从此过。我欲在此设伏,全歼梁军,你们怎么看?"
侯莫陈崇哈哈大笑,声震营帐:"好!正愁这几日没有仗打,手痒得很!我的骑兵一个冲锋就能把梁军冲得七零八落!"
吴明彻则仔细研究了地形,点头道:"博望坡两侧树林茂密,正好隐藏伏兵。我可率轻骑绕到梁军后方,断其退路。"
慕容绍宗满意地拍了拍手:"好!就这么定了。侯莫陈将军率一万骑兵埋伏于博望坡左侧树林,待梁军过半时正面冲锋;吴将军率一万骑兵绕至后方,务必不让一人逃脱!"
二人齐声应诺,转身出帐准备去了。
慕容绍宗独自站在帐中,望着跳动的烛火,喃喃自语:"王神念...听说你是梁国名将?可惜啊,明日之后,梁国将再无王神念这号人物了。"
烛火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猛兽,笼罩了整个营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