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集:民心所向-《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咸阳城西的漕渠边,王二柱蹲在青石板上啃麦饼时,眼角的余光瞥见渠水映出的云影。那云团像极了三年前他在邯郸城外见过的烽火,只是此刻漕渠里漂着的不是断桨,而是满载着蜀锦的漕船,船工的号子混着岸边货栈的算盘声,在秋阳里滚出暖融融的响。

  \"柱子哥,这是新到的淮盐。\"隔壁货栈的陈掌柜举着个陶罐喊他,\"比上月便宜了五个钱,要不要带一罐?\"

  王二柱咽下最后一口麦饼,拍着手上的糠:\"先来两罐。\"他摸出腰间的秦半两,铜钱边缘的棱齿被磨得发亮——这是他在漕渠码头扛活三个月攒下的,比当年在赵国当徭役时,一年能攥在手里的布币还要厚实。

  货栈后的巷子里,几个孩童正围着个白发老者。老者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呼。王二柱凑过去看,见地上画着纵横交错的线条,像水渠又像道路。

  \"这是新修的驰道图。\"老者抬头冲他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牙床,\"从咸阳到临淄,再不用绕着 ountas 走,三月就能打个来回。\"老者是齐国人,去年驰道通到临淄时,他跟着儿子迁来咸阳,如今在巷口摆个算卦摊,闲时就给孩子们讲天下的新鲜事。

  王二柱想起四年前秦军破邯郸时,他背着老娘逃到城外的破庙里,那时听人说秦兵\"虎狼之师\",可如今住了三年,见得最多的是穿黑衣的小吏挨家挨户问收成,是漕渠上的监工给民夫发额外的口粮,是像老者这样的异乡人,操着南腔北调在咸阳城里讨生活。

  \"柱子哥,快去码头!\"伙计小三子气喘吁吁跑来,\"刚到了一批江南的新米,管事说谁先扛完谁多领两个钱!\"

  王二柱应着起身,跑过巷口时,瞥见墙上新贴的告示。朱砂写的大字他认不全,但旁边有小吏用各地俗语念着:\"今岁关中大熟,每亩增税半石,然孤寡之家免赋,孝悌者有奖......\"他想起去年老娘生重病,里正带着医官来看诊,药钱竟是官府出的,眼眶忽然有点发热。

  漕渠码头的夯土路上,一辆牛车陷在泥里。赶车的是个楚地来的货郎,正急得满头大汗。王二柱招呼几个工友上前,刚要搭手,却见几个穿褐衣的农夫扛着锄头路过,也纷纷停下来帮忙。

  \"多谢诸位秦地的兄弟!\"货郎拱手作揖,楚地口音里带着感激,\"俺从寿春来,这车上是新收的茶籽,听说咸阳人爱喝这个。\"

  \"去年俺去寿春送货,\"王二柱一边推车一边笑,\"你们那儿的米酒才叫绝,就是劲儿太大,喝多了头疼。\"

  众人哄笑起来,楚地的、秦地的、齐地的口音混在一起,竟比漕船上的号子还要热闹。车辙从泥里拔出来时,溅起的泥点落在王二柱的粗布衫上,他却觉得比当年在赵国时,穿着绸缎长衫还要舒坦。

  日头偏西时,王二柱揣着新挣的铜钱往家走。路过西市,见围着一群人,挤进去看,是官府在分发新铸的铁犁。一个面生的小吏站在高台上,手里举着铁犁喊:\"这是临淄工坊新造的,比木犁深耕三寸,每亩能多打两斗粮!\"

  \"小吏小哥,\"人群里有人喊,\"俺是韩地来的,也能领吗?\"

  小吏笑着点头:\"只要在官府登了籍,不管你是哪的人,都能领。\"他指着台下的名册,\"张老三,燕国人,领一副;李春花,魏国人,领一副......\"

  王二柱摸着怀里的铜钱,忽然改了主意。他没去买酒,而是走到布庄,给老娘扯了块青布。布庄掌柜是个赵国人,见了他就笑:\"柱子,你娘的布衫该换了,这青布结实,能穿三年。\"

  \"再给我来两尺红布。\"王二柱忽然说,\"给隔壁的陈寡妇,她儿子下月要娶媳妇。\"

  掌柜的愣了一下,随即笑道:\"你倒是心细。\"

  走出布庄时,暮色已经漫了上来。咸阳城的灯一盏盏亮起来,楚人的灯笼、秦人的油灯、齐人的烛台,在巷子里连成一片暖黄。王二柱路过里正家,见门虚掩着,里面传出争吵声。

  \"这徭役我不能去!\"是铁匠铺的刘老四在喊,\"我儿子下月要考学室,我得在家教他认字!\"

  \"考学室是大事,\"里正的声音很温和,\"可驰道要修到云中郡,那边的匈奴常来抢东西,不修好不中啊。\"

  \"我去!\"王二柱推开门进去,\"里正,我替刘四哥去。我老娘有邻居照看着,我去得了。\"

  刘老四愣了:\"柱子,那可是去北边,要走半年呢。\"

  \"怕啥?\"王二柱拍着胸脯,\"去年我去陇西送货,见那边的长城修得结实,匈奴不敢来。再说了,官府给的口粮足,还发钱,比在码头扛活挣得多。\"

  里正笑着点头:\"好小子,我这就给你登记。对了,你娘的药,我让医官按时送过去。\"

  走出里正家,王二柱抬头望,见天上的星星亮得很。他想起三年前刚到咸阳时,夜里总做噩梦,梦见邯郸城头的血。可现在,听着巷子里传来的笑声、孩子的哭声、远处工坊的打铁声,他觉得这咸阳城,比邯郸还要像家。

  第二天一早,王二柱收拾好行囊。老娘拄着拐杖送他到巷口,从怀里掏出个布包:\"这是我攒的几个钱,你带着。到了北边,别跟人打架,听官长的话。\"

  \"知道了娘。\"王二柱把布包塞进怀里,\"等我回来,就给您盖间瓦房,再买头驴,让您也享享清福。\"

  刚走到街口,就见陈掌柜、刘老四、算卦的老者都在等他。陈掌柜塞给他一包干粮,刘老四给了把新打的镰刀:\"北边冷,砍柴用得上。\"老者则递给他一张纸条:\"这是我儿子在云中郡的地址,你要是路过,就说我挺好的。\"

  王二柱眼圈红了,他想说些啥,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对着众人深深一揖,转身跟着徭役的队伍往东门走去。

  队伍出了东门,走上新修的驰道。道旁的树绿油油的,是去年百姓们一起栽的。王二柱见几个孩童追着队伍跑,手里举着刚编的花环。

  \"大叔,早点回来!\"孩子们喊着。

  王二柱笑着挥手,忽然觉得这驰道修得真平,像一条长长的路,一头连着咸阳城的灯火,一头连着天边的云彩。他想起里正说的,这驰道要修到天下各处,让天下的人能互相走动,让天下的货能互相流通。

  队伍走到渭水边,要坐船过河。王二柱站在船头,望着咸阳城越来越远。城墙上的\"咸阳\"二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两个温暖的字。他忽然想起刚到咸阳时,有人告诉他,秦法严,可现在他觉得,这严法里,藏着一股子暖劲,像老娘给的布包,像刘老四给的镰刀,像这驰道一样,踏踏实实的。

  船到对岸,队伍继续往北走。王二柱见道旁有农人在收割,金黄的麦子铺了一地。一个老农见了他们,笑着递过来几个麦饼:\"孩子们,吃点再走。这麦子,是托了官府的福,今年收成好。\"

  王二柱接过麦饼,咬了一口,觉得比城里买的还香。他望着远处的田野,望着田埂上劳作的人们,忽然明白,这天下的民心,就像这麦子一样,你给它阳光雨露,它就给你沉甸甸的收成。

  走了约莫半个月,队伍到了一处新修的驿站。驿站的小吏是个燕国人,见了他们就喊:\"快来歇歇,刚煮好的小米粥!\"

  王二柱喝着热粥,听小吏说,这驿站修了半年,都是附近的百姓自愿来帮忙的。\"以前啊,\"小吏叹道,\"燕赵秦魏,分得分明。可现在,你看这驰道上的车,装着楚地的丝绸,运着齐地的盐,拉着赵地的铁。我们这些不同地方的人,都在一条道上干活,像一家人似的。\"

  夜里,王二柱躺在驿站的草铺上,听着同屋的人说闲话。有个齐国人说,他老家的水渠坏了,官府派了蜀地的水工去修,现在水通了,稻子长得好。有个魏国人说,他儿子在咸阳的学室读书,回来能给村里人念告示了。

  王二柱睡不着,走到驿站外。月光洒在驰道上,像一条银带。他想起里正说的,这驰道不仅是路,更是把天下人连在一起的绳。他忽然觉得,自己这趟徭役,不是去受苦,是去做一件大事,一件让天下人都能过上好日子的大事。

  第二天一早,队伍继续往北走。王二柱走在驰道上,脚步轻快。他见道旁有个孩子在放风筝,风筝飞得很高,像一只大鸟。孩子的父亲是个秦国人,母亲是个楚国人,两人笑着看孩子,阳光落在他们脸上,很是好看。

  王二柱忽然想起很多年前,他在邯郸城外,见秦兵和赵兵打仗,血流成河。那时他想,这天下什么时候才能不打仗呢?现在,他好像明白了,当楚人的丝绸能卖到燕地,当齐人的盐能运到秦地,当赵人的铁能送到魏地,当天下的人能像一家人似的过日子,这天下,就不会再打仗了。

  队伍走到一处山坡,王二柱停下来歇脚。他望着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像一幅画。他想起自己的老娘,想起咸阳城的巷子里,楚人的灯笼、秦人的油灯、齐人的烛台连成一片。他忽然觉得,这民心所向,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是官府修的驰道,是发的口粮,是免的赋税,是让天下的人,不管你是哪的,都能有饭吃,有衣穿,有好日子过。

  风吹过山坡,带着麦香。王二柱深吸一口气,觉得这风里,有咸阳城的味道,有邯郸城的味道,有临淄城的味道,有天下所有地方的味道。他笑了笑,起身跟上队伍,往北边走去。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走的人多了,就会越来越宽,越来越平,直到把天下的人心,都连在一起。

  夕阳西下时,队伍走到一处新修的工棚。工头是个秦国人,见了他们就喊:\"快来,晚饭好了,有肉!\"

  王二柱和众人围坐在一起,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楚地的、秦地的、齐地的、燕地的、赵地的、魏地的人,说着不同的话,却笑着同一件事。王二柱看着这一切,忽然觉得,这就是民心所向,是天下的人,都想过这样的日子——安安稳稳,和和气气,像一家人似的,把日子过成热热闹闹的样子。

  夜里,王二柱躺在工棚里,听着外面的风声。他想,等驰道修好了,他就回咸阳,给老娘盖瓦房,买头驴。再后来他要带着老娘,沿着驰道去看看,看看临淄的海,看看楚地的江,看看天下的样子。他,觉得,这日子,就像这驰道一样,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王二柱起身,拿起工具,跟着众人往工地走去。朝阳升起来,照在他们身上,暖融融的。远处,传来了夯土的号子声,一声比一声响亮,像在应和着这天下的心跳,稳稳当当,踏踏实实,朝着好日子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