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一直沉默不语的一位文官突然站了出来。他面带微笑,拱手向皇帝施礼,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道:“皇上圣明啊!十三皇子有如此壮志雄心,实在是我大清之幸事啊!然而,准格尔战事异常凶险,十三皇子虽然有满腔的雄心壮志,但毕竟年纪尚轻,经验不足。所以,微臣恳请皇上能够多派遣一些得力的人才去辅佐十三皇子,以确保他的安全无虞。”
皇帝听了这位文官的话,微微颔首,表示认可。他沉思片刻,然后说道:“爱卿所言甚是。朕自然会做出妥善的安排。永瑚此次出征,不仅是为了建功立业,更是为了磨砺他自己。朕相信他一定能够在战场上经受住考验,取得丰硕的战果。”
就在皇帝与诸位大臣们正全神贯注地继续商讨相关事宜之际,突然间,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殿外传来,这阵脚步声犹如疾风骤雨一般,让人不禁心生警觉。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殿门,只见一名传令兵如疾风般飞奔而入,他的步伐显得有些踉跄,显然是经过了长途奔袭。一进入大殿,他便毫不犹豫地跪地,然后大口喘着粗气,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较量。
稍作喘息之后,传令兵终于能够稳定情绪,他抬起头,满脸喜色地向皇帝禀报:“启禀皇上,大喜啊!西征大军传来捷报!兆惠大军在战场上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竟然一举荡平了准格尔!这可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胜仗啊!”
皇帝闻听此言,心中一阵狂喜,他猛地站起身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然而,还未等他开口询问详情,传令兵紧接着又说道:“不仅如此,十三阿哥永瑚在这场战役中更是表现得异常英勇,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
殿内众人听闻,皆面露惊色,旋即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皇帝更是喜上眉梢,开怀大笑道:“好!好啊!朕果然没有看错永瑚这孩子!”军功集团的大臣们也纷纷露出赞赏之色,之前对永瑚的疑虑此刻烟消云散。
那白发苍苍的老将激动地说:“十三皇子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胆识和谋略,实乃我大清之福,日后我等定当全力辅佐。”其他大臣也随声附和。
皇帝当即下旨,对西征大军进行重赏,尤其对永瑚更是着重嘉奖。同时,下令准备盛大的迎接仪式,迎接凯旋之师。
而此时此刻,那些皇子们的心境可谓是错综复杂、难以言喻。其中,八皇子永璇的内心被嫉妒和悔恨所充斥着。他眼睁睁地看着永瑚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心中的嫉妒之火熊熊燃烧,仿佛要将他吞噬。同时,他也对自己的无能感到深深的悔恨,为何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和机遇呢?
相比之下,大皇子永璜和三皇子永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相对平静,但实际上他们内心的波澜却并不比其他皇子小。他们暗自感叹着永瑚的这一战,心中都明白这无疑是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这场胜利彻底奠定了永瑚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永璜和永璋深知,永瑚凭借着如此辉煌的战功,已经将那令人觊觎的太子之位稳稳地收入囊中。在众多皇子之中,恐怕再没有人能够与永瑚相提并论。他们心里都很清楚,未来的朝堂之上,必定是永瑚大放异彩、呼风唤雨的舞台。
就在众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一位一直沉默的大臣突然出列,他面色凝重,拱手道:“皇上,此次虽获大捷,但准格尔之地广袤,恐有残余势力蛰伏。十三皇子虽立大功,然还需警惕有人借此生事。”
皇帝听闻此言,微微皱眉,陷入沉思。他深知准格尔地区的复杂性,那里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确实可能存在一些残余势力。而十三皇子永瑚此次出征,虽然立下赫赫战功,但也难免会引起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满。
皇帝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爱卿所言有理,朕自会派人探查。永瑚此次出征有功,朕定不会亏待。”
此时,八皇子永璇眼珠一转,似乎想到了什么。他连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皇上,十三弟战功卓着,实乃我等楷模。但准格尔新定,还需良臣治理,儿臣愿前往协助十三弟,为大清巩固边疆。”
永璇表面上说得冠冕堂皇,一副恭顺的样子,但实际上,他心中另有盘算。他知道永瑚此次出征大获成功,深得皇帝欢心,而他自己却一直未能在皇帝面前表现出色。因此,他想借此机会,前往准格尔,与永瑚一同治理地方,以便暗中打压永瑚,争夺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他的目光缓缓落在永璇身上,那是一种洞彻人心的凝视。永璇站在殿下,虽然表面上显得恭谨,但皇帝却能轻易地看穿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皇帝嘴角微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然后用一种平静而威严的语气说道:“永璇啊,你有这份心意,朕自然是知道的。不过,关于准格尔的镇守人选,朕已经有了决定。”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在观察永璇的反应,接着继续说道:“傅恒,他是孝贤皇后的亲弟弟,也是永琮的亲舅舅。朕相信,他对朕和皇室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镇守准格尔,也能避免其他皇子对他进行拉拢。”
皇帝的声音在宫殿中回荡,带着一种不可置疑的决断。永璇听后,脸色微微一变,但他很快恢复了镇定,低头应道:“儿臣明白了,父皇的决定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皇帝面带微笑,微微颔首,表示对之前所说内容的认可。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了兆惠将军。
“兆惠将军此次出征,英勇无畏,屡立奇功,实乃我朝之栋梁也。”皇帝的声音中透露出对兆惠将军的赞赏之情。
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平静如水,却隐隐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缓缓放下手中的奏章,稍作停顿,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决绝,开口说道:“朕思来想去,决定赐予兆惠将军一项重任。命其执掌八旗大营,负责守卫京畿门户。此任务,关乎国家之根基、江山之稳固,非兆惠将军这般能力超群、忠诚可靠之人不可担当。”
说罢,皇帝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缓缓扫过殿内众人,最终落在了兆惠将军之子乌雅·札兰泰的身上。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看似温和却暗藏深意的笑容,缓缓说道:“朕近日还听闻,兆惠将军之嫡女,颇有将门之英气。英姿飒爽,不让须眉,实乃难得之佳人。”
皇帝的话语,如同平静湖面下涌动的暗流,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他微微倾身,以一种只有殿内核心之人才能听懂的语气暗示道:“改日,不妨让她进宫来,让皇贵妃见上一见。皇贵妃素来喜欢爽利之人,想必会对她青睐有加。”
殿内众人皆是久经官场、深谙权谋之人,岂会听不出皇帝话语中的潜台词。如今永瑚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威望日盛,已然到了该考虑婚事、联姻结盟之时。皇帝此番话语,意思已然十分清晰,兆惠将军的嫡女,极有可能成为永瑚的侧福晋,这不仅是永瑚个人的姻缘,更可能是一场涉及朝堂势力平衡的政治联姻。
永寿宫的皇贵妃,乃是永瑚的生母。她入宫三十年,历经风雨,却始终圣眷不衰,在后宫之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在永瑚的婚事之上,她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而乌雅·札兰泰听到皇帝的话,心中也是五味杂陈。他既为妹妹能得到皇帝的关注而感到高兴,又担心这背后复杂的朝堂斗争会给家族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他深知,在这皇权至上的时代,皇帝的旨意不可违抗,只能恭敬地躬身行礼,说道:“多谢皇上厚爱,臣定当将皇上之意转达家妹,让她早日进宫觐见皇贵妃。”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又对众人道:“今日就商议至此,诸位爱卿下去好好准备迎接西征大军之事。”众人纷纷领命退下。
永璇回到自己的府邸,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的谋士连忙上前询问情况,永璇咬牙切齿地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谋士眼珠一转,低声道:“殿下莫急,若兆惠之女成了十三皇子侧福晋,那他们便成了一股强大势力。我们可暗中派人去探探那女子的口风,若她无意这门亲事,我们便可从中作梗,搅乱这局面。”永璇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就依你所言,此事你去办,务必小心谨慎。”
而此时,兆惠将军府中,乌雅·札兰泰将皇帝的意思告知妹妹乌雅氏婉宁。乌雅氏婉宁听闻,心中泛起层层涟漪,她不知这看似荣耀的安排,将会给她的人生带来怎样的波澜。
皇帝听了这位文官的话,微微颔首,表示认可。他沉思片刻,然后说道:“爱卿所言甚是。朕自然会做出妥善的安排。永瑚此次出征,不仅是为了建功立业,更是为了磨砺他自己。朕相信他一定能够在战场上经受住考验,取得丰硕的战果。”
就在皇帝与诸位大臣们正全神贯注地继续商讨相关事宜之际,突然间,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殿外传来,这阵脚步声犹如疾风骤雨一般,让人不禁心生警觉。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殿门,只见一名传令兵如疾风般飞奔而入,他的步伐显得有些踉跄,显然是经过了长途奔袭。一进入大殿,他便毫不犹豫地跪地,然后大口喘着粗气,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较量。
稍作喘息之后,传令兵终于能够稳定情绪,他抬起头,满脸喜色地向皇帝禀报:“启禀皇上,大喜啊!西征大军传来捷报!兆惠大军在战场上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竟然一举荡平了准格尔!这可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胜仗啊!”
皇帝闻听此言,心中一阵狂喜,他猛地站起身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然而,还未等他开口询问详情,传令兵紧接着又说道:“不仅如此,十三阿哥永瑚在这场战役中更是表现得异常英勇,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
殿内众人听闻,皆面露惊色,旋即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皇帝更是喜上眉梢,开怀大笑道:“好!好啊!朕果然没有看错永瑚这孩子!”军功集团的大臣们也纷纷露出赞赏之色,之前对永瑚的疑虑此刻烟消云散。
那白发苍苍的老将激动地说:“十三皇子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胆识和谋略,实乃我大清之福,日后我等定当全力辅佐。”其他大臣也随声附和。
皇帝当即下旨,对西征大军进行重赏,尤其对永瑚更是着重嘉奖。同时,下令准备盛大的迎接仪式,迎接凯旋之师。
而此时此刻,那些皇子们的心境可谓是错综复杂、难以言喻。其中,八皇子永璇的内心被嫉妒和悔恨所充斥着。他眼睁睁地看着永瑚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心中的嫉妒之火熊熊燃烧,仿佛要将他吞噬。同时,他也对自己的无能感到深深的悔恨,为何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和机遇呢?
相比之下,大皇子永璜和三皇子永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相对平静,但实际上他们内心的波澜却并不比其他皇子小。他们暗自感叹着永瑚的这一战,心中都明白这无疑是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这场胜利彻底奠定了永瑚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永璜和永璋深知,永瑚凭借着如此辉煌的战功,已经将那令人觊觎的太子之位稳稳地收入囊中。在众多皇子之中,恐怕再没有人能够与永瑚相提并论。他们心里都很清楚,未来的朝堂之上,必定是永瑚大放异彩、呼风唤雨的舞台。
就在众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一位一直沉默的大臣突然出列,他面色凝重,拱手道:“皇上,此次虽获大捷,但准格尔之地广袤,恐有残余势力蛰伏。十三皇子虽立大功,然还需警惕有人借此生事。”
皇帝听闻此言,微微皱眉,陷入沉思。他深知准格尔地区的复杂性,那里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确实可能存在一些残余势力。而十三皇子永瑚此次出征,虽然立下赫赫战功,但也难免会引起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满。
皇帝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爱卿所言有理,朕自会派人探查。永瑚此次出征有功,朕定不会亏待。”
此时,八皇子永璇眼珠一转,似乎想到了什么。他连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皇上,十三弟战功卓着,实乃我等楷模。但准格尔新定,还需良臣治理,儿臣愿前往协助十三弟,为大清巩固边疆。”
永璇表面上说得冠冕堂皇,一副恭顺的样子,但实际上,他心中另有盘算。他知道永瑚此次出征大获成功,深得皇帝欢心,而他自己却一直未能在皇帝面前表现出色。因此,他想借此机会,前往准格尔,与永瑚一同治理地方,以便暗中打压永瑚,争夺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他的目光缓缓落在永璇身上,那是一种洞彻人心的凝视。永璇站在殿下,虽然表面上显得恭谨,但皇帝却能轻易地看穿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皇帝嘴角微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然后用一种平静而威严的语气说道:“永璇啊,你有这份心意,朕自然是知道的。不过,关于准格尔的镇守人选,朕已经有了决定。”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在观察永璇的反应,接着继续说道:“傅恒,他是孝贤皇后的亲弟弟,也是永琮的亲舅舅。朕相信,他对朕和皇室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镇守准格尔,也能避免其他皇子对他进行拉拢。”
皇帝的声音在宫殿中回荡,带着一种不可置疑的决断。永璇听后,脸色微微一变,但他很快恢复了镇定,低头应道:“儿臣明白了,父皇的决定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皇帝面带微笑,微微颔首,表示对之前所说内容的认可。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了兆惠将军。
“兆惠将军此次出征,英勇无畏,屡立奇功,实乃我朝之栋梁也。”皇帝的声音中透露出对兆惠将军的赞赏之情。
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平静如水,却隐隐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缓缓放下手中的奏章,稍作停顿,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决绝,开口说道:“朕思来想去,决定赐予兆惠将军一项重任。命其执掌八旗大营,负责守卫京畿门户。此任务,关乎国家之根基、江山之稳固,非兆惠将军这般能力超群、忠诚可靠之人不可担当。”
说罢,皇帝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缓缓扫过殿内众人,最终落在了兆惠将军之子乌雅·札兰泰的身上。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看似温和却暗藏深意的笑容,缓缓说道:“朕近日还听闻,兆惠将军之嫡女,颇有将门之英气。英姿飒爽,不让须眉,实乃难得之佳人。”
皇帝的话语,如同平静湖面下涌动的暗流,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他微微倾身,以一种只有殿内核心之人才能听懂的语气暗示道:“改日,不妨让她进宫来,让皇贵妃见上一见。皇贵妃素来喜欢爽利之人,想必会对她青睐有加。”
殿内众人皆是久经官场、深谙权谋之人,岂会听不出皇帝话语中的潜台词。如今永瑚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威望日盛,已然到了该考虑婚事、联姻结盟之时。皇帝此番话语,意思已然十分清晰,兆惠将军的嫡女,极有可能成为永瑚的侧福晋,这不仅是永瑚个人的姻缘,更可能是一场涉及朝堂势力平衡的政治联姻。
永寿宫的皇贵妃,乃是永瑚的生母。她入宫三十年,历经风雨,却始终圣眷不衰,在后宫之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在永瑚的婚事之上,她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而乌雅·札兰泰听到皇帝的话,心中也是五味杂陈。他既为妹妹能得到皇帝的关注而感到高兴,又担心这背后复杂的朝堂斗争会给家族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他深知,在这皇权至上的时代,皇帝的旨意不可违抗,只能恭敬地躬身行礼,说道:“多谢皇上厚爱,臣定当将皇上之意转达家妹,让她早日进宫觐见皇贵妃。”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又对众人道:“今日就商议至此,诸位爱卿下去好好准备迎接西征大军之事。”众人纷纷领命退下。
永璇回到自己的府邸,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的谋士连忙上前询问情况,永璇咬牙切齿地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谋士眼珠一转,低声道:“殿下莫急,若兆惠之女成了十三皇子侧福晋,那他们便成了一股强大势力。我们可暗中派人去探探那女子的口风,若她无意这门亲事,我们便可从中作梗,搅乱这局面。”永璇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就依你所言,此事你去办,务必小心谨慎。”
而此时,兆惠将军府中,乌雅·札兰泰将皇帝的意思告知妹妹乌雅氏婉宁。乌雅氏婉宁听闻,心中泛起层层涟漪,她不知这看似荣耀的安排,将会给她的人生带来怎样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