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雨真的来了-《我在民国种田的日子》

  五日晴空,是最后的准备时间。

  辛安泉水库工地,在保证主体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抽调了大量精壮劳力,在水利组技术员的指挥下,对引水渠进行了拉网式的清淤疏浚。

  巨大的闸门被反复调试,润滑的油脂气味弥漫在空气中。

  广阔的、刚刚被推平了旧地界的新田里,畜力深耕过的黑色泥土在阳光下散发着肥沃的气息。

  无数力字牌的壮劳力,在农业技师和少年团农业组成员的指导下,挥舞着铁耙和木耢,进行着播种前最后的精细平整。

  少年们拿着简易的量具,大声地纠正着那些习惯了大手大脚干活的叔叔伯伯们的动作:“张叔!这块高了!耙平点!李伯,这墒沟浅了!按图纸,要再深两寸!”

  工业区的运输队倾巢而出。

  一辆辆骡马大车、甚至是从筑路工地临时调来的平板车,满载着一袋袋印有领航者农牧字样的麦种,在武装人员的护送下,如同一条条蓝色的长龙,沿着尘土飞扬的土路,驶向全县十七个指定的种子分发中心。

  沿途,都能看到军警警惕巡逻的身影。

  这一次的麦种袋,堆得格外高,分量也格外沉——因为林家村的要求,亩均用种量,比往年常规足足多出了两成!

  林家村少年团农业组的成员们,背着简单的行囊(里面装着测量工具、记录本和干粮),两人一组,在经验丰富的老农技师带领下,如同种子般被撒向了全县各主要播种片区。

  他们的脸上还带着稚气,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林砚的信任,是这三百万亩农田能否丰收的希望。

  然而,更关键的力量,是紧随其后出发的林家村青壮!

  这些林家村的汉子,是林家村高产奇迹的亲历者和实践者。

  他们扛着林家村特制的、能精准控制行距和深度的木耧,带着林家村特有的密植三成的底气,奔赴各个播种点。

  他们是技术的核心,是命令的执行者,也是面对质疑时最有力的活招牌。

  第六日,天色果然如通报所言,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了下来,遮蔽了连日的晴空。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土腥气。

  第一滴冰冷的雨点,终于砸落在辛安泉水库新筑的堤坝上,溅起一小朵浑浊的水花。

  紧接着,淅淅沥沥的雨声由疏到密,渐渐连成一片,笼罩了整个潞城盆地。

  “雨来了!下种!”一声嘹亮的呼喊,不知从哪一片田野率先响起,如同点燃了燎原的火种!

  刹那间,无数个声音在全县的田畴间爆发:

  “下种喽——!”

  “抢墒情!快!”

  广阔无垠的土地上,沸腾了!

  成千上万穿着深蓝色工装的身影,如同听到了冲锋的号角,从田埂、从窝棚、从避雨的树下冲了出来。

  他们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或者干脆就淋在雨中。

  早已准备好的麦种袋被迅速打开,金黄的麦粒倾泻入特制的木耧或新式的点播器。

  冲突与指导在雨幕中展开:

  “王老倔!你抖什么抖?!撒这么稀拉,麦苗不够数,秋天喝西北风啊?!”

  一个林家村来的汉子,名叫林大柱,顶着斗笠,几步冲到正在用手撒种的一个老农面前,雨水顺着他黝黑的脸颊往下淌,声音又急又冲。他身后跟着几个同样淋得湿透的少年团成员。

  那叫王老倔的老农被吼得一愣,看着手里金贵的麦种,心疼得直咧嘴:“林师傅!这撒得不少了!往年都这么撒,一亩地也就…”

  “往年是往年!今年按林家村的规矩来!”

  林大柱不由分说,一把抢过王老倔手里的箩筐,塞给他一个特制的、带着刻度标记的撒种器,“用这个!看见这口了没?每一把下去,量是固定的!撒下去,要比你往年习惯的,再密上三成!种子不够?后面还有车!管够!咱要的是苗多、穗多!懂不懂?!”

  他的吼声在雨声中格外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王老倔看着林大柱身后那几个少年团成员也用力点头,又看看远处武装巡逻的士兵,再看看箩筐里确实比往年堆得高的麦种袋,一咬牙:“中!听林师傅的!密三成就密三成!”

  他笨拙地拿起撒种器,按照林大柱的指点,开始加大幅度和频率地扬撒。

  金黄的麦粒,带着比往年更密集的弧线,落入湿润的泥土。

  在另一片使用木耧播种的田里,林家村来的技术员林水生正半跪在泥地里,用手扒开刚播下的种子沟,对着旁边扶耧的汉子吼道:“停!停!李大哥,你这耧压得太轻了!种子都浮在面上!这不行!深度!深度不够!得压下去三指深!你看,”

  他扒开自己脚下的土,“像这样!这样种子才能扎住根,冬天才冻不死!”

  他一边吼,一边示意旁边一个少年团成员:“小石头,拿你的株距尺过来!量给李大哥看,行距按尺子上的红标记来!”

  少年团成员小石头立刻拿着一个刻着清晰标记的木尺跑过来,手脚麻利地在刚播过的沟垄上测量、标记,大声报着数字。

  扶耧的汉子看着那明显比往年窄得多的行距标记,再看看林水生那沾满泥浆却异常严肃的脸,以及少年团成员认真的眼神,不敢怠慢,咬着牙调整了力道和步伐,沉重的木耧在泥水中压出更深、行距更窄的沟壑。

  少年团农业组的成员们像勤快的小蜜蜂,在雨幕中穿梭得更快了,他们的声音被雨声打得有些模糊,却异常执着,内容也变得更加具体:

  “王队!深度!三指深!林师傅说了,浅了不行!”

  “这边行距宽了!收一收!按尺子上的红杠杠!必须密!麦苗挤点不怕,后期能分蘖!”

  “李伯!撒匀点!别心疼种子!那边太稀了!种子用量比往年多两成!布袋上写着呢!按量撒!”

  经验丰富的老农技师则紧紧盯着土壤的墒情和雨势,嘶哑着嗓子吼着:

  “雨不大!正好!快!再快!趁着地皮没湿透,种子落下去正好发芽!耙子跟上!轻耙!保墒!别让雨水把种子冲跑了!耙完赶紧压一遍!压实了!”

  在连绵的梯田上,景象更为壮观。

  一层层环抱着山丘的田块里,深蓝色的人流如同涌动的蚁群,在雨雾中若隐若现。

  号子声、催促声、牲畜的响鼻声、农具的碰撞声、以及林家村汉子们那带着浓重口音的、强调着密三成、深三指、种子管够的吼声,混合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构成了一曲宏大而充满生机的希望交响曲。

  武装巡逻的士兵和警察,持枪肃立在田埂高处或路口,警惕地注视着四周,他们的存在,让这繁忙而略带争议的雨中之景,多了一份沉甸甸的保障。

  雨,落在新翻的、渴望滋润的土地上,也落在无数双充满希望的眼睛里,落在那些印着安家立业的深蓝工装上。

  长治县的人民在这1913年的第一场秋雨中,书写着关于生存与未来的、最朴实的,也最野心勃勃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