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轻柔地洒在杨澜生的脸上。他早早地起了床,简单洗漱后,便与林琳一同前往常东平的诊室。疫情虽已结束,但这座城市仿佛还未完全从疫情的阴影中走出来,空气中依旧弥漫着一丝紧张的气息。
当他们来到常东平的诊室时,发现来看病的人早已在门口排起了长队。队伍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从诊室门口一直延伸到走廊尽头。医务人员们严阵以待,依旧穿着隔离衣,戴着N95口罩和护目镜,这一身装备仿佛是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坚固的铠甲。
常东平站在诊室中央,眼神坚定而专注,正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工作。他看上去五十开外,头发有些花白,但精神矍铄,身上透着一股资深中医师特有的沉稳与自信。看到杨澜生和林琳进来,他微微点头示意,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欣慰。
“来了啊,咱们赶紧开始吧,今天病人不少。”常东平说道,声音虽然因为口罩的阻隔而略显沉闷,但依旧充满了力量。
杨澜生和林琳迅速穿上隔离服,加入到诊疗工作中。三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常东平负责主诊,凭借着他精湛的中医技术,总能在短时间内准确判断病情;杨澜生则在一旁协助,仔细记录着病人的症状和常东平的诊断意见;林琳则穿梭在病人之间,引导他们有序就诊,并随时为病人解答一些基本的疑问。
第一位病人是一位身材略微发福的中年男子,他面色苍白如纸,仿佛被抽走了全身的生命力一般,让人不禁心生怜悯。他脚步有些踉跄,每走一步都伴随着一阵轻微的咳嗽声,仿佛整个身体都在随着咳嗽而颤抖。
常东平见状,连忙站起身来,快步走到门口,搀扶着男子缓缓走到诊室内的椅子前,关切地说道:“您慢点,先坐下休息一下。”待男子坐稳后,常东平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仔细端详着他的面容,然后轻声问道:“您这咳嗽的症状大概持续多久了?”
男子深吸一口气,努力抑制住咳嗽,断断续续地回答道:“大夫,我之前感染了新冠病毒,其他症状都已经痊愈了,就是这咳嗽一直没好,都快半个多月了。”
常东平点了点头,继续问道:“那您咳痰吗?痰的颜色是怎样的?”
男子又咳嗽了几声,清了清嗓子,回答道:“有痰,痰是白色的,而且感觉还挺多的。”
常东平在病历上记录下男子的症状,接着问道:“除了咳嗽和咳痰,您平时还有没有感觉到心慌或者其他不舒服的地方?”
男子皱起眉头,想了想,回答道:“最近总觉得心慌,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感觉心跳得特别快,睡也睡不踏实。”
常东平眉头微皱,目光如炬地凝视着男子的面色和舌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仔细观察着男子的面部颜色、光泽以及舌苔的厚薄、颜色等特征,似乎在寻找着某种线索。
接着,常东平伸出右手,轻轻地搭在男子的手腕上,开始切脉。他的手指轻柔而准确地按压着脉搏,仿佛能感受到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节奏。他的眼睛微闭,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脉象的变化上,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常东平始终保持着专注的状态,感受着脉象的细微变化。过了一会儿,他缓缓地松开手,抬起头来,对着杨澜生说道:“根据我的诊断,这位患者的病症属于典型的肺气虚弱,兼有心悸怔忡之症。”
常东平解释道:“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弱则卫外不固,人体的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从而引发咳嗽不止的症状。而心主血脉,肺气虚弱会导致宗气生成不足,无法有效地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循环,因此会出现心悸的情况。”
杨澜生一边记录一边点头,对常东平的诊断表示认同。林琳在一旁认真倾听,心中暗暗佩服常东平的医术。常东平思索片刻后,开出了一剂药方:“黄芪15克,白术10克,防风6克,这是玉屏风散的基本方,能益气固表;再加上党参12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组成生脉散,以益气养阴,宁心安神。七剂药,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男子接过药方,连声道谢后离开了诊室。
接下来的病人一个接一个地走进诊室,他们的症状如出一辙,要么是不停地咳嗽,要么是感到心悸,甚至有些人两者症状兼而有之。面对这些病人,常东平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专业精神。
他仔细地观察每一位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体征,认真倾听他们的描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通过望闻问切这一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常东平对病人的病情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在分析病情时,常东平更是毫不马虎。他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医学知识,对每一个症状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找出病因所在。然后,他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开出具有针对性的药方,力求做到药到病除。
与此同时,杨澜生和林琳也在诊室里忙碌着。杨澜生专注地记录着常东平与病人的交流过程以及诊断结果,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被准确地记录下来。而林琳则在一旁协助引导病人,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症状和感受,使得诊疗过程更加顺畅。
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常东平的专业诊断、杨澜生的详细记录以及林琳的细心引导,共同构成了一个高效有序的诊疗流程,为每一位病人提供了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有一位年轻的女士,她走进诊室时,神情焦虑,不停地诉说着自己的症状:“大夫,我最近咳嗽得厉害,晚上根本没法睡觉,而且心里总是慌慌的,感觉特别难受。”常东平耐心地安慰她:“别着急,慢慢说,先让我看看。”他仔细地为女士进行了诊断,发现她除了肺气不足外,还有肝郁气滞的情况。常东平解释道:“疫情期间,大家精神压力都比较大,肝郁气滞容易化火,灼伤肺阴,导致咳嗽加重。而肝郁又会影响到心脏,引起心悸。”他随即调整了药方,在益气固肺的基础上,加入了柴胡10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甘草6克,以疏肝理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一个接一个地被诊治。常东平的额头渐渐布满了汗珠,但他依旧全神贯注,没有丝毫懈怠。杨澜生和林琳也一直保持着高度的专注,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一点钟。最后一位病人看完后,三人都松了一口气。常东平摘下口罩,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今天的病人情况都比较复杂,多亏了你们俩帮忙,不然还真忙不过来。”杨澜生和林琳也纷纷摘下口罩,笑着回应:“常老师,您才是最辛苦的,我们从您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三人坐在诊室里,稍作休息。回顾这一上午的诊疗过程,他们深刻体会到疫情后遗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医者的责任。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将继续携手前行,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助力这座城市早日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当他们来到常东平的诊室时,发现来看病的人早已在门口排起了长队。队伍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从诊室门口一直延伸到走廊尽头。医务人员们严阵以待,依旧穿着隔离衣,戴着N95口罩和护目镜,这一身装备仿佛是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坚固的铠甲。
常东平站在诊室中央,眼神坚定而专注,正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工作。他看上去五十开外,头发有些花白,但精神矍铄,身上透着一股资深中医师特有的沉稳与自信。看到杨澜生和林琳进来,他微微点头示意,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欣慰。
“来了啊,咱们赶紧开始吧,今天病人不少。”常东平说道,声音虽然因为口罩的阻隔而略显沉闷,但依旧充满了力量。
杨澜生和林琳迅速穿上隔离服,加入到诊疗工作中。三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常东平负责主诊,凭借着他精湛的中医技术,总能在短时间内准确判断病情;杨澜生则在一旁协助,仔细记录着病人的症状和常东平的诊断意见;林琳则穿梭在病人之间,引导他们有序就诊,并随时为病人解答一些基本的疑问。
第一位病人是一位身材略微发福的中年男子,他面色苍白如纸,仿佛被抽走了全身的生命力一般,让人不禁心生怜悯。他脚步有些踉跄,每走一步都伴随着一阵轻微的咳嗽声,仿佛整个身体都在随着咳嗽而颤抖。
常东平见状,连忙站起身来,快步走到门口,搀扶着男子缓缓走到诊室内的椅子前,关切地说道:“您慢点,先坐下休息一下。”待男子坐稳后,常东平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仔细端详着他的面容,然后轻声问道:“您这咳嗽的症状大概持续多久了?”
男子深吸一口气,努力抑制住咳嗽,断断续续地回答道:“大夫,我之前感染了新冠病毒,其他症状都已经痊愈了,就是这咳嗽一直没好,都快半个多月了。”
常东平点了点头,继续问道:“那您咳痰吗?痰的颜色是怎样的?”
男子又咳嗽了几声,清了清嗓子,回答道:“有痰,痰是白色的,而且感觉还挺多的。”
常东平在病历上记录下男子的症状,接着问道:“除了咳嗽和咳痰,您平时还有没有感觉到心慌或者其他不舒服的地方?”
男子皱起眉头,想了想,回答道:“最近总觉得心慌,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感觉心跳得特别快,睡也睡不踏实。”
常东平眉头微皱,目光如炬地凝视着男子的面色和舌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仔细观察着男子的面部颜色、光泽以及舌苔的厚薄、颜色等特征,似乎在寻找着某种线索。
接着,常东平伸出右手,轻轻地搭在男子的手腕上,开始切脉。他的手指轻柔而准确地按压着脉搏,仿佛能感受到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节奏。他的眼睛微闭,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脉象的变化上,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常东平始终保持着专注的状态,感受着脉象的细微变化。过了一会儿,他缓缓地松开手,抬起头来,对着杨澜生说道:“根据我的诊断,这位患者的病症属于典型的肺气虚弱,兼有心悸怔忡之症。”
常东平解释道:“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弱则卫外不固,人体的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从而引发咳嗽不止的症状。而心主血脉,肺气虚弱会导致宗气生成不足,无法有效地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循环,因此会出现心悸的情况。”
杨澜生一边记录一边点头,对常东平的诊断表示认同。林琳在一旁认真倾听,心中暗暗佩服常东平的医术。常东平思索片刻后,开出了一剂药方:“黄芪15克,白术10克,防风6克,这是玉屏风散的基本方,能益气固表;再加上党参12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组成生脉散,以益气养阴,宁心安神。七剂药,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男子接过药方,连声道谢后离开了诊室。
接下来的病人一个接一个地走进诊室,他们的症状如出一辙,要么是不停地咳嗽,要么是感到心悸,甚至有些人两者症状兼而有之。面对这些病人,常东平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专业精神。
他仔细地观察每一位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体征,认真倾听他们的描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通过望闻问切这一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常东平对病人的病情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在分析病情时,常东平更是毫不马虎。他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医学知识,对每一个症状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找出病因所在。然后,他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开出具有针对性的药方,力求做到药到病除。
与此同时,杨澜生和林琳也在诊室里忙碌着。杨澜生专注地记录着常东平与病人的交流过程以及诊断结果,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被准确地记录下来。而林琳则在一旁协助引导病人,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症状和感受,使得诊疗过程更加顺畅。
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常东平的专业诊断、杨澜生的详细记录以及林琳的细心引导,共同构成了一个高效有序的诊疗流程,为每一位病人提供了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有一位年轻的女士,她走进诊室时,神情焦虑,不停地诉说着自己的症状:“大夫,我最近咳嗽得厉害,晚上根本没法睡觉,而且心里总是慌慌的,感觉特别难受。”常东平耐心地安慰她:“别着急,慢慢说,先让我看看。”他仔细地为女士进行了诊断,发现她除了肺气不足外,还有肝郁气滞的情况。常东平解释道:“疫情期间,大家精神压力都比较大,肝郁气滞容易化火,灼伤肺阴,导致咳嗽加重。而肝郁又会影响到心脏,引起心悸。”他随即调整了药方,在益气固肺的基础上,加入了柴胡10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甘草6克,以疏肝理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一个接一个地被诊治。常东平的额头渐渐布满了汗珠,但他依旧全神贯注,没有丝毫懈怠。杨澜生和林琳也一直保持着高度的专注,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一点钟。最后一位病人看完后,三人都松了一口气。常东平摘下口罩,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今天的病人情况都比较复杂,多亏了你们俩帮忙,不然还真忙不过来。”杨澜生和林琳也纷纷摘下口罩,笑着回应:“常老师,您才是最辛苦的,我们从您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三人坐在诊室里,稍作休息。回顾这一上午的诊疗过程,他们深刻体会到疫情后遗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医者的责任。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将继续携手前行,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助力这座城市早日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