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五台山方向传来的消息,宛如一道凌厉惊雷,带着刺破云霄之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瞬间传遍了整个皇宫的每一处角落。太后钮钴禄氏在五台山病重的讯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皇宫中激起了层层汹涌的波澜。
皇帝正端坐在那雕龙画凤、尽显威严的御书房中,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折。当这则消息如一阵冷风般飘进他的耳中时,他的手不禁微微一颤,手中的朱砂笔在奏折上划出了一道长长的、刺眼的红痕。他的心猛地一紧,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然而,皇帝毕竟是久经风雨、掌控天下的君主,他并未立刻做出决定。他缓缓放下手中的笔,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有担忧,有疑虑,更有几分难以言说的深沉。随后,他轻轻摆了摆手,示意身边的心腹们随他进入内室。
内室中,烛火摇曳,将众人的脸庞映得忽明忽暗,仿佛每个人的心思都在这摇曳的烛光中隐隐浮动。心腹们围坐在皇帝身旁,气氛显得格外凝重。
“诸位爱卿,太后此番病重,你们作何看法?”皇帝率先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目光在众人脸上缓缓扫过。
一位年长的老臣微微欠身,恭敬地说道:“陛下,太后凤体违和,如今病情确实不容乐观。五台山虽是清净之地,但终究不如宫中调理得当。依臣之见,当速将太后迎回宫中静养,方为上策。”
其他心腹们也纷纷点头附和,表示赞同老臣的观点。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一丝忧虑,似乎对太后的病情十分关切。
然而,皇帝的眉头却微微皱起,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他深知太后的手段和心机,那是一位在后宫中纵横捭阖多年、将权谋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女人。多年来,太后在后宫中搅弄风云,无数嫔妃在她面前折戟沉沙;如今,她更是意图干涉立储之事,妄图在这决定皇位传承的关键大事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这让皇帝感到十分头疼。
“朕担心……”皇帝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犹豫,“这会不会是太后的又一次算计?”
此言一出,内室中顿时一片寂静。众人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丝震惊和担忧。是啊,太后的手段他们不是没有领教过,若是这次病重只是她的一场阴谋,那迎她回宫岂不是正中下怀?
皇帝站起身来,在室内缓缓踱步,每一步都仿佛带着沉重的思索。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与太后相处的种种画面,有儿时的慈爱,也有成年后的权谋争斗。他深知,太后若是回宫,必将在这后宫和朝廷中掀起一场新的风波,但他又实在不敢轻易拒绝。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皇帝终于停下了脚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决绝。“罢了,还是让太后回宫吧。”他缓缓说道,“如今太后在后宫中影响力巨大,若此时不让她回宫,恐怕会引起朝廷和后宫的轩然大波。那些依附于太后的大臣和嫔妃们,定会借此机会兴风作浪,到时局面将更加难以控制。”
然而,皇帝心中也明白,不到万不得已,他实在不想与太后撕破脸。毕竟,太后是他的生母,是给予他生命的人。在天下人眼中,孝道大于天,他若是与太后反目成仇,必然会遭到世人的唾弃,损害自己的名声和面子。
于是,皇帝再次将目光投向心腹们,说道:“诸位爱卿,再去仔细确认太后的病情,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心腹们领命而去,不多时,便匆匆返回。他们向皇帝详细汇报了太后的病情,言辞中透露出太后的确病势沉重。皇帝听后,沉默了片刻,终于缓缓点了点头,说道:“传朕旨意,即刻安排太后回宫静养。”
随着皇帝的一声令下,一道道旨意如雪花般飞出皇宫,一场围绕着太后回宫的风波,就此拉开了帷幕……
皇帝即刻着人精心筹备太后回宫事宜,从銮驾仪仗到沿途护卫,每一处细节都反复斟酌,力求万无一失。銮驾所经之处,皆提前清扫洒净,宫人亦被反复叮嘱,务必恭谨小心,不得有丝毫懈怠。
消息如一阵疾风,迅速传至五台山那幽深静谧之地。太后钮钴禄氏听闻后,原本病恹恹的脸上竟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那精光犹如暗夜中划过的流星,虽短暂却透着锐利与算计。旋即,她又恢复了那副虚弱无力的模样,仿佛方才那一丝精光只是旁人的错觉。她轻轻咳嗽了几声,那咳嗽声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带着几分病态的沙哑。她对着身旁伺候的宫女说道:“去,将本宫的凤袍取来,既是要回宫,自是不能失了体面。”那声音虽弱,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宫女领命而去,脚步匆匆却又小心翼翼,仿佛那凤袍是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不一会儿,她便捧着那件华贵无比的凤袍回来。那凤袍宛如一片绚丽的云霞,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太后缓缓起身,在宫女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换上凤袍。那凤袍上金线绣着的凤凰栩栩如生,每一根羽毛都仿佛有着生命,仿佛随时都要振翅高飞,彰显着太后无上的尊贵。凤凰的眼睛炯炯有神,仿佛在俯瞰着这世间的一切,又似在守护着太后的权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皇帝这边也在紧锣密鼓地安排着太后回宫的事宜。他端坐在龙椅之上,眉头微蹙,眼神中透露出严肃与谨慎。他命人将太后的寝宫重新布置一番,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从床榻的柔软程度到窗帘的材质颜色,都要求尽善尽美。又挑选了一批老实可靠的宫女太监前去伺候,这些宫女太监个个低眉顺眼,神情恭顺,仿佛知道此次任务的重大。一切准备就绪后,皇帝带着一众大臣和妃嫔,早早地来到宫门口等候。那宫门口,彩旗飘飘,人群肃立,气氛庄重而严肃。
不多时,太后的銮驾缓缓驶来。那銮驾犹如一座移动的宫殿,金碧辉煌,散发着威严的气息。太后坐在銮驾之中,透过那薄薄的帘子,观察着宫门口的情形。她的眼神如同一把锐利的剑,扫视着每一个人。当她看到皇帝那略显紧张又带着几分恭敬的神情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那微笑中藏着无尽的深意。
銮驾停下,太后在宫女的搀扶下缓缓走出。她故作虚弱地走到皇帝面前,脚步轻盈却又带着几分刻意,微微欠身道:“哀家身子不济,让皇帝操心了。”那声音轻柔,仿佛一阵微风,却又带着太后的威严。
皇帝连忙上前扶住太后,他的动作迅速而恭敬,说道:“母后言重了,儿臣理应如此。母后一路舟车劳顿,还是先回寝宫歇息吧。”皇帝的眼神中透露出关切,却又隐隐带着一丝警惕。
太后微微抬手,示意皇帝起身,那动作优雅而从容。她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众人,轻声说道:“都起来吧,让你们这般劳师动众,实在是有劳了。”那声音虽轻,却让在场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众人齐声应道:“太后福安,此乃臣等本分。”那声音整齐而洪亮,回荡在宫门口的上空。
皇帝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太后,缓缓走向内宫。一路上,皇帝轻声询问太后的身体状况,那声音温柔而关切。太后只是淡淡回应,并无过多言语,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神秘,让人捉摸不透。
回到寝宫,太后在软榻上坐下,那软榻柔软而舒适,仿佛能让人忘却一切烦恼。皇帝亲自端过茶盏,递到太后手中,那动作恭敬而自然。太后接过茶盏,轻抿一口,那茶香在口中弥漫开来,她却无心品味。放下茶盏后,目光直视皇帝,缓缓开口:“皇帝,此次哀家回宫,想必你心中也有诸多思量。”那声音平静而沉稳,仿佛在抛出一个重要的问题。
皇帝微微一怔,随即恭敬答道:“皇额娘言重了,儿臣只是担忧皇额娘凤体,盼着皇额娘回宫后能安心静养,早日康复。”皇帝的眼神中透露出真诚,却又隐隐带着一丝躲闪。
太后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那笑容如同深谷中的幽兰,神秘而迷人。“皇帝,哀家虽在五台山养病,但宫中之事也略有耳闻。立储之事,乃国之根本,不可不慎。你心中可有合适人选?”太后的话语如同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皇帝冷冷一笑,那笑容中带着一丝讽刺,仿佛在回应太后的挑衅。“太后不是病重吗,还是好好静养的好,毕竟太后是因为思念去世多年的皇阿玛才去五台山祈福的。”皇帝的话语暗藏机锋,暗示太后,不要把他逼急了。毕竟他才是君临天下的一国之君,那话语中的威严不容置疑。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仿佛在向太后宣告自己的主权。
太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不悦,但很快又恢复了那副和蔼却又带着几分威严的神情,她轻咳一声,缓缓说道:“皇帝此言差矣,哀家虽去五台山为先帝祈福,但心中也时刻牵挂着这宫中之事,尤其是这立储大事,关乎江山社稷,哀家身为太后,自是不能坐视不理。”
皇帝的脸色突然变得阴沉,他的目光如同两道冷冽的箭矢,直直地射向太后。太后被皇帝这突如其来的严厉态度吓了一跳,但她毕竟是历经沧桑的人,很快便恢复了镇定。
皇帝深吸一口气,缓了缓语气,接着说道:“皇额娘,儿臣对您一直都非常敬重,毕竟您是儿臣的长辈。然而,立储之事乃是儿臣的职责所在,也是关乎国家未来的重大决策,儿臣自然会有自己的考量和决断。所以,还望皇额娘不要过多地干预此事。”
说到这里,皇帝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在观察太后的反应。太后的脸色有些难看,但她并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皇帝。
皇帝见状,继续说道:“当年孝庄太后何等的强势,但最终不也只能在慈宁宫里乖乖地养花种草吗?这天下终究是爱新觉罗氏的天下,还轮不到钮祜禄氏来操心。皇额娘,您要明白,帝王的孝道更多的是做给天下人看的。”
皇帝的这番话,虽然语气还算温和,但其中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他在提醒太后,不要逾越自己的本分,不要试图挑战皇帝的权威。
喜欢如懿传之凤临天下
皇帝正端坐在那雕龙画凤、尽显威严的御书房中,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折。当这则消息如一阵冷风般飘进他的耳中时,他的手不禁微微一颤,手中的朱砂笔在奏折上划出了一道长长的、刺眼的红痕。他的心猛地一紧,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然而,皇帝毕竟是久经风雨、掌控天下的君主,他并未立刻做出决定。他缓缓放下手中的笔,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有担忧,有疑虑,更有几分难以言说的深沉。随后,他轻轻摆了摆手,示意身边的心腹们随他进入内室。
内室中,烛火摇曳,将众人的脸庞映得忽明忽暗,仿佛每个人的心思都在这摇曳的烛光中隐隐浮动。心腹们围坐在皇帝身旁,气氛显得格外凝重。
“诸位爱卿,太后此番病重,你们作何看法?”皇帝率先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目光在众人脸上缓缓扫过。
一位年长的老臣微微欠身,恭敬地说道:“陛下,太后凤体违和,如今病情确实不容乐观。五台山虽是清净之地,但终究不如宫中调理得当。依臣之见,当速将太后迎回宫中静养,方为上策。”
其他心腹们也纷纷点头附和,表示赞同老臣的观点。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一丝忧虑,似乎对太后的病情十分关切。
然而,皇帝的眉头却微微皱起,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他深知太后的手段和心机,那是一位在后宫中纵横捭阖多年、将权谋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女人。多年来,太后在后宫中搅弄风云,无数嫔妃在她面前折戟沉沙;如今,她更是意图干涉立储之事,妄图在这决定皇位传承的关键大事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这让皇帝感到十分头疼。
“朕担心……”皇帝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犹豫,“这会不会是太后的又一次算计?”
此言一出,内室中顿时一片寂静。众人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丝震惊和担忧。是啊,太后的手段他们不是没有领教过,若是这次病重只是她的一场阴谋,那迎她回宫岂不是正中下怀?
皇帝站起身来,在室内缓缓踱步,每一步都仿佛带着沉重的思索。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与太后相处的种种画面,有儿时的慈爱,也有成年后的权谋争斗。他深知,太后若是回宫,必将在这后宫和朝廷中掀起一场新的风波,但他又实在不敢轻易拒绝。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皇帝终于停下了脚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决绝。“罢了,还是让太后回宫吧。”他缓缓说道,“如今太后在后宫中影响力巨大,若此时不让她回宫,恐怕会引起朝廷和后宫的轩然大波。那些依附于太后的大臣和嫔妃们,定会借此机会兴风作浪,到时局面将更加难以控制。”
然而,皇帝心中也明白,不到万不得已,他实在不想与太后撕破脸。毕竟,太后是他的生母,是给予他生命的人。在天下人眼中,孝道大于天,他若是与太后反目成仇,必然会遭到世人的唾弃,损害自己的名声和面子。
于是,皇帝再次将目光投向心腹们,说道:“诸位爱卿,再去仔细确认太后的病情,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心腹们领命而去,不多时,便匆匆返回。他们向皇帝详细汇报了太后的病情,言辞中透露出太后的确病势沉重。皇帝听后,沉默了片刻,终于缓缓点了点头,说道:“传朕旨意,即刻安排太后回宫静养。”
随着皇帝的一声令下,一道道旨意如雪花般飞出皇宫,一场围绕着太后回宫的风波,就此拉开了帷幕……
皇帝即刻着人精心筹备太后回宫事宜,从銮驾仪仗到沿途护卫,每一处细节都反复斟酌,力求万无一失。銮驾所经之处,皆提前清扫洒净,宫人亦被反复叮嘱,务必恭谨小心,不得有丝毫懈怠。
消息如一阵疾风,迅速传至五台山那幽深静谧之地。太后钮钴禄氏听闻后,原本病恹恹的脸上竟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那精光犹如暗夜中划过的流星,虽短暂却透着锐利与算计。旋即,她又恢复了那副虚弱无力的模样,仿佛方才那一丝精光只是旁人的错觉。她轻轻咳嗽了几声,那咳嗽声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带着几分病态的沙哑。她对着身旁伺候的宫女说道:“去,将本宫的凤袍取来,既是要回宫,自是不能失了体面。”那声音虽弱,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宫女领命而去,脚步匆匆却又小心翼翼,仿佛那凤袍是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不一会儿,她便捧着那件华贵无比的凤袍回来。那凤袍宛如一片绚丽的云霞,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太后缓缓起身,在宫女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换上凤袍。那凤袍上金线绣着的凤凰栩栩如生,每一根羽毛都仿佛有着生命,仿佛随时都要振翅高飞,彰显着太后无上的尊贵。凤凰的眼睛炯炯有神,仿佛在俯瞰着这世间的一切,又似在守护着太后的权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皇帝这边也在紧锣密鼓地安排着太后回宫的事宜。他端坐在龙椅之上,眉头微蹙,眼神中透露出严肃与谨慎。他命人将太后的寝宫重新布置一番,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从床榻的柔软程度到窗帘的材质颜色,都要求尽善尽美。又挑选了一批老实可靠的宫女太监前去伺候,这些宫女太监个个低眉顺眼,神情恭顺,仿佛知道此次任务的重大。一切准备就绪后,皇帝带着一众大臣和妃嫔,早早地来到宫门口等候。那宫门口,彩旗飘飘,人群肃立,气氛庄重而严肃。
不多时,太后的銮驾缓缓驶来。那銮驾犹如一座移动的宫殿,金碧辉煌,散发着威严的气息。太后坐在銮驾之中,透过那薄薄的帘子,观察着宫门口的情形。她的眼神如同一把锐利的剑,扫视着每一个人。当她看到皇帝那略显紧张又带着几分恭敬的神情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那微笑中藏着无尽的深意。
銮驾停下,太后在宫女的搀扶下缓缓走出。她故作虚弱地走到皇帝面前,脚步轻盈却又带着几分刻意,微微欠身道:“哀家身子不济,让皇帝操心了。”那声音轻柔,仿佛一阵微风,却又带着太后的威严。
皇帝连忙上前扶住太后,他的动作迅速而恭敬,说道:“母后言重了,儿臣理应如此。母后一路舟车劳顿,还是先回寝宫歇息吧。”皇帝的眼神中透露出关切,却又隐隐带着一丝警惕。
太后微微抬手,示意皇帝起身,那动作优雅而从容。她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众人,轻声说道:“都起来吧,让你们这般劳师动众,实在是有劳了。”那声音虽轻,却让在场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众人齐声应道:“太后福安,此乃臣等本分。”那声音整齐而洪亮,回荡在宫门口的上空。
皇帝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太后,缓缓走向内宫。一路上,皇帝轻声询问太后的身体状况,那声音温柔而关切。太后只是淡淡回应,并无过多言语,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神秘,让人捉摸不透。
回到寝宫,太后在软榻上坐下,那软榻柔软而舒适,仿佛能让人忘却一切烦恼。皇帝亲自端过茶盏,递到太后手中,那动作恭敬而自然。太后接过茶盏,轻抿一口,那茶香在口中弥漫开来,她却无心品味。放下茶盏后,目光直视皇帝,缓缓开口:“皇帝,此次哀家回宫,想必你心中也有诸多思量。”那声音平静而沉稳,仿佛在抛出一个重要的问题。
皇帝微微一怔,随即恭敬答道:“皇额娘言重了,儿臣只是担忧皇额娘凤体,盼着皇额娘回宫后能安心静养,早日康复。”皇帝的眼神中透露出真诚,却又隐隐带着一丝躲闪。
太后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那笑容如同深谷中的幽兰,神秘而迷人。“皇帝,哀家虽在五台山养病,但宫中之事也略有耳闻。立储之事,乃国之根本,不可不慎。你心中可有合适人选?”太后的话语如同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皇帝冷冷一笑,那笑容中带着一丝讽刺,仿佛在回应太后的挑衅。“太后不是病重吗,还是好好静养的好,毕竟太后是因为思念去世多年的皇阿玛才去五台山祈福的。”皇帝的话语暗藏机锋,暗示太后,不要把他逼急了。毕竟他才是君临天下的一国之君,那话语中的威严不容置疑。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仿佛在向太后宣告自己的主权。
太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不悦,但很快又恢复了那副和蔼却又带着几分威严的神情,她轻咳一声,缓缓说道:“皇帝此言差矣,哀家虽去五台山为先帝祈福,但心中也时刻牵挂着这宫中之事,尤其是这立储大事,关乎江山社稷,哀家身为太后,自是不能坐视不理。”
皇帝的脸色突然变得阴沉,他的目光如同两道冷冽的箭矢,直直地射向太后。太后被皇帝这突如其来的严厉态度吓了一跳,但她毕竟是历经沧桑的人,很快便恢复了镇定。
皇帝深吸一口气,缓了缓语气,接着说道:“皇额娘,儿臣对您一直都非常敬重,毕竟您是儿臣的长辈。然而,立储之事乃是儿臣的职责所在,也是关乎国家未来的重大决策,儿臣自然会有自己的考量和决断。所以,还望皇额娘不要过多地干预此事。”
说到这里,皇帝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在观察太后的反应。太后的脸色有些难看,但她并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皇帝。
皇帝见状,继续说道:“当年孝庄太后何等的强势,但最终不也只能在慈宁宫里乖乖地养花种草吗?这天下终究是爱新觉罗氏的天下,还轮不到钮祜禄氏来操心。皇额娘,您要明白,帝王的孝道更多的是做给天下人看的。”
皇帝的这番话,虽然语气还算温和,但其中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他在提醒太后,不要逾越自己的本分,不要试图挑战皇帝的权威。
喜欢如懿传之凤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