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我们一边怀念写信的浪漫,一边嫌弃外卖超时1分钟。-《这个导演睚眦必报》

  814福利周刮起了一阵复古狂潮。

  随着“纸短情长”活动的持续发酵,网友们不再局限于晒情书,而是掀起了一股更广泛的“复古记忆”浪潮——晒朋友通信、晒大学录取通知书、晒手写日记,甚至有人翻出几十年前的粮票、老照片,让814福利节彻底变成一场跨越时代的“全民怀旧派对”。

  如90后的延伸出来的话题:那些年,我们写过的“废话文学”

  对于90后来说,他们的中学时代,互联网还不像如今那么发达,更没有人手一部的手机。

  所以很多90后的中学时代,大概都有课堂传小纸条的记忆。

  有九零后的网友晒出了2005年和闺蜜传的课堂小纸条,内容从“下课去小卖部吗?”到“数学老师发型像不像愤怒的小鸟?”

  配文:“当年我们靠纸条组建了班级地下情报网,现在看全是废话文学巅峰之作。”

  然后一下子就激发了很多九零后的共同记忆。

  于是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小纸条跃然网络之上。

  如果说“上课传纸条”是九零后中学时代的共同记忆的话,那么对于八零后而言,上课传纸条只是记忆之一。

  写信,交笔友大概才是八零后的真正的记忆燃点。

  有网友戏谑地@自己的发小,然后晒出了一堆的老信件。

  “和发小从小学开始就在一个学校,一直到第一次高考结束,后来我们都复读了,每周都要给对方写一封信,关键是,我们当年所在的学校距离仅仅只有二十公里,现在翻开这些信件想想都觉得当年自己真的很傻!

  不过,如今我们依然还是最好的朋友,好基友一辈子,转眼间认识已经超过30年了,我们每年都还会相聚一起喝茶!”

  很快地就有不少网友附议:“卧槽,我以为只有我这么沙雕,原来还有人和我一样!”

  “记得当年还在用电话卡打电话,每到周末,电话亭总是要排队打电话,现在我连电话卡的服务密码都记不住,而当年的电话卡,要输入卡号,还要输入密码”

  还有一位大叔晒出1996年和海外笔友的通信,信封上贴满异国邮票,信里写满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

  如今两人已失联,他发起#寻找1992年的笔友Lisa#活动,结果竟然被邮政官方账号转发:“试试我们的‘复古寻人’服务,用当年的邮编帮你追踪!”

  无独有偶,居然同样的有不少寻找当年的“失踪的笔友”的网友现身。

  另外一位网友也晒出1998年和瑞典笔友的通信,信封上贴满北欧邮票,信里写满对ABBA乐队和《龙珠》的讨论。如今两人失联,他发起#寻找1995年的笔友Anna#活动,结果竟然意外被北欧旅游局转发:“用当年的邮编帮你追踪——顺便问问她还记不记得你承诺要请她吃的北京烤鸭?”

  还不止如此,还有网友翻出初中时和网友的通信(当年叫“笔友”),信封上印着“QQ号xxxx,欢迎加好友”。

  评论区笑疯:“原来‘网友见面’的原始版本是‘信友见面’,安全系数拉满——毕竟骗子懒得等半个月邮差。”

  不过,很快地就有人现身说法:“谁说笔友没有骗子的?我和一个笔友聊了三年,结果终于等到见面了,我以为她是个萌妹子,结果一见面,好家伙,大家都是抠脚大汉!那会儿见面那叫一个尴尬!”

  相比之下,对于70后而言,写信是那个年代最寻常不过的东西。

  一位60后晒出父亲1972年从部队寄回的家书,正文是板正的“听伟人的话,帮妈妈种地”,但背面用铅笔极小字写着:“供销社新到山楂糕,藏在灶台砖缝里。”

  儿子配文:“当年我爸的‘加密技术’——正面革命语录,背面吃货暗号。”

  后面很快地就有网友跟上,找出母亲1980年代写给外婆的信,把“我病好了”写成“我病女子了”,被外婆回信痛骂:“让你多读书!‘好’字都能少一横!”

  同时这波复古潮流,还带动了一些老物件的走红。

  比如粮票,有网友晒出父母1980年代的粮票,背面写着“攒够十斤粮票就娶你”。食品品牌趁机推出“粮票情怀礼盒”,内含复古粮票样式巧克力。

  一位医生晒出爷爷1956年的病历,最后一页写着:“医嘱:多散步,常来见我。——实习医生林某某。”

  网友瞬间就嗑疯了:“这才是最硬核的情书!现在病历全是电子版,爱情连个纸质证据都没了。”

  其实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可以说是最容易怀旧的。

  特别是这一波怀旧热潮还能有免费的礼物拿,再加上成为了一种时下的全新的潮流,所以参与者自然是踊跃不已。

  与此同时,也带动了,文创股二次暴涨,各种各样的复古的手账本、火漆印章、信纸销量暴涨,网友戏称“陈默以一己之力养活文具行业”。

  甚至于还影响到了教育界,多地中小学给学生布置了“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信”的作业,不少大学也紧跟潮流,开设了“书信写作”选修课,选修这门课的学生瞬间爆满,被学生评为:“最治愈的水课”!

  有意思的是,这一波还带动了邮政信件业务的意外回暖,特别是邮票,在这个时代,对于很多00后而言,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陌生的东西,几乎已经只有集邮人士才会购买的东西。

  可是随着这波“纸短情长”活动的开启,很多人开始尝试着给好友写信,给家人写信,给同学写信,用的不是那种快递模式,而是邮票寄信。

  按照网友的话说:“虽然寄信的速度很慢,但是仪式感真的太满了!”

  同时也延伸出来了很多反思的话题,说白了,就是人们越缺什么,就越希望获得什么。

  比如当年《那山那人那狗》为什么能墙内开花墙外香?为什么能在日本走红?

  这一次的活动,也延伸出来,比如#我们弄丢了慢生活#这一话题就迅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议焦点。

  不同年龄层的网友纷纷发表观点,从怀旧到反思,从调侃到自省,形成了一场关于“快与慢”的集体讨论。

  “从前连思念都要等邮差,现在连分手都嫌打字慢。”

  “70/80后的网友表示:那时候的爱情,连等待都是甜的!

  一位70后晒出1985年与妻子通信的信封,邮戳显示两地信件往返需要15天,配文:“当年等一封信,像等一场雪——慢,但每一秒都值得。””

  底下很快就有网友回应:“是啊,现在等一条微信已读,像等一场暴雨前的闷雷——焦躁又无可奈何。”

  “科技给了效率,却偷走了仪式感,以前写情书要打草稿、誊抄、喷香水,现在发‘在吗’都嫌打字慢,直接甩语音条。”

  “没办法,现代人分手用拉黑,古人分手还得写绝交信——输在不够高效。”

  “小时候盼着‘信息高速路’,长大了才发现自己成了堵在路上的社畜。”

  “不是我们不想慢,是KPI、房贷、催婚三座大山逼着我们‘倍速生活’。”

  “可我们连看剧都要开2倍速,到底是谁的锅?”

  “没毛病,现代的“慢”是外卖但凡迟到5分钟就投诉,但是能花3小时P一张朋友圈的照片!”

  “不是慢生活没了,是我们再也付不起‘慢’的成本——时间、耐心和敢落后的勇气。”

  “建议把‘慢生活’列入奢侈品分类,和爱马仕一个柜台。”

  媒体人也纷纷加入讨论之中,《新周刊》发文:“‘慢生活’的悖论:我们一边怀念写信的浪漫,一边嫌弃外卖超时1分钟。”

  自媒体人吐槽:“当代人最大的行为艺术是——刷着‘慢生活’话题,手指划得比陀螺还快。”

  情感专家锐评:“从前连‘在吗’都要等回信,现在‘已读不回’是常态——我们是不是把‘朋友’这个词也快进成了‘联系人’?”

  陈默一开始也有些意外,这个活动能突然变成了社会性的话题,并且还延伸出很多相关的子话题。

  不过,随即他就释然。

  就如前文说的那样,为什么《向往的生活》会成为大热综艺?

  其实不是因为这个节目有多精彩,而是因为这个节目让大家云体验了那种“慢生活”!

  好比网文,年代文成了时下的一大流量热门分类,人们开始怀念票据时代,怀念出个门都要开证明的时代,怀念上山下乡,怀念打猎,种田,怀念过去的一切!

  只是因为,这个时代,这些东西才是最缺乏的!

  根据数据统计,814福利周开启后,短短几天时间内,主话题讨论量阅读量就已经超过了百亿。

  同时诞生的各类子话题的讨论量加起来,也早就超过了百亿之数!

  同期的各类的文创产品,包括信纸,包括印章,包括邮票,信封,等等的产品,销量同期暴涨至少十倍。

  许多商家表示,过去这些产品都是大人给孩子买的,但是现在,却都是给自己买的!

  这波潮流也很快地席卷了娱乐圈,毕竟,这代表着流量。

  很快的,娱乐圈的明星们也开始纷纷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