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铜灯在夜风里晃了晃,灯花噼啪爆开时,嬴政正用指尖划过舆图上燕地的最后一角。墨迹在羊皮上晕出浅痕,像极了昨日快马递来的军报里那句“蓟城左近仍有异动”。
“陛下,三更了。”内侍的声音裹着寒气贴在殿门处,被嬴政抬手挥开。他盯着舆图上标注“狼牙山”的位置,那里被朱砂点了个圈,圈边还留着王翦亲笔写的小字:残部约三千,首领姓樊。
姓樊的燕将……嬴政指尖在案几上叩了叩。三年前易水河畔那场血战,燕军主将樊於期自刎时,他就在高台上看着。那时樊於期的血溅在白玉阶前,像泼翻的朱砂,染红了半幅降书。可现在王翦的军报里说,狼牙山的残部奉的是“樊将军”号令,这就耐人寻味了。
“传蒙恬。”嬴政起身时,玄色龙纹朝服扫过案几,带起的风让烛火又矮了半截。
三更的咸阳城浸在霜里,蒙恬披甲入宫时,甲叶上还沾着城外的寒气。他捧着军报站在阶下,听嬴政把狼牙山的异动说罢,眉头拧成个川字:“末将已派斥候探查三次,那伙人昼伏夜出,专劫运往渔阳的粮草。上周甚至烧了咱们两座粮库,手法狠辣,倒像是燕军旧部的路数。”
“路数?”嬴政忽然笑了,笑声撞在殿柱上,反弹回来时带了点冷意,“朕倒觉得,是有人故意在学樊於期的路数。”
蒙恬猛地抬头,甲叶相撞发出轻响:“陛下的意思是……”
“你记不记得,樊於期当年镇守蓟城时,最爱用的就是‘蜂蛰’战术?”嬴政走到舆图前,指尖点在狼牙山与渔阳之间的峡谷,“派小股人马袭扰粮道,等大军驰援,他们早就钻进深山了。跟现在狼牙山这伙人的行径,是不是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蒙恬喉结动了动。他当然记得。当年为了对付樊於期的游击战术,秦军在燕地折损了多少粮草辎重,光是记在军功簿背面的损耗数字,就足够让任何将领心惊。可樊於期明明死了,死在所有人眼皮底下——除非……
“不可能。”蒙恬下意识地摇头,“樊将军自刎时,末将就在阵前。头颅是末将亲手验过的,绝不会错。”
“朕没说他活过来了。”嬴政转身时,烛火在他眼瞳里跳动,“但他的旧部还在。你想想,燕亡之后,咱们收编了多少燕军?又有多少人趁乱逃进了深山?”他忽然提高声音,“传李斯。”
李斯赶到时,正撞见蒙恬在殿中踱步。这位文臣身上还带着书卷气,接过嬴政递来的军报,手指在“樊将军”三个字上顿了顿:“陛下,臣倒想起一件事。去年清查燕宫档案时,发现樊於期有个养子,名叫樊离,当年在军中任郎将,燕亡后就没了下落。”
“樊离……”嬴政咀嚼着这个名字,忽然看向蒙恬,“你麾下有没有从燕军投诚过来的将领?”
蒙恬想了想:“右北平郡都尉赵平,原是燕军的校尉,降秦后立过几次战功。”
“传赵平即刻来见。”
天快亮时,赵平才匆匆赶到咸阳宫。他身上还带着边关的风尘,甲胄上沾着些未褪尽的泥点,见到嬴政时单膝跪地,声音有些发紧:“末将赵平,参见陛下。”
“起来吧。”嬴政指了指案上的舆图,“狼牙山那伙残部,你听说了吗?”
赵平猛地抬头,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末将……略有耳闻。”
“他们的首领,你认识吗?”李斯在一旁问道,语气平淡得像在聊天气。
赵平的手攥紧了腰间的佩剑,指节泛白:“军报里说姓樊……末将不知。”
“是吗?”嬴政忽然笑了,从案上拿起一卷竹简,“这是从燕军旧档里找到的,上面记着,当年樊於期自刎时,他的养子樊离就在军中。而你赵平,那时正好是樊离麾下的亲兵队长,对吗?”
赵平的脸“唰”地白了,“咚”一声又跪了下去:“陛下明鉴!末将降秦后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朕没说你有二心。”嬴政走到他面前,声音放低了些,“但你肯定知道樊离的下落,对不对?”
殿内静得能听见烛火燃烧的声音。过了许久,赵平才用带着颤抖的声音说:“樊离……确实还活着。他当年带着三百亲兵逃进了狼牙山,这些年一直躲在山里,靠劫掠为生。”
“他为什么要跟大秦作对?”蒙恬忍不住问道,“燕已亡三年,他守着那片山地,能有什么作为?”
赵平低下头,声音涩得像吞了沙子:“樊离说……他要为樊将军报仇。他说樊将军是被秦军逼死的,不杀尽秦兵,誓不罢休。”
“报仇?”嬴政忽然笑了,笑声里带着些说不清的意味,“当年樊於期叛秦投燕,本就该死。朕留他全尸,已是天大的恩典。”他转向蒙恬,“传令下去,明日你亲自带五千精兵,围剿狼牙山。记住,要活的樊离。”
“末将领命!”蒙恬抱拳应道。
赵平忽然抬起头,眼里满是恳求:“陛下,樊离虽顽抗,但本性不坏。他只是……只是被仇恨迷了心窍。求陛下开恩,若能擒获他,可否饶他一命?”
嬴政看了他一眼,没点头,也没摇头,只是转身走向窗边。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咸阳城的轮廓在晨光里渐渐清晰,像一头沉睡的巨兽。
“你下去吧。”嬴政的声音透过窗棂传来,带着些凉意,“明日随蒙将军一同出征,或许……你能劝劝他。”
赵平愣了愣,随即重重叩首:“谢陛下!”
第二天一早,蒙恬的大军就开出了咸阳城。赵平跟在队伍里,看着尘土飞扬的前路,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他知道樊离的性子,那是个认死理的人,当年樊於期待他如亲父,如今要他放下仇恨,简直比登天还难。
大军行至狼牙山脚下时,已是第三日傍晚。山风卷着落叶掠过林梢,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像极了当年燕军战败时的哭嚎。蒙恬命人在山下扎营,派赵平带几个亲兵上山劝降。
“告诉他,只要他肯降,朕可以饶他不死。”蒙恬拍了拍赵平的肩膀,“但若是负隅顽抗,休怪秦军无情。”
赵平点点头,带着三个亲兵往山里走去。山路崎岖,两旁的树林密得像化不开的墨,走了约莫一个时辰,才看到前方隐约有火光。他示意亲兵停下,自己独自走上前去。
篝火边围着十几个汉子,个个衣衫褴褛,手里却都握着兵刃。看到赵平,他们立刻警惕起来,有人厉声喝道:“来者何人?”
“我找樊离。”赵平的声音有些沙哑。
人群里忽然响起一阵骚动,一个身材高大的汉子走了出来。他穿着件破旧的皮甲,脸上有道从眉骨划到下颌的伤疤,正是樊离。
“赵平?”樊离的声音像淬了冰,“你还有脸来见我?”
“樊离,我是来劝你投降的。”赵平看着他脸上的伤疤,那是当年为了掩护樊离撤退时留下的,“大秦陛下说了,只要你肯降,既往不咎。”
“投降?”樊离忽然大笑起来,笑声在山谷里回荡,带着说不尽的悲凉,“我父亲被秦人逼死,我麾下弟兄死的死、伤的伤,你让我投降?赵平,你忘了当年在燕军帐下,我们发过什么誓吗?”
“此一时彼一时。”赵平的声音低了下去,“燕已亡,再抵抗下去,只是白白送死。你看看这些弟兄,他们跟着你在山里吃了三年苦,难道还要让他们陪你一起送命吗?”
樊离的目光扫过身后的弟兄们,那些曾经跟着他出生入死的汉子,如今个个面黄肌瘦,眼里的光芒也早就黯淡了。他忽然握紧了手里的剑,指节泛白:“我父亲的仇,不能不报。”
“樊将军若在天有灵,也不会希望你这样做。”赵平往前走了一步,“当年樊将军自刎,是为了保全蓟城百姓。他若知道你为了报仇,让这么多弟兄跟着你受苦,一定会生气的。”
樊离的手抖了抖,剑穗在风里晃了晃。山风吹过,带来远处秦军营地的号角声,那声音像一把锤子,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我再问你最后一次。”赵平的声音有些哽咽,“降,还是不降?”
樊离看着篝火,火苗在他眼里跳跃了许久,忽然“当啷”一声,将剑扔在了地上。他身后的弟兄们面面相觑,也纷纷放下了兵刃。
“罢了……”樊离的声音里带着无尽的疲惫,“或许你说得对,是该结束了。”
赵平的眼泪一下子涌了上来。他走上前,拍了拍樊离的肩膀,就像当年在燕军帐下那样。山风依旧在吹,只是这一次,风里似乎少了些仇恨的味道。
当蒙恬带着大军开进狼牙山时,看到的是放下兵刃的燕军残部,和站在人群里的赵平与樊离。他让人将樊离等人看押起来,心里却松了口气——总算,这最后的隐患,快要清除了。
可他没看到,樊离被押走时,悄悄往密林深处看了一眼。那里的阴影里,一个穿着黑衣的人影一闪而过,手里握着一支沾着墨的羽箭,箭杆上刻着一个小小的“燕”字。
夜色渐深,狼牙山的风还在吹。蒙恬站在山顶望着远处的星空,忽然觉得有些不安。他总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这最后的隐患,或许还没真正清除。
而此刻的咸阳宫,嬴政正看着李斯递上来的密报。上面写着:“查得樊离与匈奴左贤王有书信往来,疑有勾结。”嬴政的指尖在“匈奴”二字上停了停,眼里闪过一丝冷光。看来,这场仗,还没打完
“陛下,三更了。”内侍的声音裹着寒气贴在殿门处,被嬴政抬手挥开。他盯着舆图上标注“狼牙山”的位置,那里被朱砂点了个圈,圈边还留着王翦亲笔写的小字:残部约三千,首领姓樊。
姓樊的燕将……嬴政指尖在案几上叩了叩。三年前易水河畔那场血战,燕军主将樊於期自刎时,他就在高台上看着。那时樊於期的血溅在白玉阶前,像泼翻的朱砂,染红了半幅降书。可现在王翦的军报里说,狼牙山的残部奉的是“樊将军”号令,这就耐人寻味了。
“传蒙恬。”嬴政起身时,玄色龙纹朝服扫过案几,带起的风让烛火又矮了半截。
三更的咸阳城浸在霜里,蒙恬披甲入宫时,甲叶上还沾着城外的寒气。他捧着军报站在阶下,听嬴政把狼牙山的异动说罢,眉头拧成个川字:“末将已派斥候探查三次,那伙人昼伏夜出,专劫运往渔阳的粮草。上周甚至烧了咱们两座粮库,手法狠辣,倒像是燕军旧部的路数。”
“路数?”嬴政忽然笑了,笑声撞在殿柱上,反弹回来时带了点冷意,“朕倒觉得,是有人故意在学樊於期的路数。”
蒙恬猛地抬头,甲叶相撞发出轻响:“陛下的意思是……”
“你记不记得,樊於期当年镇守蓟城时,最爱用的就是‘蜂蛰’战术?”嬴政走到舆图前,指尖点在狼牙山与渔阳之间的峡谷,“派小股人马袭扰粮道,等大军驰援,他们早就钻进深山了。跟现在狼牙山这伙人的行径,是不是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蒙恬喉结动了动。他当然记得。当年为了对付樊於期的游击战术,秦军在燕地折损了多少粮草辎重,光是记在军功簿背面的损耗数字,就足够让任何将领心惊。可樊於期明明死了,死在所有人眼皮底下——除非……
“不可能。”蒙恬下意识地摇头,“樊将军自刎时,末将就在阵前。头颅是末将亲手验过的,绝不会错。”
“朕没说他活过来了。”嬴政转身时,烛火在他眼瞳里跳动,“但他的旧部还在。你想想,燕亡之后,咱们收编了多少燕军?又有多少人趁乱逃进了深山?”他忽然提高声音,“传李斯。”
李斯赶到时,正撞见蒙恬在殿中踱步。这位文臣身上还带着书卷气,接过嬴政递来的军报,手指在“樊将军”三个字上顿了顿:“陛下,臣倒想起一件事。去年清查燕宫档案时,发现樊於期有个养子,名叫樊离,当年在军中任郎将,燕亡后就没了下落。”
“樊离……”嬴政咀嚼着这个名字,忽然看向蒙恬,“你麾下有没有从燕军投诚过来的将领?”
蒙恬想了想:“右北平郡都尉赵平,原是燕军的校尉,降秦后立过几次战功。”
“传赵平即刻来见。”
天快亮时,赵平才匆匆赶到咸阳宫。他身上还带着边关的风尘,甲胄上沾着些未褪尽的泥点,见到嬴政时单膝跪地,声音有些发紧:“末将赵平,参见陛下。”
“起来吧。”嬴政指了指案上的舆图,“狼牙山那伙残部,你听说了吗?”
赵平猛地抬头,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末将……略有耳闻。”
“他们的首领,你认识吗?”李斯在一旁问道,语气平淡得像在聊天气。
赵平的手攥紧了腰间的佩剑,指节泛白:“军报里说姓樊……末将不知。”
“是吗?”嬴政忽然笑了,从案上拿起一卷竹简,“这是从燕军旧档里找到的,上面记着,当年樊於期自刎时,他的养子樊离就在军中。而你赵平,那时正好是樊离麾下的亲兵队长,对吗?”
赵平的脸“唰”地白了,“咚”一声又跪了下去:“陛下明鉴!末将降秦后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朕没说你有二心。”嬴政走到他面前,声音放低了些,“但你肯定知道樊离的下落,对不对?”
殿内静得能听见烛火燃烧的声音。过了许久,赵平才用带着颤抖的声音说:“樊离……确实还活着。他当年带着三百亲兵逃进了狼牙山,这些年一直躲在山里,靠劫掠为生。”
“他为什么要跟大秦作对?”蒙恬忍不住问道,“燕已亡三年,他守着那片山地,能有什么作为?”
赵平低下头,声音涩得像吞了沙子:“樊离说……他要为樊将军报仇。他说樊将军是被秦军逼死的,不杀尽秦兵,誓不罢休。”
“报仇?”嬴政忽然笑了,笑声里带着些说不清的意味,“当年樊於期叛秦投燕,本就该死。朕留他全尸,已是天大的恩典。”他转向蒙恬,“传令下去,明日你亲自带五千精兵,围剿狼牙山。记住,要活的樊离。”
“末将领命!”蒙恬抱拳应道。
赵平忽然抬起头,眼里满是恳求:“陛下,樊离虽顽抗,但本性不坏。他只是……只是被仇恨迷了心窍。求陛下开恩,若能擒获他,可否饶他一命?”
嬴政看了他一眼,没点头,也没摇头,只是转身走向窗边。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咸阳城的轮廓在晨光里渐渐清晰,像一头沉睡的巨兽。
“你下去吧。”嬴政的声音透过窗棂传来,带着些凉意,“明日随蒙将军一同出征,或许……你能劝劝他。”
赵平愣了愣,随即重重叩首:“谢陛下!”
第二天一早,蒙恬的大军就开出了咸阳城。赵平跟在队伍里,看着尘土飞扬的前路,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他知道樊离的性子,那是个认死理的人,当年樊於期待他如亲父,如今要他放下仇恨,简直比登天还难。
大军行至狼牙山脚下时,已是第三日傍晚。山风卷着落叶掠过林梢,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像极了当年燕军战败时的哭嚎。蒙恬命人在山下扎营,派赵平带几个亲兵上山劝降。
“告诉他,只要他肯降,朕可以饶他不死。”蒙恬拍了拍赵平的肩膀,“但若是负隅顽抗,休怪秦军无情。”
赵平点点头,带着三个亲兵往山里走去。山路崎岖,两旁的树林密得像化不开的墨,走了约莫一个时辰,才看到前方隐约有火光。他示意亲兵停下,自己独自走上前去。
篝火边围着十几个汉子,个个衣衫褴褛,手里却都握着兵刃。看到赵平,他们立刻警惕起来,有人厉声喝道:“来者何人?”
“我找樊离。”赵平的声音有些沙哑。
人群里忽然响起一阵骚动,一个身材高大的汉子走了出来。他穿着件破旧的皮甲,脸上有道从眉骨划到下颌的伤疤,正是樊离。
“赵平?”樊离的声音像淬了冰,“你还有脸来见我?”
“樊离,我是来劝你投降的。”赵平看着他脸上的伤疤,那是当年为了掩护樊离撤退时留下的,“大秦陛下说了,只要你肯降,既往不咎。”
“投降?”樊离忽然大笑起来,笑声在山谷里回荡,带着说不尽的悲凉,“我父亲被秦人逼死,我麾下弟兄死的死、伤的伤,你让我投降?赵平,你忘了当年在燕军帐下,我们发过什么誓吗?”
“此一时彼一时。”赵平的声音低了下去,“燕已亡,再抵抗下去,只是白白送死。你看看这些弟兄,他们跟着你在山里吃了三年苦,难道还要让他们陪你一起送命吗?”
樊离的目光扫过身后的弟兄们,那些曾经跟着他出生入死的汉子,如今个个面黄肌瘦,眼里的光芒也早就黯淡了。他忽然握紧了手里的剑,指节泛白:“我父亲的仇,不能不报。”
“樊将军若在天有灵,也不会希望你这样做。”赵平往前走了一步,“当年樊将军自刎,是为了保全蓟城百姓。他若知道你为了报仇,让这么多弟兄跟着你受苦,一定会生气的。”
樊离的手抖了抖,剑穗在风里晃了晃。山风吹过,带来远处秦军营地的号角声,那声音像一把锤子,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我再问你最后一次。”赵平的声音有些哽咽,“降,还是不降?”
樊离看着篝火,火苗在他眼里跳跃了许久,忽然“当啷”一声,将剑扔在了地上。他身后的弟兄们面面相觑,也纷纷放下了兵刃。
“罢了……”樊离的声音里带着无尽的疲惫,“或许你说得对,是该结束了。”
赵平的眼泪一下子涌了上来。他走上前,拍了拍樊离的肩膀,就像当年在燕军帐下那样。山风依旧在吹,只是这一次,风里似乎少了些仇恨的味道。
当蒙恬带着大军开进狼牙山时,看到的是放下兵刃的燕军残部,和站在人群里的赵平与樊离。他让人将樊离等人看押起来,心里却松了口气——总算,这最后的隐患,快要清除了。
可他没看到,樊离被押走时,悄悄往密林深处看了一眼。那里的阴影里,一个穿着黑衣的人影一闪而过,手里握着一支沾着墨的羽箭,箭杆上刻着一个小小的“燕”字。
夜色渐深,狼牙山的风还在吹。蒙恬站在山顶望着远处的星空,忽然觉得有些不安。他总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这最后的隐患,或许还没真正清除。
而此刻的咸阳宫,嬴政正看着李斯递上来的密报。上面写着:“查得樊离与匈奴左贤王有书信往来,疑有勾结。”嬴政的指尖在“匈奴”二字上停了停,眼里闪过一丝冷光。看来,这场仗,还没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