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1章 臣也一样-《汉武帝:这个穿越者太敢说》

  未央宫,宣室。

  大殿中挂着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最左侧写着几行字。

  第一行,需要镇压的群体,反对科举的世家大族。

  第二行,可以争取的群体,中立态度的世家大族,以太守为主,享有举荐职权的各级官员。

  第三行,可以争取的群体,儒门弟子。

  第四行,主要支持力量,有才学的寒门子弟。

  第五行,主要支持力量,普通百姓。

  刘彻和卫霍二人正在埋头研究着什么,听到声响后抬头笑着道:

  “给据儿安排好功课了?”

  “回禀陛下,安排好了,太子很聪明的。”

  进来的正是陆鸣,他从椒房殿出来后直奔宣室。

  “直到今天,朕才把大汉立国以来的选官制度整理出一条脉络。

  以前有各种方式选拔官员,但终究还是以血缘和财富为主要标准,察举制已经是重大的进步了,可惜局限性太大。”

  大汉立国初期,选官以军功爵制为主,依照军功高低选拔官员,高级职位基本都被开国功臣及其后人垄断。

  后来正式确立任子制,两千石以上官员可以举荐自己兄弟或子嗣担任郎官。

  还有赀选制,家产达到十万文的人家,可以担任候选郎官。

  官职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缘和财富。

  刘彻力主推行的察举制,相对以前的各种方式,已经在开启选贤任能的大门。直到后来,这扇大门被九品中正制彻底关闭了数百年。

  “世家大族更喜欢察举制,但也不是不可争取。”

  刘彻看向陆鸣三人,“你们三个既是大族,又是顶级官员,不仅不需要争取,还是科举的主要推动者。

  其他世家大族和官员为何也可以被争取呢?”

  知道谁是可以被争取的还不够,还需要知道他为什么可以被争取,以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陛下,世家大族即便失去察举制中的有利地位,其本身所掌握的资源和人脉,也会让他们的子弟在科举中占尽优势。

  如果没有印刷术的发展,没有简体字推动读书识字人数的快速增加,大汉即便实行科举制,也还是同样一批人能考中。

  世家大族同样会明白这一点,这就是他们妥协退让的空间,会有人做出聪明的选择。”

  陆鸣把自己和卫霍二人纳入到这一类世家大族之中。

  以他们三家能提供的教育环境,三家的孩子早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这样都不敢和其他人家的孩子在科举中竞争的话,属实是无能到家了,也怂到家了。

  不对,卫青的三个儿子都已经封侯了,达到了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无法达到的巅峰,不需要去参与科举。

  原来就只剩自己和霍去病的孩子还需要和别人竞争。

  儿砸,为父不给力呀。

  “卫家能有今天,全靠陛下的信任与提携。面对科举制,自然也要听从陛下的安排,为陛下尽忠。”

  卫青的想法另有不同。

  骑奴出身,如今官至大将军,身份天差地别,他始终都很感谢刘彻给他的机会。

  卫家已经足够显赫,对于权势,他没有更多的追求。

  历史上,霍去病早逝,卫青几乎一家独大,功高震主,但也获得了善终。

  知进退,不贪恋权势,恪守臣子底线,为将为臣都是天花板级别。

  “陛下,霍家也一样。”

  霍去病对霍姓没有太多归属感,也没有让霍家发扬光大,流传千年的想法。

  他和霍光一武一文,霍家已经足够显赫。

  最重要的是,霍光管不住枕边人,竟然敢做出毒杀准皇后的事情,胆子也太大了。

  对外一辈子小心谨慎,没犯过大错,哪曾想后院给他烧了一把大火。

  就这样,霍光都没有造反,没有拼死一搏。

  不管他是忠于大汉也好,还是不忍天下动荡也罢。

  和皇帝结下深仇大恨后都没有造反,现在又何必因为科举制让陛下不痛快呢?

  卫霍二人都已经表态,没等陆鸣说话,刘彻抢先开口。

  “你就别说了,你就是拿出个九品中正制朕都会觉得有可取之处。

  能拿出科举制就是你的态度了。”

  九品中正制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成为万恶之源。

  但是相比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还是有点进步的,虽然后来被玩坏了。

  但是在在量化考核方面,九品中正制比察举制更规范一些。

  以后世的眼光来看,这两套制度都存在大量的漏洞和隐患。

  但是按照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两套制度都有一定的先进性。

  刘彻很强,但是他缺乏跨越千年的见识,即便认识到一些问题,也只能在其基础上做一定的修改。

  就像汉朝后来的每一任皇帝,但凡有点作为的,都在给察举制打补丁。

  哪怕是东汉末年的的桓灵二帝,都做了一些事情。

  而科举制,对于古代王朝来说,属于版本的终极答案。

  陆鸣拿出来的科举制,更是经过完善,比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强到不知哪里去了。

  陆鸣能拿出科举制,足以证明他对于当门阀这件事是没有兴趣的。

  “你们觉得儒家对于科举会是什么态度,孔臧反对的比较激烈,其他儒家弟子又会如何?”

  刘彻有预感,孔臧不会轻易妥协,很可能借机搞点事情。

  “陛下,儒家有不同学派,光凭这一点,就注定他们无法团结起来。

  考试中涉及儒学相关内容,以谁的学说为阅卷标准,他们自己就会打得不可开交。”

  霍去病一脸坏笑,

  “当初你让古文尚书重新出世,还让孔安国跟着编写字典,就是在等着今天吧?”

  学派之争不够激烈,那就再扶植一个学派出来,不信他们打不起来。

  有孔安国在,孔家内部都无法统一意见。

  霍去病就不信,孔安国会跟着孔臧一起反对科举。

  古文学派扛把子,天下间第一部字典的编纂者之一,名传青史的地位,孔安国会舍得么?

  “什么叫等着今天,我那叫挖掘大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好不好。

  好好的古籍,埋在墙里多可惜。”

  刘彻心中已有决定。

  谁反对科举,谁的学说就会被排除在科举考试之外。

  儒家不只有董仲舒,就是董仲舒的弟子,和他也有不同之处。

  科举,更是不止有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