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诡异的冬季-《北魏谋国:这个玄德太强了》

  十一月的青州,寒风呼啸,卷起地上的枯叶与尘土。贺拔岳站在残破的城墙上,望着城内一片狼藉的景象,眉头紧锁。他身披铁甲,腰悬宝剑,三十五岁的面容上刻满了风霜的痕迹。

  "将军,统计出来了。"谋士苏绰快步走来,手中捧着一卷竹简,"城内房屋损毁六成,粮仓被焚,存粮不足,仅够度过冬季,百姓死伤近五万,流离失所者更是不计其数。"

  贺拔岳接过竹简,手指微微颤抖。他深吸一口气,冰冷的空气刺痛了他的肺部。"达奚武这厮,临走还要给我留下这样的烂摊子。"

  贾思勰低声道:"宇文泰用兵向来狠辣,不惜以毁城为代价削弱我军。"

  "百姓何辜?"贺拔岳一拳砸在城墙上,震落几块碎石。他转身望向城内,炊烟稀落,街道上满是衣衫褴褛的难民。"传我命令,全军口粮减半,优先供给妇孺老弱。另派兵士协助百姓修缮房屋,务必在寒冬来临前让所有人有栖身之所。"

  参军房翼面露难色:"将军,我军粮草本就不足,若再削减,恐怕..."

  "执行命令!"贺拔岳厉声道,眼中闪过一丝痛楚,"从徐州、淮北调粮,我贺拔岳起兵是为天下苍生,若连眼前百姓都救不了,还谈什么大业?"

  贾思勰、房翼躬身领命而去。贺拔岳独自站在城头,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他想起泰山之盟时与宇文泰把酒言欢的场景,那时他们还是并肩作战的兄弟,共同对抗北魏高欢的暴政。谁曾想,转眼间便兵戎相见。

  "宇文黑獭..."贺拔岳喃喃自语,握紧了剑柄,"你为何要逼我至此?"

  ---

  洛阳城内,宇文泰正在校场检阅新募的士兵。这些新兵大多面黄肌瘦,持枪的姿势歪歪扭扭,看得他眉头紧皱。

  "大冢宰,这批新兵素质太差,恐怕难当大任。"尉迟炯站在一旁低声道。这位静塞军统帅身材魁梧,脸上有一道从眉角延伸到下巴的伤疤,显得格外凶悍。

  宇文泰叹了口气:"连年征战,壮丁死伤殆尽,能招到这些人已属不易。"他年约二十五、六,面容清瘦,一双眼睛却锐利非凡,人如其字,正是因其眼神凌厉如獭。

  "贺拔岳那边情况如何?"宇文泰问道。

  尉迟炯冷笑:"青州已成废墟,他正忙着救灾,无暇他顾。"

  宇文泰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阿斗泥素来爱民如子,此举必让他痛心疾首。"

  "主公心软了?"尉迟炯敏锐地察觉到宇文泰语气中的异样。

  宇文泰摇摇头,眼神重新变得冷硬:"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贺拔岳重情义,这是他的弱点。"他转身走向校场高台,对新兵们高声说道:"从今日起,加倍训练!我要你们在开春前成为真正的战士!"

  新兵们面面相觑,有人小声抱怨,但在宇文泰凌厉的目光下很快噤声。

  回到府邸,宇文泰召来心腹谋士卢辩。"高欢那边可有回音?"

  卢辩低声道:"高欢同意暂时结盟共抗贺拔岳,但是事成之后,他要齐、青、光三州。"

  "贪得无厌!"宇文泰冷笑,"先答应他,待解决了贺拔岳,再作计较。"

  赵贵犹豫道:"主公,与虎谋皮恐有不妥。高欢狼子野心..."

  "我岂不知?"宇文泰打断他,"但眼下贺拔岳兵锋正盛,若不联合高欢,我们难以抗衡。"他走到窗前,望着阴沉的天空,"这个冬天,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

  长安城外,汉军大营旌旗招展。刘璟正在帐中与独孤信对弈。

  "大王此招妙极,末将认输。"独孤信投子认负,笑道。这位年轻将领不过三十,却已立下赫赫战功。

  刘璟摇摇头,将棋子收入盒中:"信兄棋艺进步神速,假以时日,必能胜我。"

  "大王过奖。"独孤信正色道,"关北五州已定,出征河西的人选..."

  "就由你和于谨出征!”刘璟斩钉截铁地说,"柔然人虎视眈眈,非你不足以镇守。"

  独孤信起身抱拳:"末将定不负所托!"

  刘璟走到帐外,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高欢元气大伤,暂时不会来犯。但宇文泰与贺拔岳之争..."

  "大王欲插手?"独孤信问道。

  刘璟摇头:"让他们两败俱伤最好。我们当务之急是积蓄力量。"他转身凝视独孤信,"信兄,汉室复兴非一日之功。高欢、宇文泰、贺拔岳皆一时枭雄,但最终能统一天下的..."

  他没有说完,但独孤信已明其意,单膝跪地:"末将愿誓死追随大王,光复汉室!"

  刘璟扶起独孤信,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远处,夕阳西下,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

  ---

  建康城中,同泰寺内香烟缭绕。梁帝萧衍跪坐佛前,双目微闭,手中佛珠缓缓转动。他已年近七旬,面容慈祥,完全看不出是一国之君。

  "陛下,陈将军求见。"侍从小声禀报。

  萧衍微微皱眉:"朕正在诵经,让他稍候。"

  寺外,陈庆之负手而立。这位北伐名将已年近五十,两鬓斑白,但身姿依然挺拔如松。他望着寺内袅袅升起的香烟,心中叹息。

  "陈将军,陛下让您稍候。"侍从出来传话。

  陈庆之点点头,继续等待。这一等就是两个时辰,直到日影西斜,萧衍才缓步而出。

  "庆之啊,有何要事?"萧衍语气温和,却透着一丝不耐。

  陈庆之躬身行礼:"陛下,北方战事频仍,刘璟势大,臣请加强巴蜀、荆北防务,以备不测。"

  萧衍摆摆手:"朕已命人修缮城防,爱卿不必多虑。佛法无边,自会庇佑我大梁。"

  "陛下!"陈庆之忍不住提高声音,"刘璟击败高欢,虎踞关陇,其志不小。若其南下..."

  "庆之!"萧衍脸色一沉,"你今日怎如此聒噪?莫非对佛法有所怀疑?"

  陈庆之跪倒在地:"臣不敢!只是忧心国事..."

  "够了!"萧衍拂袖而去,"朕看你是军务繁忙,需要休息。即日起,你去江州任刺史吧。"

  陈庆之呆立原地,直到萧衍身影消失。他苦笑着摇摇头,缓步走出皇宫。

  宫门外,年轻将领周文育早已等候多时。"将军!听说您被贬江州?"

  陈庆之拍拍他的肩膀:"文育啊,岭南征讨如何?"

  周文育愤愤道:"蛮夷小患,何须大动干戈?陛下真是..."

  "慎言!"陈庆之制止他,"文育,我走之后,你要保重。大梁...恐怕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周文育不解:"将军何出此言?"

  陈庆之望向北方,眼中闪过一丝忧虑:"我观刘璟行事,有雄主之姿。若其南下..."他摇摇头,没有继续说下去。

  —————

  寒冬笼罩下的北国,四大势力各自蛰伏。贺拔岳在青州赈济灾民,宇文泰在洛阳加紧练兵,刘璟在长安整顿关陇士族,而高欢则在晋阳重建精锐。表面上平静如水的局势下,暗流汹涌。

  在江州赴任的路上,陈庆之站在船头,望着滚滚长江水,轻声吟起刘璟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心中明白,这个冬天过后,天下必将迎来更大的风暴。而他,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北伐名将,却只能在这偏远之地,做一个保境安民的刺史。

  "汉室复兴..."陈庆之喃喃自语,"或许真的要靠刘璟了。"

  江水东流,一去不返,正如这乱世中的英雄命运,无人能够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