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豆分三六九等,油炼金玉琼浆-《我在民国种田的日子》

  粮仓内,灯火通明。经验最老到的陈伯、李叔带着十几位手脚麻利、眼神锐利的妇人,开始了浩大的分拣工程。

  豆子如同碧玉溪流,在粗筛、细箩和无数双布满老茧却异常灵巧的手掌间流淌、跳跃。

  颗粒最大且饱满、圆润如珠、色泽碧绿均匀、毫无虫蛀疤痕的顶级豆子,被小心翼翼地单独拣出,放入铺着干净粗布的特制箩筐里。

  这些,将是林家村未来丰收的根基,是林砚规划中“种子库”的核心。

  分拣持续了整整五天五夜。最终,数据汇总到林砚手中:

  入库碧绿大豆总量:1,305,000斤。

  精选良种:522,000斤(占总量的40%)。

  这些豆子被装入特制的、内衬油纸和石灰防潮层的巨大陶瓮中,密封后存入粮仓最干燥、通风条件最好的核心区域,由专人看管,静待来年春播。

  榨油用豆:783,000斤(占总量的60%)。

  这些豆子品质稍逊,但也远超市面普通货色,是榨油的绝佳原料。

  挑选良种尘埃落定,村头沉寂多时的油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喧嚣与生机。

  这一次,榨油不再是传统小作坊的敲敲打打,而是带上了工业区技术革新的印记。

  林永年从工业区调来了几台刚刚完成初步测试的改进型螺旋压榨机。

  这些钢铁怪兽取代了部分笨重的石碾和木榨,效率成倍提升。

  巨大的铁制料斗吞入成袋的豆子,经过初步破碎、轧胚(压成薄片)、蒸炒(调整水分和温度,利于出油)后,送入核心的螺旋榨膛。

  沉重的飞轮在蒸汽机或畜力的驱动下隆隆转动,强大的压力迫使金黄色的油液从豆胚的缝隙中汩汩渗出,汇聚到下方的油槽。

  分离出的豆饼则从另一端被挤压出来,成为上好的饲料或肥料。

  “嚯!这铁家伙,劲儿可真大!”守着传统石碾大半辈子的老油匠,看着螺旋压榨机源源不断淌出的清亮油流,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而醇厚的豆油香气,混合着蒸炒豆胚的焦香,形成一种令人沉醉的、充满富足感的味道。

  榨油工作夜以继日地进行。

  林砚几乎每日都泡在油坊,观察设备运行,与工业区的技工讨论改进细节,确保每一道工序都达到最优。他对油脂品质的要求近乎苛刻,要求过滤必须彻底,确保油液清澈透亮,无任何杂质沉淀。

  十余天后,当最后一滴油被收集入巨大的储油罐,最终的榨油数据也出炉了:

  榨油原料豆:783,000斤。

  产出顶级豆油:187,920斤(压榨率24%!油色金黄透亮,香气醇厚,顶级品质)。

  产出豆粕:约595,080斤(优质饲料)。

  看着储油罐里那几乎要满溢出来的、金灿灿的液体,所有参与榨油的人,脸上都洋溢着难以言喻的自豪。

  这不仅仅是油,这是林家村汗水的结晶,是旱灾之后顽强复苏的象征,是实实在在流淌的液态黄金。

  村公所前的晒谷场再次被利用起来,这次摆满了擦拭得锃亮的大小油罐、油壶。林广福以及村中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在前方。

  晒场上人头攒动,全村六百户、近两千口人几乎都来了,空气中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豆油香和一种近乎节日的喜庆期盼。

  林广福上前一步,声音清朗,清晰地传遍全场:

  “乡亲们!咱们林家村,熬过了旱灾,迎来了这前所未有的大豆丰收!这油,是用咱们自己种、自己收、自己榨的豆子炼出来的!是咱们自己的油!”

  “现在,按人头分油!大人小孩,一律平等,每人15斤!”

  “哗——!”人群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和掌声,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十五斤油!这在往年,是许多人家一整年也未必能攒下的份量!

  分发工作有序进行。

  壮劳力们负责将大油罐里的油舀出,注入各家自带的容器。

  场面热闹非凡:

  一位满头银发、满脸沟壑的老妪,颤巍巍地接过自家分到的一小罐油。

  她伸出粗糙的食指,小心翼翼地蘸了一点金黄的油液,送到嘴边,轻轻一抿。

  那醇厚浓郁的油脂香气瞬间在舌尖化开,她浑浊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嘴角咧开一个无比满足的笑容,喃喃道:“香!真香啊!老婆子活了一辈子,头一回……头一回尝到这么足、这么香的油!”

  旁边几位同样年长的老人纷纷效仿,品尝着这难得的珍馐,脸上是劫后余生又得享富足的复杂感动。

  几个半大的孩子围着自家分到的油罐,眼巴巴地看着。

  一个胆大的小男孩趁大人不注意,飞快地拿起舀油的木勺,伸出舌头使劲舔了一下勺底残留的油星。

  那浓郁的香味让他满足地眯起了眼睛,小脸上全是陶醉,引得周围小伙伴一阵羡慕的哄笑和效仿。

  有母亲嗔怪地轻拍自家孩子的头,但脸上却也是掩不住的笑意。

  柱子分到了属于他家几口人的一大罐油。

  这个平日扛枪打猎都面不改色的汉子,此刻却像捧着易碎的珍宝,小心翼翼地抱着油罐,咧着嘴憨笑:“嘿嘿,这下好了!婆娘烙饼能可劲儿放油了!娃们也能吃上油汪汪的菜了!干活,更有劲了!”

  他的话引来一片附和声。

  许多经历过往年饥荒的人,看着手中沉甸甸、金灿灿的油罐,再回想起以前灾年时只能啃树皮、挖草根的艰难,强烈的对比让他们百感交集。

  有人默默擦拭眼角,有人紧紧抱住油罐,仿佛抱住了失而复得的安稳生活。

  豆油的香气,对他们而言,就是生活终于回归正轨、并且开始向上攀升的最甜美证明。

  村民分配的总量:2000人x15斤/人=30,000斤。

  剩余的顶级豆油,林砚早有安排:

  一半(55,470斤)划拨给少年团。

  林砚深知,少年是林家村的未来。

  这笔油,一部分将用于改善少年团营地的伙食,确保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营养充足。

  另一部分将作为少年团参与村中建设、学习技能(如协助工业区简单工作、参与水利维护等)的“特殊津贴”,按劳绩分配,从小培养责任感和付出才有回报的观念。

  消息传到少年团驻地,又是一片欢腾。

  另一半(55,470斤)划拨给工业区(领航者公司)。

  这是重要的生产原料和福利保障。

  工业区工人劳动强度大,需要更好的伙食补充体力。

  夕阳西下,晒谷场上的人潮渐渐散去。

  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开始飘出与往日不同的、带着浓郁油香的食物气息——烙饼的焦香混合着炒菜的油润,在暮色渐合的村庄上空弥漫开来。

  孩童们满足的嬉笑声,大人们中气十足的谈笑声,交织在林家村傍晚的空气中。

  粮仓深处,那五十多万斤精选的碧绿良种,静静地沉睡在密封的陶瓮里,等待着来年春天的使命。

  新建的油脂仓库内,巨大的储油罐散发着温润的光泽,里面沉淀着金黄油液的主体部分,划拨给少年团和工业区的十一万斤豆油。

  村公所的油坊前,最后几家领完油的村民正小心翼翼地把油罐绑上推车,脸上洋溢着踏实的笑容,互相招呼着:

  “老李头,回去让嫂子今晚多放点油,炒个鸡蛋香香嘴!”

  “那必须的!柱子,你家娃不是馋油渣饼吗?明天就炸!”

  林砚站在村公所门口的石阶上,看着暮色中提着油罐、步履轻快归家的村民身影,鼻端萦绕着无处不在的、令人安心的豆油香气。

  目光扫过热闹渐息的晒场、充满干劲的少年团、忙碌装车的工业区队伍,最后落在粮仓那厚重的大门上。

  他转身,对一直跟在身边的爷爷林广福和几位村老说:

  “爷爷,种子入库的防潮防虫,还得再盯紧些。油坊这边,新榨的油品质很好,我想让工业区那边再琢磨一下包装的罐子,光用木桶陶罐,怕是不好往远了运。”

  他一边说着,一边自然而然地抬步,朝着灯火通明的油坊方向走去,身影很快融入了那片忙碌而充满希望的光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