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 支援岳飞那些年(82)-《沙雕网友援北伐》

  但是接下来这位官家确实出人意料,他不但征回了赵鼎、胡铨、李光等诸位相公,还筹备北伐事宜,又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新粮,推广临安及周边州郡种植,又修了平价集市,对外出售各种商品,防止奸商囤积居奇,还清理军中闲杂人等,又将其组织起来出去做工,还让皇城司清理城中地痞流氓,居然让临安的风貌焕然一新。

  到了这一步,李清照也不得不承认,那位官家似乎转了性,打算真的做出一番事业来。这也激发了她的热情,打算把《金石录》修订完毕后上交朝廷。

  由于晚年穷困潦倒,李清照已经很久不购买她喜爱的?金石书画了,有时候还要帮别人写点诗文,偶有旧友救济,日子才勉强过活,而为了修订《金石录》,颠沛流离后保留下来的最后一些文物也开始被典当。

  (李清照最后的人生记录资料是非常少的,理论上她作为官员家眷是有一些俸禄米粮的,但是赵明诚身故,其父李格非也早已去世,弟弟李迒照顾了她一段时间,但是后来李清照离开金华去了临安,估计也就跟弟弟分别了,历史对她最后人生的记载是“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陆游妻子孙氏在十多岁的时候谢绝了李清照的传学,这就是她在历史上最后的记载了)

  不过随着《金石录》修订接近尾声,李清照的精神反而好起来,将亡夫的遗作完成并上交朝廷是她能做的最后的事情。

  张见道就是这个时候找上门来的。

  对于他这样的老人而言,赵挺之和李格非昔日的政治斗争依然宛若昨日之事,不过李格非的女儿的形象就比较模糊了,官家让他去临安找一个叫“李清照”的人的时候张伴伴还以为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所以被官家出了难题。

  毕竟两眼一抹黑,唯一可能知道李清照下落的王氏已经被粪杀了,他也没本事去阴曹地府捞人问问,只好让人四处打听。

  结果还真让他打听到了——李清照虽然不怎么出门,但是才名在外,偶尔也会有官宦或者大户人家求请其为自己小娘子授业。

  于是张见道就带人客客气气上门。

  可惜张都知眼里的客客气气和平民百姓眼里的客客气气不是一回事儿——带着十几个禁军上门的时候,李清照周边的邻居看到后都议论纷纷:

  “李婆婆家出事儿了啊?”

  “好像是几年前写诗的事情发了,哎呀,都这么多年了朝廷也要追究责任么?”

  听到动静的芸娘更是慌慌张张地跑去房中:

  “夫人夫人,朝廷好像要来抓我们,是不是王氏的事情最后还是要连累到您了?还是那个‘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传到官家耳朵里了?”

  放下手中毛笔,李清照揉了揉眼睛:“不要慌,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他们既然敲门,便是懂些礼数的,开门便是了。”

  芸娘就又跑回去开门,张见道问清楚这里确实是李清照家随即表示,官家宣赵门李氏即刻入宫觐见。

  “敢问官家可有说是何事?”李清照强自镇定,心跳却如擂鼓。自从来到临安,她便深居简出,官家怎会突然知道自己呢?

  张见道肃然道:“官家欲询金石之事,请夫人速速更衣。”

  ......

  垂拱殿内,刘禅正对着李孑带来的石印样品啧啧称奇。这比活字印刷清晰多了,成本却只有雕版的十分之一。

  “陛下,李清照到了。“内侍轻声禀报。

  刘禅赶紧放下样品,整了整衣冠。他让李孑帮自己恶补了关于这位女词人的资料,对这种奇女子还是充满钦佩的。当那个瘦削的身影缓缓步入殿中时,他不由坐直身子。

  李清照正要行礼,却听官家道:“老夫人不必多礼,快赐座!”

  李清照小心翼翼地坐下,只觉得对方的热情有点不合常理,然后她就看到刘禅从案头抽出一卷纸:“朕读过夫人的《金石录后序》,写得真好!'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话说得通透。”

  李清照一愣。这篇后序虽然是她几年前完成的,但只给几位故交看过,官家如何得知的呢?

  刘禅没注意她的异样,继续道:“朕听闻老夫人喜爱金石,正巧朕也觉得这东西好,所以想请夫人主持编纂《大宋文物志》,将散落民间的钟鼎碑碣、书画珍玩都记录下来。朝廷可派人去各地拓印、临摹——”

  “官家是要——”李清照突然明白过来,“效仿花石纲,收缴民间藏品?”

  “不不不!”刘禅连连摆手,“只记录,不收缴。朕还准备了新式印刷术,可以把这些文物图谱刊印成书,让天下学子都能看到。咳咳——嗯,要是有人愿意售卖,朕也愿意买下来,老夫人昔日不也买了不少书画金石么,肯定不扰民。”

  (石印技术并不能这么高端,最后还是要靠现代技术)

  见李清照没再说话,刘禅便道:“若老夫人应允,朕可调拨国子监生徒协助,工部也会配合拓印工作,这金石学证经补史,传承华夏文化,若有遗失多是可惜的,如今岳卿北伐,诸多将士正在为光复中原努力,朕再把此前遗失的古籍金石收集起来,便是再造华夏。”

  听到这些话的李清照突然想起赵明诚在病榻上还惦记着留在青州的书籍,想起自己带着残余文物东躲西藏的日子,想起那些为保全文物不得不典卖首饰的岁月,到最后,她伏地而拜,声音哽咽:

  “老身...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