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0章 年前-《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

  李复只是笑着应和着。

  “应国公好见识啊。”

  武士彠摆手:“某也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寒暄几句,李复便开门见山。

  “应国公着人送来的礼单,本王看过了,应国公,太客气了。”

  武士彠笑了笑。

  “说来惭愧,本就是为了小女入书院上学的事情。”武士彠说道:“某也听说过书院规矩森严,自宫中求了恩典,有陛下和太上皇帮忙,才算是走了个后门,如此行径,也是给书院造成了困扰,因此,某心里也是十分过意不去。”

  武士彠的脸上带着几分歉疚。

  至于这歉疚,是真是假,那就有的说了。

  “书院能破例收小女入学,武家感激不尽,这些,不过是略表心意,还望殿下笑纳。”

  李复笑了笑。

  “我家夫人在长安的时候,也听闻过应国公之女,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即便是其参加书院的考试,也必然能拿个好成绩,进入书院。”

  武士彠连连摆手谦虚。

  “入书院的事情虽然已经定下来了,但是考试,依旧是要进行的。”李复说道:“正月十八,书院开学,二十日,有一场考试......”

  李复将陆德明和颜思鲁商议出来的结果告知了武士彠。

  至于考试会考什么,那就不知道了。

  出题的又不是他李复。

  考什么,得看先生们要如何去摸学生的底了。

  武士彠闻言,心中也带了几分不安定。

  书院虽然是看在太上皇的面子上........可是考试这种事情,是否合格,恐怕还是先生们说的算。

  若是先生们那一关过不了,在泾阳王面前说些什么,那这.......

  孩子进书院,也是武家在长安城走的重要的一步。

  还没有进书院读书,自己就已经坐在泾阳王府了。

  若是没有这么一回事,恐怕自己想要与泾阳王打交道,都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李复看出了武士彠的担忧。

  “正月二十的考试,应国公倒是不必担心,陆博士虽然严格,但是却爱才,学生中有聪慧之人,他必然会尽心尽力的教导。”

  “更何况,这是入学考试,不会像考校书院里的学生那样,要求尽善尽美的。”

  武士彠闻言,眉头微松,却仍谨慎问道:"不知这考校......可有范围?"

  李复笑了笑:“这我倒是不知,应该也只是一些基础的学问,到时候也好根据情况,分到合适的学堂里去。”

  武士彠在泾阳王府,除去聊了聊自己女儿入学的问题之外,也就没有再谈论其他。

  毕竟是第一次登门拜访。

  人家也知道自己携带如此重礼,背后是有什么深意。

  大家都是聪明人,说多了,反而显得蠢。

  临别时,武士彠特意提起了他带来的一株珊瑚树。

  “那珊瑚树,生于南海,却在长安的雪里显得精神,如同小女,还望书院雕琢。”

  李复眸光微垂,忽然轻笑。

  “应国公,珊瑚虫群居而生,独枝易折。”

  武士彠瞳孔骤缩。

  这是在暗示什么呢?

  是说,武家在长安城,势力薄弱?

  也是,毕竟太上皇已经不问朝政了。

  说起来,自己,是没有什么靠山的。

  而自己来泾阳王府,人家也猜到了一些事情........

  武士彠对着李复拱了拱手。

  “殿下说的是极。”

  李复微微一笑。

  其实,他这话说的也没什么毛病。

  送走了武士彠,李复转身回了宅邸,他要去找自家夫人,好好蛐蛐一下这事儿。

  书房里。

  “那礼物,你就都收下了。”

  李复点头。

  “收了啊,应国公亲自前来,他东西带来了,再让人家将东西拿回去,那这笑话可就闹大了。”李复说道:“用不了一天,整个长安城的人就知道,泾阳王府把登门拜访的客给撵回去了,东西都没留。”

  “不仅仅是应国公颜面扫地,泾阳王府脸上更不好看。”

  这可跟当初对倭国来的遣唐使避而不见不能相比。

  将他们撵走,那是不屑与他们打交道,他们的身份够不上面见尊贵的泾阳王殿下。

  但是应国公,那可是活着的开国功臣。

  “你看,他这次来,带的礼物,那可是下了血本了。”

  “老周看过了那血玉壁,拿着当个传家之宝,都一点不过分,那玩意儿,是前朝宫廷匠人的手艺,市面上根本见不着。”

  “还有荆州的那些田产地契.........”

  “到时候让人捎带过去,正好那边产业扩张,挑挑拣拣,都能用得上。”

  “武家在其他方面没有什么底蕴,但是财富方面,没的说。”李韶缓缓说道:“不过,礼物越重,所求越大。”

  “夫君,没问题吗?”

  李复笑了笑。

  “没问题,他不过是想要武家在长安扎根,提前给自家找个靠山。”

  “太上皇居住大安宫,已经帮不了他什么了。”

  “因此这事儿,明面上是给女儿求学,等后续他回长安了,还要给两个儿子铺路呢。”

  “投石问路,他送进书院的女儿,就是那块石头。”

  李韶叹息一声。

  “有来有往,人家送了这般厚礼,咱们府上,也要琢磨琢磨回礼的事。”

  “年礼,还有他女儿的束修,被他放在了一起,这还真是个无解的难题呢。”李韶思索着。

  回礼拟定单子,里头也是有学问的。

  “既然人家家的姑娘要入学了,就回些书本吧,府上不是有一些手抄本吗?挑一些,送过去,反正去书院读书用得着。”李复说道:“其他的,回一些咱们庄子上的特产,礼轻情意重,更何况,礼也不算轻。”

  “再加一些别的,就差不多了。”

  “年礼大多也就是这么一回事。”

  泾阳王府厨房的东西作为年礼,也就只会送一些关系很好的人家。

  人家啥都不缺,就好这一口,就稀罕这“不值钱”的东西。

  武士彠从泾阳王府回到应国公府,就这中间的空档,他去拜访泾阳王李复的消息就已经传到了各家的耳朵里。

  各家的反应也是大差不差。

  也是猜测着,武士彠想要给自家在长安城找个“朋友”。

  说好听点是朋友,因为明面上一个国公,一个郡王。

  说难听点,找靠山。

  背靠大树好乘凉。

  一个卖木头的破落户,应国公,在长安城还想要入世家之流,可笑。

  一个商贾,一个乡野郡王,凑一堆去了,还真是有趣。

  大安宫中,宫人们将殿内玩乐的东西全都撤去,仔细的重新清理了地板,殿内的火龙热气升腾,人在里头忙活着干活都能出一身汗。

  地板被清理干净后,铺上了迭席,与泾阳王府屋子里的铺陈差不多,都是为了给孩子在垫子上玩闹做准备。

  李复一家三口要来大安宫,李渊高兴,便早早的就让宫里的人开始准备。

  怠慢了那两口子不要紧,孩子可金贵着呢。

  地上厚重的波斯毡毯都通铺了。

  几个错金银的瑞兽香炉摆在四角,里头熏着孙思邈特配的安神香,淡雅清甜,最是养人。

  李渊走在殿内,四处看着。

  随后伸手指了指。

  “那旁边的柱子,包上。”

  内侍们连忙拿来绒布,层层包裹。

  李复一家三口来到殿外,推开朱漆殿门的刹那,李复险些以为走错了地方。

  这........这还是太上皇之前住的宫殿吗?

  这不纯纯一个哄孩子的地方吗?

  李复转过头去,看了一眼被李韶抱在怀中的孩子。

  这孩子,真是走到哪儿都有好待遇。

  进了英国公府如此,到了大安宫,还是如此。

  李复哪儿能体会的到,李渊这小老头儿,对李睿的看重。

  这可是泾阳王府目前唯一的一根独苗,是他在宗庙牌位跟前能大说特说的功劳。

  没有李复,没有李睿。

  那就得琢磨着,从他的儿孙里,过继一个过去,以承宗庙了。

  李韶好奇地打量着店内。

  “唉?布置成这样了?”李韶的眼神里也充满了震惊。

  且不说地上地毯,角落里还有木马,布偶,甚至还有一架小小的秋千,吊着的是专门为孩童打造的坐篮。

  殿中还有一张矮几,上面散落的各种给孩子玩耍的玩具。

  “殿下,王妃,外头天冷,快请进殿吧。”一边的内侍提醒着。

  太上皇为了迎接王府的小郎君,可是做足了准备。

  "哈哈哈!朕的小狸奴来了!"

  一阵爽朗的笑声从殿后传来,太上皇李渊身着常服,大步流星地走来,笑的见牙不见眼,白花花的胡子都在颤抖着。

  出来之后,目光直接落在了李睿的身上。

  李复连忙拉着妻子行礼:"参见太上皇。"

  "免礼免礼!自家人。"李渊摆摆手,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李韶面前,竟直接伸手去接李睿,"来,让朕抱抱。"

  李韶小心翼翼的将孩子递过去。

  而李渊接过李睿的姿势熟练得令人惊讶。

  带孩子嘛,也不是头一回了。

  以前........

  “小狸奴,小睿儿。”

  李渊用鼻子蹭了蹭孩子的脸蛋,逗得李睿咯咯直笑,"想不想阿翁啊?"

  “来,叫阿翁。”

  “啊呜~~”李睿口齿含糊地喊着。

  虽然如此,但依旧将李渊逗得哈哈大笑。

  "太上皇,这殿内..."李复忍不住环顾四周,欲言又止。

  李渊头也不抬,专心逗弄怀中的李睿:"怎么样,朕给狸奴准备的玩耍之处,很周到吧,孩子这般大小,醒着的时候最是活泼好动的时候了。"

  “走,狸奴,阿翁带你去荡秋千。”说罢,便带着孩子往秋千架那边走去。

  摆了摆手,让两口子自便,中午留在大安宫用膳,尚食局那里已经准备了。

  李复拉着自家夫人落座,眸光落在李渊带着孩子玩耍的背影上。

  哪里是什么太上皇,只是一个疼爱自家后辈的长辈罢了。

  “朕的内帑当中,有几样旧物,是当初唐国公府的,走的时候,给睿儿带上吧。”李渊说道:“送给孩子。”

  “叔,别的就算了,自唐国公府上出来的东西,意义非凡.......”

  李渊笑了笑,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

  “再意义非凡,也就是一些物件罢了,是物件,就是给人用的。”

  “怀仁,你可知,若非现如今你与睿儿在朕面前,朕就要从宗室之中,挑选一人,过继到你阿耶名下了。”

  按照礼制,若宗室无后,需从近支过继子嗣以承宗庙。

  “好了,不说这些了,现在这不是有睿儿了嘛,朕的一大心事,就了却了,便是将来闭眼了,也安心。”李渊笑呵呵地说着。

  “叔,您千秋万岁,不要说这些不吉利的。”

  “哈哈哈,好,不说不说。”李渊应和着。

  东宫,书房。

  李泰叽叽喳喳的在给李承乾讲西游记的大结局。

  “大兄,你有没有觉得,这个故事,里面包含了太多东西。”李泰看着李承乾问道。

  “觉得啊,故事里包含这世间的道理,很正常啊。”李承乾说道:“从一开始不就知道了吗?”

  “因为这个故事,才将目光放在佛寺上面。”

  “后续查出的事情,对上故事的结局,也就不意外了。”李承乾淡然说道:“我就觉得,王叔说,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去听去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李泰一拍手。

  “对,我也是这么觉得,大兄你看,我把我能想到的都写下来了,已经整理好了,咱们讨论讨论呗。”

  李泰从怀中掏出一本薄薄的册子,凑到李承乾跟前,将其交给李承乾。

  李泰喜欢读书,也喜欢自己去感悟书里的东西。

  但是身边没有能够交流的同龄人,这就很难过了。

  所以,在听完了西游记的故事之后,他就时常往东宫跑。

  毕竟,这故事旁人没听过,就只有他们几个,听王叔讲述过。

  现在他有一肚子的感悟,想要找个人倾诉。

  自然而然,李承乾就成了他的倾诉对象。

  “恩?”李承乾觉得很有意思:“我倒也有许多想法,只是近来忙碌,没有像你一样将他们都写出来,整理出来。”

  “不过,有你这本册子,咱们还真是可以好好讨论讨论。”

  李泰连连点头:“那把三兄也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