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为父的心-《我取神佛一缕光》

  破庙前,寒风卷着枯叶打着旋儿,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凤吟等得手脚冰凉,刺骨的寒意几乎要钻进骨头缝里,心头的疑惑却像这风一样,越刮越烈。

  她收拾起带来的食物酒水,决定沿路返回,看看能否遇见个乞儿打听消息。

  奇怪的是,一路行来,昨日还三三两两瑟缩在墙根、桥洞下的身影,今日竟像被这寒风刮走了一般,一个都寻不见了。

  “怪事……”

  凤吟蹙紧了秀眉,望着手里沉甸甸的包袱,指尖被勒得发白,“天再冷,也不至于全都躲起来了吧?连口热乎的都不想要了?”

  茫然无措的感觉攫住了她,最终,她只得将大部分食物分给了路边几个蜷缩在破席下、气息奄奄的孤苦老人,带着满腹疑云,步履沉重地回到了客栈。

  一进客栈大堂,便撞见楚元庆冷着一张脸坐在角落,周身气压低得吓人,活像谁欠了他八百两银子没还。

  “咦,楚叔叔?”

  凤吟抢先开口,脸上瞬间堆起恰到好处的惊讶和关切,“我还说您去哪儿了呢?找您半天了!您回来也不跟我打声招呼,害我白担心一场。”

  她语速轻快,一连串的话语砸过去,摆明了要先发制人,堵住对方的责问。

  楚元庆薄唇紧抿成一条直线,那双锐利的眼睛严肃的跟夫子想要刀不听话的学生时,一模一样。

  他压低了嗓音,语气里是极力克制的怒火:“你若是下次再这般肆意乱跑,我便立刻遣人将你送回盛京!免得真出了什么岔子,你家人寻我楚某人的晦气!早知你这般贪玩无状,当初说什么,我也绝不会应允带你同行!”

  说罢,他猛地起身,拂袖便欲转身上楼。

  就在他扭过身的刹那,那紧绷的下颌和紧锁的眉头却几不可察地松动了些许,背对着凤吟的脸上,哪里还有半分怒意?

  只余下一丝不易察觉的了然。

  看来……这孩子当真只是贪玩。

  如此,也好!

  凤吟望着那怒气冲冲上楼的背影,像是被这突如其来的怒火给整懵了,她下意识地微微嘟囔了下嘴,旋即也默默低头,挪回了自己的房间。

  果然有病的人,再斯文,发起脾气来,也和普通人没两样。

  这一刻,某人的滤镜碎了一地。

  凤吟回到房间后,便没在出来。

  整个下午直至傍晚,凤吟都未曾再踏出房门半步。

  她早早用过晚饭,便对楚元庆二人道:“今日乏得很,我先歇下了,免得明日赶路起不来。”

  说话的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困倦。

  楚元庆只当她是被自己训斥后安分了,或是真累着了,点了点头,并未起疑。

  然而,房门一关,凤吟眼底的困倦便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晶亮的光芒。

  她如法炮制,迅速布置好床铺伪装,动作轻灵如猫,悄无声息地从窗户翻了出去,身影瞬间融入了浓稠的夜色之中。

  这一次,她抵达那片临时营帐区域时,远未到后半夜。

  营地里尚有灯火和人声。

  凤吟像一道无声的暗影,将自己完美地隐藏在营帐的阴影夹角处,屏息凝神,捕捉着风中飘来的只言片语。

  她努力回忆着舅舅曾提过的只言片语。

  隐约想起好似有一位姓秦的将军?

  似乎提过他的两个女儿?

  还曾见过面?

  可秦将军他没见过,具体样貌……着实不知道了。

  “唉!”

  凤吟心中暗叹一声懊恼,“早知道有今日,当初就该缠着舅舅,把杨家麾下那些老将的底细、样貌都问个清楚明白才好!如今这般,真是两眼一抹黑……”

  想到此,她不由得怀念起前世搜魂术的便利来。

  她选定的目标,是守卫明显比其他营帐森严的那一个,不用猜,里面住的必定是个不小的官儿。

  凤吟像壁虎般紧贴着冰冷的地面,竖起耳朵,极力分辨着里面的对话。

  帐内,灯火通明。

  一位身着常服的中年将领端坐案后,他面容刚毅,肤色微带风霜的暗黄,眉峰如刀,眼神锐利,周身散发着久经沙场沉淀下来的杀伐果断之气。

  此刻,他手中正摩挲着一封展开的信笺,眼神却柔和了许多。

  旁边一个年轻小将笑着打趣:“将军,又在看京里来的家书呢?“

  秦远闻声放下信笺,嘴角噙着一丝温和的笑意,小心翼翼地将信纸折好,珍而重之地收回信封,放入怀中贴近心口的位置。

  “嗯,”

  他应了一声,声音低沉,“信上说,凝儿的病势大有好转,让我不必过于忧心。”

  “二小姐的病好了?”

  小将闻言,眼睛一亮,脑中瞬间浮现出当年凯旋入京时,城门下那道纤弱却执着的身影——明明病骨支离,仍强撑着前来迎接。

  想到那张苍白却难掩清丽、如初绽玉兰般的容颜,小将脸上不由得浮起一丝腼腆又向往的笑意,嘿嘿道:“算算年岁,二小姐也快及笄了吧?将军心中……可有为二小姐相看好的佳婿?”

  秦远抬眼瞥了这下属一眼,那点少年心思在他这双阅人无数的老将眼中无所遁形。

  他没好气地哼了一声:“你小子就别痴心妄想了。凝儿那孩子,自小体弱,她娘早就发过话,不求门第显赫,只求寻个知冷知热、能真心实意待她好的良人便足矣。至于你……”

  秦远顿了顿,脸上的温和褪去,换上一种历经沙场的肃然,“我们这种人,过的就是刀头舔血的日子,今日不知明日事,说不定哪天就马革裹尸,埋骨他乡。你觉得,凝儿那样的身子骨,经得起这等担惊受怕?还是说,你觉得她能跟着你在这苦寒边关熬日子?”

  说到此处,秦远眼中掠过一丝深沉的痛楚与愧疚。

  当年若非他不忍妻子在京中独守空闺被嫡母刁难,执意将她带在身边随军。

  妻子也不会因水土不服,连累腹中胎儿未能汲取足够养分,生下来便羸弱得像只小猫。

  这份悔恨,日夜啃噬着他。

  后来妻子无奈返京,随行带了两位名医,才堪堪保住了那孩子一条小命。

  饶是如此……又想到当年府中嫡母的刻薄刁难,他们夫妇不得不忍痛将襁褓中的女儿送到京郊庄子上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