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书院明天要考试了,晚上你要帮我念功课。”
吃饭时,哥哥吃得满嘴油光。
却还不忘跟裴琰礼说书院的事儿。
“考试?”
程书宜好奇地看向儿子,“什么考试?月考吗?还是期末考?”
她还是现代思维。
这才十一月底,这么快就考试放寒假了吗?
裴琰礼替儿子解释说:“是书院的升舍考试,考过了便升到内舍。”
应天书院也是明日考试。
妹妹捧着碗垂头丧气,连吃饭都不香了,瘪着嘴说:“我舍不得怀昌哥哥和砚之哥哥。”
今日散学时,夫子单独把沈怀昌、林砚之,还有另外两个同窗叫过去。
说他们有希望升舍,让他们今晚好好复习功课。
刚才去送八宝饭,她看到怀昌哥哥已经在窗前用功,都不和她玩儿了。
“昌哥儿和砚哥儿能升舍是吗?”
程书宜想了想,“也是,他们也该升舍了。”
昌哥儿和砚哥儿十岁了,盛京城十二三岁的童生遍地都是。
他们俩再不升舍,科考怕是要落后的。
而她家这两个崽崽,还是玩泥巴的年纪呢。
“许许别难过。”
程书宜给小丫头夹了块肉,“怀昌哥哥和砚之哥哥只是换班了,又不是转学,你还是可以和他们一起上学、下学。”
“真的吗?”小丫头半信半疑。
裴琰礼这个宠孩子的,压根儿不将此事当回事儿。
“许许若舍不得两个哥哥,爹可以让你和期期一起到内舍就读。”
不就他一句话的事,有何难的?
程书宜往裴琰礼嘴里塞了根菜心,“你就别添乱了,期期许许在外舍都跟不上进度,去了内舍就真成白痴了。”
人家是功课好才跳级,去了也能赶上进度。
两个崽崽不笨。
但他们毕竟才到古代半年,而且才五岁半,能把毛笔字写顺已经很棒了。
“你真是亲娘。”
裴琰礼学着云市人的口吻,吐槽程书宜。
哪有人会说自已孩子是白痴的?
“若是怕赶不上,索性便回家学吧。”裴琰礼询问两个孩子的意见,“爹给你们找夫子在家学,如何?”
盛京城请夫子到府里识字念书的不在少数。
特别是家中有女儿的。
“不要不要!”
妹妹反应很大,当即拒绝了裴琰礼的提议。
哥哥亦是一脸警惕地看着他。
裴琰礼很疑惑,扭头问程书宜:“他们这是怎么了?”
根据他的经验,两个孩子有这般反应,一定是以前发生过什么。
程书宜有点尴尬,挠了挠眉毛,“我之前给他们请过家教,他们很抗拒。”
初为人母,又看到身旁的人都在鸡娃。
她就尝试给两个崽崽请了家教,想在幼儿园的时候就给他们上一点小学的课程。
造造句、做做加减乘除什么的。
但没坚持一个月,两个崽崽就闹脾气不要家教。
一上课就哭,妹妹把嗓子都哭得发炎了。
程书宜不得不辞了家教老师。
裴琰礼听完,沉思了一会儿,放下碗筷,用说教的口吻对女儿道:“许许,变好的长大,才是长大。”
“怀昌哥哥和砚之哥哥去内舍念书,就是变好的长大。”
“你若舍不得他们,你就也得把自已变好,去内舍念书。”
“两个哥哥去了内舍,就不会再回到外舍来陪你了,你懂吗?”
女儿才五岁,裴琰礼尽量用她能听得懂的大白话去告诉她。
“你现在还小,爹不逼你,但变好的长大是需要用功和努力的,你不能一味的任性不喜。”
他这般严肃正经的模样,和之前女儿奴的模样完全不同。
不仅是小丫头被他吓到了,就连程书宜都不敢大喘气。
裴琰礼摆出当爹的气势:“许许听懂了就点点头。”
小丫头张着嘴,愣愣地点了点头。
裴琰礼满意地笑了笑,“快吃吧,爹一会儿给你们看功课。”
程书宜对他简直是刮目相看!
她还以为裴琰礼会比她更宠娃无度呢。
没想到他在教育孩子上,还挺清醒,挺有一套的。
这天晚上。
两个崽崽格外用功。
默字、背书、算术,裴琰礼一直在陪着,直到深夜。
不止是程宅的厢房烛火未熄。
附近许多人家的厢房都亮着光,都在为了明日书院的考试在用功。
翌日清早。
程书宜拿着铲子去地火龙的小地窖取余炭烧热水。
见还剩不少炭火,温度又高,她顺便把几个红薯丢了进去,把余烬覆盖在红薯上面。
用了木炭之后,程书宜就不用生火了。
直接在炉子里用余炭生火。
热水在炉子上烧着,她回房去叫醒两个崽崽。
但两个崽崽已经起来了。
天冷之后,他们难得能自已起床,平时都得要去叫才肯起。
一番穿衣洗漱后,两个崽崽背上小书包。
程书宜让裴琰礼去小地窖把烤红薯翻出来,一人塞两个,让他们当早饭。
“小心烫,慢点吃。”
刚烤好的红薯还在流糖心,热乎乎的,很适合冷得发抖的盛京早晨。
程书宜给红薯包了几张纸,又裹了层手绢,才让孩子拿在手里。
“去吧。”
“娘,我去考试了——”
两个崽崽捧着烤红薯跑出去。
程书宜收拾收拾,也拿了个烤红薯,出门去珠楼。
她刚到珠楼,一个不速之客就已经在门口等她了。
“裴湘见过堂嫂。”
裴湘朝程书宜福身,正正经经的行了个礼。
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程书宜真抬头望天上看。
但今天是阴天,没出太阳。
“你找我有事?”
程书宜看到裴湘的时候就没再往前一步,不想过去。
她是裴琰礼的堂妹,有事不去找裴琰礼,来找她做什么?
还叫她堂嫂……
裴湘裹着纯白披风,领子和下摆的风毛出得极盛,风吹过来,万千银丝飘动,将她那张鹅蛋脸衬得如羊脂白玉般嫩滑。
手里还捧着鎏金手炉,葱管似的指甲泛着莹莹光泽。
出行还有马车和丫鬟。
看来被迫去了庄子里,她日子过得也是极其滋润。
根本没有因分府而受丝毫影响嘛。
果然是氏族!
吃饭时,哥哥吃得满嘴油光。
却还不忘跟裴琰礼说书院的事儿。
“考试?”
程书宜好奇地看向儿子,“什么考试?月考吗?还是期末考?”
她还是现代思维。
这才十一月底,这么快就考试放寒假了吗?
裴琰礼替儿子解释说:“是书院的升舍考试,考过了便升到内舍。”
应天书院也是明日考试。
妹妹捧着碗垂头丧气,连吃饭都不香了,瘪着嘴说:“我舍不得怀昌哥哥和砚之哥哥。”
今日散学时,夫子单独把沈怀昌、林砚之,还有另外两个同窗叫过去。
说他们有希望升舍,让他们今晚好好复习功课。
刚才去送八宝饭,她看到怀昌哥哥已经在窗前用功,都不和她玩儿了。
“昌哥儿和砚哥儿能升舍是吗?”
程书宜想了想,“也是,他们也该升舍了。”
昌哥儿和砚哥儿十岁了,盛京城十二三岁的童生遍地都是。
他们俩再不升舍,科考怕是要落后的。
而她家这两个崽崽,还是玩泥巴的年纪呢。
“许许别难过。”
程书宜给小丫头夹了块肉,“怀昌哥哥和砚之哥哥只是换班了,又不是转学,你还是可以和他们一起上学、下学。”
“真的吗?”小丫头半信半疑。
裴琰礼这个宠孩子的,压根儿不将此事当回事儿。
“许许若舍不得两个哥哥,爹可以让你和期期一起到内舍就读。”
不就他一句话的事,有何难的?
程书宜往裴琰礼嘴里塞了根菜心,“你就别添乱了,期期许许在外舍都跟不上进度,去了内舍就真成白痴了。”
人家是功课好才跳级,去了也能赶上进度。
两个崽崽不笨。
但他们毕竟才到古代半年,而且才五岁半,能把毛笔字写顺已经很棒了。
“你真是亲娘。”
裴琰礼学着云市人的口吻,吐槽程书宜。
哪有人会说自已孩子是白痴的?
“若是怕赶不上,索性便回家学吧。”裴琰礼询问两个孩子的意见,“爹给你们找夫子在家学,如何?”
盛京城请夫子到府里识字念书的不在少数。
特别是家中有女儿的。
“不要不要!”
妹妹反应很大,当即拒绝了裴琰礼的提议。
哥哥亦是一脸警惕地看着他。
裴琰礼很疑惑,扭头问程书宜:“他们这是怎么了?”
根据他的经验,两个孩子有这般反应,一定是以前发生过什么。
程书宜有点尴尬,挠了挠眉毛,“我之前给他们请过家教,他们很抗拒。”
初为人母,又看到身旁的人都在鸡娃。
她就尝试给两个崽崽请了家教,想在幼儿园的时候就给他们上一点小学的课程。
造造句、做做加减乘除什么的。
但没坚持一个月,两个崽崽就闹脾气不要家教。
一上课就哭,妹妹把嗓子都哭得发炎了。
程书宜不得不辞了家教老师。
裴琰礼听完,沉思了一会儿,放下碗筷,用说教的口吻对女儿道:“许许,变好的长大,才是长大。”
“怀昌哥哥和砚之哥哥去内舍念书,就是变好的长大。”
“你若舍不得他们,你就也得把自已变好,去内舍念书。”
“两个哥哥去了内舍,就不会再回到外舍来陪你了,你懂吗?”
女儿才五岁,裴琰礼尽量用她能听得懂的大白话去告诉她。
“你现在还小,爹不逼你,但变好的长大是需要用功和努力的,你不能一味的任性不喜。”
他这般严肃正经的模样,和之前女儿奴的模样完全不同。
不仅是小丫头被他吓到了,就连程书宜都不敢大喘气。
裴琰礼摆出当爹的气势:“许许听懂了就点点头。”
小丫头张着嘴,愣愣地点了点头。
裴琰礼满意地笑了笑,“快吃吧,爹一会儿给你们看功课。”
程书宜对他简直是刮目相看!
她还以为裴琰礼会比她更宠娃无度呢。
没想到他在教育孩子上,还挺清醒,挺有一套的。
这天晚上。
两个崽崽格外用功。
默字、背书、算术,裴琰礼一直在陪着,直到深夜。
不止是程宅的厢房烛火未熄。
附近许多人家的厢房都亮着光,都在为了明日书院的考试在用功。
翌日清早。
程书宜拿着铲子去地火龙的小地窖取余炭烧热水。
见还剩不少炭火,温度又高,她顺便把几个红薯丢了进去,把余烬覆盖在红薯上面。
用了木炭之后,程书宜就不用生火了。
直接在炉子里用余炭生火。
热水在炉子上烧着,她回房去叫醒两个崽崽。
但两个崽崽已经起来了。
天冷之后,他们难得能自已起床,平时都得要去叫才肯起。
一番穿衣洗漱后,两个崽崽背上小书包。
程书宜让裴琰礼去小地窖把烤红薯翻出来,一人塞两个,让他们当早饭。
“小心烫,慢点吃。”
刚烤好的红薯还在流糖心,热乎乎的,很适合冷得发抖的盛京早晨。
程书宜给红薯包了几张纸,又裹了层手绢,才让孩子拿在手里。
“去吧。”
“娘,我去考试了——”
两个崽崽捧着烤红薯跑出去。
程书宜收拾收拾,也拿了个烤红薯,出门去珠楼。
她刚到珠楼,一个不速之客就已经在门口等她了。
“裴湘见过堂嫂。”
裴湘朝程书宜福身,正正经经的行了个礼。
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程书宜真抬头望天上看。
但今天是阴天,没出太阳。
“你找我有事?”
程书宜看到裴湘的时候就没再往前一步,不想过去。
她是裴琰礼的堂妹,有事不去找裴琰礼,来找她做什么?
还叫她堂嫂……
裴湘裹着纯白披风,领子和下摆的风毛出得极盛,风吹过来,万千银丝飘动,将她那张鹅蛋脸衬得如羊脂白玉般嫩滑。
手里还捧着鎏金手炉,葱管似的指甲泛着莹莹光泽。
出行还有马车和丫鬟。
看来被迫去了庄子里,她日子过得也是极其滋润。
根本没有因分府而受丝毫影响嘛。
果然是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