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送行-《确诊后,带崽回古代认绝嗣摄政王》

  白马书院出发去打围这天,平西巷格外热闹。

  巷子前后都被马车堵住了。

  平时都不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们,今日都拎着大包小包来了。

  孩子要在山上连续待三天两夜,做爹娘的难免不放心。

  更何况这次打围,应天书院的学子也会去。

  应天书院财大气粗,学子均为官家子。

  这对白马书院的一些人来说,是个机会。

  “儿子,别忘了爹交代你的,一定要多和朱太傅的儿子走得近些,最好你们能住同一间斋舍。”

  “有点眼力见儿,给人掌掌灯、烧烧水啥的,知道吗?”

  被亲爹苦口婆心交代的学子,看着十五六的年纪。

  在白马书院读上舍。

  下次科举,就要一较高下了。

  白马书院的学子少有机会和应天书院的人一块活动。

  有其他心思的人,都很想抓住这个机会。

  程书宜在院子里给两个崽崽把包袱系到身上,身前一个、身后一个。

  “重不重?”

  两个包袱里都是衣服鞋子,还有洗漱用的杯子牙刷毛巾等。

  倒是不太重。

  但包袱里藏了泡面。

  程书宜一个包袱里藏了两桶方便面,两个崽崽一人两个包袱。

  “不重!”

  两个崽崽太兴奋了,给他们绑包袱的时候都是蹦蹦跳跳的。

  程书宜不扫孩子的兴,最后叮嘱一句:“包袱背在身上别解下来,到了山上的斋舍里再解,知道吗?”

  “上山的时候,尽量自已爬,不要麻烦别人。”

  程书宜已经尽量给包袱减重了。

  沈周氏说其他人还带文房四宝去,程书宜都没让两个崽崽带。

  就怕他们背不动。

  书院打围,是盛京城难得的一项接近平等的项目。

  不管你什么身份,上山时,东西都得自已背,不许带小厮丫鬟。

  当然了,在书院里有狗腿子的另说。

  裴琰礼今儿也推迟进宫,留在家里送两个孩子去打围。

  他昨晚连夜给两个孩子的弓箭缠了新的绸布,弦也重新拉紧。

  还给孩子的弓架上刻了名字。

  “来,把弓背上。”

  裴琰礼把箭筒挂到两个孩子脖子上。

  弓也挂上去,压在包袱

  裴琰礼和程书宜就如同老父亲、老母亲要送孩子远行一般,临行时,眼中满是不舍和担忧。

  两个崽崽不仅是白马书院最小的学子,就连应天书院也没有比他们年纪小的。

  大大的包袱背在身上,程书宜看着都心疼。

  “打围什么时候去不好,非要冬天去,山上那么冷,冬衣又那么重。”

  程书宜蹲着,抱住自已的双膝,唉声叹气。

  “你看许许,背那么大的包袱,都迈不开脚步了……”

  “怀昌哥哥——”

  程书宜话没说完,小丫头瞧见由沈周氏陪同进门来的沈怀昌,撒丫子就跑了过去。

  程书宜:“……”

  好吧,算她多嘴。

  两个崽崽不仅能跑,还能跳。

  裴琰礼在一旁偷笑。

  程书宜不满地捶打一下他的肩,才起身朝门口走去,“周姐姐,你们来啦。”

  沈周氏冲裴琰礼福了福身,才拉过程书宜:“妹妹,书院的马车已经来了,让孩子们上车吧。”

  程书宜是头一次送孩子去打围,两人走进人群中,三个孩子已经往书院去了。

  “上哪辆车啊?有说法吗?”

  “没什么说法,只要让如期如许和昌哥儿、砚哥儿乘同一辆马车就行。”

  沈周氏的目光一直放在前方的三个孩子身上,“这样在路上,孩子们也互相有个照应。”

  “砚之——”

  沈怀昌个子比较高,先看到从护城河方向来的林砚之。

  四个孩子凑齐了。

  三个当娘的也凑齐了。

  沈怀昌和林砚之各自背了小包袱,大包袱都在两个娘手里。

  四个孩子自已寻了一辆马车。

  爬上车时,两个崽崽因为身上挂着包袱,不好爬车。

  还是林砚之和沈怀昌一个在车上,一个在车下,又托又扯,才把两个崽崽拉到车上。

  沈周氏见了,问:“妹妹怎现在就让如期如许把包袱背到身上,这多重啊。”

  程书宜解释说:“包袱太大了,现在不挂到身上,我怕一会儿到了山下,他们自已不会系。”

  五六岁的孩子,连书包带的长短都调整不好。

  对行李也没什么概念。

  程书宜就是担心两个孩子太兴奋,在路上玩疯了,上山时连东西都忘了。

  为了孩子在山上有衣服穿、有东西吃。

  她不得不现在就让两个崽崽习惯身上有包袱。

  所以她刚才才特地叮嘱,在上山之后才能解下包袱。

  三人说着话,来到马车旁。

  沈周氏和林余氏将手里的大包袱从车窗塞进去。

  程书宜好奇,掀开车帘往车里看了一眼。

  马车比她想的要大,一辆车要坐六七个孩子。

  她家两个崽崽,正在车里激情飞扬、滔滔不绝,畅想到了山上之后他们想做什么。

  程书宜:“……”

  崽崽,咱省点精力吧!

  下午你们还得爬阶梯上山呢。

  “夫子们来了。”林余氏提醒二人,“咱们到旁边站着吧。”

  夫子们来了,就说明要出发了。

  其他送行的家长见状,都纷纷自觉站到巷子边儿上。

  方便马车离开。

  裴琰礼从方才开始便一直跟在后面。

  程书宜和两位夫人聊天,他不好靠近,便默默跟着。

  巷子里的马车开始动了。

  马车一动,车里的孩子们就跟山里的猴子一样,大喊大叫起来。

  没了父母亲的看管,孩子们就收不住自已的性子,疯了似的敞开了闹。

  沈周氏见怪不怪,“别看孩子们现在玩得疯,没出城就准熄了。”

  坐在马车上,一路颠簸。

  再闹腾的孩子都受不了。

  一会儿车里就准安静下来,没了动静。

  马车离开了,巷子里的人群也渐渐散去。

  只剩下一两片枯叶,被北风吹起,飘荡、飘落。

  沈周氏和林余氏也回去了。

  程书宜走向裴琰礼,“王爷,你还没进宫吗?”

  她以为他早就进宫了呢。

  裴琰礼牵起她的手,回家,“儿子昨晚说想要一个自已的房间,本王今日不进宫,咱们一起把西厢房收拾出来吧。”

  “我已经叫了泥瓦匠,这两天就把西厢房的地火龙砌出来。”

  “期期说要分房间睡吗?”

  程书宜疑惑:“他怎么没跟我说过这事儿啊。”

  裴琰礼说:“昨晚两个孩子吃面的时候,他们同我说的。”

  许许买了木偶娃娃之后,就经常跟巷子里其他小姑娘一起玩儿。

  给娃娃缝衣服鞋子什么。

  天气冷,几个小姑娘待在屋里玩针线,期期就待不下去了。

  “原来是这样啊……”

  古代男女七岁不同席。

  程书宜想着两个孩子才五岁半,还想让他们再睡一段时间上下铺。

  以为他们不敢一个人睡觉。

  谁知道他们现在就要求有自已的房间了。

  “那也好,趁期期许许这几天不在,就给他们重新装修一下屋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