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红的手印,如同燎原的星火,烙印在契书上。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按下了手印,签下了这份对赌协议,并不意味着立刻就能拥抱那青砖白瓦的暖窝。
长治县衙前的广场和周边街道,此刻更像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分拣场和生命补给站。
无数穿着灰色短褂、臂缠红布条的安置组人员,如同上了发条的齿轮,在人群的缝隙中高速穿梭、呼喊、引导。
养身,是硬道理。
“领了力字牌的!这边!
排好队!
跟紧前面举蓝旗的!
去城西临时棚区!”
一个嗓门已经劈叉、脸上糊满汗水和尘土的壮实汉子,挥舞着一面小蓝旗,声嘶力竭地喊着。
他身后,一群刚刚登记为壮劳力的灾民,拖着疲惫但眼中有了明确方向的身躯,沉默地汇成一股人流,跟着那面小蓝旗,缓缓挤出拥挤的广场。
他们的目的地,是城西靠近浊漳河畔、辛安泉水库工地下游临时搭建的棚户区。
那里,有遮风挡雨的简易棚子,有能躺下的草铺,更重要的是,有持续供应的养身糊糊和粗粮饼子,让他们能把被逃荒路榨干的力气,一点点重新蓄积起来。
三天,这是安置组反复强调的硬性要求:
至少养三天身体!
水库工地的活计,不是靠一股狠劲就能撑下来的,那需要实实在在的力气!
去不了?
那契约上尽忠职守的第一条就守不住!
“工字牌!有手艺的!这边走!快!别磨蹭!”
另一个方向,同样举着蓝旗的引导员在焦急催促。
泥瓦匠、木匠、铁匠学徒,但凡在登记时显露过一技之长的人,被快速甄别出来。
他们被引导着,走向广场另一侧几顶稍大的帐篷,那里是手艺考核点。
帐篷门口,几个穿着深蓝工装、一看就是工业区老师傅模样的人,正抱着胳膊,眼神锐利地扫视着排队的队伍。
一个负责考核的老铁匠,看着面前一个自称会打铁、但双手关节粗大变形、布满新旧伤痕的汉子,眉头紧锁:“你这手还能抡锤?”
汉子急得脸通红,猛地伸出双手,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倔强:
“能!官爷您试试!俺这手是废不了!俺在老家就是靠这双手养活了五口人!您给俺块铁,俺打给您看!”
老铁匠没说话,从旁边炉子里钳出一块烧红的铁料,往铁砧上一放:“打根方钉。”
汉子二话不说,抄起旁边一把分量不轻的锻锤,深吸一口气,腰背猛地发力——“铛!”火星四溅!
虽然动作有些迟滞,手臂微微颤抖,但那落锤的准头和瞬间爆发出的力量,让老铁匠紧锁的眉头稍微舒展了些。
“行!先记下!
去后面棚子领三天口粮,养手!
三天后,去工业区铁器厂报到!
记住,你这手是吃饭的家伙,养不好,去了也是白搭!”
老铁匠沉声道。
汉子紧绷的脸瞬间松弛,眼中爆发出狂喜的光芒,连声道谢,脚步虚浮却充满希望地跟着指引走了。
他的手艺,就是他立业的本钱,也是他赌赢这份契约的最大依仗!
“学字牌!少年!这边!跑起来!别掉队!”
林家村少年团抽调来的几个精干小伙子,声音洪亮,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他们将广场上所有登记在册的5到16岁少年男女聚拢起来。
这些孩子,大多面黄肌瘦,眼神里混杂着不安、好奇和一丝被点燃的憧憬。
“听好了!跟着我走!
带你们去能吃饱饭、能学本事的地方!”
一个少年团骨干拍着胸脯,声音斩钉截铁,“以后,你们就是少年团的人了!
记住团规:守纪律,听指挥,勤学苦练!将来,你们就是咱们长治县的顶梁柱!有没有信心?!”
稀稀拉拉、参差不齐的回应响起:“…有…”
“大点声!没吃饭吗?!”
“有!”这一次,声音响亮了许多,带着一股被激发的少年意气。
孩子们跟着那面飘扬的学字蓝旗,汇成一股虽显杂乱却蕴含生机的溪流,向着县城里临时腾出来的几处学堂和校舍涌去。
那里,等待他们的将是识字、算数、基础技能,最重要的是能让他们长身体的饱饭。
他们是未来的种子,是这份安家立业契约里,最值得期待的长线投资。
“养字区!老人孩子!这边!小心脚下!”负责养字区的,大多是县里征调来的稳重妇人和略通医理的半大孩子。
他们的声音相对温和,动作也更加细致。
怀抱婴儿的妇人、拄着拐杖的老者、以及那些在路上耗尽了所有力气、此刻眼神空洞麻木的半大孩子,被小心翼翼地引导到相对僻静、铺着干草、架着几口小锅熬着米油的区域。
一个安置组的妇人,正蹲在一个蜷缩在角落、瑟瑟发抖的小女孩面前。
女孩约莫六七岁,是一个孤儿,父母已饿死在路上。
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破布包裹,就像一只受惊的小鹿一样。
妇人手里端着一碗温热的米油,声音放得极轻极柔:“丫头,不怕。来,喝口热乎的,暖暖身子。”
她用小勺舀起一点点,轻轻吹凉,递到女孩干裂的唇边。
女孩迟疑地、试探性地舔了一下,温热的米汤滑入喉咙,她空洞的眼神似乎微微动了一下,又舔了一口。
妇人脸上露出一点宽慰的笑容,耐心地一勺一勺喂着。
在这里,活下去,恢复一点人样,是唯一的任务。
至于将来?
或许能等到亲人,或许能在养字区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又或许等身体好了,也能去签那份力字的契约。
-----------------
长治县衙前广场那关于安家立业的滚烫喧嚣,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激荡的涟漪,正以惊人的速度,沿着浊漳河畔和那条不断延伸向太原方向的黄土路基,迅猛扩散!
辛安泉水库工地。
这里早已不是简单的以工代赈点,而是一座由血肉、号子、泥土和巨大野心构筑的人间奇观。
十六万人的洪流,在冬日并不温暖的阳光下,如同密密麻麻的工蚁,在巨大的堤坝雏形、纵横交错的引水渠基槽和轰鸣的简易碎石场之间奔忙。
号子声、铁锤敲击声、独轮车吱呀声、监工急促的哨声、以及远处开山爆破的闷响,汇聚成一股震耳欲聋、永不停歇的声浪,冲击着潞城盆地的边缘。
然而,当县衙广场那青砖白瓦、血脉相连林家村、安家立业功德契的消息,如同最强劲的季风般刮过这片沸腾的工地时,一种截然不同的声浪开始从各个角落、各个工棚里酝酿、汇聚,最终爆发!
“听说了吗?!县里!县衙门口!那些新来的灾民,全签了!签了就能成领航者的人!以后也能分房!”
一个刚换下工装、端着粗陶碗喝糊糊的汉子,声音激动得发颤,对着工棚里挤得满满当当的同伴吼道。
“签啥契?咱干的不是一样的活?”旁边立刻有人追问。
“不一样!大不一样!”那汉子碗都顾不上放,唾沫横飞,“那叫安家立业功德契!签了,就是正儿八经的公司员工!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不光管饱,以后凭工分真能分那青砖白瓦房!是按章程来的!有奔头了!”
“血脉相连?林家村人?”工棚里瞬间炸开了锅。
他们在这里挥汗如雨数月,每日只为那一口饱饭,虽然知道是在建水库,是为长治谋利,但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还是流民,是外人。
那血脉相连四个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们心头积压的迷茫和疏离感。
“那咱呢?!
咱干的活比他们少吗?
咱流的汗比他们少吗?!
凭啥新来的能签,咱就只能算赈?!”一个满脸络腮胡、浑身腱子肉的汉子猛地站起来,碗重重顿在粗糙的木板桌上,发出砰的一声响,眼中充满了不甘和强烈的渴望。
“对!凭啥?!”
“咱们也要签!”
“去找管事的!咱们也要那契约!也要当领航者的人!也要那安家立业的奔头!”
这股情绪如同燎原之火,瞬间席卷了整个辛安泉工地。
从堤坝最高处到最深的引水渠底,从碎石场扬起的漫天尘土中到临时伙房蒸腾的白汽里,“签契!我们要签契!”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汇入工地的巨大声浪,竟隐隐有压过机器轰鸣之势!
工地的各级管事和监工们,早已被这突如其来的、山呼海啸般的集体请愿弄得措手不及。
他们并非县衙里的老爷,大多也是从工业区或林家村抽调来的实干派。
面对汹涌的人潮和那几乎要烧穿一切的渴望眼神,他们根本无力安抚,更不敢压制。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飞速传回了县衙核心。
回应,以一种超出所有人预料的速度降临。
几匹快马载着县衙的吏员和抱着厚厚一摞安家立业功德契的文书,风驰电掣般冲入辛安泉工地。
没有冗长的宣讲,没有繁琐的程序。
就在堤坝下的开阔地,几张从工棚里临时搬出来的条桌被拼在一起,铺上深蓝色的粗布,那象征着希望与对赌的契约,被郑重其事地摆了上去。
“辛安泉工地所有在册、完成本月基本工量、无重大过失者!”
一个吏员站在高处,声音用尽力气盖过周围的喧嚣,“凭工牌!上前登记!按手印!签安家立业功德契!”
“签!”
“俺签!”
“快!排队!”
没有犹豫,只有争先恐后!
密密麻麻的人流瞬间涌向那几张简陋的条桌。
登记?
不过是核对工牌和名字,在早已准备好的名册上打个勾。
按手印?手指沾上殷红的印泥,重重地、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决绝,按在那写着安家立业的契书末尾。
整个过程快得像流水线,吏员和文书们埋头疾书,只听得见蘸笔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和那一声声干脆利落的“下一个!”。
络腮胡汉子挤到桌前,看着自己粗糙、沾满泥灰的手指按下去,留下一个清晰的、鲜红的印记。
他盯着那个红印,又抬头看了看远处正在拔高、未来将锁住滔滔漳水的巨大堤坝轮廓,胸膛剧烈起伏,猛地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狂吼:“安家!立业!干他娘的!”
这吼声像投入油锅的火星,瞬间点燃了周围无数刚刚按完手印的汉子,狂热的呼喊声浪直冲云霄!
长治通往太原的黄土路基上。
同样的故事,在绵延百里的筑路工地上同步上演。
十一万人的长龙,正在用最原始的工具和血肉之躯,一寸寸地啃噬着坚硬的山地和原野,试图将长治与太原的血脉强行贯通。
消息传来时,正值短暂的休息时间。
疲惫不堪的工人们三三两两靠在未完工的路基旁,啃着冰冷的杂粮饼子。
当“辛安泉那边签了!都成领航者员工了!”的消息像野火般烧遍每一个工段时,短暂的沉寂后,是火山爆发般的骚动!
“凭什么?!咱们吃的苦少吗?!”
“修路就不是功业?!咱们也要签!”
“去找工头!不签,明天老子不干了!去潞城按手印!”
筑路工地的管事们面临的局面更加直接和火爆。
这条路的工期紧、任务重、环境恶劣,全靠着一股气在支撑。
这股气,此刻全化作了对安家立业契约的强烈渴望!
安抚?根本不可能。
快马再次奔驰。
同样的深蓝粗布铺在临时找来的平整石头上,同样的契约,同样的红印泥。
“筑路队!在册!完成今日铺石/夯土/伐木定额者!凭工牌!上前!签契!按印!”吏员的嗓子已经喊劈了,但每一个字都像重锤砸在工人们心上。
签!按!
一个头发花白、背脊却依旧挺直的老石匠,颤抖着手指按下红印,浑浊的老泪无声地滑过沟壑纵横的脸颊。
他修了一辈子路,桥过无数,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这双布满老茧的手,按下的是一份能给自己挣来一个家的契约。
一个年轻的壮小伙,按完手印,猛地跳上旁边一堆刚卸下的条石,对着蜿蜒曲折、望不到头的路基和同样望不到头的、正在签契的同伴们,用尽全身力气嘶吼:“兄弟们!这路!是给咱自己修的!是给咱安家立业修的!给老子使劲干啊!”
“干!”
“修通它!”
“安家!立业!”
狂热的声浪沿着路基疯狂蔓延,比任何督工的皮鞭和呵斥都更有效地驱散了疲惫,点燃了无穷的斗志。
深蓝的契约,鲜红的手印,与漫天飞扬的黄土、沉重坚实的路基、以及工人们眼中那从未如此明亮清晰的安家立业之光,共同构成了这片古老土地上,最惊心动魄、也最充满希望的画卷。
潞城之外,两大工地上,数十万颗曾经只为一口饭而搏动的心脏,此刻,被同一份名为安家立业的契约,牢牢地系在了一起,向着同一个渺茫却无比坚实的未来,开始了更加疯狂、也更加笃定的搏动!
棋盘:阵营对抗开始,请选择双方对抗人员!
对抗人员已选择,黑方林永年,白方长治县百姓,共961150人;
对抗开始,一决输赢!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按下了手印,签下了这份对赌协议,并不意味着立刻就能拥抱那青砖白瓦的暖窝。
长治县衙前的广场和周边街道,此刻更像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分拣场和生命补给站。
无数穿着灰色短褂、臂缠红布条的安置组人员,如同上了发条的齿轮,在人群的缝隙中高速穿梭、呼喊、引导。
养身,是硬道理。
“领了力字牌的!这边!
排好队!
跟紧前面举蓝旗的!
去城西临时棚区!”
一个嗓门已经劈叉、脸上糊满汗水和尘土的壮实汉子,挥舞着一面小蓝旗,声嘶力竭地喊着。
他身后,一群刚刚登记为壮劳力的灾民,拖着疲惫但眼中有了明确方向的身躯,沉默地汇成一股人流,跟着那面小蓝旗,缓缓挤出拥挤的广场。
他们的目的地,是城西靠近浊漳河畔、辛安泉水库工地下游临时搭建的棚户区。
那里,有遮风挡雨的简易棚子,有能躺下的草铺,更重要的是,有持续供应的养身糊糊和粗粮饼子,让他们能把被逃荒路榨干的力气,一点点重新蓄积起来。
三天,这是安置组反复强调的硬性要求:
至少养三天身体!
水库工地的活计,不是靠一股狠劲就能撑下来的,那需要实实在在的力气!
去不了?
那契约上尽忠职守的第一条就守不住!
“工字牌!有手艺的!这边走!快!别磨蹭!”
另一个方向,同样举着蓝旗的引导员在焦急催促。
泥瓦匠、木匠、铁匠学徒,但凡在登记时显露过一技之长的人,被快速甄别出来。
他们被引导着,走向广场另一侧几顶稍大的帐篷,那里是手艺考核点。
帐篷门口,几个穿着深蓝工装、一看就是工业区老师傅模样的人,正抱着胳膊,眼神锐利地扫视着排队的队伍。
一个负责考核的老铁匠,看着面前一个自称会打铁、但双手关节粗大变形、布满新旧伤痕的汉子,眉头紧锁:“你这手还能抡锤?”
汉子急得脸通红,猛地伸出双手,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倔强:
“能!官爷您试试!俺这手是废不了!俺在老家就是靠这双手养活了五口人!您给俺块铁,俺打给您看!”
老铁匠没说话,从旁边炉子里钳出一块烧红的铁料,往铁砧上一放:“打根方钉。”
汉子二话不说,抄起旁边一把分量不轻的锻锤,深吸一口气,腰背猛地发力——“铛!”火星四溅!
虽然动作有些迟滞,手臂微微颤抖,但那落锤的准头和瞬间爆发出的力量,让老铁匠紧锁的眉头稍微舒展了些。
“行!先记下!
去后面棚子领三天口粮,养手!
三天后,去工业区铁器厂报到!
记住,你这手是吃饭的家伙,养不好,去了也是白搭!”
老铁匠沉声道。
汉子紧绷的脸瞬间松弛,眼中爆发出狂喜的光芒,连声道谢,脚步虚浮却充满希望地跟着指引走了。
他的手艺,就是他立业的本钱,也是他赌赢这份契约的最大依仗!
“学字牌!少年!这边!跑起来!别掉队!”
林家村少年团抽调来的几个精干小伙子,声音洪亮,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他们将广场上所有登记在册的5到16岁少年男女聚拢起来。
这些孩子,大多面黄肌瘦,眼神里混杂着不安、好奇和一丝被点燃的憧憬。
“听好了!跟着我走!
带你们去能吃饱饭、能学本事的地方!”
一个少年团骨干拍着胸脯,声音斩钉截铁,“以后,你们就是少年团的人了!
记住团规:守纪律,听指挥,勤学苦练!将来,你们就是咱们长治县的顶梁柱!有没有信心?!”
稀稀拉拉、参差不齐的回应响起:“…有…”
“大点声!没吃饭吗?!”
“有!”这一次,声音响亮了许多,带着一股被激发的少年意气。
孩子们跟着那面飘扬的学字蓝旗,汇成一股虽显杂乱却蕴含生机的溪流,向着县城里临时腾出来的几处学堂和校舍涌去。
那里,等待他们的将是识字、算数、基础技能,最重要的是能让他们长身体的饱饭。
他们是未来的种子,是这份安家立业契约里,最值得期待的长线投资。
“养字区!老人孩子!这边!小心脚下!”负责养字区的,大多是县里征调来的稳重妇人和略通医理的半大孩子。
他们的声音相对温和,动作也更加细致。
怀抱婴儿的妇人、拄着拐杖的老者、以及那些在路上耗尽了所有力气、此刻眼神空洞麻木的半大孩子,被小心翼翼地引导到相对僻静、铺着干草、架着几口小锅熬着米油的区域。
一个安置组的妇人,正蹲在一个蜷缩在角落、瑟瑟发抖的小女孩面前。
女孩约莫六七岁,是一个孤儿,父母已饿死在路上。
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破布包裹,就像一只受惊的小鹿一样。
妇人手里端着一碗温热的米油,声音放得极轻极柔:“丫头,不怕。来,喝口热乎的,暖暖身子。”
她用小勺舀起一点点,轻轻吹凉,递到女孩干裂的唇边。
女孩迟疑地、试探性地舔了一下,温热的米汤滑入喉咙,她空洞的眼神似乎微微动了一下,又舔了一口。
妇人脸上露出一点宽慰的笑容,耐心地一勺一勺喂着。
在这里,活下去,恢复一点人样,是唯一的任务。
至于将来?
或许能等到亲人,或许能在养字区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又或许等身体好了,也能去签那份力字的契约。
-----------------
长治县衙前广场那关于安家立业的滚烫喧嚣,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激荡的涟漪,正以惊人的速度,沿着浊漳河畔和那条不断延伸向太原方向的黄土路基,迅猛扩散!
辛安泉水库工地。
这里早已不是简单的以工代赈点,而是一座由血肉、号子、泥土和巨大野心构筑的人间奇观。
十六万人的洪流,在冬日并不温暖的阳光下,如同密密麻麻的工蚁,在巨大的堤坝雏形、纵横交错的引水渠基槽和轰鸣的简易碎石场之间奔忙。
号子声、铁锤敲击声、独轮车吱呀声、监工急促的哨声、以及远处开山爆破的闷响,汇聚成一股震耳欲聋、永不停歇的声浪,冲击着潞城盆地的边缘。
然而,当县衙广场那青砖白瓦、血脉相连林家村、安家立业功德契的消息,如同最强劲的季风般刮过这片沸腾的工地时,一种截然不同的声浪开始从各个角落、各个工棚里酝酿、汇聚,最终爆发!
“听说了吗?!县里!县衙门口!那些新来的灾民,全签了!签了就能成领航者的人!以后也能分房!”
一个刚换下工装、端着粗陶碗喝糊糊的汉子,声音激动得发颤,对着工棚里挤得满满当当的同伴吼道。
“签啥契?咱干的不是一样的活?”旁边立刻有人追问。
“不一样!大不一样!”那汉子碗都顾不上放,唾沫横飞,“那叫安家立业功德契!签了,就是正儿八经的公司员工!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不光管饱,以后凭工分真能分那青砖白瓦房!是按章程来的!有奔头了!”
“血脉相连?林家村人?”工棚里瞬间炸开了锅。
他们在这里挥汗如雨数月,每日只为那一口饱饭,虽然知道是在建水库,是为长治谋利,但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还是流民,是外人。
那血脉相连四个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们心头积压的迷茫和疏离感。
“那咱呢?!
咱干的活比他们少吗?
咱流的汗比他们少吗?!
凭啥新来的能签,咱就只能算赈?!”一个满脸络腮胡、浑身腱子肉的汉子猛地站起来,碗重重顿在粗糙的木板桌上,发出砰的一声响,眼中充满了不甘和强烈的渴望。
“对!凭啥?!”
“咱们也要签!”
“去找管事的!咱们也要那契约!也要当领航者的人!也要那安家立业的奔头!”
这股情绪如同燎原之火,瞬间席卷了整个辛安泉工地。
从堤坝最高处到最深的引水渠底,从碎石场扬起的漫天尘土中到临时伙房蒸腾的白汽里,“签契!我们要签契!”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汇入工地的巨大声浪,竟隐隐有压过机器轰鸣之势!
工地的各级管事和监工们,早已被这突如其来的、山呼海啸般的集体请愿弄得措手不及。
他们并非县衙里的老爷,大多也是从工业区或林家村抽调来的实干派。
面对汹涌的人潮和那几乎要烧穿一切的渴望眼神,他们根本无力安抚,更不敢压制。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飞速传回了县衙核心。
回应,以一种超出所有人预料的速度降临。
几匹快马载着县衙的吏员和抱着厚厚一摞安家立业功德契的文书,风驰电掣般冲入辛安泉工地。
没有冗长的宣讲,没有繁琐的程序。
就在堤坝下的开阔地,几张从工棚里临时搬出来的条桌被拼在一起,铺上深蓝色的粗布,那象征着希望与对赌的契约,被郑重其事地摆了上去。
“辛安泉工地所有在册、完成本月基本工量、无重大过失者!”
一个吏员站在高处,声音用尽力气盖过周围的喧嚣,“凭工牌!上前登记!按手印!签安家立业功德契!”
“签!”
“俺签!”
“快!排队!”
没有犹豫,只有争先恐后!
密密麻麻的人流瞬间涌向那几张简陋的条桌。
登记?
不过是核对工牌和名字,在早已准备好的名册上打个勾。
按手印?手指沾上殷红的印泥,重重地、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决绝,按在那写着安家立业的契书末尾。
整个过程快得像流水线,吏员和文书们埋头疾书,只听得见蘸笔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和那一声声干脆利落的“下一个!”。
络腮胡汉子挤到桌前,看着自己粗糙、沾满泥灰的手指按下去,留下一个清晰的、鲜红的印记。
他盯着那个红印,又抬头看了看远处正在拔高、未来将锁住滔滔漳水的巨大堤坝轮廓,胸膛剧烈起伏,猛地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狂吼:“安家!立业!干他娘的!”
这吼声像投入油锅的火星,瞬间点燃了周围无数刚刚按完手印的汉子,狂热的呼喊声浪直冲云霄!
长治通往太原的黄土路基上。
同样的故事,在绵延百里的筑路工地上同步上演。
十一万人的长龙,正在用最原始的工具和血肉之躯,一寸寸地啃噬着坚硬的山地和原野,试图将长治与太原的血脉强行贯通。
消息传来时,正值短暂的休息时间。
疲惫不堪的工人们三三两两靠在未完工的路基旁,啃着冰冷的杂粮饼子。
当“辛安泉那边签了!都成领航者员工了!”的消息像野火般烧遍每一个工段时,短暂的沉寂后,是火山爆发般的骚动!
“凭什么?!咱们吃的苦少吗?!”
“修路就不是功业?!咱们也要签!”
“去找工头!不签,明天老子不干了!去潞城按手印!”
筑路工地的管事们面临的局面更加直接和火爆。
这条路的工期紧、任务重、环境恶劣,全靠着一股气在支撑。
这股气,此刻全化作了对安家立业契约的强烈渴望!
安抚?根本不可能。
快马再次奔驰。
同样的深蓝粗布铺在临时找来的平整石头上,同样的契约,同样的红印泥。
“筑路队!在册!完成今日铺石/夯土/伐木定额者!凭工牌!上前!签契!按印!”吏员的嗓子已经喊劈了,但每一个字都像重锤砸在工人们心上。
签!按!
一个头发花白、背脊却依旧挺直的老石匠,颤抖着手指按下红印,浑浊的老泪无声地滑过沟壑纵横的脸颊。
他修了一辈子路,桥过无数,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这双布满老茧的手,按下的是一份能给自己挣来一个家的契约。
一个年轻的壮小伙,按完手印,猛地跳上旁边一堆刚卸下的条石,对着蜿蜒曲折、望不到头的路基和同样望不到头的、正在签契的同伴们,用尽全身力气嘶吼:“兄弟们!这路!是给咱自己修的!是给咱安家立业修的!给老子使劲干啊!”
“干!”
“修通它!”
“安家!立业!”
狂热的声浪沿着路基疯狂蔓延,比任何督工的皮鞭和呵斥都更有效地驱散了疲惫,点燃了无穷的斗志。
深蓝的契约,鲜红的手印,与漫天飞扬的黄土、沉重坚实的路基、以及工人们眼中那从未如此明亮清晰的安家立业之光,共同构成了这片古老土地上,最惊心动魄、也最充满希望的画卷。
潞城之外,两大工地上,数十万颗曾经只为一口饭而搏动的心脏,此刻,被同一份名为安家立业的契约,牢牢地系在了一起,向着同一个渺茫却无比坚实的未来,开始了更加疯狂、也更加笃定的搏动!
棋盘:阵营对抗开始,请选择双方对抗人员!
对抗人员已选择,黑方林永年,白方长治县百姓,共961150人;
对抗开始,一决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