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现行的官员任免权属分散,各有管理,不利于朝廷进行统筹安排。
吏部统一管理后,朝廷能精确掌握天下官员信息,统筹调度他们到各地任职。
第二,能够制定统一标准,完善考核制度,使官员的升迁奖惩都有据可依,更加公正。
大汉如今的考核方式以上计制为主,主要包含赋税、户口等情况。
考核内容有限,并不能全面体现官员的治理能力。
吏部统一考核后,能总揽全局,制定更能全面体现官员治理水平的考核标准。
考核出更有水平的官员,以便能为陛下分忧,为万民造福。
第三,吏部内部可以将任免与考核权力分立,各有掌管,双方之间进行制衡。
若有徇私枉法之事,追究吏部罪责即可。
如今制度下,举荐官员者,往往就是考核官员者,官官相护之下,难以控制贪腐。”
话音落下,有些大臣的脸都快绿了。
卫青你想干什么,你和陆鸣是商量好的吧?
第三点说出来,你是演都不演了。
什么叫举荐者就是考核者,什么叫官官相护,你这不是在凭空污人清白么?
大家都是一心一意为陛下分忧,为大汉效命的,你却说大家官官相护,岂不是寒了大家的心。
“陛下,大将军之言臣不敢苟同。”
太常孔臧有些激动。
“满朝大臣以及各地官员、贤良,举荐官员之时无不是精挑细选。
德行与才干全都是重要考察内容,符合要求者才会举荐给朝廷,举荐给陛下。
自从陛下设置察举制以来,诸位同僚及大汉各地举荐出无数贤德之才。
大汉如今国力强盛,横扫外敌,百姓富庶,离不开这些官员的勤勉。
固然有些官员出现贪腐问题,诸如冯京周放等人官官相护,贪腐朝廷赈灾粮食,罪大恶极。
但总体上,察举制本身并无问题,十分适合当下情况。
这是陛下前无古人的英明之举,岂能因噎废食,轻言改变。”
孔臧这个人,陆鸣早就听说过他,除了太常的身份外,他还有孔子后人这个身份。
他比孔安国高一个辈分,是孔安国的堂叔。
如今的孔子后人当中,孔臧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半个话事人。
陆鸣听说他举荐了几个孔氏族人在官府中任职,按照级别来说,正好应该归吏部管理。
当然,不排除他说这些话是真的大公无私,但客观上,吏部制度确实损害了他的利益。
他还挺聪明,推崇察举制的时候,没忘了把刘彻也吹捧一番。
有他带头,立即就有其他官员跟上。
”陛下,如今察举制运行得很好,大汉日益富强,天下安定,何必要贸然改变呢?”
“陛下,若是觉得举荐出来的贤才不够好,可以改变举荐标准,对举荐出来的贤才严格考核。
贸然改变察举,恐怕会引得天下动荡。”
……
一个个说的义正辞严。
刘彻心中一直冷笑,如果陆鸣提出来的是九品中正制,这些人背地里都要给陆鸣磕一个吧。
察举制下,背景和家世不是明面规则,他们所举荐的人选,还要在孝行和才能方面超出他人,才能被举荐为官。
九品中正制下,出身成了明面上的评价标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出身决定前途。
如果今天陆鸣提出的是九品中正制,他们还会在乎改变是否突然么?
他们不会,因为他们都是受益者,他们只会争论自己的家世属于几品。
世家大族,呵呵…
这一次,朕就不给你们形成门阀的机会了,至于五姓七望,那又是什么东西。
“陛下,若是设置吏部,由其统一进行中下层官员的任免与考核,被考核者又从何而来?”
谁都没想到,汲黯会突然问出这样一个问题。
听起来没有意义,实际上却直指问题关键。
察举制下,被举荐者要么是被人推荐到举荐人眼前的,要么是举荐者自己去寻找的。
要是换成吏部管理,这些人又该从哪来呢?
如果还是一样的途径,吏部的设置真的能发挥那么多作用么?
汲黯很清楚,不管是卫青和陆鸣,还是太常孔臧等人,都有一个问题没有明说。
双方都在克制,说出来就等于撕破脸了,谁脸上都不好看。
设置吏部的好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与各级官员和世家大族争夺官员任免之权。
而各级官员往往就是世家大族的一部分,所以本质上就是朝廷与世家大族争夺官员任免之权。
如果吏部考核选拔的人员,还是由世家大族举荐而来,官员通过考核后,依旧会与他们联系密切。
能通过考核的人,其实还是由世家大族所决定的。
不符合世家大族的要求,你连被考核的机会都没有。
没人说这事是吧,汲黯不管那么多,别人不说他来说。
“陛下,若是设置吏部,地方是否还应该保有举荐之权。
是否需要另外寻求途径,使得天下贤才能进入到吏部考核之中。”
汲黯刚说完,数道阴鸷的目光就投向他身上,但汲黯毫不在乎。
怎么,说得这么客气了你们还不服气?出去单挑啊。
刘彻真想给他鼓个掌,大喷子还是不错的,谁都敢喷。
陆鸣提出了下一环节。
“陛下,右内史言之有理。察举制中各地的举荐本就是自有标准。
而吏部统一管理,又必须有一套标准,两种标准之间难免有冲突,若是同时存在,有损朝廷威信。”
吏部模式和察举制是无法并存的。
察举制中,举孝廉是数量最多,覆盖最广的科目,占据察举总量的八成。
而被举孝廉的人之中,有九成的人并不需要另外考核就能当官。
察举制,可以简单概括为被举荐就当官,这也是世家大族能垄断官场,门生故旧遍天下的根源。
地方上的人是否孝顺,千百里之外的皇帝又怎么会知道,世家大族可以操控舆论。
他们掌握举荐权,实际上就掌握任命权。
对于中下级官员,皇帝只是名义上的掌控者,世家大族才是真正的掌控者。
掌控了中下级官员,也就掌控了地方的实际管理权,他们完全有能力让皇帝的政令变成一纸空文。
“为推行吏部制度,我认为应新建一个官员资格选拔制度。
比如,科举制。”
吏部统一管理后,朝廷能精确掌握天下官员信息,统筹调度他们到各地任职。
第二,能够制定统一标准,完善考核制度,使官员的升迁奖惩都有据可依,更加公正。
大汉如今的考核方式以上计制为主,主要包含赋税、户口等情况。
考核内容有限,并不能全面体现官员的治理能力。
吏部统一考核后,能总揽全局,制定更能全面体现官员治理水平的考核标准。
考核出更有水平的官员,以便能为陛下分忧,为万民造福。
第三,吏部内部可以将任免与考核权力分立,各有掌管,双方之间进行制衡。
若有徇私枉法之事,追究吏部罪责即可。
如今制度下,举荐官员者,往往就是考核官员者,官官相护之下,难以控制贪腐。”
话音落下,有些大臣的脸都快绿了。
卫青你想干什么,你和陆鸣是商量好的吧?
第三点说出来,你是演都不演了。
什么叫举荐者就是考核者,什么叫官官相护,你这不是在凭空污人清白么?
大家都是一心一意为陛下分忧,为大汉效命的,你却说大家官官相护,岂不是寒了大家的心。
“陛下,大将军之言臣不敢苟同。”
太常孔臧有些激动。
“满朝大臣以及各地官员、贤良,举荐官员之时无不是精挑细选。
德行与才干全都是重要考察内容,符合要求者才会举荐给朝廷,举荐给陛下。
自从陛下设置察举制以来,诸位同僚及大汉各地举荐出无数贤德之才。
大汉如今国力强盛,横扫外敌,百姓富庶,离不开这些官员的勤勉。
固然有些官员出现贪腐问题,诸如冯京周放等人官官相护,贪腐朝廷赈灾粮食,罪大恶极。
但总体上,察举制本身并无问题,十分适合当下情况。
这是陛下前无古人的英明之举,岂能因噎废食,轻言改变。”
孔臧这个人,陆鸣早就听说过他,除了太常的身份外,他还有孔子后人这个身份。
他比孔安国高一个辈分,是孔安国的堂叔。
如今的孔子后人当中,孔臧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半个话事人。
陆鸣听说他举荐了几个孔氏族人在官府中任职,按照级别来说,正好应该归吏部管理。
当然,不排除他说这些话是真的大公无私,但客观上,吏部制度确实损害了他的利益。
他还挺聪明,推崇察举制的时候,没忘了把刘彻也吹捧一番。
有他带头,立即就有其他官员跟上。
”陛下,如今察举制运行得很好,大汉日益富强,天下安定,何必要贸然改变呢?”
“陛下,若是觉得举荐出来的贤才不够好,可以改变举荐标准,对举荐出来的贤才严格考核。
贸然改变察举,恐怕会引得天下动荡。”
……
一个个说的义正辞严。
刘彻心中一直冷笑,如果陆鸣提出来的是九品中正制,这些人背地里都要给陆鸣磕一个吧。
察举制下,背景和家世不是明面规则,他们所举荐的人选,还要在孝行和才能方面超出他人,才能被举荐为官。
九品中正制下,出身成了明面上的评价标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出身决定前途。
如果今天陆鸣提出的是九品中正制,他们还会在乎改变是否突然么?
他们不会,因为他们都是受益者,他们只会争论自己的家世属于几品。
世家大族,呵呵…
这一次,朕就不给你们形成门阀的机会了,至于五姓七望,那又是什么东西。
“陛下,若是设置吏部,由其统一进行中下层官员的任免与考核,被考核者又从何而来?”
谁都没想到,汲黯会突然问出这样一个问题。
听起来没有意义,实际上却直指问题关键。
察举制下,被举荐者要么是被人推荐到举荐人眼前的,要么是举荐者自己去寻找的。
要是换成吏部管理,这些人又该从哪来呢?
如果还是一样的途径,吏部的设置真的能发挥那么多作用么?
汲黯很清楚,不管是卫青和陆鸣,还是太常孔臧等人,都有一个问题没有明说。
双方都在克制,说出来就等于撕破脸了,谁脸上都不好看。
设置吏部的好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与各级官员和世家大族争夺官员任免之权。
而各级官员往往就是世家大族的一部分,所以本质上就是朝廷与世家大族争夺官员任免之权。
如果吏部考核选拔的人员,还是由世家大族举荐而来,官员通过考核后,依旧会与他们联系密切。
能通过考核的人,其实还是由世家大族所决定的。
不符合世家大族的要求,你连被考核的机会都没有。
没人说这事是吧,汲黯不管那么多,别人不说他来说。
“陛下,若是设置吏部,地方是否还应该保有举荐之权。
是否需要另外寻求途径,使得天下贤才能进入到吏部考核之中。”
汲黯刚说完,数道阴鸷的目光就投向他身上,但汲黯毫不在乎。
怎么,说得这么客气了你们还不服气?出去单挑啊。
刘彻真想给他鼓个掌,大喷子还是不错的,谁都敢喷。
陆鸣提出了下一环节。
“陛下,右内史言之有理。察举制中各地的举荐本就是自有标准。
而吏部统一管理,又必须有一套标准,两种标准之间难免有冲突,若是同时存在,有损朝廷威信。”
吏部模式和察举制是无法并存的。
察举制中,举孝廉是数量最多,覆盖最广的科目,占据察举总量的八成。
而被举孝廉的人之中,有九成的人并不需要另外考核就能当官。
察举制,可以简单概括为被举荐就当官,这也是世家大族能垄断官场,门生故旧遍天下的根源。
地方上的人是否孝顺,千百里之外的皇帝又怎么会知道,世家大族可以操控舆论。
他们掌握举荐权,实际上就掌握任命权。
对于中下级官员,皇帝只是名义上的掌控者,世家大族才是真正的掌控者。
掌控了中下级官员,也就掌控了地方的实际管理权,他们完全有能力让皇帝的政令变成一纸空文。
“为推行吏部制度,我认为应新建一个官员资格选拔制度。
比如,科举制。”