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州城外,秋风卷起漫天黄沙,天地间一片昏黄。八万大军如黑云压境,铁甲在夕阳下泛着冷冽的寒光,战马的嘶鸣与兵器的碰撞声交织成一首肃杀的战歌。
刘璟骑在一匹通体乌黑的战马上,身披赤色战袍,腰间佩剑随着马背的起伏轻轻晃动。他眯起那双锐利如鹰的眼睛,望向远处巍峨的夏州城墙,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难以捉摸的笑意。
"终于到了。"他低声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马鬃。
身旁的三弟杨忠策马靠近,压低声音道:"大哥,前面就是夏州城了。刘丰、刘云兄弟已在城门口等候多时。"
刘璟没有立即回应,而是继续观察着城墙上的守军布防。
"三弟,你确定那刘云已经被你说动了?"刘璟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
杨忠自信一笑,眼角挤出几道细纹:"大哥放心,那刘云年轻气盛,不过二十出头年纪,早对朝廷不满。我按你教的,只说汉王对夏州守将仰慕已久,他就信以为真了。"他顿了顿,补充道:"至于刘丰,虽然老成持重,但近来高欢的侄子高永乐总找他麻烦,他心中也颇有怨言。"
刘璟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那是猎手看到猎物踏入陷阱时的兴奋。"好,待会儿看我眼色行事。"
杨忠点头称是,心中却暗自惊叹大哥的谋略。三年前,当刘璟当众提出要受封“汉王”时,他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如今看来,这个身份确实为招揽各地汉人将领提供了绝佳的理由。
城门前,刘丰正搓着手来回踱步,不时抬头张望。
"云弟,你说这汉王当真如杨忠所说那般看重我们?"刘丰第三次问出同样的问题,声音里透着不安。
刘云比兄长年轻许多,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大哥放心,杨都督亲口所言岂会有假?汉王既知我兄弟名讳,必是早有耳闻。"他压低声音,"况且...朝廷近来对我们越发苛刻,军饷拖欠半年有余,也该为自己谋条后路了。"
刘丰眉头紧锁,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剑柄。他何尝不知朝廷的腐败?但背叛旧主,终究不是君子所为。然而,当看到弟弟期待的眼神,想到军中将士们饥一顿饱一顿的处境,他又犹豫了。
"云弟,我总觉得此事蹊跷。汉王突然率大军前来,若真有诚意,为何不先派使者?"
刘云不以为然地摆手:"大哥多虑了。杨都督不就是使者吗?他可是汉王的三弟,地位尊崇。再说了..."他凑近兄长耳边,"汉王手下八万精兵,若要强攻夏州,我们一万守军如何抵挡?再说了,高王不是命我们配合汉王作战嘛?”
刘丰长叹一声,不再言语。弟弟的话不无道理,但他心中总有一丝不安挥之不去。
正说话间,远处尘土飞扬,大军已至。刘丰急忙整理衣冠,拉着弟弟快步迎上前去。
"夏州刺史刘丰,携弟刘云,恭迎汉王殿下!"刘丰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却略显僵硬。
刘璟远远就看到了跪在尘埃中的两人,嘴角的笑意更深了。他翻身下马的动作矫健有力,三步并作两步上前,一把扶起二人。
"丰生(刘丰字)、江淮(刘云字),快快请起!"他热情地拍着二人肩膀,力道恰到好处,既显亲近又不失威严。"夏州戍边辛苦,本王早该来看望二位了。"
刘云闻言心头一热,暗想:杨忠果然没骗我,汉王竟连我们的表字都记得。他激动地上前一步:"汉王竟也知我二人?"
刘璟朗声大笑,那笑声浑厚有力,在城门洞中回荡:"那是自然!二位镇守边关,抵御胡虏,乃我汉家英雄也!"他故意提高声调,让周围将士都能听见。"尤其是丰生兄,当年以五千破胡骑两万,威震北疆,本王心向往之久矣!"
刘丰一怔,没想到汉王连十年前的战绩都记得如此清楚。他心中警惕稍减,拱手道:"汉王过誉了。保境安民,乃末将本分。"
刘云却已眼眶湿润。这些年在高欢麾下,他们兄弟屡立战功,却从未得到过如此礼遇。高永乐不仅克扣军饷,还时常派亲信监视,动辄训斥。相比之下,汉王的赏识如同久旱甘霖。
"汉王..."刘云声音微颤,"末将..."
刘璟敏锐地捕捉到刘云的情绪变化,心中暗喜。他抬手制止刘云继续说下去:"江淮贤弟不必多言。今日得见二位,实乃天意。"他转身对副将道:"传令下去,大军城外扎营,亲卫随我入城。今晚我要与二位将军把酒言欢!"
刘丰闻言,心中稍安。汉王让大军驻扎城外,显然是有诚意。他侧身让路:"汉王请,城中已备好酒菜。"
刘璟亲切地挽起刘丰的手臂:"丰生兄不必客气,你我边走边谈。"这个亲昵的动作让刘丰受宠若惊,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入城途中,刘璟刻意放慢脚步,与刘丰并肩而行,不时询问夏州风土人情、守军状况,言谈间处处流露出对刘丰的尊重与赏识。刘云跟在后面,看着兄长与汉王相谈甚欢,脸上掩不住喜色。
杨忠走在最后,观察着这一切,心中对大哥的手段佩服不已,看来自己还是学的不到位啊。短短一段路,刘丰的态度已明显软化。看来今夜的计划,成功在望。
刺史府内,灯火通明。刘璟高坐主位,刘丰、刘云分坐两侧。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渐渐热络起来。
刘璟举杯环视众人:"今日得与诸位英雄共饮,实乃人生快事!来,满饮此杯!"
众人齐声应和,一饮而尽。刘云借着酒意,试探道:"听闻汉王曾言'天下刘姓皆为一家',不知此话当真?"
席间顿时安静下来。刘璟放下酒杯,目光灼灼地看向刘云。这正是他等待的时机。
"不错!"他声音陡然提高,"汉室倾颓三百年,刘氏族人流落四方。玄德不才,愿伸张正义于天下,结四方宗亲,共襄盛举,重建汉家基业!"他故意将"玄德"二字咬得极重,观察刘氏兄弟的反应。
刘丰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悄悄向弟弟使了个眼色。刘云会意,继续道:"实不相瞒,我兄弟乃文皇帝之后,祖籍代郡。胡人南侵后,先祖流落灵州..."说完这话,他的耳根微微发红,毕竟这个谎扯得有些大了。
刘璟差点被酒呛到,心中暗骂:卧槽,这虎皮扯的真牛逼!我自称中山靖王之后都嫌心虚,他们竟敢攀附汉文帝?真不要脸!
“当真?难怪初见二位贤弟便觉气度不凡,原来血脉相连!"他站起身,激动地来回踱步:"天佑我汉室啊!"
刘丰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他年长刘璟近十岁,如今却要认人为兄,实在难堪。但事已至此,为了夏州军民,为了弟弟的前程,他不得不硬着头皮演下去。
刘云却已拉着兄长起身,恭敬行礼:"拜见大哥!"
刘璟哈哈大笑,起身扶起二人:"二位贤弟不必多礼!汉室复兴,正需宗亲相助啊!"他心中盘算:有了这层关系,日后在六镇招兵买马就名正言顺了。而且这对兄弟确实有些本事,若能真心归附...
宴席持续到深夜。刘璟刻意与刘云多饮几杯,很快,年轻的刘云就醉态可掬,言语间已完全把刘璟当作亲兄长看待。刘丰虽然饮酒克制,但在刘璟的刻意引导下,也逐渐放下了戒备。
"大哥..."刘云大着舌头道,"贺六浑那厮...克扣我军饷...还派监军监视...我早就想..."
"云弟!"刘丰厉声喝止,但为时已晚。
刘璟眼中精光一闪,随即换上关切的表情:"竟有此事?没想到高兄竟如此对待功臣,实在令人心寒。"
刘丰急忙解释:"汉王...不,大哥勿怪,云弟酒后失言..."
刘璟摆手:"丰生贤弟不必解释。高欢为人,本王早已知晓。"他叹息一声,"其实本王此次前来,一是为见二位贤弟,二来..."他故意停顿,观察二人反应。
刘云急切地问:"二来为何?"
"二来是想请二位助我一臂之力,共谋大业。"刘璟压低声音,"夏州乃军事要地,东西交界之地。若得二位相助,本王可在此建立根基,他日必不忘二位之功。"
刘丰心中一震,终于明白了汉王的真实意图。他看向弟弟,只见刘云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显然已被完全说服。
"大哥..."刘丰艰难开口,"此事关系重大..."
刘璟不待他说完,突然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丰生贤弟请看。"
刘丰展开竹简,只见上面详细记录了高永乐这一年来克扣夏州军饷的数量和时间,以及派来监视他们的监军名单。最令他震惊的是,竹简末尾还有高欢写给高永乐的一封信,信中明确表示要"削弱刘氏兄弟兵权,以防不测"。
"这...这..."刘丰双手微颤,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刘璟叹息道:"本王在邺城有些眼线,偶然得知高兄对二位心存猜忌,故特来相告。若二位不信,三日后高欢派来的新监军就会到任,届时自见分晓。"
刘丰脸色煞白。若竹简所言属实,他们兄弟确实已无退路。他抬头看向刘璟,只见对方目光诚挚,毫无欺瞒之意。
良久,刘丰长叹一声,起身深深一揖:"从今往后,我兄弟二人愿追随大哥,生死与共!"
刘璟大喜,亲自扶起刘丰:"得二位贤弟相助,大事可成!"
宴席散去,刘璟站在庭院中望着明月出神。夜风拂过他的面庞,带走了一天的疲惫。计划进行得比预期还要顺利,夏州已唾手可得。
杨忠悄然而至,竖起大拇指:"大哥高明!三言两语就收了两个'宗亲'。"
刘璟轻笑:"他们想借我之名,我何尝不是借他们之势?各取所需罢了。"他转身拍拍杨忠肩膀,"三弟,明日你再去探探他们的口风。"
"大哥放心。"杨忠笑道,"那刘云已完全信任我们,刘丰虽然谨慎,但有了那封'密信',想必也不会再生二心。"
刘璟点头,目光投向远方:"夏州只是第一步。有了这里,我们就能..."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高欢正率军向武州进发。夜风中,他突然打了个寒颤,莫名感到一阵不安。
"来人!"他唤来亲信,"夏州可有军报?"
亲卫摇头:"回主公,尚无消息。"
高欢皱眉望向夏州方向,却不知他倚重的大将刘丰,此刻正与"贤弟"刘璟把酒言欢。
天下大势,因刘璟这一招"认亲"之计,正在悄然改变...
刘璟骑在一匹通体乌黑的战马上,身披赤色战袍,腰间佩剑随着马背的起伏轻轻晃动。他眯起那双锐利如鹰的眼睛,望向远处巍峨的夏州城墙,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难以捉摸的笑意。
"终于到了。"他低声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马鬃。
身旁的三弟杨忠策马靠近,压低声音道:"大哥,前面就是夏州城了。刘丰、刘云兄弟已在城门口等候多时。"
刘璟没有立即回应,而是继续观察着城墙上的守军布防。
"三弟,你确定那刘云已经被你说动了?"刘璟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
杨忠自信一笑,眼角挤出几道细纹:"大哥放心,那刘云年轻气盛,不过二十出头年纪,早对朝廷不满。我按你教的,只说汉王对夏州守将仰慕已久,他就信以为真了。"他顿了顿,补充道:"至于刘丰,虽然老成持重,但近来高欢的侄子高永乐总找他麻烦,他心中也颇有怨言。"
刘璟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那是猎手看到猎物踏入陷阱时的兴奋。"好,待会儿看我眼色行事。"
杨忠点头称是,心中却暗自惊叹大哥的谋略。三年前,当刘璟当众提出要受封“汉王”时,他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如今看来,这个身份确实为招揽各地汉人将领提供了绝佳的理由。
城门前,刘丰正搓着手来回踱步,不时抬头张望。
"云弟,你说这汉王当真如杨忠所说那般看重我们?"刘丰第三次问出同样的问题,声音里透着不安。
刘云比兄长年轻许多,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大哥放心,杨都督亲口所言岂会有假?汉王既知我兄弟名讳,必是早有耳闻。"他压低声音,"况且...朝廷近来对我们越发苛刻,军饷拖欠半年有余,也该为自己谋条后路了。"
刘丰眉头紧锁,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剑柄。他何尝不知朝廷的腐败?但背叛旧主,终究不是君子所为。然而,当看到弟弟期待的眼神,想到军中将士们饥一顿饱一顿的处境,他又犹豫了。
"云弟,我总觉得此事蹊跷。汉王突然率大军前来,若真有诚意,为何不先派使者?"
刘云不以为然地摆手:"大哥多虑了。杨都督不就是使者吗?他可是汉王的三弟,地位尊崇。再说了..."他凑近兄长耳边,"汉王手下八万精兵,若要强攻夏州,我们一万守军如何抵挡?再说了,高王不是命我们配合汉王作战嘛?”
刘丰长叹一声,不再言语。弟弟的话不无道理,但他心中总有一丝不安挥之不去。
正说话间,远处尘土飞扬,大军已至。刘丰急忙整理衣冠,拉着弟弟快步迎上前去。
"夏州刺史刘丰,携弟刘云,恭迎汉王殿下!"刘丰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却略显僵硬。
刘璟远远就看到了跪在尘埃中的两人,嘴角的笑意更深了。他翻身下马的动作矫健有力,三步并作两步上前,一把扶起二人。
"丰生(刘丰字)、江淮(刘云字),快快请起!"他热情地拍着二人肩膀,力道恰到好处,既显亲近又不失威严。"夏州戍边辛苦,本王早该来看望二位了。"
刘云闻言心头一热,暗想:杨忠果然没骗我,汉王竟连我们的表字都记得。他激动地上前一步:"汉王竟也知我二人?"
刘璟朗声大笑,那笑声浑厚有力,在城门洞中回荡:"那是自然!二位镇守边关,抵御胡虏,乃我汉家英雄也!"他故意提高声调,让周围将士都能听见。"尤其是丰生兄,当年以五千破胡骑两万,威震北疆,本王心向往之久矣!"
刘丰一怔,没想到汉王连十年前的战绩都记得如此清楚。他心中警惕稍减,拱手道:"汉王过誉了。保境安民,乃末将本分。"
刘云却已眼眶湿润。这些年在高欢麾下,他们兄弟屡立战功,却从未得到过如此礼遇。高永乐不仅克扣军饷,还时常派亲信监视,动辄训斥。相比之下,汉王的赏识如同久旱甘霖。
"汉王..."刘云声音微颤,"末将..."
刘璟敏锐地捕捉到刘云的情绪变化,心中暗喜。他抬手制止刘云继续说下去:"江淮贤弟不必多言。今日得见二位,实乃天意。"他转身对副将道:"传令下去,大军城外扎营,亲卫随我入城。今晚我要与二位将军把酒言欢!"
刘丰闻言,心中稍安。汉王让大军驻扎城外,显然是有诚意。他侧身让路:"汉王请,城中已备好酒菜。"
刘璟亲切地挽起刘丰的手臂:"丰生兄不必客气,你我边走边谈。"这个亲昵的动作让刘丰受宠若惊,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入城途中,刘璟刻意放慢脚步,与刘丰并肩而行,不时询问夏州风土人情、守军状况,言谈间处处流露出对刘丰的尊重与赏识。刘云跟在后面,看着兄长与汉王相谈甚欢,脸上掩不住喜色。
杨忠走在最后,观察着这一切,心中对大哥的手段佩服不已,看来自己还是学的不到位啊。短短一段路,刘丰的态度已明显软化。看来今夜的计划,成功在望。
刺史府内,灯火通明。刘璟高坐主位,刘丰、刘云分坐两侧。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渐渐热络起来。
刘璟举杯环视众人:"今日得与诸位英雄共饮,实乃人生快事!来,满饮此杯!"
众人齐声应和,一饮而尽。刘云借着酒意,试探道:"听闻汉王曾言'天下刘姓皆为一家',不知此话当真?"
席间顿时安静下来。刘璟放下酒杯,目光灼灼地看向刘云。这正是他等待的时机。
"不错!"他声音陡然提高,"汉室倾颓三百年,刘氏族人流落四方。玄德不才,愿伸张正义于天下,结四方宗亲,共襄盛举,重建汉家基业!"他故意将"玄德"二字咬得极重,观察刘氏兄弟的反应。
刘丰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悄悄向弟弟使了个眼色。刘云会意,继续道:"实不相瞒,我兄弟乃文皇帝之后,祖籍代郡。胡人南侵后,先祖流落灵州..."说完这话,他的耳根微微发红,毕竟这个谎扯得有些大了。
刘璟差点被酒呛到,心中暗骂:卧槽,这虎皮扯的真牛逼!我自称中山靖王之后都嫌心虚,他们竟敢攀附汉文帝?真不要脸!
“当真?难怪初见二位贤弟便觉气度不凡,原来血脉相连!"他站起身,激动地来回踱步:"天佑我汉室啊!"
刘丰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他年长刘璟近十岁,如今却要认人为兄,实在难堪。但事已至此,为了夏州军民,为了弟弟的前程,他不得不硬着头皮演下去。
刘云却已拉着兄长起身,恭敬行礼:"拜见大哥!"
刘璟哈哈大笑,起身扶起二人:"二位贤弟不必多礼!汉室复兴,正需宗亲相助啊!"他心中盘算:有了这层关系,日后在六镇招兵买马就名正言顺了。而且这对兄弟确实有些本事,若能真心归附...
宴席持续到深夜。刘璟刻意与刘云多饮几杯,很快,年轻的刘云就醉态可掬,言语间已完全把刘璟当作亲兄长看待。刘丰虽然饮酒克制,但在刘璟的刻意引导下,也逐渐放下了戒备。
"大哥..."刘云大着舌头道,"贺六浑那厮...克扣我军饷...还派监军监视...我早就想..."
"云弟!"刘丰厉声喝止,但为时已晚。
刘璟眼中精光一闪,随即换上关切的表情:"竟有此事?没想到高兄竟如此对待功臣,实在令人心寒。"
刘丰急忙解释:"汉王...不,大哥勿怪,云弟酒后失言..."
刘璟摆手:"丰生贤弟不必解释。高欢为人,本王早已知晓。"他叹息一声,"其实本王此次前来,一是为见二位贤弟,二来..."他故意停顿,观察二人反应。
刘云急切地问:"二来为何?"
"二来是想请二位助我一臂之力,共谋大业。"刘璟压低声音,"夏州乃军事要地,东西交界之地。若得二位相助,本王可在此建立根基,他日必不忘二位之功。"
刘丰心中一震,终于明白了汉王的真实意图。他看向弟弟,只见刘云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显然已被完全说服。
"大哥..."刘丰艰难开口,"此事关系重大..."
刘璟不待他说完,突然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丰生贤弟请看。"
刘丰展开竹简,只见上面详细记录了高永乐这一年来克扣夏州军饷的数量和时间,以及派来监视他们的监军名单。最令他震惊的是,竹简末尾还有高欢写给高永乐的一封信,信中明确表示要"削弱刘氏兄弟兵权,以防不测"。
"这...这..."刘丰双手微颤,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刘璟叹息道:"本王在邺城有些眼线,偶然得知高兄对二位心存猜忌,故特来相告。若二位不信,三日后高欢派来的新监军就会到任,届时自见分晓。"
刘丰脸色煞白。若竹简所言属实,他们兄弟确实已无退路。他抬头看向刘璟,只见对方目光诚挚,毫无欺瞒之意。
良久,刘丰长叹一声,起身深深一揖:"从今往后,我兄弟二人愿追随大哥,生死与共!"
刘璟大喜,亲自扶起刘丰:"得二位贤弟相助,大事可成!"
宴席散去,刘璟站在庭院中望着明月出神。夜风拂过他的面庞,带走了一天的疲惫。计划进行得比预期还要顺利,夏州已唾手可得。
杨忠悄然而至,竖起大拇指:"大哥高明!三言两语就收了两个'宗亲'。"
刘璟轻笑:"他们想借我之名,我何尝不是借他们之势?各取所需罢了。"他转身拍拍杨忠肩膀,"三弟,明日你再去探探他们的口风。"
"大哥放心。"杨忠笑道,"那刘云已完全信任我们,刘丰虽然谨慎,但有了那封'密信',想必也不会再生二心。"
刘璟点头,目光投向远方:"夏州只是第一步。有了这里,我们就能..."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高欢正率军向武州进发。夜风中,他突然打了个寒颤,莫名感到一阵不安。
"来人!"他唤来亲信,"夏州可有军报?"
亲卫摇头:"回主公,尚无消息。"
高欢皱眉望向夏州方向,却不知他倚重的大将刘丰,此刻正与"贤弟"刘璟把酒言欢。
天下大势,因刘璟这一招"认亲"之计,正在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